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瓶矿泉水的价格秘密

矿泉水大家都喝过,如果要问在一瓶矿泉水中什么部分最贵,相信大家都会觉得肯定是水最贵,因为水才是我所需要的,而且分量最重。可是当有人拿出图2-1这张成本分解图时,很多人都会大吃一惊——以一瓶550ml在社区零售店售价为1.5元的矿泉水为例。水的成本仅为1分钱(0.01元),瓶子+盖+喷码+胶带等约为0.17元,营运和广告费约为0.22元,经销商平均以每瓶0.6元的出厂价拿货,再以平均每瓶1元的价格批发给社区零售店,零售店以每瓶1.5元的价格出售。(当然,以上例子没有详细地说明相关的包装和灌装过程中的制造成本、税费以及运输成本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探讨成本模型的建立过程,因为数据随时间不断变化,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数字,更重要的是掌握背后的方法。)

原来我们买的不是水,而是营销渠道,这真是现实版的买椟还珠啊!

如果矿泉水品牌商自己建有灌装、打包生产线,抛开经销商和零售店的费用,单看其出厂价0.6元,其中品牌商需要采购的零部件成本(包括水、瓶子、盖、喷码以及胶带等)为0.18元。营运费用加上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而花费的广告费用达到了0.22元(见图2-2)。

图2-1 一瓶矿泉水的价格秘密

图2-2 一瓶矿泉水的成本结构(单位:元)

为了解开为什么水只要1分钱的疑团,我们对“水”进行简单的成本分析。

矿泉水从水源地取水,不算灌装、打包生产过程,一吨水大概需要20元。以550ml为例,每瓶大概为0.011元,即1.1分钱。

其他采购的零部件(瓶子、盖、喷码以及胶带等)的成本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别急,我们在下文中以相对昂贵的瓶子为例,探讨瓶子的成本结构,慢慢地展开成本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过程。大家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方法之后就可以触类旁通,引申到其他采购物料。

资料来源:“网易财经”——成本控第3期:一瓶矿泉水的价格秘密。

小师妹插嘴

没想到简简单单的矿泉水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成本分析知识。

学霸掉书袋

是的,为了揭示采购部件成本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管控采购成本,有必要通过成本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计算出应当成本,以协助谈判或精益改善。掌握成本模型的建立方法是每个采购人员必修的功课。

一、成本模型:成本控制的核心手段

1.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也称为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引起成本的发生或变化的任何因素。例如,产品的产量、机器工时、人工工时、加工时间,甚至订单需求数量都会引起成本的变化,是常见的成本动因。在矿泉水瓶的生产过程中,材料的种类、使用量的多少,注塑、吹塑的机器状况,加工时间,直接人工的投入变化等都会影响成本,这些都可视为成本动因。

2.成本模型

成本模型是指基于成本动因的数据信息和成本计算逻辑来反映“应当成本”的模式。简单地说,成本模型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数据信息(成本动因相关的数据),二是算法(数据之间的逻辑计算方法)。例如,我们搜集到矿泉水瓶的材料、加工设备、人工、加工时间等成本动因的数据信息,通过ABC法计算出应当成本,这样就建立了矿泉水瓶的成本模型。

数据和算法是成本模型的灵魂,数据相当于人的肉体,而算法类似于人的精神世界。光有数据而不知算法,等同于行尸走肉;而有了算法,却没有数据输入参与运算,相当于残缺的躯体,也不完美。为了创建合理、准确的成本模型,要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数据,一手抓算法。

成本模型的计算结果(应当成本)可以作为成本和价格的参考。成本模型的基本架构如图2-3所示。

图2-3 成本模型架构

二、PPDAR五步法:成本模型建立指南

在理解了成本模型的基本框架之后,我们开始着手创建成本模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本模型的创建同样如此。需要指出的是,成本模型可以复杂细致,也可以简单精干,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成本管控的标准。

成本模型的创建过程不是千篇一律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在这里,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PPDAR”成本模型创建的五步法(“PPDAR”音译为“扒达”,“扒”表示这个过程要不断地深入挖掘数据、算法,“达”意味着努力之后达成目标),如图2-4所示。

图2-4 创建成本模型的PPDAR五步法

(一)P:分析产品(analyze product)

首先要分析产品,需要拿到产品实物或相关的设计资料,例如,图纸、BOM表等,对产品进行拆解,至零部件级别。分析的内容包括:产品所属的行业是否有六大成本结构、产品的物理结构(所用的零部件、尺寸、重量、材料)等。这个过程从已有的产品和资料入手,获得基本的输入,为流程分析做准备。

(二)P:识别流程(工艺/业务)(identify process)

下一步是识别产品的供应链、工艺/业务流程。识别的内容包括:产品所在的行业,其上下游的供应商,每个零部件的厂家、产地。

这个过程的重点是关注零部件以及各零部件组装在一起的工艺流程,每个生产步骤使用的资源(人工、设备、生产工时、产量、不良率等)。我们推荐使用类似价值流图析(value stream mapping,VSM)这样的工具,帮助分析人员画出工艺流程图。通常,我们需要基于第一步的基本资料结合分析人员的经验做出判断甚至假设。例如,分析人员之前熟悉矿泉水瓶的生产工艺,在拿到水瓶的时候就可以判断使用了瓶坯的注塑和瓶身的吹塑工艺。当然,不是每个采购人员都对工艺流程很熟悉,这时可以参考第一章成本结构分类中有关“如何了解工艺/业务流程”的讲解。做完了流程(工艺/业务)的识别之后,就可以进入下一步——收集数据。

(三)D:收集数据(gather data)

数据信息是成本模型的“双引擎”之一。我们在上一步识别了流程之后,发现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收集补充,例如,矿泉水瓶的注塑工艺中,使用的材料单价是多少?材料的耗用量是多少?注塑机的工费率(每小时工作成本)是多少?直接人工的个数及工费率是多少?一次成型的产出数量(模腔数)是多少?一次成型的时间是多少?产线的间接人工数量是多少?生产厂家的销售及一般管理费水平等。

这些数据有的经常使用且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考虑归纳、分类整理数据信息,统一数据格式,形成数据库,在需要参与计算的时候进行调用。同时,我们可以更新、维护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下文“成本模型的管理”中会展开讲解数据库的创建与维护。收集数据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可以进入“设计算法”了。

(四)A:设计算法(design algorithm)

算法的设计是成本模型的另一个“引擎”,算法其实就是找到成本动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来计算成本的方法。比如,材料成本的算法通常为“材料的单价乘以材料的耗用量”;而加工成本通常可以用“加工设备及人工的工费率乘以加工时间”等。市面上的生产工艺多种多样,要求分析人员具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核心的基础算法,再将复杂的工艺成本分解到简单的算法进行处理。

从PPDAR流程图可以看出,“设计算法”和“收集数据”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即数据的收集要根据算法的需要来调整,而算法也会基于已有数据的详细程度来改善。例如,机器加工成本的算法通常可以采用“加工设备的工费率乘以加工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收集到足够详细的工费率(通常包括机器折旧、厂房折旧或租金、能源、维保四项费用)用来参与计算会比较精确;而条件不允许时,也可以用“折旧率”来代替完整的“机器工费率”,这时机器加工成本的算法就是“加工设备的折旧率乘以加工时间”。反过来,如果算法要求比较高,一定要收集计算机器工费率,则只能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补充更多的数据信息。

(五)R:分析结果(analyze result)

最后,通过成本模型的计算导出结果,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通常要做两件事:结果的真实性、合理性判断(两性问题)以及明确怎样使用这些结果。

