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阴阳五行篇

0001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变化着的。用阴阳学说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反相成的阴阳两种物质势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用于阐释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人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所谓“道”,即法则、规律的意思。阴阳学说用以概括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诚如张介宾所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景岳全书·阴阳》)

0002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南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脉法》)

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赖于体内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关系。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没有阳气的功能活动,就无以不断地化生阴精。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维持相对平衡,人体生命活动就正常而有规律,疾病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如果体内阴阳失调,原来相对平衡的关系被打破,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生命活动的规律便紊乱,机体就会发生疾病。例如阳邪致病,可使体内阳偏盛而阴偏衰,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使体内阴偏盛而阳偏衰,出现寒证。阴阳还赅括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脏腑、经络的属性,又有气血、津液、精髓、水火的差异以及病邪的性质、气候环境的变化等很多内容,而所有各种情况如有偏胜,均可导致疾病。所以治病之道,要在调整阴阳。参见上条。

0003 人与天地同一橐籥,故天地之气有升降,人之气亦随之。(明·孙一奎《医旨绪余·防暑论》)

橐(tuó)籥(yuè),喻指本源。在中医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领域,气是一切物质的基础,天地人均本源于气。人与天地万物同一本源,人在节律和结构上应当与天地具有同一模式,即使形式不同,天地的各种变化也必然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人处于气交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天地之气的影响。《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因此,天地之气有升降,人体之气亦是如此。如肺属金,在位为西,肝属木,位主东方,二者东西相对,金木相克,在五行属于所胜所不胜关系。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二者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全身气机的升降平衡。不仅如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清降浊亦与天地之升降相通应。中医学遵循人身应同天地的理念,用以认识生命特征、人体健康和疾病。在理论上参与构建了藏象经络学说和五运六气,在临床上蕴育变化出诊法和治法,并创立了道术合一的养生保健体系。

0004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

人生存于天地之间,自然界天地阴阳、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时时影响着人的生命运动。以日月为例,一日之中太阳的升降起落及在天空中的位置,对人体阳气生、长、收、藏的变化具有影响,而阳气的消长又使疾病过程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周期性变化;一月之中,月亮的朔、弦、望、晦引起海水、江河的潮汐变化,也影响着人体中气血的流动变化。比如月望时海水西盛,人体的气血亦充盛;月晦时海水东盛,人体的气血就虚弱。正因为人与天地日月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自然界中时令的变迁,日月星辰的运动,可以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的参考因素。参见1176条。

0005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依靠天地阴阳之气的交合而衍生,依赖天地的大气和水谷精气而维持生命运动,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正常地生存。因此,人类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情志好恶、起居饮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摄生防病,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参见下条。

0006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的天之气、地之物,才能生存;另一方面,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物候的变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所以说,天气与地气相交融,才具备了人类生命活动的条件和环境。如果人类能够掌握自然规律,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变化,采取积极措施,摄生保健,就能长久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参见上条。

0007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其形态和功能特性来分析,都可以划分为阴阳两部分。如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而体表又可再分阴阳,如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以脏腑来分,六腑属阳,五脏属阴。而五脏之中又可再分阴阳,如心与肺属阳脏,肝、脾、肾属阴脏。再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部位的组织结构,虽然形态各异,功能复杂,但都可以根据其特性,用阴阳来概括说明。阴阳学说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矛盾,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

0008 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东汉·张衡《二京赋》)

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相应在身体、情志方面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一般来说,风和日丽的晴朗天气和春夏季节,即所谓阳时,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精神振作,充满生机;反之,凄风苦雨的阴冷天气和秋冬季节,即所谓阴时,易使人情绪低沉,精神委顿,身体疲乏不适。所以,人应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时令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衣着、起居和情绪,积极地去适应和驾驭自然界的变化。

0009 人身之脉,阳法天而健,阴法地而翕。(清·吴仪洛《伤寒分经·比类金匮胃寒证》)

健,指强盛。翕(xī),指和合。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阴阳可分天地。阳主动,有健运向上的作用;阴主静,有宁静抑制的功效。脉的阴阳之分,可以体现脉位的浅深、脉搏频率的快慢、脉力的强弱等要素,从而显示人体功能的状况。

0010 人者,天地之镇也。(《灵枢·玉版》)

自然界中,阴阳四时及其他事物的种种变化,会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产生影响。但是,人在承受这种影响时并不完全被动,也能具有主动性。比如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了解、掌握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依据四季的冷暖变迁,适时调理自己的饮食起居,以保养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主动避免或预防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人还能以气功、导引、服药等方式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所以说,人一旦掌握了自然界阴阳四时变化的规律,就能化被动为主动,适应自然,驾驭自然,“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因此人在自然界中超然于群物之上,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人为“天地之镇”一语更为深刻的含义是,说明人具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如人工降雨以治旱,疏通河渠以抗涝,通草木之性以兴农,明理化之道以扶工,知礼义以息干戈,重卫生以防疾疫等。总之,人可以参赞天地而育造化。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之说。

0011 人知夫生之为生,而不知生中有克;知克之为克,而不知克中有用。(明·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五行相生,是指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促进、资生等作用。五行相克,是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抑制、约束等作用。然而,事物之间的相生和相克不是截然无关,而是密切联系的。体现为生中有克,克中有用。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维持其生态平衡,人体也才能维持其生理稳态。以木为例,木虽克土,而通过木生火、火生土的资生作用,使木克土中具有“生”的因素,是谓“克中有用”。木虽生火,而通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的制约作用,使木生火中具有“克”的因素,是谓“生中有克”。中医学所阐述的生克原理,说明人体各种脏器功能,有其生长的一面,而生长必须有所克制,才能保证人体正常功能的协调平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同样有生长,也必须有制约,制约是为了更好地生长,如果没有制约,必然会因过亢而致害。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有“亢则害,承乃制”之言。

0012 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自然界万物皆依赖阳气,阳气充盛则万物生长,阳气衰亡则万物萧条,乃至死亡。张氏针对阴寒之气有碍生化而强调阳气为造化之主。认为阳主生,阴主杀。人为万物之灵,自然界万物不齐的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基本上具备于人体,它有似天地的一个缩影,故称为小乾坤。人身小天地同样有赖阳气为性命之本,即人体生命的发生、延续,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如肌肉运动、脏腑功能、气血津液运行,以及体温、呼吸、思维等所有生理活动和功能表现,都归属于阳气的主导作用。正如景岳自述:“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突出阳气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性,故称“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0013 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东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自然界的正常气候能生长万物,不正常的气候会伤害万物。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处于自然之中的人当然也不能例外。生长、发育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自然条件,而自然环境的反常变化,又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如寒热反常与过湿过燥等都会干扰人的生理活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是统一的整体。机体活动与自然相适应,则健康无病;反之,则产生疾病。认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重视适应自然的必要性,对于养生防病、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0014 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清·石芾南《医原·人身一小天地论》)

人是天地阴阳形气相感的产物,与自然界和谐一致,均受阴阳五行运动规律制约,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随着自然界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反之,就会产生不适,甚至生病。所以人类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协调相处,怡养心身,以适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0015 大抵人不能常动,亦不能常静。常动则胶于阳,而有以失于阴;常静则胶于阴,而有以失于阳。阴阳偏胜,则伤之者至矣。(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五)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人体得以正常生存的条件。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动或静,对于体内的阴阳消长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阴主静,阴静是指生命活动物质由显著变动转化为相对静止,或由强活动变为弱活动。阳主动,阳动是指生命活动物质由相对静止转化为显著变动,或由弱活动变为强活动。阴静阳动在相对的基础上保持统一和平衡,从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人若常动不静,则阳气太盛而伤阴;若只静不动,则阴精不能化生阳气,则阴盛而阳衰。如此皆为阴阳失调,必然破坏正常的生命节律,而导致疾病。只有动静得宜,劳逸结合,才能保持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健康也就有了一定的保证。

0016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负阴而抱阳”,意指世间万物都包含有“阴”和“阳”,不能理解作背为“阴”,腹为“阳”。“冲”,意为虚,与盈相对。《老子》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十五章又说“大盈若冲”。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两个方面。如“二”由“一”分化出来,而“二”则可以变化为“三”,这就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正是由阴、阳再加上这清虚之气。万物都离不开阴、阳与气,这是“三生万物”的基本含义。老子哲理特别重视“冲气”,因为阴和阳是两个对立面,有了冲气才得以调和,万物才能正常生长。所以在道家养生思想中常强调“冲虚”这一概念。与《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意义相通。

0017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

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守持于内。凡是阴阳事物或现象调和的关键,在于阳气内敛,不过旺,才能固守保护这种协调平衡。因此,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则会耗伤阴液,导致阳盛阴衰而使人生病。对于人体来说,阳气充足,阴气不虚,阴阳相互运动不息,才能维护健康,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0018 凡阴虚之极阳必厥,阳虚之极阴必躁。(清·熊寿试《伤寒论集注·太阳经中》)

