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道与三清关系刍议

(一)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表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可是,长期以来,一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往往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对道教文化甚为鄙视,总以为道教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许多思想都是从儒释那里抄袭而来,甚至连它所奉的最高尊神三清,也是模仿佛教而创立的,按照他们的说法,道教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可以取消。代表这种思想的,除韩愈而外,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儒者朱熹。朱熹指责道教说:“道家有老庄书却不知看,尽为释氏窃而用之,却去仿效释氏经教之说,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宝悉为人盗去,却去收拾他人家破瓮破釜。” 这就是说,按照朱熹的观点看来,道教徒尽是一些愚昧无知的蠢人,不识自己家里的珍宝,让这些珍宝都被佛教偷光了,却去佛教那里收拾一些破烂东西来作为自己的家产,真像一个破落户。朱熹又说:“道家之学,出于老子。其所谓三清,盖仿释氏三身而为之尔。佛氏所谓三身,法身者,释家之本姓也;报身者,释家之德业也;肉身者,释家之真具而实有之人也。今之宗其教者,遂分为三像而骈列之,则既失其指矣,而道家之徒欲仿其所为,遂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且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之法身,上清太上道君又非老子之报身,设有二像,又非与老子为一,而老子又自为上(太)清太上老君,盖仿释氏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因而他得出的结论是:“释老之学,尽当毁废。” 即是说,应当同韩愈所主张的那样,“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彻底消灭之。不过,在我们看来,朱熹对道教的这些指责,才真是有点“愚昧无知”,他不仅对古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甚了解,且对道教的三清及其思想来源,也有些无知。今特试申其说,以就教于方家。

(二)

道教所谓的“三清”,一是指玉清、上清、太清等神仙居住的“三境”,此三境又名“三天”,即清微、禹余、大赤,这“三天”均系由大罗天的玄、元、始三气所化生而成。二是指居住于三清天或三清境的三位尊神,即天宝君(亦称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其气始青;灵宝君(亦称太上道君、灵宝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其气元(玄)黄;神宝君(亦称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其气玄白。“此三君各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 道教以这种三合一的“三清”为最高尊神,这是它和其他宗教迥然不同的一个鲜明特点。

然而,这个“三清”尊神的建立,却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道教初创时,是以老子为其始祖,称之为太上老君,尊奉为最高神灵。例如于吉等人所编的《太平经》和张陵等人所造作的道书,皆托名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谦之所撰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录图真经》以及他的“天师”称号,皆托名老君所赐。这是包括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内的早期道教的一个共同特点。及至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等道派出现后,对道教最高尊神的观念便发生了变化。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与太上道君的地位最尊。这两派的经书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摆在一个次要的地位,有些经书甚至把他作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这种分歧在《魏书·释老志》和《隋书·经籍志》对道教的介绍中,便可明显地看出来。《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这显然是反映了天师道以老子为最高尊神的思想。《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则称:“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 这明显是以元始天尊为最高尊神,太上老君也是元始天尊所传度的弟子之一,代表上清派的思想。

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三个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观念方面,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那么,如何将它们统一起来,合三为一,形成道教最高尊神的整体呢?我想,为保持道教这个统一整体,只有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依靠它们彼此之间的思想交融来逐步解决。在这三个主要道派的思想交融当中,有些道教学者便将“三清”与“三洞”互相联系起来,用“三洞”来说明“三清”各自的地位和相互的紧密关系。

所谓“三洞”,即指洞真、洞玄、洞神,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仙境,即洞真玉清境、洞玄上清境、洞神太清境。二是指道教经籍的分类名目,指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经书。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总括三洞”,将道书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部类,洞真部以《上清经》为首,号称上乘;洞玄部以《灵宝经》为首,号称中乘;洞神部以《三皇经》为首,号称下乘。陆修静创立的三洞分类法,使名目繁多的道教经书得以归类,奠定了后世修纂《道藏》的基础。有些道教学者认为,这三类道教经典分别是由三清的教主所立。如《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说:“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天宝丈人则天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炁……至龙汉元年化生天宝君,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灵宝丈人则灵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赤混太无元玄上紫虚之炁……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经一劫,至赤明元年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神宝丈人则神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炁……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经二劫,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此三号虽年殊号异,本同一也,分为玄元始三炁而治,三宝皆三炁之尊神。” 《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在引述了《九天生神章经》“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以后,更明确地加以解释说:“其三洞者,谓洞真、洞玄、洞神是也。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第一洞真,为大乘;第二洞玄,为中乘;第三洞神,为小乘。” 这就是说,三清尊神乃是三洞经书的创制者,证明三清尊神的形成和三洞经书的创制神话有密切关系。