三、创建成本模型的实践方法

下面我们以矿泉水瓶为例,按照PPDAR五步法来创建成本模型。

(一)P:分析产品

首先分析产品:对矿泉水瓶进行拆解,发现其包括四个零件:瓶身、瓶盖、标签以及矿泉水。因为这个产品属于制造业,因此其具有六大成本结构。进一步调查,搜集所有零部件的相关尺寸(测量)、重量(实物称量得到净重)和材料信息(查找BOM表、向供应商询问,如果得不到,还可以上网搜查)。这个过程是从已有的产品和资料入手,获得基本的输入,为流程分析做准备。

(二)P:识别流程(工艺/业务)

识别产品的供应链、工艺/业务流程:整个矿泉水的工艺流程包括零部件的生产流程——注塑、吹塑、印刷、喷码、热缩等,以及各零件“装配”在一起的组装流程。需要识别的内容包括:每个零部件的厂家、产地(对于矿泉水品牌商来说,四个零件都是外购的,自己只负责装配。有些品牌商甚至连装配也外包,自己只负责产品的开发和品牌的运营)。

这个过程的重点是关注产品的生产制造工艺以及每个生产步骤使用的资源。

对于瓶身来说,工艺流程图如图2-5所示,其两个主要的工艺流程为注塑和吹塑。同时,两个工艺之间还有相关的辅助作业活动,例如,PET塑胶颗粒的“除湿干燥”(因为PET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在运输、存放过程中会吸收大量水分,会导致黏度下降,对饮料瓶的耐压有影响,易破裂),以及转送库存放置的活动。

图2-5 生产瓶身的工艺流程

整个矿泉水的“装配”流程比较复杂,如图2-6所示。好在矿泉水的装配基本上实现了全自动化,只需要把四个零件投放到装配流水线的对应节点,其他事情都由流水线来控制。这样,整条流水线以直接材料、制造成本为主,直接人工成本很少。

(三)D: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是点燃成本模型第一个引擎的开始,下面我们来介绍如何收集相关的数据。

1.材料信息

材料信息包括材料的标准价格以及材料的耗用量。我们在前面讲过,在制造业中,许多产品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往往超过50%,因此在创建成本模型中,材料成本需要重点关注,这样才能守住这“半壁江山”。

(1)材料的标准价格。材料的标准价格通常采用与供应商约定的价格。供需双方一般会约定材料的价格基准,再考虑供应市场波动导致的变动幅度。根据材料的不同,材料价格的约定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图2-6 矿泉水的装配流程图

公开价格: 大宗原材料在网站或各种交易平台有定期公布的交易价格,采供双方都很容易获取,标准价格以某网站的公开价格为基价,把变动幅度作为调价基准。

公开价格加固定费用: 在上述公开价格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的加工费作为材料的标准价格。

锁定价格: 一些材料无法采用公开价格时,双方协商约定一个标准价格,并且锁定一段时间(一般锁定一个较长时间,比如一年)。

企业如果没有与供应商约定标准价格,则可以直接使用市场价格作为成本计算的参考价格,同时,必须适时监控市场价格,当价格有重大差异时,及时做检讨,或与供应商重新调整标准价格。

矿泉水瓶的注塑工艺中使用的材料是PET(由于重量轻、保存性佳,强调耐热、耐压等特性,成为饮用包装主流),市场调查的单价如图2-7所示(“生意社”网站公布的价格),考虑一定的波动性,采用7.9元/千克作为成本模型的计算价格。

图2-7 PET市场调查的单价

(2)材料的耗用量。材料的耗用量也称为材料的标准用量(或消耗定额),是指单位产品耗用的原材料(包括净重及边角料损耗等)。矿泉水瓶坯注塑用的模具采用热流道针阀式点浇口系统,因此,其材料耗用量主要为产品净重,在本例中通过称重量,获得净重为18克。

在产品的设计阶段没有实物可以称量,通常预估产品的理论耗用量作为核算成本的依据。然后在批量生产中通过称量材料的实际耗用量加以调整。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生产中,一些材料的耗用量会发生变化,比如,通过工艺的改善,边角料的损耗减小,这时材料的耗用量也要减少,因此,材料的耗用量必须进行定期的检查。同时,有些边角料由于可以变卖或回收利用,因此需要在耗用量当中减去这部分带来收益的损耗。

2.人工信息

人工信息包括人工的工费率以及人工的使用数量。

(1)人工的工费率(每小时工作成本)。人工的工费率(或标准工资率)就是直接人工的小时工资。当采用计时工资时,人工的工费率计算如下:

人工的工费率=工资总额÷总工时

其中,工资总额不仅包括员工到手的工资(含加班费),还包括企业购买的保险、各种补贴等。它的结构和薪资单有点类似,如表2-1所示。

表2-1 人工工费率计算表

其中,基本工资为当地公布的最低工资或者企业给予高于最低工资的底薪,这个数据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比如,供应商公布的员工工资发放记录(薪资单等),或国家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这里要注意,加班费用也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核算(比如,平时加班按基本时薪的1.5倍,周末按2倍,法定节假日按3倍)。公司付出的其他费用也要考虑,例如,资金、食宿补贴、公司缴纳的社保金,以及与员工技能直接相关的培训费用等。这样可以核算出员工每月的总成本,以及每月工作的总小时数,再用工资总额除以总工时就可以计算出工费率了。

人工工费率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的特点,不同地区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迁移到人工成本低的地方。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生产过程中可能有不同能力级别的直接人工参加生产活动。例如,注塑生产前需要架模、调试,这时可能需要2个技术工人参与,而正式批量生产时,只需要普通员工做产品的取放之类的简单工作。因此,需要对不同能力级别的人工分别收集数据计算相应的人工工费率,在核算对应的生产活动时,选用不同级别的直接人工。如表2-2所示,将直接人工分为技师、熟练工、技术工、普工不同等级,分别计算每级人工的工费率。

表2-2 不同类型的人工工费率

在矿泉水瓶的注塑过程中,普通人工工费率(每小时工作成本)为23元/小时,而架模技术人工工费率为36元/小时。

(2)人工使用数量。在考虑了不同的人工等级后,还要考虑人工的投入数量,在这里,我们用全职人力工时(full-time equivalents,FTE,也称“相当全时工作量”)来衡量。

全职人力工时表示以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作时间的计算单位为基础,把非全时工作人员的数量折算为全时工作人员的数量。按照这个定义可以发现,“全职人力工时”与“员工数量”不同,员工数量以人数来计算,一定是整数;而全职人力工时则用来表达一定工作时间所需的员工数量,不一定是整数,可以是小数。比如,某级别人工标准每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其全职人力工时就是1.0,如果从事一项工作只需要20小时,那么:

全职人力工时=实际工作小时数÷全时工作时间=20÷40=0.5

我们把矿泉水瓶的注塑分成以下两个阶段。

阶段一:注塑生产过程,因为采用的是点浇口和推板顶出,瓶坯直接落到传送带进行收集,对直接人工的需求很少,只是最后的包装和整理。因此,将直接人工在一个批量生产中的工作时间,与其全时工作时间做比较,可以得到用于这台机器的全职人力工时为0.2,可以理解为只需要0.2个人工来负责这台机器,剩余的0.8个人工可以负责其他注塑机台的生产。在机械手和自动化应用普遍的产线,一个人工可以负责一整条产线的工作,比如,在注塑车间,一个人工可以同时看护10台注塑机的生产,则分到某台机器的全职人力工时仅为0.1。

阶段二:注塑生产前的架模调试过程,通常需要2个技术人工全时工作,其全职人力工时为2。

3.机器设备信息

根据该瓶坯的结构与产量要求,瓶坯模具可能采用的是S136不锈钢,48腔(有些也用8、12、16腔,甚至达到72、100腔以上),热流道、推板顶出和斜导柱拨动哈夫块分型的结构。从而可以推导出模具尺寸的大小、注塑射胶量以及锁模力,进而选用国产450吨注塑机。下面就需要收集数据计算450吨注塑机的机器工费率(每小时工作成本)了。

在实际操作中,机器工费率(每小时工作成本)的数据是最难收集的,因其包括设备的折旧、厂房折旧分摊(或设备分摊的厂房租金)、能源消耗以及维保费用等几个方面。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复杂,但又很重要,致力于熟悉掌握的朋友可要坐好仔细看!