阴虚之极,不能敛阳,产生阳气厥逆的证候;阳虚之极,不能制阴,出现躁动不安的证候。此为阴阳的对立制约,即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斗争、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规律,是促进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由于阴阳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如四季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即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而人体中的阴气和阳气之间的动态平衡,亦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反之,其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被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

0019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张介宾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著名论点,强调阳气的重要,认为人体阴气的生成和衰败都以阳气的功能作用为主导,即所谓“阴以阳为主”。凡人之体温、活力及功能活动等,都是阳气的作用。及至呼吸停止,则身冷如冰、形存而气去。这种阳脱在前而阴脱在后的情况,正是阳常不足的表现。他又以春夏阳热而生化万物,秋冬阴寒而缺乏生意为例,说明“热无伤而寒可畏”;论证阳气的重要性,明确指出“生化之权,皆由阳气”。在生命过程中,“难得而易失者唯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唯此阳气”(《景岳全书·阳不足再辨》)。他认为阳气之于人犹如太阳之于天地,可贵之极:“天地之和者,唯此日也,万物之生者,亦唯此日也。设无此日,则天地虽大,一寒质耳,岂非六合尽冰壶,乾坤皆地狱乎?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0020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天为阳,天气从上而降,下降是天气的作用;地为阴,地气由下而升,上升是地气的作用。天气下降,化为水流淌于地;地气上升,化为气而蒸腾于天。所以天地阴阳之气相互感召,上升与下降互为因果。如此循环往复,便产生了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和变化。古人根据“人与天地相参”(《灵枢·岁露论》)的观点,不仅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如“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而且据此说明病理变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chēn)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促进了医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0021 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文子·上德》)

天为阳,天气在上,上则宜降;地为阴,地气在下,下则宜升。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升降有序,阴阳交通,天地交泰,万物化育。反之,则万物不昌。人亦天地万物之一,同样受宇宙日月气候之影响,若自然界气候环境变化异常,则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之说,可见顺应自然,为防病、摄生之要旨。

0022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天地,指自然界;人神,指人的生命活动。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一,人体的生命现象可以认为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因此,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在总体上说是通应的。例如,自然界在一年之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规律,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变化也与之相适应。以五脏而言: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为至阴,通于长夏之气。以经络而言,经气的运行及其所在部位随四时而变化,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以脉象言,“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素问·脉要精微论》),则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的变化。可见人与自然遵循的是同一客观规律。无怪乎古人认为,自然是一个大天地,人身是一个小天地。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基本学术观点,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

0023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这是先秦及汉代对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认识,认为天地是由一种精微物质——元气所构成的。《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一元之气又分为阴阳二端。《淮南子·天文训》:“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故分之为二,合之为一。天地阴阳之气在一年中消长不息,又分为四时,派生出五行物类。说明阴阳五行理论均建筑在物质的基础上。此论可以认为是中医学阴阳四时五行的雏形。这种辩证的、朴素唯物的观点,很快渗入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用以解释人类的生命现象,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0024 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素问·五运行大论》)

天地之动静,指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神明为之纪,意指有玄妙莫测的客观规律作为它的主宰。《淮南子·泰族训》说:“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纪,即纲纪、法度的意思。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昼夜的交替、四时的更迭、万物生长收藏的现象,都有其一定法则。《荀子·天论》说“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可知“神明”或说“神”的作用从事物动静变化的现象中反映出来。自然界的变化,又以阴阳之气的升降为运动形式,阴阳之气的消长盛衰,以春夏秋冬寒暑的变化最为明显。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原理,人体的生长衰老和疾病过程同样是受“神明”和“阴阳”规律的支配,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指出阴阳为万物“变化之父母”和“神明之府”。故凡养生和治病必须遵循这一根本道理。

0025 天地之间,动静之为者,无非气也;人身之内,转运升降者,亦气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泄泻》)

宇宙中运动不止的是气,人体内流行不息的也是气。气是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本性。自然界的一切生化明灭,发展和变更,都是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以人体为例,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摄入食物,排出粪便,饮入水液,排出汗、尿等,都是气之升降出入的具体表现。故处方用药,不可不注意气机的条达。

0026 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元·朱震亨《格致余论·夏月伏阴在内论》)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气是组成万物的本原。构成万物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这就使得由气所形成的整个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处于不断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人处自然之中,也由气所构成。人和自然界皆本源于气,这是古代元气论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0027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

运气学说中,生于司天之气的叫做天气,生于在泉之气的称为地气。天地二气互相作用,就使六步之气(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左右四间气)发生分化,产生了六气变化的节序,这就叫六节。随着六气演化的逐渐推进,自然界万物便有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程。这里,运气学说为我们提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源于自然界本身天地二气(即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天气的变化、万物的化生莫不皆然。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节序的,从而使万物生生化化,无有终时。

0028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

古人通过天象的观测,结合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总结出天干化五运,地支化六气的推算规律。此句提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神妙莫测,难以探得其中奥秘,此所谓“不以数推”。但人们可以通过现象的观察,来总结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从事物的“象”来把握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是中医学认识自然和人体的重要方法。人体的生命活动极其复杂,其中的阴阳变化,也可以从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来加以推求。诸如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观察等无一不通过表现于外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即象)来分析判断。“以象之谓”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问题,值得玩味。

0029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可表示两个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或一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和地分别位于万物的上与下。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清代孙诒让《札迻》云:“疑当作血气者,阴阳之男女也。”据文例,孙说为顺。男女,指阴阳的属性。血和气,是人体内的两种相关物质,具有相对的属性,血属阴,气属阳。左与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左为阳升之路,右为阴降之途。古代浑天说认为,天体自东向西、自左向右旋转,才有昼夜四时。水与火,是阴阳存在形式及其属性的具体表现,因为“阴阳不可见,水火即其证而可见者也”(张介宾《类经·阴阳类》)。可见,阴阳的应用范围甚广,可以解释自然界万物及其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这一意义上讲,阴阳是万物的能始,能通胎,胎亦为始,能始亦即本原。

0030 天地变化之纪,人神运动之机,内外虽殊,其应则一也。(明·张介宾《类经·运气·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此条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规范着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而阴阳五行就是这种规律的一种体现形式。古往今来,中医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用于预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正如人体脉象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呈现出“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的规律变化。虽然脉象与四季对自然规律的表现形式不同,对于人体这个独立的个体而言,也有“内”“外”的差别,但都同样可以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解释,其规律是吻合的。

0031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自然界有四时五行的更迭变化和寒、暑、燥、湿、风等不同的气候,促成了各种生物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同样道理,人体具有功能、属性各不相同的五脏,由五脏生理活动的结果而化生出五脏之气,并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以自然界而言:春属木主生,产生风;夏属火主长,产生暑;长夏属土主化,产生湿;秋属金主收,产生燥;冬属水主藏,产生寒。从人体来说:肝脏化生肝气,产生怒;心脏化生心气,产生喜;脾脏化生脾气,产生忧;肺脏化生肺气,产生悲;肾脏化生肾气,产生恐。这是五行理论在解释自然现象及人体生理变化上的具体运用。它作为一种思维演绎的方法,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0032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食(sì),给人吃。人类生存于自然界,须依赖自然界中的各种气体、水液、食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具体来说,天空中的清气供给人呼吸,地面上的各种食物和水液供给人饮食。正是清气、食物、水液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进入人体之后,滋养五脏之气,促进了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产生精、气、神、津液,使人面色明润,并具有言语、视、听、嗅、触等功能。

0033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素问·八正神明论》)

泣,通“涩”。人体气血的运行和卫气的沉浮,除与相应脏腑的功能直接有关外,自然气候的寒温阴晴,对此亦有一定的影响。如天气温和,日月明朗之时,人体的血液滑润濡泽(即“淖液”),卫气浮行于表,所以气血运行流畅。若天气寒冷,阴翳蔽日,则人体的血液流动艰涩,易致凝滞,卫气也因此沉伏于里。可见人体的气血阴阳与天地四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凡治病,必须结合天时变化来考虑,如针刺治病,即有“因天时而调血气”的原则。

0034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素问·宝命全形论》)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这五种物质之间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生)的关系,还存在相互制约(相克)的关系。比如金能砍伐木,水能扑灭火,木能穿透土,火能熔化金,土能堵塞水。古人将此五行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认为自然界万物之间都具有这类相互制约的规律,因而举不胜举,不可穷尽。这一规律在医学理论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0035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素问·五运行大论》)