三洞经书的创制神话虽把三清尊神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了,但随之而来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即道教经书既有大中小之分,则造说这些经书的教主也势必会有先后等级的差别,《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之《三洞并序》即称:“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后法三种分别。” 那么,在三洞尊神之间,如何划分先后等级的差别呢?故道教又有“一气化三清”之说。上引《九天生神章经》即含有三清皆由道炁所化之意,《三洞并序》中说:“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皆以诱俗修仙,从凡证道,皆渐差别,故有三名。” 即是说,三洞的本元,都是来自同一的道气,只是应用不同,才分为三个不同的名称。尽管如此,但究竟是由谁一气化三清呢?这又有不同说法。一种意见是认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罗天的玄、元、始三气所化而成。如大约为东晋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说:“三天最上号曰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炁,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 这种说法并未解决三清尊神之间先后等级的实质问题,而且还会引来大罗天的尊神是谁,三清尊神是否为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系列的问题,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三清是由元始天尊一气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张之。《三洞并序》引证《业报经》和《应化经》说:“天尊曰: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无始天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 这就是说,三洞尊神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时期的化身,三洞经书也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时期所说,这样便不会对道教各派产生等级高下之分而导致教派之间的矛盾了。不过这很明显是代表上清派的说法,《隋书·经籍志》采用之。道教的另一种说法是,三清是由老子一气所化,这主要是以天师道为代表的道士们的思想。这种思想,其渊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产生之前,对老子的神化就开始了。东汉明帝(57—75在位)、章帝(76—88在位)之时,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所作《老子圣母碑》即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这里便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为造物主,当然也就是至高无上的神灵了。早期道教继承并继续发挥了这一思想。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便说:“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 传为张陵(或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云笈七签》卷一《道德部》之《总叙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经序》说:“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乎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之得生……故众圣之所共宗。” 其后南宋谢守灏所撰编的《混元圣纪》《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更反复地说:“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 又说:“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 又说:“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 又引唐尹文操的话说:“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迹有内外不同,由能应之身或异也。” 并称他“秉生成之柄,镇造化之原,故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之主。谓之老子者,道之形也,应既不一,号亦无量,或三十六号,或七十二名” 。又说:“老君在天皇时,号玄中大法师,亦曰通玄天师,出《洞真经》一十二部,以无极大道下教人间。在地皇时,号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经》一十二部,化人以无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时,号盘古先生,出《洞神经》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无为之道。”

按照这种说法,则是三洞经书,皆由老子所造作。不仅如此,甚至还说:“老君于三皇时说经,世谓之《三坟》之书,久失其传,兼累世所说经,多藏琼室瑶台,或秘龙宫海藏,神真保护,世莫得闻,今所传者,太山一毫芒尔。” 这就是说,三洞之外的众多经书,也系老子所造。我们知道,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为最终目的,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天师道一系从东汉以来即将老子看作道的化身,老子与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当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灵了。那么,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又有“老君曰:夫三洞宝经,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于元始天尊” 的一段话,表明上清派的观点在南宋时仍有影响。不过,唐宋以来,一般道教宫观建筑的中心都是“三清殿”,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尊神,这是无论哪个道派都无例外的,表明这已是道教各派的共识。

三清尊神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出现的,其具体年代尚待考定。从道教发展史来看,可能是先出现三清境或三清天,然后才有居住于三清境或三清天的三位尊神。大约在南朝的宋齐间,便出现了“三清”之说,如《南史》卷七十五《顾欢传》称,欢“将终,赋诗言志曰:五涂无恒宅,三清有常舍” 。梁沈约《酬华阳陶先生》诗有“三清未可觌,一气且空存” 。在其《桐柏山金庭馆碑》中又有“此盖栖灵五岳,未驾夫三清者也” 。这里所说的“三清”,都是就三清境而言的,梁陶弘景所撰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虽然编列了七个中位的五百多的庞大神仙谱系,但仍未明确“三清尊神”的概念。对“三清尊神”较为完整的叙述,则始于上引的《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此书曾为《笑道论》和《无上秘要》所引。《笑道论》成书于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五年(570),故此书的成书应当在这之前。表明三清尊神的出现,应在南北朝的中后期。但《九天生神章经》所讲的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与后来流行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等三清尊神的名称,还略有差异。当时三个主要道派对三清尊神的具体说法也还略有不同。通过彼此交融逐步形成共识,明确地把三清尊神固定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其时间可能略晚一些。

三清尊神既是融合三个主要道派最高神灵的产物,是三个主要道派的共同代表,因此,从形体上看,它是三身;从思想内容来看,它是由玄、元、始三气所化成。但这个“三”,又是由“一”或“道”所派生的,所以这个“三”又同源于“一”或就是“一”。因此,元始天尊的一气化三清也好,太上老君的一气化三清也好,这“三清”的来源都是“道”或“一”,这一点是各派都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三清的形体虽分为“三”,而实则“一”,是三位一体的三合一,也就是“三一”。这种“三一”的观念在道家和道教中,是由来已久的。《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这里都包含了“三一”的思想。道教循用此概念并加以衍化,成为它的宇宙生成论的哲学依据。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地真》中说:“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 意即道至高无比,起源于一,而化生为天、地、人三者。以此理论为根据,主张“子欲长生,守一当明”,“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 ,方可长生久视。《太上洞玄宝元上经》中又说:“入道之由,由于抱一;抱一无武,三一可明;明三一者,与道合真。” 故道教的由一炁化生玄、元、始三炁,再化为三清,这是道教思想自身发展的结果。证明道教三清尊神的产生,既是当时道教主要三派思想互相交融的产物,又是道家道教“三一”基本观念以及三境、三天、三洞等思想发展的结果,并不是模仿佛教而来的。弄清了道教三清的来龙去脉,则朱熹对道教的指责便不攻自破了。当然,道教与儒释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来即是一方面互相对立,互相斗争,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从而推动整个学术思想的向前发展。因此,在很多问题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谈不上谁偷窃了谁的东西,这是学术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如果没有它们彼此之间的这种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吸取、相互渗透的关系,那整个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了。道教中的有些学者,在对三清尊神的解说上,也提出过“三代天尊”的说法,宣称“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见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认为“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从上皇半劫以来,元始天尊禅位三代天尊” 。这种“三代天尊”的说法,从形式上看,与佛教“三身”说有些类似,但其实质仍大不同。而且“三代天尊”的说法,在道教中流传不广,影响甚微,远不如“一气化三清”的“三一”之说重要,它在道教史上一直占据主流的地位。

(“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
(原载《道教神仙信仰研究》上册,台湾中华道统出版社,2000年10月) RCDCnEdBI0Vfg2c7sW+8fIMgVK4cGDIslngNeQHsqQTDWp6vBJr+68a2F7kZcV3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