(1)机器设备折旧。

所谓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期内对固定资产的成本进行合理分配的过程。折旧的计算方法很多,如直线折旧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按产量进行分摊)、双倍余额递减法(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年数总和法(用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等。下面介绍直线折旧法,对其他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值=(设备购置成本-残值)÷折旧年限

1)设备购置成本:采购价格(含安装调试费用),如果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可以抵扣,那么就用不含税的价格,没有抵扣就用含税价格。

2)残值,是指能够回收的残余价值,也就是在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报废时处置资产所能收取的价款。没有指明残值时,可以视同无残值。一般设备的残值是采购价格的3%或者5%。

3)折旧年限推荐为10年。

进一步计算可以得到:

每小时折旧值=年折旧值÷每年工作小时数

有些折旧的计算方法也会考虑设备购置费用引发的资金成本(为取得资金使用权所支付的费用,比如,贷款购置设备需要偿付利息,这个利息就是资金成本。投资设备后所获利润必须能够补偿资金成本。国产450吨注塑机的购置成本为80万元,这80万元会有一个资金的融资成本(比如10%的融资成本率),用平均值来计算:

年资金成本=(期初值+期末值)×融资成本率÷2

(80+0)×10%÷2=4(万元/年)

同时,年直线折旧为:

80÷10=8(万元/年)

因此,年总折旧额为:

4+8=12(万元/年)

小贴士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

(2)厂房折旧分摊。

企业运营生产场所也会发生折旧,由于设备会占用厂房,因此需要分摊产生的折旧费用(或设备分摊厂房租金),企业的厂房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自有厂房:与机器设备折旧类似,可以按20年进行折旧计算。

租赁厂房:按照租金核算,因此,

设备分摊厂房租金=租赁单价×机器分摊面积

租赁单价:一般各地区都有相对平均的价格,可以调研获取,这里我们取28元/平方米/月。

机器分摊面积:只考虑机器生产所使用面积分摊,未使用的空置厂房面积不能分摊到机器设备中去(厂房空置部分,供应商应该考虑有效利用起来,比如拓展其他业务)。国产450吨注塑机的机器分摊面积为50平方米,则年厂房租金=28元/平方米/月×50平方米×12个月=16 800元。

(3)能源消耗。

大多数设备都需要水、电、气等能源来运转。比如,对于电费的计算为:

电费=设备额定功率×用电系数×电费单价×工作时间

设备额定功率 :设备标称的额定功率,一般参照设备的铭牌。在这里,国产450吨注塑机的额定功率为45 kW。

用电系数 :设备实际用电功率÷额定功率。根据供方现场调研,一般小于1,不考虑电损(电损:参考行业管理一般损耗数据,扣除浪费,建议不用考虑)。在这里,简化考虑,国产450吨注塑机的用电系数为1。

电费单价 :大工业用电由基本电价和电度电价两部分组成,一般工商业用电只计算电度电价。高峰、低谷、平时段的划分:高峰时段为8:30至11:30和18:00至23:00;低谷时段为23:00至7:00;其余时间为平时段。

高峰时段中10:30至11:30和19:00至21:00为尖峰时段。高峰时段电价按基础电价上浮60%,低谷时段电价按基础电价下浮60%,尖峰时段电价按基础电价上浮70%,平时段执行基础电价。

总电费=(高峰段电费+低谷段电费+平时段电费+尖峰时段电费+基本电费)±功率因数调整电费

建议电费核算参照国家电网售价,取该地区平均价格(各省、各地区不一样),根据供应商的工作时间安排核算峰、谷电。因为价格差异比较大,尽量索取供应商多个月份的电费缴费发票核实。在这里,计算国产450吨注塑机时,采用0.85元/千瓦时,全年有效工作时数[考虑设备的设备综合效率(OEE)之后的值]简化为3744小时,则:

年总电费=45×0.85×3 744=143 208(元)

照明用电根据实际情况核算,计算公式为:照明功率×电费单价×工作时间。

其他能源价格的计算类似,用能源单价乘以小时用量。

(4)维保费用。

有些机器工费率的计算方法不把维保费用算在里面,而是合计在管理费里。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出发,维保费用是和机器设备高度相关的,应独立计算。因此,如果放在管理费里面,就像在菜里加盐,很难找出每台设备的维保费用,难以对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经过走访调查,国产450吨注塑机的年维护成本(主要是厂内维保人员的工资以及设备生产商的维修派驻人员的人工费用)为2万元,年辅料成本(备品备件的更换)为1万元。

综合以上所有参数(设备的折旧、厂房折旧分摊、能源消耗以及维保费用),我们以中国采购商学院开发的“慧降本Cost Master”计算软件为例(见图2-8),国产450吨注塑机的机器工费率(每小时工作成本)为83元/小时(根据注塑机的不同,机器工费率差异比较大,若选用进口品牌注塑机,工费率可达160元/小时,可以采用行业平均数据或供应商实际调查结果来计算)。

我们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机器工费率(每小时工作成本)的数据确实是最难收集的,成本动因多而杂,计算考虑的内容也不统一,需要根据所在行业的情况进行调整;而且要考虑企业的各个环节、各方面因素,平时需要多积累,多到供应商现场收集数据,积累总结出各类机台的工费率,例如,塑胶行业机台工费率表、五金加工机台工费率表等。

图2-8 “慧降本Cost Master”计算软件——国产450吨注塑机的机器工费率

4.工时信息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信息,我们可以用工时用量来衡量。

工时用量(或生产周期时间)指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必要工作时间,包括对产品直接加工工时,必要的间歇或停工工时,而可避免的废品耗用的工时不属于工时用量。

比如,矿泉水瓶的注塑生产过程,一次射胶注塑时间为10秒,可产出48个瓶坯,则每个瓶坯所耗用的工时为0.2083秒(或者说,一个小时的产量为17 280个)。注塑生产前的架模调试时间为2小时,这次架模是为这一批瓶坯所准备的,假设这个批次共生产了2天,即829 440个瓶坯,则分到每个瓶坯的时间为0.008 68秒,基本上可以忽略这个时间。这也说明了大规模生产的重要性,做个极端假设,如果这个批次仅生产一模,即48个瓶坯,则架模调试的2小时分到每个瓶坯的时间为150秒,显然时间增加了很多,成本上升了。

工时用量可以去生产线现场直接测算,也可以根据供应商的流水线排产及产能情况确定,同时要考虑供应商的学习曲线,即新产品刚量产时需要熟悉、磨合,所需的工时多,而到一定时间生产稳定后,所需的工时少。

上面谈到的材料、机器设备、人工以及工时信息,与六大成本结构的前三大项相关,与产品直接挂钩,可以在生产现场和供应商处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核算。对于后三大项,销售及一般管理费(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不跟产品直接挂钩,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呢?