根据运气学说的观点,自然界风、火、湿、燥、寒五行之气,随着时令变化更换其所主之位。春季风、夏季热(火)、长夏湿、秋季燥、冬季寒。如风运之气出现于春季,火运之气出现于夏季等,都出现于其当令之时,属于正常现象,则为正气,有利于人的健康。此谓“当其位则正”。有时候可能出现反常现象,即五气“各有所先”,先期而至,出现于非其当令之时,如风木之气,应于春季当令,若出现于冬季,则成为木邪之气。这是一种反常情况,即“非其位则邪”,对人体有害。

0036 五行之理,甚而无以制之,则造化息也。(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

五行之理,无非生克而已。运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道理,可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由此而产生的运动变化。《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这是自然界和生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种抑制和约束作用的存在,自然界和生命过程才表现出不息的蓬勃生机。反之,如果五行生克失于协调,那么上述抑制和约束机制被破坏,可出现亢而为害,导致生化止息。从生命活动而言,则表现为种种病理现象。由此可见,五行之理,生克制化不可偏颇。

0037 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有鬼贼。(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

本化,从本气自化,表现为正常的气候及生物的生化。鬼贼,指戕害。五行生克之理,在于微甚。微则生克有序,万物生化不息,造化自有生机;甚则生克失调,万物生化受其戕害。参见上条。

0038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属于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范畴。阴阳学说从事物双方的对立撷抗、依存互根、消长转化,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五行学说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说明事物的性质及各事物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与五行的关系犹如质与气一样,相辅相成,非常密切。五行是阴阳的物质基础,阴阳是五行的功能和功用。阴阳没有五行就不能确立,五行没有阴阳则不能运行。而五行的正常运行,也正是阴阳功能、功用的体现。在医学领域的实践应用中,往往是论阴阳联系五行,言五行不离阴阳。因为仅仅以阴阳或五行来解释,尚不能充分说明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肾阴虚与肝阳亢,只是说明了肝肾的病理性质,还须用五行的生克乘侮法则来解释肝、肾二脏之间的复杂关系。肾属水、肝属木,正常情况下,肾水充盈,涵养肝木(水生木),肝阳不致亢盛;在病理情况下,肾水(阴)不足,水不涵木,引起肝阳上亢。治疗原则应是“滋水涵木”,即滋肾阴以敛肝阳。由此可见,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具体、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0039 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收藏之理也,失常则天地四塞也。(金·张元素《医学启源·五郁之病》)

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变化运行。五运之气所发挥的作用,相互之间犹如权与衡一样能够自我调整平衡,使太过者受到抑制,不及者得到扶持,正常的气化有相应的变化,异常的胜气必有相应的复气。胜气,就是偏胜之气;复气,即报复之气。当元气偏胜时,可产生相应之复气以抑制胜气。这就是生长化收藏的道理,四时气化的正常规律。如果失常,则天地之气的升降运动就会闭塞不通。此条说明自然界内部存在着自我调节功能,这种功能表现为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维持这种生克协调关系,自然界和生命活动才得以表现出蓬勃生机。

0040 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素问·天元纪大论》)

古人用五运和阴阳理论来解释自然万物的生成发展和消亡的变化规律。作为医者,怎么可以不弄通它呢?参见0091条。

0041 五脏生克,须实从气机病情讲明,若徒作五行套语,茫然不知的实,多致错误。(清·何梦瑶《医碥·五脏生克说》)

五行本身包含了升降出入不同的运动形式。木性发散,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属性,气机辐散,对应“出”;火性炎上,具有温热、上升、光明、推动等属性,气机上行,对应“升”;土性濡湿,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属性,气机周转流行;金性收敛,具有沉降、肃杀、收敛、调节等属性,气机内聚,对应“入”;水性润下,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属性,气机下行,对应“降”。万事万物都充斥着气机的升降出入。五行相生相克,看似简单,但从疾病的角度讲,病机多样,病情复杂,如果单纯套用五行生克学说的理论,恐怕会导致很多错误。中医看重辨证论治,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同一个病症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由于不同的病机产生,可以发生不同的症状,其所需治法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应局限于理论的知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0042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

根据人与天地相参的学说及五行属性归类的理论,人体的五脏除了与四时(五季)相对应外,还分别与人体及自然界中各种属性相类的事物互相联系,并可加以归纳。以肝为例,肝与四时中的春季相应,肝气与东方青色相通,与自然界的草木相交,在五味中与酸的属性相类,在五畜中与鸡的属性相似,在五谷中与麦的属性相近,在天体与岁星相得,在五音与角相合,在气味与臊相通,在人体则与目相贯,为病多惊骇……这种以五脏为中心,按五行属性将自然界各种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统一起来,是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理论具体应用于医学的一个范例。

0043 不明五运六气,读尽方书无济。(《清史稿·高世栻传》)

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及其对生物影响的一种学说。其基本精神是,把人体与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宇宙的节律上来探讨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有学者称其为古代的医疗气象学。运气学说的实质体现了中医学在防病治病上的基本特点。它要求在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时,结合当年的天时气候特点来考察。治疗疾病必须因时制宜,“必先岁气,毋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因此,为医者倘徒知执方书以待病,对五运六气一无所知,往往就不可能准确把握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治疗难免有一定片面性,影响疗效。诚然,现代对五运六气的贬褒不一,但从整体上来说,其基本精神是正确的。

0044 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

天、地、人,包括自然界气候变化、运气流注、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质禀赋、七情六欲等。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整体,天、地、人几方面因素时刻都在影响着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依靠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这种协调统一一旦遭到破坏,疾病也就发生。故为医者,必须知天、地、人。知天,指在决定治法时,应考虑到四时季节的不同,如春夏不过用发汗开泄,秋冬慎用寒凉等。知地,指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中人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的特点,因地制宜。如西北地区,解表药量要重,常用麻黄、桂枝;东南地区,辛温解表药量宜轻,多用荆芥、防风等。知人,指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甚至性格脾气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是因人制宜。知天、知地、知人,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思想,是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集中表现。只有全面地考虑到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0045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素问·六节藏象论》)

此条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强调运气学说对诊治疾病的重要意义。

运气学说是古人用来推测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一种理论。五运六气中每年轮转的客气加在主气上,称之为“客主加临”。通过观察主、客气的相得与否可以推测病的顺逆。天干标五运,地支名六气。阳干主运则运气太过,阴干主运则运气不及,由此产生气的盛衰、虚实、乘侮、胜复等变化。自然界的四时气候是变化多端的,当这种变化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必然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造成种种病理变化。同时,这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又影响着疾病的产生、传变及预后。倘能掌握四时运气的变化规律,就可以把握诊治疾病的主动权。否则,不知道当年客主加临,节气的盛衰、虚实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

0046 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气交变大论》)

运气学说认为,如果是岁运太过之年,当岁的运气就会“先天”,即早于时令到来。反之,如果是岁运不及之年,当岁的运气就会“后天”,即晚于时令到来。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岁运的变化与人体的气血运行、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可以据此推测疾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作为防病的参考。在治疗上如能给予恰当地运用,亦将有所裨益。

0047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整个宇宙的最基本物质。由于气的运动,才产生了天地间的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升降是气的主要运动形式。如天、地之气上升、下降的交流运动,可以产生四季气候的变化,亦可以形成雨、云等自然现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说明地气被蒸发而上腾为云,天气凝聚而下降为雨。天上所下之雨来源于地面上升的水气,地气所以能上升为云,还必须依赖天上阳热之气的蒸发。随着气的升降出入,自然界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

0048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其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相克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具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我(己)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当五行中某行之气太过,则克伐己所胜之气,同时反侮己所不胜之气。如木气太过,则克伐己所胜的“土”,同时又反侮己所不胜的“金”。当五行中某行之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之气恃强凌弱,更加乘虚侵袭,同时己所胜之气也会因弱相轻而反过来侮己。如金气不足,则己所不胜的“火”便乘虚侵袭、欺凌,而己所胜的“木”亦因弱相轻而反侮。但是,凡恃强凌侮他气的,由于肆无忌惮地横行,也必然会削弱其自身的防御力量而容易受到伤害。

0049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素问·八正神明论》)

月亮在太虚中最明显的周期运动规律是月相的变化,即朔、弦、望、晦,又称朔望月周期。“月始生”(朔)、“月郭满”(望)、“月郭空”(晦)是三种月相,所谓月之盛衰就是月相盈亏虚实的变化。月亮的这种周期性变化与人体生理有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月亮是引起海水潮汐的主要因素。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它也会使人体中流动的气血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所以当月亮开始充盛时,人体气血也随月新生,逐渐充盈,卫气亦随之开始畅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体的气血也相应充实,肌肉坚强。当月亮阴晦无光时,人体气血相应减少,肌肉削弱,经络也随之空虚,卫气也随月晦而衰减。虽然人的形骸依旧,但此时抵御外邪的能力最差,极易得病。月亮的周期性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于摄生防病、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素问·八正神明论》据此而提出“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的针刺治疗原则。参见1176条。

