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非遗”进校园

传承“非遗”,学校无疑是最理想的地方。大力推动“非遗”融入现代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多年来,四川省开展了一系列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川剧、剪纸、糖画、面塑等“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收到了实效。同时,以在川的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为代表的多所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也通过开办“非遗”培训班、请“非遗”传承人开讲座等,巩固“非遗”保护成果。与此同时,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在全校开设通识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每年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主办6~7期“非遗”大讲堂,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进行“非遗”专题讲座。通过贯通现有教育体系,发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的优势,“非遗”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新模式将逐渐成形,为中国“非遗”的发扬光大带来生生不息的活力,实现“非遗”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推广。西南民族大学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已经开办了3期羌族刺绣普及培训班;四川大学开办了4期砂器陶艺类、石刻类培训班;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则开办了2期蜀绣培训班。培训课程设置合理,与学员自身想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契合,邀请的授课老师既有理论功底深厚的大学教授,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些举措,推进了“非遗”工作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肩负起保护传承、振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2016年11月18日晚,“高雅艺术进校园”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走进西南科技大学。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加强同学们第二课堂教育、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非遗”进校园活动真正让艺术走进校园,让师生最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从而更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非遗”传承保护与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年川剧演员蒋婷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关注川剧,非常感谢西南科技大学提供这样好的平台,可以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川剧表演。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传承这个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11月,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及四川省教育厅为切实加强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队伍建设,解决活动课程师资缺乏、技能不足等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决定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设立四川省乡村少年宫辅导员实训基地。几年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非遗”传承人对来自全省的160余名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进行了“非遗”项目培训,把“非遗”带到了全省21个市(州)。

2013年10月,绵阳市“非遗”进校园活动启幕,涪城剪纸、北川羌族草编、川剧、聋派指画等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相继走进全市50余所大中小学开展教学。2014年6月,绵阳市高新区火炬第三小学等5所学校被授予“绵阳市第一批‘非遗’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让学生学习传承“非遗”项目,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孩子们对这些土生土长的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非遗”进校园活动实施至今,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生们都争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2016年底,随着四川省绵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授牌,绵阳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进入全面普及推广阶段。

近年来,绵阳市通过进一步拓展“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有效路径,使“养在深闺、不为人知、后继乏人”的“非遗”文化全都“活了起来”,也让“非遗”项目的传承范围得到了有效扩大,彰显出本土“非遗”项目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通过一系列的“非遗”保护和发展措施,如今绵阳市已建成平武“斗牦牛”等20余个“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田野作业点;建成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非遗’进校园”基地学校17所;建成北川草编、羌族水磨漆、平武羌绣、文昌祖庭年画、三台潼川豆豉等20余个“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0余类绵阳特色“非遗”产品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文化旅游及消费市场,受到大众欢迎。

当前,国家“非遗”组织已形成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而制定的。该法已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关地方政府法规、政策陆续制定、出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于2017年9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使“非遗”保护制度更加系统全面,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了各自在“非遗”工作上的职责和义务,坚定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心。

虽然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依然面临不少问题:一些依靠口授身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失传;许多传统技艺濒临灭绝;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破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民族文化记忆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正面临严峻的形势。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非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公众对于“非遗”及其保护的认识,对四川“非遗”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各级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实施保护。将“非遗”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物理载体相结合,既保留古蜀文化特色,又注入新鲜时尚的元素,传播到更广阔的市场和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这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也对我们求解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理论指导:从文化意义上认识工艺美术发展的价值和动力;从文化自信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出发,去解决工艺美术在教育传承、文化原创、设计创新,以及全球化、市场化挑战中面临的问题;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层面加强实践,从而破解工艺美术传承发展的历史文化命题、理论命题和实践方法论命题,发挥思想对实践的重要引领作用。

思考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何时颁布与实施的?

2.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3.什么是传统美术?

4.什么是传统技艺? MwL/ntfgIapPMuj8VlKWVDbMoctMFFyk/YnDQBqCopO+phF9F0mtS7DsMpo6ew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