5.管理费用信息

一般生产矿泉水瓶坯的厂家为中小规模的注塑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查确定),考虑其公司所属的行业(注塑加工)、营业额(例如,年销售额为8000万元)、人员的数量(例如,共60人:生产线人员45人,管理人员10人,销售人员5人)等,推断其年管理费用的规模。如果有条件的话,查看供应商的财务报表更为可靠。

(1)管理人员的薪资,可以通过公司的组织架构图获得人员的级别、数量,用行业同等规模的平均工资来核算(如果能得到薪资表就更可靠)。例如,这家瓶坯注塑厂有10名管理人员,包括工程、财务、采购、办公室人员及保安等,按平均每人年收入10万计算,工资为100万元,另加10%的其他福利费用10万元,总计薪资成本为110万元。

(2)管理人员办公、差旅、招待、通信等相关费用,粗略按照销售收入的0.5%估算,则办公费用为40万元。此项数据为估算,准确性不高。

(3)水电费、办公区域大楼的折旧费等,粗略按照销售收入的1%估算(假设年销售额为8000万元),则办公费用为80万元。

(4)税金比较复杂,涉及税务筹划的内容。企业经营依法纳税项汇总如下。

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

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

财产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等。

行为税:印花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其他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

其中,对于增值税,企业缴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抵扣,在加工费核算中建议计算不含税价。

表2-3为某公司缴纳的相关税项,增值税在2019年调整为13%。

表2-3 某公司缴纳的相关税项表

在成本计算过程中税金可以归纳为以下两项。

国税 :主要是增值税。应缴纳开票总额的13%,实际要扣除可抵扣的税额(主要材料费等进项发票可抵扣的金额)。

地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基本以国税为基数,综合各项比例合计约为12%。

税金占总价格的比例主要受原材料占比影响,材料占比越高,税负比例越低。一般各地税务机关都有对企业或行业的基本税收要求。考虑到税务筹划、合理抵税的影响,供应商报价表中的缴税比例和其实际缴纳比例有一定差异,往往实际缴纳的低。

通过调查可知,该瓶坯注塑厂全年地方税费为70万元,企业所得税为20万元。则核算的总管理费用为320万元,占营业额的4%。

6.销售费用信息

销售费用主要包括销售人员的工资、提成等,核算时可以用销售费用率乘以制造成本。瓶坯注塑厂销售业务员共有5人,业务员工资提成、差旅费、通信费和业务招待费等年度支出约为80万元。

运输费用方面,如自备车辆,可核算到单件产品,可以用(人工工资+费用+车辆折旧)÷产量;如外包,可以进行行业运输费用调研,获取供应商运费发票数据。运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抵扣税项。

如有的瓶坯注塑厂自有5辆货车,加上雇用外部车辆载货,所有物流运输费用接近100万元。总的销售费用为180万元,占营业额的2.25%。

7.财务费用信息

财务费用主要反映的是筹集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比如,利息、金融机构手续费、汇兑净损失等。供应商的财务费用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账期,供应商供货后到收回货款这段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成本。瓶坯注塑厂处于弱势,在采购原料时,大多是现金交易,而在售后收款时,面对强势的品牌厂商,要承受较长的付款期,比如3个月,甚至6个月。这意味着,工厂要自筹资金经营3~6个月,给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带来影响。

(2)利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本金)的比率。利率是决定资金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需要注意利率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3)承兑,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一种票据行为,通常由银行承诺到期付款。采购付款的协议往往会含有一定比例的承兑。承兑就像一张欠条,供应商实际上要等到票面日期到期才能拿到货款,相当于延长了账期。

账期变化对成本的影响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式中 x%——供应商应该下调的价格比例(现款应该比账期值下调的比例);

k%——贷款利率,可参考融资利率、投资回报率等数据核算;

D——付款账期缩短的天数。

表2-4给出了按照年利率6.55%核算价格应该下调的比例。

表2-4 价格应该下降的比例

瓶坯注塑厂全年向银行贷款1500万元,才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全年累计支付利息和手续费用约120万元(利息率达到8%),占营业额的1.5%。

8.利润率

利润在成本核算中指的是供应商的净利润。利润一般采用价格的百分比,称为利润率。这个百分比要考虑多方面要素。

(1)行业利润率,采购的产品所在行业的一般利润率,比如,瓶坯注塑业一般为5%。

(2)行业竞争程度(企业供应商竞争的充分性),直接影响供应商报价诉求的利润率高低。

因此,供应商在报价时首先考虑的是产品成本,即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成本),其次考虑其产品的费用(SG&A)分摊,最终考虑竞争因素决定的利润率。

(四)A:设计算法

前文已讨论过,算法的设计是成本模型的另一个“引擎”,同时,设计算法和收集数据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即数据的收集要根据算法的需要来调整,而算法也会基于已有数据的详细程度来改善。我们按照六大成本结构来研讨算法。

1.直接材料成本

直接材料成本包括产品实体材料成本(产品的净材料成本)、生产过程中损耗的材料产生的成本,以及由于不良品报废导致材料的浪费产生的成本,用公式表达如下:

材料成本=材料的标准价格(材料单价)×材料的耗用量

各项材料成本相加可以得到材料总成本:

直接材料总成本=产品实体材料成本+材料损耗成本

利用在“收集数据”步骤中收集的数据,矿泉水瓶坯使用的材料单价为7.9元/千克,材料耗用量主要为产品净重18克,则:

每个瓶坯的材料成本=7.9×0.018=0.142 2(元)

如果材料有损耗,或存在报废(不良品引起的),则需要考虑损耗成本。比如图2-9,使用冷流道的一个塑料制品,一模4腔(即一个生产周期产出4个产品),显然,材料不仅包括最终的产品实体,还包括流道、浇口的材料(损耗)。因此,供应商在报价的时候,除了报实体材料的成本,还会考虑损耗的成本。在大部分情况下,这部分材料损耗只能当作边角余料处理,有的供应商根据产品技术要求,可以将其当作回收料打碎填充到原料当中继续使用,则不需要计算这部分材料的成本;如果不可以回收利用,就只能当废料卖了,可能有一部分废料的收益,采购人员如果不太了解,也不找供应商去核实,那供应商就把这部分收益装进自己的口袋了。

图2-9 注塑制品的流道与浇口

因此,为了控制成本,需要想办法尽量降低材料单价及耗用量。例如,对于刚才那个注塑制品,如果产量足够大,材料的性能满足要求,是否可以由冷流道改成热流道(模具成本提高,需要综合评估),这样可以减少材料的损耗。当然也有其他方法,如改变产品的结构设计、选用其他材料,这需要综合研讨确认可行性。

2.直接人工成本

直接人工成本由直接人工的工费率、直接人工用量和工时用量三项因素决定:

直接人工成本=人工工费率×人工用量×工时用量

根据前面收集到的数据,在矿泉水瓶的注塑过程中,普通人工工费率(每小时工作成本)为23元/小时(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除以3600秒,换算成0.006 388元/秒),全职人力工时为0.2,分配到每个产品上所耗用的工时为0.2083秒(一个小时的产量为17 280个)。架模技术人工工费率为36元/小时,全职人力工时为2。注塑生产前的架模调试时间为2小时,分到每个瓶坯的时间为0.008 68秒。则直接人工成本为:

23÷3 600×0.2×0.208 3+36÷3 600×2×0.008 68=0.000 439 8(元)

从上式可以看出,因为瓶坯的产量大、工时短,所以分到一个瓶坯上的人工成本基本上可以忽略。

为了控制直接人工成本,需要想办法尽量降低工费率,减少人工用量以及工时用量,比如,选用低成本的人工。为了减少工时,在矿泉水瓶的注塑过程中,通过改善冷却水路的设计或许可以优化冷却时间。对于架模调机,通常调机技工会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增大批量,可有效降低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这部分人工成本。另外,如果这个产品不能使用机械手自动抓取,还需要直接人工取放产品。比如,这个制品一模的生产周期是30秒,在这30秒里,这个直接人工需要把产品从模具里取出,检查外观(初步判断,剔除不良品),削除水口,擦拭表面油污,然后包装放到流通箱里面。对于一个熟练的工人,可能不需要30秒,那剩余的时间又该怎么处理呢?所以很多企业增加了自动化的设备,取代人工;或者培养多能工,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好几台设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人工的时间。

3.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包括机器制造成本和间接人工成本。

(1)机器制造成本。机器制造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类似,由机器工费率和工时用量两项因素决定:

机器制造成本=机器工费率×工时用量

根据前面收集的数据,矿泉水瓶注塑过程中使用国产450吨注塑机,其机器工费率(每小时工作成本)为83元/小时(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除以3600秒,换算成0.023元/秒),分配到每个产品上所耗用的工时为0.208 3秒(一个小时的产量为17 280个)。注塑生产前的架模调试时间为2小时,分到每个瓶坯的时间为0.008 68秒。则机器制造成本为:

83÷3 600×0.208 3+83÷3 600×0.008 68=0.005(元)

与直接人工成本类似,因为瓶坯的产量大、工时短,所以分到一个瓶坯上的机器制造成本基本上可以忽略。

为了控制机器制造成本,需要想办法尽量降低工费率及减少工时用量。例如,矿泉水瓶注塑过程中使用国产450吨注塑机,能否使用更小吨位的成型机(350吨)?当然这涉及模具的结构及生产车间的注塑成型机的使用率问题。通常,更换为小吨位的机器意味着折旧、能耗、维修保养和辅料的消耗都会相应地减少,会使设备的工费率降低。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因为折旧在整个工费率中占的比重较大,所以折旧的算法、年限也需要细致核算。如果机器设备维修保养做得好,过了折旧年限(折旧完成)照样可以生产,折旧费用怎么处理?这时候需要主动去和供应商谈,确实过了折旧年限的,需要把这笔费用从机器工费率当中剔除掉。还有的公司用的是二手设备,但它在报价的时候是按新设备算折旧的,这也是不合理的。当然,对于折旧的年限,有相应的会计准则要求,很多公司也会灵活处理。有些公司为了使财务报表好看,会拉长折旧年限,这样也会使工费率下降。这些情形我们都需要去调查研究。

(2)间接人工成本。我们在第一章讲解直接人工时谈到,间接人工是不直接参与产品生产活动的那些人。简单地说,间接人工也在生产一线工作,但不直接“动手操刀”,比如产线品管人员、修理工、叉车司机、仓库保管员、统计核算员等。那间接人工成本怎样算呢?

比例核算法 ,以直接人工成本为基数,按一定比例计算间接人工成本,较为常用。根据行业和自动化水平的不同,可以选取不同的比例,比如,选取直接人工成本的40%为核算比率,即每100元的直接人工成本必须投放40元的间接人工成本参与生产活动。在矿泉水瓶的注塑过程中,前面计算的直接人工成本为0.000 439 8元,则乘以40%为间接人工成本,为0.000 175 9元,几乎可以忽略。

事实核算法 ,现场调查供应商的间接人工数量、相应的薪资福利总额,然后将间接人员投入到产品的活动量(类似于作业成本法)分配到每个产品中。

加总机器制造成本和间接人工成本,瓶坯总的制造成本为:

0.005+0.000 175 9=0.005 175 9(元)

4.废品损失成本

废品是生产的最大浪费。不仅浪费了材料,还损失了凝结在其中已经发生的人工成本、制造成本。废品成本通常会在报价单中体现。但作为采购人员,在谈判的时候可以要求供应商不断改善,减少废品损失。计算公式如下:

废品损失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成本)×废品率

矿泉水瓶注塑过程中的废品率(废品个数与总产量之比)为0.1%,即1000个制品当中有1个为不合格品,则废品损失成本为:

(0.142 2+0.000 439 8+0.005 175 9)×0.1%=0.000 147 8(元)

综合以上计算,可以得到瓶坯的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制造成本+废品损失成本

=0.142 2+0.000 439 8+0.005 264+0.000 147 8=0.148 1(元)

最后,我们来计算后三项费用。

5.销售及一般管理费

第一章介绍六大成本结构的时候,我们谈到销售及一般管理费的两种分摊方法,一种是传统分摊法,另一种是更为精确的ABC法。

同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我们也可以采用比例分配的方式简便地将销售及一般管理费分摊到单个瓶坯上去。例如,我们可以按瓶坯生产成本的比例来分配销售及一般管理费(或用销售及一般管理费占总成本的比例,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分配方法)。这款550ml(18克重)矿泉水瓶坯销售及一般管理费的分配比例为4%,即

0.148 1×4%=0.005 9(元)

我们可以校验这个分配值的合理性,即统计所有类型瓶坯的产量与各自分配的销售及一般管理费,计算一年总的期间费用是否与620万元相近,来判断分摊是否合理(根据在“收集数据”步骤中收集的数据,矿泉水瓶坯生产厂家的三项费用之和为320+180+120=620万元)。

综合以上计算,可以得到瓶坯的应当成本为:

应当成本=生产成本+一般行政管理费用

0.148 1+0.005 9=0.154(元)

6.利润

利润按总价格的百分比来计算:

则总价格为:

总价格=应当成本+利润=0.154+0.008 1=0.162 1(元)

得出价格分解的“瀑布图”,如图2-10所示。

图2-10 价格分解的“瀑布图”(单位:元)

(五)R:分析结果

最后,通过成本模型的计算导出结果,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通常要做两件事,结果的两性(真实性、合理性)判断以及明确怎样使用这些结果。

成本模型的结果有时会带来争议,这主要是因为模型使用的数据很多(成本动因很多),算法的准确性也不一样。许多数据采用的是市场平均水平数据,或者源自成本分析人员的假设。数据的来源取决于能获得多少数据、准确性如何,对产品与当时供应市场的认知度、对成本动因的熟悉度等都会导致成本误差的出现。同时,供应商个体的特殊性,以及分析结果的目的性也会造成结果的差异。例如,大型供应商,可能原材料具有规模优势,但是内部流程复杂,管理费用又偏高,同时,该公司忙着上市,需要大量的业务来修饰财务报表,可能要求的利润率不高,这样就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估。因此,要尽量做到“因情境,促合理”,根据具体情境来分析,保证公平合理性。

那结果怎么用呢?我们在前文中说过,很多结果是用来判断报价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协助谈判降本的,所以要让使用者明白你的逻辑(有时需要让使用人员参加成本模型的培训),将分析结果与供应商的现在报价进行对比,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将这把利刃插到要害之处。同时,公司上下要统一思想,坚持使用这种方法,比如,将分析出来的成本数据作为供应商报价的目标(也是采购要完成的降本目标),强制推行,起到监督、制衡的作用。从目前业界使用的情况来说,现在成本模型分析的结果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全流程的改善,例如,发现不合理的、高成本的设计结构和制造流程等,推动供应链整体成本的降低。

需要注意的是,成本模型的创建、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能急功近利。我们经常看见有些公司着急采购成本管控不利,急火火地创建成本模型,甚至连成本模型是什么都不清楚,在经历了三天的热度后,产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有些急功近利的老板对这件事就不上心了,慢慢地就没有人再提了。因此,我们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采购人员可以从编制一份统一的有详细价格分解(包含了关键的成本动因)的报价表单开始,并且在实际工作当中坚决推动使用。日积月累,标准化格式的数据才会逐步积累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创建成本模型,不断地打磨、优化和完善。

四、成本模型的管理

成本模型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需要很多资源的投入与管理,下面我们着重讲解成本模型的管理,涉及BCD组织模型、数据库的创建与维护、系统的维护。

(一)BCD组织模型

宫老师在《如何专业做采购》一书里对于价格的估算提到了三种方法:头脑风暴、比较评估以及细化分析。其实这三种方法是一种方法论,是项目管理的一种组织方式,不管用来估价,还是做成本分析,都是非常经典、实用的。

我们对这三种组织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个基础工具模型——BCD组织模型(见图2-11)。