0050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一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制,就不能维持正常的变化与发展。明代医家张介宾曾云:“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类经图翼·运气上》)只有生中涵制,制中寓生,相反相成,才能运化不息。如果一事物生发有余,而无另一事物的制约,势必亢盛过极而为害。正如清代医家张志聪所言:“如火亢而无水以承之,则火炎铄金,而水之生源绝矣。”(《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五行中某气过亢,则乘其所胜,而反侮其所不胜,使自然界万物的正常生化过程受到干扰,产生一系列败乱之象。此时唯有其所不胜之气起而抵之,加以制约,方能使其复归正常,维系正常的时序变迁和万物的不息生化,人体阴阳气血也就得以正常生发与和调。

0051 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

人身的水与火,也就是阴与阳、精与气。此条所说“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乃是强调阴阳互根、精气互生的道理。阴之所成,精之所生,离不开阳气的推动与气化作用;阳之所发,气之所用,亦离不开阴精的滋养和濡润功能。阳为主宰,阴为源基,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阴得阳助则源泉不竭。基于上述阴阳互根、精气互生的观点,张氏对虚损证的治疗,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精中生气,气中生精”的精辟见解,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0052 以变化言之,则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医易·医易义》)

以事物的变化而言,事物由小到大,生养发展的阶段,谓之“化”,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向它的反面转化,谓之“变”。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而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生化极变”是事物的普遍规律。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阴阳转化,物极必反,万事万物,概莫能外。当然,阴阳转化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重”和“极”,即是转化的条件。自然现象的昼与夜、暑与寒的更易,人体生理功能的兴奋与抑制、吐故与纳新的更替,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表与里、热与寒、实与虚等的转化,无不是阴阳转化的具体体现。

0053 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阴阳是概括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功能特性的机动的代名词,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若按人体精、气的功能属性来划分阴阳,则精属阴,气属阳。精与气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相互化生。气旺能生精,如肾精亏虚,往往加用补益肾气之品。气还能固摄阴精,如气虚不固,则会发生漏汗、遗尿、遗精等病理现象,治疗每每补气以摄之。反之,气也有赖于精提供营养才能存在,并发挥正常功能。精亏必然导致气伤,如大汗淋漓可致阳气虚脱,频频遗精会使肾气受损。精与气二者关系千丝万缕,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是不可分离的。若以寒、热的性质来分阴阳,则寒为阴,热为阳。寒、热是两种性质完全对立的致病因素及病理现象。以致病因素而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热为阳邪,易耗阴津。就病理而言,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身体功能活动衰减的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尿清、便溏等症。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身体功能活动亢进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溲赤、便秘等症。寒证用温热药温阳祛寒,热证用清热药清热泻火,治法绝然不同。所以辨证治疗必须分清阴寒阳热。否则以热益热、以寒增寒,难免遗人夭殃。当然在一定条件下,寒热可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证,也可以相互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证转寒的情况。但此时寒热仍然不可混淆。如表寒里热,则应散表寒清里热;表热里寒,则当清表热祛里寒。又如寒证化热,未化火前仍作寒治,已化热后悉作热疗,不容相混。

0054 生而无克,则有进无退,而气易尽;克而无生,则消者不长,而机以穷。(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五行问答》)

五行相生相克,用以描述物质形态的相互关系。五行相生,指事物的相互资生、促进或助长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指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事物只有生长,而没有制约,则气最终容易耗竭;若是事物只有制约而没有生长,那么弱的一方不发展,则变化之机就到了尽头。五行之间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才能维持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0055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

岁气指当年主岁之气。张介宾云:“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类经·论治类》)伐,违背。天和,指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与人气相应的规律,即天人相应。张介宾云:“人气应之以生长收藏,即天和也。”(《类经·论治类》)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运六气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医生当研究自然界与人体相关的规律,这对诊治疾病十分重要。《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道,阴阳更生,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从运气角度来说,医者在诊治疾病时,必须首先掌握当年岁气的盛衰情况,结合人体病情,确定治疗原则。这在当今气象医学兴起之际,更显示出其指导意义。

0056 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北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邵雍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在一个时间段内,动的开始则是阳的开始,所谓“动而生阳”;动的结束则是阴的开始,所谓“静而生阴”。事物就是处于这样的动静、阴阳、生灭的变化之中,其间的交替变动,就是天道外在功用的表现。阳气生成于运动的开始,阴气生成于运动的末尾——极。阴气与阳气相互交融,始终处于动静的交替变化中,逐渐形成了天地。阴阳存在于运动之中,而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所以阴阳无处不在,这也说明了阴阳的意义。

0057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运气学说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天之阴阳,木、火、土、金、水五运是地之阴阳。天气主阳生阴长,地气主阳杀阴藏。与天之六气相应的五运“动而不息”,每五年轮转一周;与地之五运相应的六气“静而守位”,每六年环转一周。故天地之气,有动有静,上下相交,相互感召,阴阳交错,互为根源,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变化便由此而产生。

0058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素问·天元纪大论》)

自然界蕴涵着纷繁的事物,并无时不在发生着神奇莫测的无穷变化。但追溯这些事物与变化产生的根源,不外乎天与地两个方面。在天的方面,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无形的六气;在地的方面,其产生变化的原因是有形的五行。在一定的条件下,天地之间无形的六气与有形的五行相互交合感应,发生种种质的变化,进而生成自然界纷纭繁复的万事万物。

0059 有死有生,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太极图论》)

如同死生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一样,升降是人体气机消长的规律。有死有生,大自然才能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机才能运化不止。二者的共同点是循环不息。气机出入升降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运化十分重要,能够起到吐故纳新、活化机体功能的作用。出入升降功能一旦紊乱,人体的生命和健康状态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气机畅通无阻,升降有序,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

0060 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人与天地相应,人体的阳气在昼夜之中存在着盛衰消长的节律变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在病理情况下,正邪斗争往往与昼夜的节律变化密切相关。慧,清爽之意。早晨阳气生发,有助于抵御邪气,故病情转轻,神清气爽;白昼阳气旺盛,能够制伏邪气,故病情安定;傍晚阳气开始衰减,逐渐不能制邪,病情也就加重;入夜人体的阳气最为虚弱,无力抗邪,邪气鸱张,故病势转重。医生应把握一日之中阴阳变化对疾病的影响,顺应天时以调虚实。

0061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倚是依托,伏是隐藏。倚伏意指互为因果。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生成和衰败,都是互为因果的。在事物生成的过程中,已潜伏着衰败的因素;当事物衰败过程开始时,又孕育着新事物生成的因素。自然界的不断运动,是事物生成、衰败变化的根本原因。诚如张介宾所说:“故当其成也,败则倚之,当其败也,成实伏之,此成败倚伏游行于变化之中者也。”(《类经·运气类九》)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现象,亦皆尽然。由此可见,人身的生、长、壮、老、已的变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0062 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则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素问·脏气法时论》)

五脏之气通应天时,四时五行更替与人体病理变化密切相关。一年的四季更替,一月的气候变易,乃至一日之中的阴阳消长,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疾病的进退、转归和预后。吴昆谓“以胜相加者,六淫得时之胜,则加人为病”(《素问吴注》)。邪气侵犯人体发病,按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演化,必恃强而凌弱,如春季风得时令之胜,袭人为病而伤其所胜之脏脾(木旺乘土)。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逢到我生之时日,因得子气之助而愈,如肝病愈于夏时,愈于丙丁日(木能生火,即火为木子),谓之“至其所生而愈”。疾病到被克的时日,多因其为所不胜所制而加重,如肝病甚于秋时,甚于庚辛日(金能制木),谓之“至其所不胜则甚”。疾病逢到生我的时日,则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肝病持于冬时,持于壬癸日(水能生木),谓之“至于所生而持”。疾病传变逢本脏气旺之时日,则病情减轻而向愈。如肝病起于春时,起于甲乙日,谓之“自得其位而起”。但运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测定疾病的转归、预后只可作为参考,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切不可机械对待,而须综合各方面因素予以全面分析,做到“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素问·脏气法时论》)。

0063 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此条第一、第三、第五个“至”指季节的来临。第二、第四、第六个“至”指气候的到来。来气指届时应来的六气。运气学说认为,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按照一定规律循环运动,就会产生与时令、季节相适应的气候变化。如果季节与气候相应而至,是正常的和平之气。如果季节已来临,而与之相应的气候却不至,这是不足之六气。如冬季已临,而气候并不寒冷,这是寒气不足。反之,若季节尚未来临,而相应的气候却已到来,即是有余之六气。如冬季尚未来临,而气候却已寒冷,这是寒气有余。无论不及与有余,均属反常有害之气。这种学说在医学上可提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地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如遇气候反常,应及早预防。如能参考时令、气候因素调节治疗措施,每可提高疗效。

