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影响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非常多,总体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来自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和个体因素。外部因素指的是乡村未成年人面临的外部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例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

一、影响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内部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人的生理系统是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影响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有遗传、疾病等。

遗传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遗传指的是上一代的生理特性通过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这些基因中既有优良基因,也有缺陷基因。已经有研究表明,很多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有明显的遗传效应。但是“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遗传只代表某种可能性,有些先天心理疾病通过后天的社会干预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和矫正

疾病也能影响乡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影响着心理健康状况,这是毋庸置疑的。身体疾病可能会导致人的性格发生变化。一些病毒性的传染病可能会影响到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人的器质性心理障碍。早期的身体疾病可能会造成乡村未成年人的轻微的不良情绪倾向,比如抑郁、焦躁、愤怒等,随着身体疾病的加重,这种情绪倾向可能会演变成各种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个体因素

除了生理层面的因素,认知水平、气质性格以及归因方式等个体的心理特质都会影响乡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如,个体对自己的体态、外貌的认知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美”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对美的评判受社会文化影响很深。外部形象较好的人在第一印象中被认为是有魅力、有能力的可能性较大。

个体对自己的外貌认知也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对自己的相貌不自信的人,就算是外在的社会标准认为他是美的,个体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认知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海豚人”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但是他凭借着超人的毅力从自己的生理缺陷中走出,不仅努力过着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还获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功。

另外,个人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心理健康水平。能力可以弥补个体其他因素对自身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性格、归因方式、挫折的耐受性等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如果一个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能够理智地分析原因,找出失败的原因当中自己可以解决的部分,例如努力不够,这类人更能够积极改进,走向成功。如果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部的因素,例如运气不好,这类人更容易通过抱怨的方式去舒缓失败的痛苦,这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过分追求完美、过分谨小慎微,苛求自己面面俱到的人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二、影响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

(一)家庭因素

心理学家非常重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家庭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环境氛围、家庭的心理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1.家庭的环境氛围

家庭的环境氛围包括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经济条件不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经济条件会影响其他外部因素,例如夫妻关系、教育及生活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相对更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即使在经济条件比较匮乏的家庭,父母的关爱也可以抵消经济条件不足对乡村未成年人造成的不利影响,他们也会有较高的学业成就和良好的性格。

2.家庭的心理气氛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父母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心理气氛。家庭心理气氛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心理气氛主要取决于家庭人际关系。一个家庭当中,父母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的和谐会造就良好的家庭氛围。在“爱的氛围”当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积极地表现正向的行为,有更好的抗挫折能力。在家庭氛围比较冷漠甚至“硝烟四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比如说性格上多疑、猜忌,更容易有暴力倾向或者退缩行为。这类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差,也更加敏感易怒。儿童早期的学习主要是对成人的模仿。儿童会模仿成年人的言行处理问题,所以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是“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心理问题的父母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必然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电影《天使爱美丽》中,爱美丽非常渴望父母的抚摸,但是有心理问题的父母无法满足爱美丽的情感需求

亲子关系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儿童更容易发展出积极的人格品质,反之,会发展出消极的人格品质。在童年时期接受长辈的爱抚、鼓励较多的孩子成年之后更容易与人建立信任关系,社会适应性更好。早期的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甚至会影响到个体成年与伴侣的亲密关系的建立

3.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分为权威型、放任型、溺爱型和民主型四种 。权威型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在这种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一般会形成顺从、被动、懦弱、依赖的性格特征。放任型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处于缺位的状态,任由儿童自我发展,很容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特点。溺爱型的父母将亲子关系视作家庭关系的第一位,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不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有自私、任性、幼稚的心理行为特点。所谓“慈母多败儿”,溺爱不是爱的表现,是害的表现。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比较理想的教养方式,代表着一种和谐平等的沟通氛围,能尊重儿童的自主选择和判断能力,并适时引导。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的概率要明显低于其他的教养方式,也更容易产生一些积极的人格特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自尊也有明显的影响,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能教出高自尊的儿童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表明,有问题行为比如偷窃、破坏公私物品、厌学逃学、网络成瘾的学生,他们的亲子关系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临床的心理咨询实践当中,对儿童问题行为的治疗常常也伴随着对其父母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的治疗和纠正。

对于乡村未成年人,父母的教养方式常出现走极端的问题。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希望其通过上学改变命运,在学习方面对孩子的管理非常严格,而评价标准一般是成绩;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也仅仅表现在生活基本需要和学习成绩方面,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不理解和反抗情绪。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父母基于现实的条件,每天忙着干农活或者是外出打工,对孩子疏于管教。家长权威式的教养方式,或者放任型的教养方式都可能会造成儿童的心理发展异常和问题行为。

对留守儿童来说,长期亲情教育的缺乏,亲子关系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儿童对父母的爱的需求是随时随地的,他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拥抱。长期缺爱的感情饥饿状态会使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受挫,很容易出现胆小、孤僻、退缩或者攻击性行为。

(二)学校因素

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很好地完成社会化,以便能适应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学校是系统的对人进行社会化教育的场所。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环境以及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

1.学校的教学观念

学校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上。虽然很多学校认识到心理健康在儿童成长过程当中的重要性,但是也很难抵抗整个社会环境当中面临的就业和升学压力。很多学校,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初三年级、高中阶段,心理健康课程都是以“副科”的形式存在,师资力量、学时安排都得不到保证,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2.教师方面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特点、言行举止、认知方式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最为敬重和信任的对象。尤其是对于乡村未成年人来说,很多学生由于父母教育的缺位,会更加依赖天天陪伴他们的教师。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起到了心理暗示作用,学生会尽量满足教师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大小在不同的年级有很大的差异,总体上来说,低年级的学生更在意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移动的教材。师生关系也关系到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紧张也可能会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同学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青春期尤为明显。这个时期,未成年人最在意的是同伴对自己的看法。

3.学校的内部环境

学校环境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优雅的校园,良好的教学设施设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良好的环境还有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团结互助、健康活泼的校风有助于乡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三)社会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中的其他外在因素例如大众传播媒介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会模仿大众传播媒介中播放的暴力镜头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乡村未成年人可能在远离父母监管的环境下接触到网络。他们对于网上的各种信息缺乏判别的能力,也更容易被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所影响。本书当中选取的案例,很多悲剧的发生都跟网络成瘾有关。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心理、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各种因素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所以,乡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hQlTG9F3GatVQ9ozjZnFvA8lLcChMNJaHFYofMvXrCXZzTG0vV3mF4kbUiTKt8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