图2-11 BCD组织模型

1.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workshop)]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方式,俗称“拍脑袋”,指在分析成本的时候,把与采购相关的部门的人员叫到一起,比如把工程、制造、财务等部门的人叫到一起讨论。多几个脑袋总比采购人员自己一个脑袋强。这种方法适用于过去没有买过的东西或大家对产品的来龙去脉都不了解的情况。这个过程能创造出很多新奇的想法,万一某个想法就可以实施呢!这种方法还可以减少其他部门对采购人员的事后抱怨。当然,如果讨论人员里有专家,会提升讨论的效率,防止漫无边际地扯淡。

如果运用得当,这个方法会产生很多奇妙的作用,不信你试试看。

2.比较评估

比较评估(comparative estimation),也是对标分析的一种思维,指对同一个价格指标在两个或多个期间进行对比分析,借以提示其金额的增减及幅度。实施过程中可以多找几组数据进行比较,例如,类似产品的价格、市场价格、历史价格等。使用这种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成本数据积累,跨国公司之所以牛,就是因为它们有一大堆成本数据,甚至是来自全球各地的成本数据,所以供应商想把采购当作“小白”,想卖个高价不太容易。

3.细化分析

细化分析(detailed analysis),就是我们这本书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对产品(服务)做详细的拆解和成本分析。例如,如果公司要新建一个厂房,那么就要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详细测算,甚至要请专业的机构来做预算(叫标底),之后拿供应商的报价跟标底去比较。这需要很多数据,如规格书、物料清单、交货数量、频率、物料的价格、损耗率、行业利润等。虽然这种方法准确,但需要的时间很长,也费力。

头脑风暴估算不精准,但是快;比较评估准确度中等,但慢一些;细化分析当然准确,但是更慢,所需资源更多。三种方法各有所长,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二)数据库的创建与维护

前文提到,数据的收集是成本模型的“双引擎”之一,那为什么要创建数据库呢?

有些数据(材料、机器设备、人工)经常使用且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可以考虑将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分类整理,统一数据格式,形成数据库并保存到其中,在需要参与计算的时候进行调用。这就好比一个大厨,菜单上有100多道菜,但他不知道下一位顾客会点哪一道菜。如果能预先收集整理好食材,分门别类地储存在冰库中,当需要烹饪某道菜的时候,大厨可以迅速地从冰库中取出所需的食材,及时做出美味佳肴,这样就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而不是临时去菜地里摘菜、下河摸鱼或上山捉鸡。

那数据库是如何组织与维护的呢?我们以中国采购商学院开发的“慧降本Cost Master”为例介绍数据库的组织与维护(见图2-12)。

图2-12 “慧降本Cost Master”数据库

1.常用的数据分类

常用的数据基本是按照六大成本结构的要求来收集的。

材料类数据库 :通常存放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信息来源、收集的时间。

人工类数据库 :通常存放各种不同级别的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应包括不同地区的数据)、信息来源、收集的时间。

机器设备类数据库 :通常存放各种不同机器设备的工费率(由购置费用、折旧、能源耗费等计算得出)、信息来源、收集的时间。

地理区域性数据库 :涉及不同区域的相关能源价格、租金、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率等,与物流相关的距离或费率,信息来源,收集的时间等。

公司费用类数据库 :通常存放各种不同规模、行业的研发费率,管理费率等信息。

2.常用数据库的组织样式

(1)材料类数据库。

在做材料成本分析的时候,我们主要是需要调用材料的价格。因此,将材料按不同的类别(例如,塑胶、五金、电子元器件、包装材料等)分成大类,每个大类再细分成小类,例如,金属可以划分为不锈钢类、有色金属类等,这样层次结构清晰,便于在调用时快速查询到要使用的材料。同时,在数据库中应该给材料的命名确定规则,方便不同人员查找使用。例如,某塑胶材料ABS,根据这款材料的使用特性,可以命名为:ABS–注塑级–生产厂家牌号–现在的供应商–信息来源的日期。材料类数据库可以如图2-13存储。

图2-13 材料类数据库的样式

(2)人工类数据库。

在做直接人工成本分析的时候,我们主要是需要调用直接人工的工资率。直接人工的工资率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人工(包括间接采购类中的直接服务人员,例如开发软件系统的直接编程人员)的单位小时工资。

人工的单位小时工资呈现出区域性、时间性的特点,古今中外都不同。在处理不同的工作任务的时候,所需要匹配的人工的技能、熟练程度也不一样,例如,在生产制造行业,既有换型时调试机器的技师级别的人工,也有在组装线进行大量重复简单操作的普通作业员。因此,对人工费率可以先计算出相应的小时工资,再根据区域、年份、人工的不同等级进行分类存储。

人工类数据库的样式可以如图2-14存储。

图2-14 人工类数据库的样式

(3)机器设备类数据库。

实际的企业生产运营除了有人力资源的投入之外,很多时候还需要使用相应的机器设备进行加工,这些机器设备的投入都将产生成本。我们引入机器设备工费率这个概念,表示单位小时机器设备运行的费用。这些费用通常包含机器的折旧、运转时所消耗的能源费用(水电费)、机器的维修保养费用,或机器占地面积的分摊费用等。因此,对机器工费率可以先计算出相应的小时工资,再按不同的机器进行分类存储。

机器设备类数据库的样式如图2-15所示。

图2-15 机器设备类数据库的样式

(4)地理区域性数据库。

如前所述,我们有很多相关的数据,例如,能源价格、租金、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率,与物流相关的距离或费率等和区域、国家有关,因此,需要一个数据库专门存放地理区域性数据。这类数据库没有一个统一的样式,既可以拆分成多个小数据库,又可以整合到一个大数据库,根据使用者的习惯来定。图2-16是一种存储样式。

图2-16 地理区域性数据库的样式

(5)公司费用类数据库。

公司费用类数据包括各种不同规模、行业的研发费率和管理费率等信息。这些数据通常是用来评估三项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的,这类数据库的组织样式比较松散,根据使用者的习惯来定。如图2-17所示的一种存储样式,按公司所处的行业、规模先计算出相应的费用比率,再存放在数据库中。

以上数据库的组织及存储是成本模型的基础输入,大家需要熟悉和掌握。

图2-17 公司费用类数据库的样式

3.数据的来源

获取到及时的、有价值的供应市场数据信息对于应当成本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具有决定性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做成本分析就是做数据的获取、整理和计算。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呢?

(1)政府机构公布的预测、报告和统计调查。

(2)相关媒体以及网站上公布的分析报告。

(3)第三方机构公布的数据(例如,某些钢材网站可以追踪期货价格与趋势)。

(4)金融市场、商品交易所公布的数据。

(5)供应商的报价。

4.数据库的管理责任

数据信息是随着时间、事件不断发生改变的,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要经历新陈代谢往复循环。因此,数据的收集也要与时俱进,保证准确与可靠。通常需要制定收集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数据的收集、管理计划,按统一的格式保存和使用。

(2)责任到人,专人负责数据收集与分析。例如,有些咨询公司专门有人定期收集、整理与分析供应商的报价和市场调研等。

(3)专人审核数据。收集的数据必须经过详细的核实,力求数据的准确且对成本模型的运用有权威性。

(4)由专人将数据维护到系统中,保证数据不被篡改、丢失。

(三)成本模型的应用与管理

1.需要使用什么样的系统

成本模型的创建与分析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引入专业的成本分析软件是一条捷径,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这些软件的集成度高,有标准制程的信息,并把算法嵌入到软件中,而且还提供一些实时的市场数据库作为参考。在采购界,成本分析软件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例如,使用中国采购商学院开发的“慧降本Cost Master”进行统一的管理。数据录入、使用人员做权限分级管理,不同层级对系统的操作权限做好区分,保证系统数据安全运行。比如,一般的采购人员只开放查询应用,高级采购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成本分析人员)根据其工作需求,开放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功能的权限。

那中小型公司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投资,难道就没有机会了吗?也不是。成本模型系统并不是说一定要使用类似ERP这样的大系统,简单的可以用EXCEL表去实现,比如,报价模板。当然,前提是你必须设计一份清晰又好用(足够反映关键成本动因,又不至于太复杂)的报价模板,同时,供应商也愿意配合填写。你收到这样的报价后,可以货比三家,实地勘察,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玄机。其实,报价模板也是一种成本分析的格式。因此,我们更强调的是采购人员要具有成本分析的思维及学会分析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思路是对的,然后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最后训练成所负责品类的成本专家。表2-5为某公司使用的产品报价表。

2.成本分析团队怎样定位

公司是否需要成立专门的成本分析团队?还是由采购人员自己做分析?