0064 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唐·王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

全,意指保全。阴阳之间既相反,又相成,二者相互依存,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能够保全阴气,则阳气不会衰竭,能够摄护阳气,则阴气也不致耗尽,表明了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如伤寒在大汗亡津液之后,往往继以亡阳,即阴津不保,则阳气随绝;而当亡阳之际,必须急回其阳,阳气如能固摄,则阴津不致穷竭。此条对临床证治特别是救治某些危重病症有重要指导意义。

0065 阳中之阴则为风,阳中之阳则为热;阴中之阳则为燥,阴中之阴则为寒。(明·孙文胤《丹台玉案·脉镜》)

阴阳可用以概括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风、热、燥、寒作为邪气,可依据其特性从阴阳角度予以辨析。风邪其性善行数变,热邪其性炎上升腾,故均为阳邪。就其属阳的程度而言,显然热胜于风,故风为阳中之阴而热为阳中之阳。燥为秋令主气,其气偏凉,寒邪凝滞,其性收引,故均为阴邪。就其属阴的程度而言,显然寒胜于燥,故燥为阴中之阳而寒为阴中之阴。通过对邪气的阴阳属性划分,有利于提高诊断和用药的准确性,如风、热之邪多用重镇、清泄、潜阳之类属阴的药物,而燥、寒之邪多用温润、散寒、助化之类属阳的药物。

0066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唐·王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

根据阴阳理论,阴与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就人体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阳,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所以没有阴,阳就不能产生。饮食水谷变化为各种营养物质,也必须依赖人体的功能活动,并消耗一定的能量,因此没有阳,阴亦不能化成。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消长转化的理论。明代医家张介宾据此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治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补略》)的著名论述,为虚损病证的治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0067 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离不开阴阳二者的相互作用。阳主动而散,可促进万物的气化。阴主静而凝,可促进万物的成形。以人身论,人体的正气为无形的精微物质,属阳;精血津液为有形的精微物质,属阴。阴精和阳气可以互相转化,由精血津液转化为气,要依靠阳的气化作用;由气转化为精血津液,离不开阴的成形作用。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的物质代谢,都可概括于阳化气、阴成形的规律之中。

0068 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医易·医易义》)

阳是阴的对立物,阴是阳的根基,说明阴阳之间虽属性相反,但又互为其根,相互依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以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血而言,气属阳而主动,血属阴而主静。血能周流全身,依赖于气的推动,气能不致脱逸,依赖于血的内守,二者相互为用。以人体的物质结构与功能活动来分阴阳,前者属阴而后者属阳。机体的功能活动,归根结底是体内的物质运动;而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又有赖于机体的功能活动。二者不可分离,互根互用。总之,阴阳可分而不离,无阴则无所谓阳,无阳则无所谓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0069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

予,施予。自然界中,万物的生长成形,须赖阴阳二气的作用,阴阳二气又各司其职:阳气主生发,是万物生长的动力;阴气主成形,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正如唐代王冰对此条所注:“阳施正气,万物方生;阴为主持,群形乃立。”参见0067条。

0070 阳生于阴者,阳气生于阴精也;阴生于阳者,阴精生于阳化也。(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阳脱阴脱辨》)

阴精是阳气产生的基础,阳气为阴精生化所必需,阴阳双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一旦失常,人体的生理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如阴精亏耗,则阳气无以滋生;阳气虚损,则阴精无以生化。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治疗阴精亏耗或阳气虚损时,适当地兼顾另一方,可使二者相互资生,相互促进,有利于虚损的恢复。

0071 阳主乎动,阴主乎静……静者动之基,动者静之机。(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医易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阳主动,外向、弥散、温煦、兴奋、升举;阴主静,内守、收敛、凉润、抑制、沉降。阳为主,阴为从,人体气精血津液无一不在运动流通的条件下发挥其应有作用,作为生命特征的新陈代谢也是如此。静是动的基础,动是静的关键,动与静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形体和神志的健康,达到《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养生至境。

0072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此为朱丹溪对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朱氏认为,在自然界中,天为阳,地为阴,而地居天中,赖天之大气以举之,天运行于地之外。同样,在人的生、长、壮、老过程中,男子十六岁方精通,女子十四岁方经行,而年至四十阴气自半,可见人体阴气难成易亏。加之情欲无涯,易为声色犬马所诱,心动则引起相火妄动,阴精暗流亏耗,故人身阳(相火)常有余,阴精常不足。据此,养生当以保护阴精为先,怡情寡欲,不使相火妄动。饮食亦应茹淡节食,食用谷菽菜果等自然冲和之味,以补益阴气。丹溪之论不仅对养生保健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研究生命科学和老年医学也有一定启迪作用。

0073 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清·喻昌《寓意草·论金道宾真阳上脱之症》)

阳主升在上,阳气上升,有赖阴精之下吸而不致上脱;阴主降在下,阴精沉降,有赖阳气之上吸而不致下脱。如此,则阴阳相抱而不脱,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阴精和阳气任何一方的严重耗损,均可使这种阴阳平衡状况破坏,甚至出现脱阴脱阳之证。由于阴阳互根,阳损必及阴,阴虚亦伤阳。故临床上遇有阳气虚衰不支,而出现面红如妆、大汗气促、脉浮大空虚的脱阳危证,益气回阳固为必然,但须加入阴药,用七分阳药与三分阴药而夜服,以冀从阴引阳;遇有崩漏下血、精液滑泄不止,阴将下脱之证,可在补阴固涩之时,加用阳药,用七分阴药和三分阳药而昼服,以求从阳引阴。喻嘉言从日常生活中“畜鱼必置介类于池中,引鱼之潜伏不动”的现象中悟出“同气相求”的原理,将补阴的介类药物加入阳药中,以使上脱之真阳复返其宅,从而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此论对虚脱之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0074 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人体之阴经与阳经,虽然有阴阳之别,名称不同,其实同属于经络系统,因而谓之“异名同类”。它们是运行气血、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组织。阴经与阳经会合于人体的上部或下部,如同圆环一样没有开端与终结,首尾衔接,相互贯通,共同完成通达表里、营运气血的作用,经络在外联络肢节,在内系于脏腑,沟通上下、内外,将人体各部联络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0075 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故物之生也,生于阳;而物之成也,成于阴。(明·张介宾《质疑录·论苦寒补阴之误》)

世界万物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资生。阴不可无阳,无阳则生化欲竭;阳不可无阴,无阴则源泉告罄。可见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系,缺一不可。如从自然现象看,天地、昼夜、寒热等均有属阴属阳之分,无天就无所谓地,无昼即无所谓夜,无寒亦无所谓热,反之亦然。就生理功能言,兴奋与抑制、吐故与纳新等均有阴阳属性之分。没有兴奋即无谓抑制,兴奋是抑制的前提。正因有充分的兴奋过程,才能有充分的抑制过程。没有吐故即无所谓纳新,吐故是纳新的前提。正因有正常的吐故过程,才能有正常的纳新过程。反之亦然。物之生生于阳,物之成成于阴,即世界万物之生成,皆源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即是此意。验诸人身,阴阳调和相济,正是健康的标志,而阴阳偏盛偏衰,则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至其阴阳格拒而不相维系,更是病情危急凶险之兆。

0076 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明·张介宾《类经图翼·真阴论》)

阴阳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阴不可以无阳,阳不可以无阴。以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分阴阳,前者属阳而后者属阴。气与形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若以人体之气血而言,气为无形,血属有形。气能生血,气旺则血充,气衰则血弱,非气无以生有形之血。血能载气,血行则气行,血脱则气脱,非血无以载无形之气。此条以气能生形、形能载气为例,说明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广而言之,阴阳互根互用是世界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规律,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的双方普遍存在着互为前提、互为其用的关系。

0077 阴不交于阳则阳亢,阳不交于阴则阴凝。(清·何仲皋《伤寒原旨·太阳篇》)

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相对平衡,相互制约而协调。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互用,相互交感不可分离。若阴阳不相交,阳无阴凉润的作用,则会出现阳亢奋,阴无阳的温煦,则会导致气机凝滞。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阳气亢盛的病理变化;反之,阳气亏损,阴气偏盛,则阴凝不能舒展。临床上如果出现“阴不交于阳”,常常出现阳盛而不能安睡,有的可以出现焦虑、烦躁等;“阳不交于阴”,则容易出现情志抑郁等症状。

0078 阴以阳为统,而阳为阴之父;阳以阴为基,而阴为阳之母。(清·石芾南《医原·阴阳互根论》)

