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欢乐颂

贝多芬因为侄子自杀而变得意志消沉,一蹶不振,一下子老了许多。我们这个伟大的音乐家会持续消沉下去吗?他能否再次从低谷中爬出来,振作起来?他还能从音乐中找到快乐,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吗?

悲苦像一个深渊,怎么走也走不出去。但是,深渊里的贝多芬仍在讴歌欢乐,那原本就是他毕生想要做的事。

早在1793年,贝多芬就立下了这一志向:一定要歌颂欢乐。这一志向让他激动了一生,踌躇了一生,抗争了一生。在创作了《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后,贝多芬仍徘徊在强烈的兴奋之中。他仍不满意,仍要将快乐的音符撒向大地,于是就有了《第九交响曲》这部具有突出地位的巨著。

维也纳会议后,奥地利反动统治阶级开始了对人民的镇压。那是一段血腥、黑暗和艰难的日子。贝多芬日渐衰老,却始终忠于革命的信念,没有向反动势力让步,甚至常常公开地抨击残暴的统治政权。他曾嘲讽地说:“嚄,没有比我们的大人物更渺小的人了。他们是宫廷的奴隶,又是人民的主人。”

黑暗统治时期,贝多芬坚信通过斗争一定会得到自由和幸福。他一直以音乐为号角,宣扬自由、平等和博爱。这种高贵的人文精神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将英雄斗争作为音乐的主题。为了使尽可能多的民众能够理解这一思想内容,在最后的一个乐章里,贝多芬要求用人声来歌唱席勒的《欢乐颂》中的一部分诗句,引导民众穿越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畏惧,走向自由和解放、团结和友爱、胜利和欢乐。

早在19岁时,贝多芬就读过了席勒的《欢乐颂》,并曾有用音乐来烘托这首颂歌的想法,但一直未能如愿。现在,他的《第九交响曲》正在塑造“从黑暗到光明”的一种生命历程,因此他决定将《欢乐颂》作为他音乐的思想核心,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期待中的人们。

1824年5月7日,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的《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贝多芬的气息、呼喊、抑郁以及如醉如狂的激情再次震撼了听众。

当《第九交响曲》的旋律第一次热情奔放时,奏乐突然中止,出其不意的一片静默使音乐笼罩上一种浓郁的神秘而神圣的面纱。“欢乐”自天而降,遍布在庄严的宁静里。主题接着过渡,先是一片低音旋律,带着一种严肃而压抑的情调,慢慢地,“欢乐”靠近了生命,抓住了生命。接着,在欢乐的抗争中,人类向苍穹张开了双臂。最后是一场神圣的宴会,人们挣脱一切,将爱和自由紧紧搂在了怀里。

民众沸腾了,巨人终于战胜了放肆的庸俗,维也纳轻浮的风气被震慑了。

演奏会上,掌声持久不息,而且爆发了5次。在讲究礼仪的维也纳,即使皇族出场,也只恭送3次掌声。显然,那场演奏会失控了,台下一片狂热的骚动,许多人哭了起来,贝多芬也因过于激动而晕了过去。最后,警察不得不出面维持秩序。

在维也纳举行的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贝多芬的激情震撼了每一个听众。

可是,成功是辛酸的,是焦头烂额的。

音乐会从来也没让贝多芬挣过什么钱。当然,那一场音乐会他也分文未得。他已贫困交加,却只能窘迫地生活。从1824年冬天到1825年春天,贝多芬一直胃痛、吐血,身体衰弱到了极点。他常常害怕自己会在一场暴病中送命。他在给侄儿的信中说:“我衰弱到了极点,长眠不醒的日子快要降临了。”

后来的几年里,《第九交响曲》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柏林成功演奏。

尽管孤独无依,尽管贫困交加,贝多芬还是在抗争——战胜人类的平庸,战胜命运的玩弄,战胜自己的痛苦。

我们看到了一个巨人的伟大之处:即使处在悲苦的深渊里,即使内心无比痛苦和孤独,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依旧创作出了《第九交响曲》,通过音乐给人们带来快乐。他不甘平庸、敢于和命运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N4CPmDcIeDsp9E2Gn0em9+4+BedQiIM6UNPv8rQtTWNPTy+u4on2x6aRhojGQX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