这要从组建成本分析团队的目的着手。成本分析团队比较专业、有实力,他们对产品、制造、流程都有所了解,知识面非常广泛,同时也有时间来做分析;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成本分析也充当第三方,或者直白一点说,也兼具监督采购价格是否合理的职能。老板对采购价格的关注焦点在于价格的透明性及合理性,如果采购人员自证清白,给人的感觉并不是百分之百可信,请“外来的和尚念念经”感觉就比较踏实了。因此,成本分析团队给出的意见,可以给老板一个参考,让他大致知道采购价格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同时,这种压力也可以起到防止采购和谐降价的目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成本分析团队的级别应该高一些,至少要与采购的一线人员平行,这样才能发挥第三方的作用。很多公司现在已经发展到使用成本分析的结果来设定每年的采购降价目标,以及设置新项目的预期成本。

表2-5 某公司使用的产品报价表

例如,飞利浦公司专门建立了成本分析师(cost master)团队,招募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加入。成本分析师团队作为内部的成本咨询部门,通过分析产品的成本、协助开展DFX优化项目、与供应商谈判等工作来降低成本。其中成本数据的收集、系统管理和维护使用专门的软件。采购人员使用成本分析师分析的结果来执行降本及谈判活动,形成相互合作与制约的关系。在成立的三年内,该团队协助公司取得了10亿欧元的成本节约。

3.哪些物料需要创建成本模型

如前所述,成本模型的创建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收集数据与设计算法。

对于这么多的采购物料,可以采用“抓大放小”的策略。对采购金额大的物料,特别是独家供应源、定制化零件或委外加工的物料,首先开始进行成本分析的工作。当成本分析使用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时,可以扩展到常规或标准化的物料。因为对于这些物料,除了使用成本分析这个工具外,更多是可以利用供应市场的竞争(例如,招投标的方法)来达到降价的目的。此时,采购人员可以把精力放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监控市场价格的变化等更有价值的作业上。

五、成本模型其他要素简介

(一)成本费用的分类

成本费用在财务会计上有多种分类方法,如下(这确实是个很长的清单,你听说过哪些):

(1)按概念形成可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

(2)按应用情况可分为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

(3)按产生依据可分为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

(4)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5)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6)按计量单位可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7)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和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范围可分为整体成本和部分成本。

(9)按生产过程中的顺序关系可分为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

(10)按生产经营范围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11)按与收益的关系可分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12)按与决策的关系可分为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13)按与现金支出的关系可分为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

(14)按与计划的关系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

(15)按与数量变化的关系可分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别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迟发生可分为可递延成本和预计成本。

(18)按发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19)按形态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20)按成本与特定产品的关系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1)按产品成本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22)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称为沉没成本。

为了便于进行成本管理,还可运用其他一些成本分类概念,如机会成本、责任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标准成本等。

小师妹插嘴

没想到成本可以有这么多种划分,那对于采购人员来说,需要关注哪些成本类别呢?

学霸掉书袋

对于采购人员来说,基于实用性,需要掌握以下分法,其他的了解即可。

·按成本的经济用途或职能来分:第一章所述的六大成本结构。

·按成本与特定产品的关系来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按成本形态来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

(二)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按成本与特定产品的关系来分,直接成本,也称为可追溯成本(traceable cost),指那些可以被直接归类到某个产出单元上的成本;相反,间接成本,指那些不能被直接归类到某个产出单元上的成本。它是为几种产品所共同消耗的,需要适当的标准分配计入各种产品的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特点如表2-6所示。

表2-6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特点

例如,大家现在看的这本书,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纸张、油墨和胶水;直接人工——用于支付生产这本书的直接人员的工资;制造成本——印刷过程中的机器折旧、水电费等,印刷车间的间接人工等;直接花费——如根据印刷量支付给作者的版税成本(作者稿酬)。间接成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及销售人员的薪水支出(这些支出和出版社的所有工作都有关系,不仅是这一本书的出版)。

但能不能就这么机械地定义?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某项费用不太好区分的情况。例如,一个装备制造企业,产品下线的时候要做试验,试验中需要使用耗材,这些耗材与产品直接相关,与特定产品也有量化关系,但是它并不直接构成产品的组成部分。从“不构成产品组成部分”的角度来说,耗材不是直接成本,但它与特定产品构成了量化关系。

再打个比方,酒厂的包装费,酒瓶是包装,但也有功能,我们可以说这是产品的组成部分,算作直接材料没问题。那瓶子外面的纸盒呢?有人说这也可以形成量化关系,那么也算直接成本;事实上纸盒已经不能严格算作产品的组成部分了。那再外面的一层大包装呢?这算直接成本还是间接成本?

当类似的情况出现,即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不清楚的时候,怎么办?

这里我们给出一条指导原则:当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不清楚的时候,应当尽量当作直接成本,即直接化核算。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计算成本可以和产品数量关联起来,便于识别成本的来源(成本动因),更好地管理产品的成本。因为成本分类的目的是便于管理,甚至可以说,没有分类就没有管理。这里我们总结两句话: 间接成本直接化,固定成本变动化

(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

首先,我们要讨论一下成本习性(cost behaviour)的概念。

成本习性,指成本受业务活动量(例如,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水平)波动影响的方式。简单说,就是产销量发生变化了(即波动了),成本有没有跟着变化。按成本习性来分,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什么是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业务量(产销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例如,公司租用一台设备用于生产,每月要支付租金,一般而言,这笔租金是固定的,不跟产量挂钩。或者公司为管理人员发薪资(没有销售提成),那么不论该企业的销量是多少,公司都要在同样的时间段里支付同样的金额。

变动成本是随业务量(产销量)的变化而改变的成本。

我们用图2-18来说明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图2-18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某公司利用原材料加工小饰品,该公司每月的固定成本为6000元。每个饰品的变动成本是0.4元,生产10 000件的成本是4000元。当产量达到20 000件时,变动成本将上升到8000元。

(四)阶梯成本(半变动成本,混合成本)

阶梯成本(又叫半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是在一个很窄的相关范围内的固定成本。人们一般认为阶梯成本是短期内的固定成本,但长期来看是变动成本。

例如,某公司仅拥有一个工厂。短期内,工厂间接费用是固定成本。如果工厂每天的最大产能是100单位产品,那么为了每天生产200单位产品,就需要新建额外的工厂。这么做能使产能加倍,同时工厂间接成本也会加倍(假设两个工厂有相同的产能和成本)。长期内,工厂间接成本将转化成变动成本(见图2-19)。

图2-19 阶梯式固定成本

又比如,某些费用是由基本费加上按比例变化的费用组成的,电话费就是这样的。电话费有个基础费(月租费之类的),哪怕不打电话也要交,之后按通话时间计费。

(五)其他成本类型

本节开始时谈到,成本费用有很多分类方法。有些是大家经常听到的,这里也做一些简要介绍。

1.专属成本与共同成本

专属成本(dedicated cost)又称特定成本,指那些能够明确归属于特定决策方案的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没有产品或部门,就不会发生这些成本,所以专属成本是与特定的产品或部门相联系的成本。例如,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的专用设备折旧费、保险费等。