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阴阳两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的条件。阴阳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为“阴阳互根”。具体来说,阴为物质,阳为功能。阴的物质运动,必须以阳的统领作用和气化功能为条件,阳是促使阴产生物质运动的动力,从这一点来说,阳的这种功能就像阴的父亲。然而无形的阳(功能)不能自立,必须以有形的阴为物质基础,才能依附而立,发挥作用,所以阴是阳得以存在并产生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这一点来说,阴的这种作用就像阳的母亲。从人体生理活动和临床角度来看,也是如此。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阳)是以物质(阴)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同样,由于阳的气化、推动作用,又不断地化生阴精。当机体阴阳任何一方亏损到一定程度,又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如某些慢性病,由于阳气虚弱,气化、推动无力,致使阴精化生不足;或由于阴精亏损,不能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导致阳气生化无源。这就是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发展到最后会出现“阴阳两虚”“阴衰阳竭”的危象。

0079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体内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没有阴精则无以产生阳气,没有阳气亦无以化生阴精。阴精的主要作用,在于镇守体内,保持平静、安定,阳气的主要功能,在于护摄体表,保持坚固、致密。如果人体的阴阳能维持这种平衡、协调关系,发挥正常功能,人的精神就正常,身体就健康。反之,如果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被打破,阴阳二者不能相互为用,以致分离,那么人的精气就会因生化无源而衰竭,生命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0080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守,镇守;使,役使。阴阳二者之间互根互用。阴主内,为阳之镇守,阳主外,为阴之役使。阴阳相为内外,须臾不可相离。以人体的功能和物质为例,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功能以物质为基础,物质以功能为表现。功能表现于外,物质镇守于内,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此生生不息。如果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一旦失常,那么就会出现种种病态,甚至可导致死亡。

0081 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自然界的阴阳二气,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为贵,不可发生偏盛偏衰。阴阳二气平衡协调,自然界的气候就和谐正常,能使万物生机勃勃地生发、成长;若阴阳二气发生偏盛偏衰,自然界的气候就紊乱反常,会使万物遭受残害。人体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人体阴阳二气平衡协调,则人体气机和畅,气血生化不息,脏腑功能健旺;假使阴阳二气偏盛偏衰,则人体气机逆乱,气血不和,脏腑受损。因此,治疗上应着重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重新恢复相对的平衡。

0082 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元·朱震亨《局方发挥》:“~或言寒热,或言血气,或言脏腑,或言表里,或言动静,或言虚实,或言清浊,或言奇偶,或言上下,或言正邪,或言生杀,或言左右。”)

对待,相对。定在,固定于某一处。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用以高度概括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它们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而又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在医学领域里,阴阳是概括有关人体诸事物特性的机动代名词。比如寒与热,可表示属性相对的致病因素、病理现象或药物;脏与腑,血与气,是人体属性相对的组织与物质;表与里,上与下,可表示人体相对的部位。这些相对的事物和现象,都可用阴阳二字来概括。如寒属阴、热属阳;脏属阴、腑属阳;血属阴、气属阳;里属阴、表属阳;下属阴、上属阳。一般来说,凡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暖的、亢进的、功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阳;凡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衰退的、物质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阴。因此,它们所概括的相对事物是机动的,而并非固定不变的。

0083 阴阳之体,曰乾与坤;阴阳之用,曰水与火;阴阳之化,曰形与气。(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可代表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阴阳的变化虽然神妙莫测,但其形体、功用和化生现象都可在自然界中一定的事物现象上体现出来。简要地说,阴阳的形体,可以体现于天与地的形态,地为阴,天为阳;阴阳的功能、作用,可以体现于水与火的功用,水为阴,火为阳;阴阳的化生,可以体现于形与气的转化,形为阴,气为阳。因此,仔细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就能够体验到阴阳的形态、功用及化生情况。

0084 阴阳之理,极则必变。(明·张介宾《类经·阴阳类·阴阳应象篇》)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彼此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当阴阳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一定的程度时,便会导致事物内部阴阳双方本质属性的改变,这就是阴阳转化。故阴阳之理,极则必变。如果说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的转化就是事物的质变过程。就阴阳转化的形成和速度而言,则又有渐变过程和突变过程之不同。

0085 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本神论》)

详见0066、0078条。

0086 阴阳水火,犹权衡也。一高则一下,一盛则一衰。(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火》)

水属阴,火属阳。阴阳之间存在消长关系,指阴阳二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所谓“消”,意为减少、消耗;所谓“长(zhǎng)”,意为增多、增长,它们指的是数量的变化。古代思想家以消长来概括阴阳的运动变化,其基本形式包括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表现为阴阳双方的此强彼弱,彼强此弱。阴阳水火之间,有一高必有一下,有一盛必有一衰。这是符合相对论的表现。

0087 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

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各种事物运动的枢机。阴阳二气协调与否,对自然界天、地、人三者有决定性的影响。自然界阴阳二气平和协调,则天地之气和谐,人体气机安宁;若阴阳二气逆乱而不协调,则天地之气痞塞不通,人体气机逆乱而变生诸病。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少阳相火当令,地气随运气迁移,气候异常温暖,草木过早繁荣,以致疫疠流行,人们多患温病,表现为身热头痛、呕吐、疮疡等症。阳明燥金当令,大凉之气反至,草木受寒气侵袭不能正常生长。人感惨淡之气,阳气抑郁,气机不畅,多患胸腹胀满一类胀病。太阳寒水司天,寒气流行,雨水降落,夏季应热反寒,人因寒束于外,热郁于中,气机紊乱,故发生痈疽、暴泻、心中烦热、头目不清等病证。

0088 阴阳者,一气所分,宜平宜和,忌偏忌离。(清·唐大烈《吴医汇讲·周省吾〈阴阳常变论〉》)

天地伊始,阴阳未判,一派混沌,充斥着先天之气。此先天之气即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因而阴阳乃先天之气所分,阴阳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气含阴阳,气的存在与正常运行,有赖于阴阳的平衡相和。阴平阳秘,万物乃和。若阴阳偏亢失和,则一方制约太过,另一方便渐被削弱,甚至于消亡。由于阴阳互根互生,伴随着一方的消亡,另一方也必然走向灭亡。所以阴阳的存在形式宜相平相和,忌偏亢离散。

0089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明·张介宾《类经·阴阳类》)

关于阴阳学说,历代解释很多。张氏将百家之言归结为一句话:一分为二。言简意赅。一,可理解为整个世界,也可理解为一个事物。大而世界,小而一个事物,均有阴阳可分。一分为二,说明了阴阳无限可分,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再分阴阳。如以昼夜言,昼为阳,夜为阴。昼又以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一尺之竿,日竭其半,无法穷尽。一分为二,又有阴阳既对立又统一之意。世界上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既是相对的,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如以气血言,气为阳,血为阴,但气又可生血,血又可载气。气血皆为人体的基本物质,合之为一,分之为二。所以,阴阳学说作为一种世界观,可用以解释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结构关系。阴阳学说把整个宇宙作为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把人体看做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和谐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阴阳学说的根本核心就是“一分为二”,它是用二分法来认识自然(包括人)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0090 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中藏经·生成论》)

阴阳、五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在自然界中,阴阳的运动变化最为关键。没有阴阳的运动变化,就不能构成自然界。阴阳又离不开五行,阴阳的运动变化虽然神奇莫测,但可从五行往复中体现出来。所以,没有五行也就没有阴阳的运动变化。参见0041条。

009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分析、归纳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纲领,是事物产生、发展、变化、消亡的根源。自然界中万物变化的过程神妙莫测,但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逐渐认识到这种变化乃由于阴阳二者的相互作用。这种可贵的认识又能执简驭繁,使人们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来。这比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结于上帝的唯心观念,当然要先进多了。因此,阴阳学说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0092 阴阳者,术数之本;术数者,阴阳之著。(清·石芾南《医原·叙》:“故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非知道者不能,医可易言乎哉?”)

