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维也纳求学

为了热爱的音乐,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求学。在他的求学过程中会发生哪些故事呢?贝多芬又是怎样在音乐大厅里崭露头角的呢?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战火席卷了整个欧洲,也燃烧到了贝多芬的心里。

在德国,波恩大学是新思想浪潮的中心。1789年5月14日,贝多芬在这里注册入学。课堂上,著名的厄洛热·施奈德教授——后来的莱茵州检察官——教授他们德国文学。当巴士底狱被攻克的消息传到德国时,施奈德先生在课堂上庄重地朗诵了一首激情昂然的诗,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第二年,这位教授发表了一部革命诗集,学生们争着填写预购单,贝多芬的名字就在预购单上。

1792年11月,正当革命的风暴蔓延到德国波恩时,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前往奥地利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在那儿定居下来。途中,他遇到了向法国挺进的黑森军队,毫无疑问,他的爱国之情又一次油然而生了。在1796—1797年两年的时间里,贝多芬把弗里贝格的战争诗谱写成了音乐:《出征歌》和《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人民》。虽然那时,大革命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这场大革命征服了欧洲,也征服了贝多芬的心。

1798年,尽管法国和奥地利的关系日渐紧张,然而贝多芬仍同法国大使、将军来往密切。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贝多芬的共和思想更加坚定了。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一坚定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贝多芬曾在1787年到过维也纳,拜见过莫扎特,但这次来到维也纳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于是,贝多芬决定师从海顿。当时,海顿在音乐界名气很大,不但在德国家喻户晓,在英国、意大利也是大名鼎鼎。

可是,贝多芬师从海顿的半年时间里,海顿天天忙于作曲和应酬,根本无暇指导贝多芬。在海顿那里,贝多芬学不到一点儿新知识。一次,贝多芬将自己用新形式谱写的三重奏演奏给海顿听,海顿竟劝他放弃这些曲子,沿用古老的形式。然而,贝多芬并没有妥协。这场冲突过后,两位音乐家便分道扬镳了。

少年时的贝多芬曾师从大音乐家海顿。

这一时期,法国著名画家施坦豪泽给贝多芬画了一幅肖像。这张画像与贝多芬的其他画像相比,更准确地描绘出了他的神情。画中的贝多芬显得年轻了许多,瘦削,挺拔,高领口裹着僵直的脖颈,眼神显得目空一切,又流露出一丝紧张,仿佛在说:我知道我的价值;我相信我的力量。

贝多芬在1796年曾在笔记里写道:“勇敢不屈!尽管身体弱小,但我的天才终将得胜……25岁,不是已经到了嘛!我25岁了……这一年,我必须将自己的才华完整地展现出来。”

在繁华的维也纳,贵族和富豪常常举办小型的音乐会。贝多芬在布鲁宁夫人家中认识了华尔斯坦伯爵。后来,经伯爵的介绍,他又陆续结识了许多社会名流和文艺界人士。

在华尔斯坦伯爵的引荐下,贝多芬结识了里希诺夫斯基公爵。公爵非常喜欢音乐,并且十分富有,每周五都要在公寓里举办盛大的音乐会,邀请各界名流参加,影响力非常大。贝多芬常常进出公爵家,既欣赏别人的作品,也演奏自己的作品。当时,那里的每一场音乐会都座无虚席。

1795年3月30日,贝多芬第一次在维也纳举行了个人钢琴演奏会。宽阔的圆顶大厅里,贝多芬坐在一架钢琴前,手指飞舞,神采飞扬。他高傲、粗狂、抑郁地怀着一腔的热情,他奔放的音乐震撼着每一个听众的心。台下的听众渐渐激动起来,有的人甚至站了起来。他们从没听过这样桀骜不驯、铿锵有力、充满活力的乐曲。

贝多芬获得了成功,他的名字迅速传播开来,一下子传遍了整个维也纳。

维也纳人民记住了他的名字,世界音乐史记住了他的名字。他把戏剧性和民族性以及炽热的激情种植在了音符的土壤里,开出了一朵卓越不凡的花。以后,每隔两三年,他便举行一次演奏会,不断地让新的乐曲飘进大众的耳朵。同时,不只在奥地利,他还在欧洲其他地方进行巡回演出,几年间誉满整个欧洲。

人红是非多,这对于贝多芬当然也不例外。有人说他傲慢无礼、举止粗野、神情抑郁,说话还带着浓重的口音。当然,这不是事实,事实是他并不善于表达,或者说他表达得很笨拙。只有几个亲密的朋友才真正了解他不善言表下隐藏着的善良的心。他在写给好友韦格勒的信上说:“比方说我见到一个朋友手头拮据,而我又一时凑不出钱来帮助他,我只要坐在桌前工作一会儿,就能像魔法师一样让我的朋友摆脱困境……你说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随后,他又写道:“我的艺术应该是帮助穷人的。”不被理解真是太痛苦了,贝多芬终其一生都被这种痛苦纠缠着。

来到维也纳的贝多芬逐渐崭露头角。我们现在是不是也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呢?我们应该像贝多芬那样,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认真学习,多向老师请教,大胆表现自己。 bSXiXDyOk3mZ+qv4EVu2inCLUAnB/I1eOY6Ss0+sOqvkKSVhr77SEhmTe1/x93N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