专属成本往往是为了弥补生产能力不足的缺陷,增加有关设备而发生的,专属成本的确认和取得有关设备的方式有关。若采用购买方式,则购买设备的支出就是该方案的专属成本;若采用租赁方式,则设备的租金就是该方案的专属成本。另外,在具体应用时,凡是属于某一方案新增加的固定成本,都可确认为专属成本。如做采购材料决策时,到外地采购材料的差旅费支出,就可确认为该采购方案的专属成本。

共同成本是指为多种产品的生产或为多个部门的设置而发生的,应由这些产品或这些部门共同承担的成本。例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几种产品共同的设备折旧费、辅助车间成本等属于共同成本,由于它的发生与特定方案的选择无关,因此在决策中可以不予以考虑,也属于比较典型的无关成本。

在进行方案选择时,专属成本是与决策有关的成本,必须予以考虑;而共同成本则是与决策无关的成本,可以不予考虑。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指在决策时,从两个备选方案中选取一个,而放弃另一个方案所失去的潜在利益。例如,在鱼和熊掌中只能选择一样时,如果选择鱼,就会失去熊掌的收益。机会成本并非实际的支出,只是一种可能的预警。

宫老师上课时讲过一个例子,今天在上海讲课,那就不能去北京讲课。为什么愿意在上海讲课?因为上海讲课的收入高于北京讲课的收入。北京讲课只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产生的收入就是在上海讲课的机会成本。所以,机会成本的准确叫法应该是“机会收入”,机会产生的收入。那为什么偏叫“成本”?因为我们做决策时总是喜欢用收入减去成本,这样表达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前面我就用上海讲课的收入减去了北京讲课的机会成本,看看是不是大于零,如果大于零,就选择在上海讲课。

3.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和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变动成本做比较,变动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不能被改变。

例如,追了三年的女朋友,前期投入了大量的感情、金钱与时间,而这时女朋友认为俩人不合适,提出分手,作为男友,是该分还是不该分呢?

从沉没成本的角度来评估现在的选择,既然不合适,就应该分手。因为三年的付出都是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的成本,在做投资决策时应排除干扰,再纠结于其中,只会伤害双方。

对企业来说,沉没成本是企业在以前的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现金,而在经营期间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因此,固定成本、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沉没成本。

4.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发生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相关标准或未满足客户的相关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质量成本主要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及外部损失成本等。

其中,预防成本是用于预防产生不合格品与故障等的费用;鉴定成本是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水平所需要的费用;内部损失成本是产品在岀厂前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支付的费用;外部损失成本指成品出厂后因不满足客户等规定的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等而支付的费用。质量成本各组成部分与质量成本的关系如图2-20所示。

在图2-20中,曲线C为上述四项成本之和的质量总成本曲线,曲线C1表示预防成本与鉴定成本之和,它随着合格品率的提高而增加,曲线C2表示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之和,它随着合格品率的提高而减少。质量成本曲线C左右两端的质量成本都很高,但中间有一个最低点,即A点,它是质量成本的最低值,该处的质量成本称为“最佳质量成本”。

图2-20 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是采购人员在评审供应商时需要掌握的一个概念,例如,我们在评估供应商时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这个供应商有外部损失成本,因为有外部损失成本意味着有可能有不合格品流入买方。在与供应商进行质量管理工作和探讨索赔时也会涉及质量成本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此罗列一下每项成本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见表2-7)。

表2-7 质量成本的四种表现

5.库存成本

与库存成本有关的成本有三种:取得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

(1) 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TCa)分为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

1)订货成本。订货成本根据是否与订货次数有关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订货的固定成本,诸如常设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这一部分我们用F1表示;第二部分,订货的变动成本,诸如差旅费、邮费等,这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我们假设每一次订货的变动成本为K,存货年需求量为D,每次订货量为Q,把订货次数定义为D与Q的商,所以综上,有公式如下:

订货成本=F 1 +D/Q×K

2)购置成本,即存货本身的价值,由数量和单价决定,我们假设单价为U,年需求量为D,则以DU表示购置成本。所以,根据以上内容有如下公式:

TCa=F 1 +D/Q×K+DU

其中,TCa是取得成本,F 1 为固定成本,D为存货年需求量,Q为每次订货量,K为每一次订货的变动成本,DU为购置成本。

(2) 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TCc)是指为保持存货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存货占用资金所应计的利息、仓库费用、保险费用等。储存成本根据是否与存货数量有关,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1)固定成本,诸如仓库人员工资等,用F 2 表示。

2)变动成本,诸如应计利息、保险费等,假定以Kc作为单位成本。

综上,储存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TCc=F 2 +Kc×Q/2

其中,TCc是储存成本,F 2 是固定成本,Q为存货量。

注:之所以取Q/2,是基于一个统计学上的考虑。假定一个存货周期里面,最多的存货量为Q,最少的存货量为0,我们知道,时点指标是不能相加的,而时期指标是可以相加的,要想使时点指标得以相加,常见的做法是取平均数,使时点指标变成时期指标。所以,我们取(Q+0)/2作为可以加减的时期数据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3) 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TCs)的定义为因为中断而造成的损失,诸如停工损失、紧急外购成本等。

(4) 总成本 。假定总成本为TC,而且总成本由上面三个部分构成,于是有下面的公式:

(5) 其他库存相关成本 。存货跌价损失:企业由于存货遭受毁坏、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不可收回而产生的损失。

6.总拥有成本

总拥有成本(TCO)可以描述为产品的采购成本与其在整个生命服务周期中发生的其他成本之和。它通常包括购买、安装、财务佣金、维保、运营、售后服务、后续处理等相关成本。

在采购实践中,由于购买成本比较容易计算(通常体现在采购报价上),而其他成本相对不容易量化,所以采购人员往往关注当时的采购成本,并以此为依据做出采购决策。这往往会导致对未来资产购进后运营和维护成本的忽视,短视会带来长远的损失。有些供应商也会抓住这一点以低价敲开采购人员的大门,产品在后续的使用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造成额外的成本支出。这好比在找对象的时候只关注对方的经济实力,而不把个人品质纳入考量,在度过了快乐的蜜月期以后,在长期的生活中,个人品质开始起主导作用,隐藏的矛盾开始爆发。

因此,忽视TCO的决策会带来总成本增加的风险。在采购管理的实践中,必须重视TCO模型的建设,针对采购的产品逐项进行分析,寻找成本控制的进攻点、突破口。

例如,2017年,全球领先的市场调研公司益普索(Ipsos)发布了关于五年养车总成本(TCO)的研究数据。养车总成本是购车之外的基于车辆的所有总支出。TCO-5为车辆行驶五年的总成本,包含维修保养费用、保险费用、燃油费用、二手车折旧费用等支出。

研究表明,养车总成本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高得多。本次TCO-5调研选取了国内市场上7款主流B级车,并以燃油费、维修保养费、保险费、年检费、二手车折旧费这五大主要花费为出发点进行横向对比(见表2-8)。

表2-8 主流B级车TCO-5对比表

养车费用从低到高分别为雅阁、凯美瑞、迈腾、天籁、帕萨特领驭、君越和蒙迪欧。在对比的车型中,雅阁在各种花费中均占优,五年花费170 257元。蒙迪欧养车最贵,比雅阁多支出8.1万元,位列最末,五年的花费比买辆新车的费用还高。

在购置汽车时,除了要考虑裸车价,还需要计算使用成本,可以使用TCO来做出购车决定。购买汽车和我们采购产品是一样的,特别是采购设备,一定要用TCO的思维去核算成本。

思考题

1.制定一张适合自己公司使用的价格分解明细,并推广应用它。

2.结合工作实践,思考如何应用PPDAR五步法建立标准成本模型?

3.如何建设成本管控体系? OvbkyaYX6mNCSS09AOowpsb8UkSp/vntmRbLf3bneNGx/vfF1PJC7IyDzjVaUS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