术数,实际上是术与数的结合体。术,指的是养生之术,如呼吸、导引、按跷和静坐、气功等都在术的范围内。数,是中华先贤根据日月运行测定出来的数字。《黄帝阴符经》:“日月有数,大小有定。”本条“数”是指治病保健的具体方法。唐代王冰曾云:“术数者,保生之大伦。”(《素问·上古天真论》注)医疗术数多种多样,但皆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因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机体能维持阴阳的相对平衡,身体就健康,不发生疾病。根据这一道理,各种养生治病术数无不以调和阴阳,使体内阴阳保持平衡为目的,所以说阴阳是术数之本。同时,具体的术数又充分反映了这一阴阳协调的理论。以养生为例,如四时养生法,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适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再如生活起居,须动静结合,动为阳,静属阴,劳逸适宜,则阴阳调和。他如情志调摄、呼吸吐纳、按跷导引、服食药饵等养生方法,无一不以调和阴阳为宗旨。所以说,术数是阴阳理论的具体体现。

0093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高度概括,也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一般来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暖的、明亮的、功能的、亢进的事物,都归属于阳;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衰退的事物,都归属于阴。因此,阴阳是概括事物功能、特性的机动的代名词,而并非指具体事物,所以说是无形的。正因为其有名无形,故可广泛称代无数具体有形之物,并有无限可分性,由一扩展至十,分开到百,散则到千,再推演还可到万。参见0082条。

0094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自然界诸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这种事物的相对性,不仅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的阴阳相互转化,而且还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例如,昼为阳,夜为阴。再细分,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又如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但五脏中又可分阴阳,即心、肺为阳脏,肝、脾、肾属阴脏。具体到某一脏,又有阴阳可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等,如此阴阳的基本法则是可以用类推的方法,即推之十、百、千、万,难以穷尽,故“不可胜数”。尽管事物的变化繁复多端,但总离不开阴阳对立统一这一基本法则。

0095 阴阳顺行,则消长自然,神清气爽;阴阳逆行,则往来失序,百病生焉。(清·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总论》:“夫人之藉以为生者,阴阳二气也。~”)

于人体而言,人之藉以为生者,阴阳二气也。阴阳之气顺行,处于消长协调的自然状态,则是健康的标志,表现为脏腑气血功能活动正常,神清气爽,无任何不适。反之,阴阳之气逆行,往来失序,或阴胜,或阳衰,或阴损,或阳亢,是形成各种疾病的基本病理基础。参见0079条。

0096 阴阳调和,灾厉不行。(《宋书·西南夷诃罗陀国传》)

自然界阴阳二气不断地运动变化,形成了四时不同的气候。假如阴阳二气协调和谐,保持相对的平衡,则季节来临的时间及气候的寒热温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这种正常的环境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自然灾害,人也不会发生疫病。反之,阴阳二气不协调,则会出现反常的气候环境,灾害、疫病就难免会发生。参见0087条。

0097 阴阳得其正,则平若权衡;阴阳失其和,则反如冰炭。(清·唐大烈《吴医汇讲·周省吾<阴阳常变论>》)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阴阳双方在不断变化,但在正常情况下又维持着相对的稳定和协调。当其中一方出现偏盛或者偏衰时,另一方就会代偿弥补,若此时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不能维持正常的平衡,那么阴阳也会随之而失去相对的平衡。阴阳平衡则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至死亡。在正常状态下,人体的阴阳是相互补充、协调、制约的。一旦出现一些不足或有余,人体往往会自行调节,以重回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失衡不能被机体及时调整,代偿的功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病症。通常情况下会直接导致亚健康状态,更严重的会出现早衰、疾病等征兆,犹水火冰炭之格格不入。

0098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亟(qì),频数。体内储藏的阴精是气的来源,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以供给阳气,说明阴为阳之基。阴液是精微所藏之处,阳气守卫于外而使机体固密。此条主要说明阴阳的作用。阴主藏精而不外泄;阳主运行,主动行走于外,走而不守,起到固卫肌表的作用。阳生于阴,由静而动。精藏于阴而起亟,阴中有阳矣。阳在外,为阴之固,阳中有阴矣。阴把精气蓄藏于体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阴阳一内一外,互根互用,从而维护二者的协调平衡。

0099 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素问·宣明五气》:“五病所发:~是谓五发。”)

根据阴阳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五脏阴阳之病,各有发生的部位与季节。骨属肾,肾为阴脏,故阴病发于骨。血属心,心为阳中之阳,故阳病发于血。肉属脾,脾为阴中之至阴,故阴病发于肉。冬属阴,冬日阴气较盛,阴盛则阳病,故阳病发于冬。夏属阳,夏日阳气较盛,阳盛则阴病,故阴病发于夏。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这里阐述的发病规律体现中医学的认知思维方式,即以阴阳五行及其与人体脏腑气血的关系进行了一般性的归纳,但临床实践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拘泥。

0100 阴潜阳内,阳伏阴中。阴得阳蒸,故能上升;阳得阴制,故能下降。阳蒸阴以息气,阴凝阳以澄精。(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阴阳五行论》)

阴气潜藏于阳气内,阳气潜藏于阴液中。阴液得到阳气的蒸腾,就得以上升;阳气得到阴液的制约,便能够下降。阳气蒸发阴液,而得以滋生平息;阴液凝结阳气,而得以澄清。此条着重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互相对立,互相制约,互相依赖,阴中有阳,可使阴液凝结为精华,阳中有阴,可制约阳气过度升发,从而得到对立统一。

0101 医易同原。(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医易义》)

张介宾在同篇中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说明事物的阴阳变化在医理、易理中是相通的,只是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着重探讨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易经》以阴阳为基础,用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来界定和说明事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在于阴阳的相互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生之本,本于阴阳”,提出治病必须寻求本原,通过调整阴阳的关系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二者均强调的是阴阳之间的关系而非阴阳二者的实体,其哲学本质是关系本源论而非唯物论,说明医与易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也是相通的。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类经附翼·医易·医易义》)。

0102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

中医学理论虽然繁多复杂,但如果提纲挈领加以归纳、提炼,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领域,无论是说明人体组织结构,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还是临床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均离不开阴阳,都需要运用阴阳学说作为理论的依据和实践的指导。从这一点来看,就不难理解“为医者不识阴阳,开口动手便错”的医门诫语。参见0007条。

0103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

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原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以自然界为例,万物的生生化化,是以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相互作用为前提条件的。以人为例,新的生命起源于男女交媾。在生命的整个活动过程中,也有赖于自身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维系。一旦阴阳离决,生命过程便告中止。因此,阴阳之间的协调,是维持自然界生机和人体生命活力的根本。

0104 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医易义》)

《周易》中有关太极阴阳、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观点,构成了《内经》乃至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石,推动了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周易》理论被医学广泛应用,或以易理阐释医理,或以太极发挥命门,或以象数注释《伤寒论》,或以卦辞指导诊疗,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此外,有学者认为,《内经》尽得《周易》“尚中”的奥旨,其理、法、方、药均离不开“中”字,设方遣药之道既不可太过,又不可不及,以及“和解法”“补泻相兼法”“调中法”等,都体现了这一原理的应用和发展。

0105 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中藏经·人法于天地论》)

人处天地之间,天体的运行规律决定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而时令气候的递变又能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活动,也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密切相关。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规律,应该了解自然界天体运行、时令变迁的情况,并将这些情况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参考;同样,研究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也可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上得到相应的验证。古人云“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旧唐书·孙思邈传》),即是言此。参见0121条。

0106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天元纪大论》)

万物的生长,从无到有,这叫做“化”。事物发展到极点,就发生变化,这叫做“变”。自然界中阴阳的变化无穷无尽,使人感到神奇莫测,所以叫做“神”。能够灵活运用阴阳的原则,不拘泥墨守而臻神妙之境的,叫做“圣”。自然界虽具有主宰万物的无穷力量,但人类如能以其特有的智慧,明达事理,深入了解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就有可能驾驭自然而出神入化。

0107 命之所系,唯阴与阳。不识阴阳,焉知医理?(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阳阳。”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的理论来加以概括说明。疾病发生后,为求正确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执简而驭繁。例如望诊,见到面部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切诊,按得脉搏浮、洪、数、滑、实者属阳,沉、细、迟、涩、虚者属阴。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疾病的治疗也离不开阴阳,因为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调整阴阳,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如疾病因阳热炽盛损及阴液者,可损其有余之阳,施以属阴性的寒凉药;若是阴寒充盛伤及阳气的,可损其有余之阴,施以属阳性的温热药。这就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法。又如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须用滋阴药,补其阴之不足;若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阴盛者,须用温阳药,补其阳之不足。这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方法。由此可见,阴阳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关系极为密切,不可须臾分离。不掌握阴阳的理论,就不能真正懂得医学。

0108 变虽无穷,总不出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离乎水火。(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

这是张介宾介绍运气学说的理论基础时,就太极、阴阳、五行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一段概括总结。他认为,太极本是无极,因为有动静变化而分阴阳,阴阳便是太极。朱熹说:“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括尽了天下物事。”(《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周子之书》)

作者又认为:五行是阴阳的“质”,阴阳是五行的“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所谓行,是行阴阳之气。五行各具形质,唯水火最为轻清,因而在天地造化之初,“天以一奇生水,地以二偶生火。若以物理论之,亦必水火为先,以小验大,以今验古,可知之矣”。五行本身生克循环,运行不息,五行又与天干地支相配,而成六十花甲。再由六十花甲推广到天地万物,自然界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这些就是运气学说的基本理论。尽管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穷尽,但总不会脱离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火性属阳,水性属阴,阴阳的功能表现,经常通过水火的特性而显示出来。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作者总结这一段话,意在说明:研究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应当抓住阴阳这个根本。根据阴阳具有水火的性质和特征,来观察其消长变化的规律,据此即可掌握事物变化的本质。

0109 居其内以通脏腑者,六气也;居其外以通于天者,六淫也。(清·高世栻《医学真传·六淫外感》)

所谓六气,是指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所谓六淫,是指风、热、湿、火、燥、寒。六气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六淫则指自然界的六种能够致人于病的气候。人之六气与天之六淫是相感应的。高氏认为,天有六淫,人也有六淫。人之六淫是从疾病的病理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他列举《伤寒论》中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里的“风”和“寒”是从发病后的一系列证候中归纳出来的,是人体自身病理现象的概括,而非一定中于外风或伤于外寒。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医所说“六淫”概念以及证候本质有一定启迪作用。

0110 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灵枢·痈疽》)

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天体的运动规律大体是相应的。度,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纪,法度,此可引申为规律。人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自然界的天度地纪变化息息相关。以经脉为例,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环流全身,周而不休。但经脉之气的运行常受四时变化的影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记载,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这里提出了人体确实存在着近似周年的节律,这种节律与现代生物钟现象的“年钟”相似。

0111 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清·喻昌《医门法律·伤燥门》)

风、暑、湿、燥、寒为自然界之五气,若侵袭人体,即为外感病邪。五气变化及其侵犯人体而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春季属木,风气亦属木,风为春季之主气,故春伤于风;夏季属火,暑气亦属火,暑为夏季之主气,故夏伤于暑;长夏属土,湿气亦属土,湿为长夏之主气,故长夏伤于湿;秋季属金,燥气亦属金,燥为秋季之主气,故秋伤于燥;冬季属水,寒气亦属水,寒为冬季之主气,故冬伤于寒。上述五季伤于五邪的对应关系一般都不是绝对的。如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亦可发生。唯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病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季节性甚强。

0112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阴盛至极,就会转化为阳;阳盛至极,亦会转化为阴。阴阳之间之所以会相互转化,是因为对立双方各自倚伏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内在因素。《素问·六微旨大论》说:“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说明新事物生成之时,已倚伏着败亡之因,旧事物败亡之时,也孕育着新生之机。以四季气候更迭为例,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就向寒凉转化,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即向温热转化。他如人体生理过程中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转化,病理过程中阴证与阳证的相互转化等,均可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加以分析说明。

0113 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诊得疾病阳的一面,便能推论其阴的一面;诊得疾病阴的一面,便可推论其阳的一面。这是因为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等关系,可分而不可离。如阳热偏盛之证,势必耗伤阴液,即所谓“阳胜则阴病”;阴寒偏盛之疾,势必损伤阳气,即所谓“阴胜则阳病”。患者阳气虚损,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亢而出现寒象,谓之“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患者阴液不足,不能制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谓之“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他如阳虚之极者,必损及阴,阴虚之极者,必损及阳等,均属此条所指,临床上据此还可广泛推论。

0114 真气为阳,真水为阴。阳藏水中,阴藏气中。气主于升,气中有真水;水主于降,水中有真气。(明·张介宾《类经·阴阳类》)

真气为天地本元之气,又称真阳。真水为天地本元之水,又称真阴。气无形而动,水有形而静,气主升而水主降,故真气属阳而真水属阴。气与水虽有阴阳之分,然阴阳之理,原自互根,阳依阴而存,阴赖阳而生,故说阳藏于水(阴)中,阴藏于气(阳)中。气主升,气中有水,则升而能降;水主降,水中有气,则降而能升。如此则升降有序,生机不息。此条从阴阳互根、升降相因的角度,阐述无形之气与有形之水之间的相反相成关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在人体生命过程中普遍存在,阳气与阴血、兴奋与抑制、分解与合成、功能与物质之间,均体现了这种关系。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也可用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予以说明。

0115 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上》)

大自然造化万事万物的奥秘,在于既有生化,又有制约。如果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也就不可能有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如果没有制,某些事物就可亢盛为害,自然界各种事物正常的生长、发展、变化过程就会受到干扰,发生紊乱,人类社会就可能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世界。人体的情况也是如此,五脏六腑的气血阴阳也必须有生有制,才能互相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使人体保持健康。参见0050条。

0116 唯阴而根乎阳也,则往来不穷,而化生有本;唯阳而根乎阴也,则显藏有本,而化生有用。(明·杨继洲《针灸大成·针有深浅策》)

此条主旨言阴阳的互根关系。阴阳对立统一,互相制约而又互相依存。因为阴中有阳,所以能运行不止,周行全身;因为阳中有阴,所以能资生气血,储藏阴精。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故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景岳全书·阴阳篇》)阴阳互根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两个方面的不可分离性。

0117 盖人有阴阳,即为气血。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清·顾锡《银海指南·杂病总论》)

此条主旨为气血对人体形神的作用。人体内含阴阳二气,阳主气,阴主血,为养育生命的根本。阳质清净,其性升浮,化而为气,气善运行,载运精血布散于全身,施行其润养之效。阴质重滞,其性沉降,化而为血,血善濡润,主滋养筋骨,培育形体。气足又能充注髓海,以健旺神明之识,同时将血输注全身,以养育形体之全。所以说气全则神旺,血盛则形强。

0118 盖天地万物,皆以土为本,故万物之旺由土而生,万物之衰由土而归也。(明·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太素造化脉论》)

土是生物生存的必备条件,故天地万物皆以土为根本。《尚书·洪范》有“土爰稼穑”语,谓人类赖以生存的谷物种植和收获均依赖于土。“脾者土也”,脾主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表明四时之中皆有土气。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包括心肺肝肾的生理功能的运行,皆依赖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的充养。脾气衰微的人必然身体虚弱。据此而言,人类不仅外界活动需要土的参与,人的生命也需要土来“滋养”,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等说法。

0119 盖阴阳互为其根。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便是死阴。(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伤寒总论》)

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之间互根互用,互相依存。阴阳对立的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如果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阴阳离决,人体生命亦将终止。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明代医家张介宾提出著名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补略》)的观点,对深刻领会阴阳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临床辨证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0120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与浊阴是相对而言的,用于不同的地方,含义亦不尽一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所说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的精微物质。如清阳不升,不能上奉,则头面七窍的功能易减退或致失灵。浊阴指大小便。如浊阴不降,可致二便不利。“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所说清阳指卫气,而浊阴则指精血津液。卫气通会于腠理,精血并走于五脏。若卫气不得发于腠理,精血不得注于五脏,均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所说清阳,指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即水谷精气,浊阴则指食物的糟粕。四肢为诸阳之末,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水谷之精气充养四肢,食物之糟粕归于六腑。此条以阴阳对立统一规律阐释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0121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验,应验。厌,应合。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唯有这样才算是明达事理的人。中医学强调天人一体,故常以自然界变化的道理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机制,自然界的阴阳更迭、消长胜复,可在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中得到印证。古今事理相通,借古可以鉴今。先哲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言古人的经历得失,可以作为当前的借鉴。对医学来说,古代医家的学术经验,必须能为今人所用,方才可贵。至于“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也是同样道理。此条说明学以致用的重要意义。空谈理论,不切实际,谈不上“善言”,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道不惑”,要求学习医学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而后可以言医。

0122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

通晓天文的人,必然能从人身上得到验证;通晓历史的人,必然能够古为今用;通晓气化道理的人,必然能在对万物的认识上得到应用。此条虽通论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都应具备的知识面,而对为医者更有指导意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季节气候的更迭,昼夜晨昏的转换,自然环境的不同,无不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医者应当探索研究天人相应之理。古方与今病,有相宜者,亦有相异者,言古必验于今,才能古方今用,使传统的医学知识更好地为今天的临床服务。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均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人体一切物质和功能的转化过程,也都取决于气的推动和激发,取决于人体的气化作用。通晓气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正确认识。参见上条。

0123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

道是世界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而道又本于气,所谓“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意思是,“一”是混沌不分的,还不能直接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要从“一”中分化出阴阳二气。

无论无形空间或有形物体,就其本原而言,都是气而已。故古代哲学中的元气论,又称气一元论。而元气之论与阴阳之理又是密切相联的。万物源于一气,气可分为阴阳,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自然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古代哲学家的这一基本观点,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0124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寒与热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物极必反。当寒达到“极”的程度,便开始向热的方向转化,而热至“极”则可向寒转化。自然界四季气候的正常变更,即体现这一规律。天人相应。在某些疾病过程中,阴证与阳证的病理转化,亦可用此来解释。参见0112条。

0125 寒热,人身之阴阳耳。治则为阴阳,乖则为寒热。(明·盛寅《医经秘旨·推本阴阳》)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阴阳则发挥着统率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所谓“乖”即阴阳偏盛,必然会导致病理变化。阳盛则热是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热化火所致,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阴盛则寒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之故,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0zFY1VYBJ3oiOPK1q2miPH8ayvjNf6GCNDbGEtWla7HISwrVRwKj/Vgt6TqBHt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