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大部分留学生并不是挥金如土的“富二代”,我们只是一群孤独前行、撞得头破血流也要找到一条出路的十七八岁的孩子。我们的背后也不是什么富豪家庭,只是有一点教育情怀的普通的中国家长。他们没有把我们搂在自己的怀里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倾其所有也要给我们一个去看世界的机会。
人这一辈子,匆匆几十年。正所谓“三十而立”,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资格来谈我这还没过完的“一辈子”,但也是时候回头看看我这将近三十年的人生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这其中最浓墨重彩的要数我在澳大利亚当“澳漂”的九年时光。
我在17岁的时候,时间概念还比较模糊,只记得每天按时上课、下课、放学、打球、回家,等着高考,等着上大学,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感觉一切都已经被安排好,不会有任何波澜。然而,父母已经开始默默替我操办出国留学的事情了。于是,在某个夏日的午后,妈妈郑重地通知我,远在澳大利亚的爸爸要接我过去读高中。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当时,“留学”对于我和身边的大多数人来说感觉还很遥远,仿佛是只会发生在电视剧里富家子弟身上的故事。如今突然天上掉下个“馅饼”砸到我头上,我却没准备好这“馅饼”该怎么吃。我的家境虽然不差,但是出国留学却是一大笔花费。权衡再三,从未上过大学的父母还是决定让我出国,并希望这能够让我终身受用。
17岁的我放弃了国内重点高中的学籍,来到了澳大利亚的商业和经济中心——悉尼。刚到异国他乡的我有点摸不着头脑,面对街上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感到有些手足无措。不过在这里上学非常有趣,居然可以由我自己来选择课程,这叫我欣喜若狂。老师告诉我们,除了英语是必修课以外,其他课程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挑选,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数理化。除了我们国人熟知的常规课程外,我还有机会学习法律、商务、会计、工业设计等有趣的科目。不过选择太多,对于从小习惯被动式教学的我来说就有些困难了。要选择,首先就要学会放弃,有舍才有得,我必须要清楚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去国外留学不是为了逃避高考,因为美国、日本、韩国等地的“高考”难度也不亚于中国。我这里谈谈澳大利亚的“高考”。因为是联邦制,所以澳大利亚每一个州的法律、节假日、教育制度等都不尽相同。我所在的悉尼市位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这里是有高考的,不过不是“一考定终身”,高中统考的成绩只占考评分数的50%,另外50%是平时成绩。
有人说,“生活”二字意味着“生下来,活下去”。如果只是“活下去”,那只要有空气、水和食物即可,这仅仅满足了我们最低的生存需求。而生活,我想应该是我们对于身边一切事物的全身心的投入和享受。
澳大利亚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尽情享受生活的地方,即便是留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因为这里确实是一个多劳多得的地方。我在澳大利亚读高中和本科的时候,一半以上的课余时间是在勤工俭学。一路走来,我发现我的工作经验特别丰富:在麦当劳做过汉堡炸鸡也收过银;在蛋糕工厂做过芝士蛋糕也送过货;还在澳大利亚联邦邮局当过业务员,送过报纸也送过信。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平时每两周可以工作40小时,假期时则不受此限制,可以全职工作。所以努力一点还是可以生活得很惬意的。当然,要注意不要影响学业,也不要因为工作过多而过度消耗自己的体力。
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哲学是“Work hard,play harder.(努力工作,痛快玩耍。)”。在我们眼中,这种生活哲学不太好理解,也不知道澳大利亚人是从哪里挤出这么多时间来玩乐和享受的。但是我发现,当我认真地安排和规划自己的时间的时候,不仅每天的时间足够用,而且我的生活和工作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都知道澳大利亚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悉尼更是一座声名远扬的旅游城市。在澳大利亚求学期间,除了留出适当的休息和学习时间,我几乎走遍了悉尼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如今回想起来,我很感谢当时的自己如此有毅力和好奇心,给我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说起大学生活,我必须负责任地说,专业的选择请大家自己做主,然后坚定地走下去。不过,自己做主并不代表你可以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相反,专业的选择是需要你在收集了大量专业情况和课程设置的信息之后,再做出对自己负责任的选择。
那么我选择了什么专业呢?我选择了许多人可能不赞同的专业——人文科学。
能做出这个决定,我得感谢我在澳大利亚高中的中文课老师。没错,我在澳大利亚的高中里选择了中文课,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热爱我的母语,也热爱祖国的文化。我的老师教的知识和道理,还有最重要的价值观,都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尽。从他那里我明白了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也是从他那里,我懂得了如何融入澳大利亚当地的主流社会;当然还是从他那里,我了解到“参与”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在之后的人生中,我曾和妻子讨论过大学几年里我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四点:
1.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
3.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哪里都可以活下去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悉尼大学的英文简写为 USYD(The University of Sydney),不过留学生们却有另一种诠释:U sleep you die(睡觉等于作死)。当然,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伪命题,但是从大学学术要求的层面,这样解释很准确。留学生们身上那些引以为傲的能力就是这么锻炼出来的。此外,在国外的大学,人们对待学术的态度十分严肃,如果有人胆敢做抄袭论文这种事情,那么等着他的就是一个大写的“FAIL(不及格)”。所以我们在写论文之前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再把参考文献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法,融会贯通之后得出自己的论点,按照既定的文体格式完成后提交给导师。这个过程会消耗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收获也是巨大的,尤其是良好习惯的培养,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方程式中有变量,也有定量。留学时的朋友大多都是变量,因为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他们从我们身边匆匆而过,留下一些痕迹,却又不那么明显。尤其是在这边读研的朋友们,短短一两年的时间,还没说上几句话就又四散分离了。
但是出国留学,朋友又是不可或缺的,哪怕是那些匆匆而过的人们也很重要。这其中,有些人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潜力股,也有些人是“富二代”“官二代”,他们都曾是你生活中的一个身影。在未来的生活中,他们也许会帮你一把,比如融资、创业、合伙做生意等,这也是我选择出国留学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另外我想说,环境对于一个处在成长期的青年人影响很大,在这段重要的时期中,身边的人和事都会带给我们许多的不确定因素。除了在大学学习、吃饭、谈恋爱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和我们身边的朋友一起去完成,比如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去野营野炊、到海滩嬉戏等。
我自己曾经计算过,我身边的朋友至少换过四批,大家分开前会习惯性地吃一顿“分手饭”,再互道珍重,赠予彼此对未来的祝福。每次分别我都会有些伤感,也会由衷地感谢他们和我一起同行。留学的这段时间里,有了这些朋友,我的生活从不寂寞。
不过,也有几位朋友一直都在我身边。我们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工作,毕业之后也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但我们都留在了悉尼,就像著名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一样,我们六个兄弟姐妹也会偶尔小聚,比如元旦到悉尼歌剧院看跨年烟花,春节一起包饺子,中秋节一起在南半球赏月。如今,我们其中的几个人已经为人父母,开始抚养下一代,开始思考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作为老一辈的留学生,我希望大家可以在留学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多多研究那些发达国家的高精尖科学技术,学习世界顶尖的商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真谛,然后把这些学到的东西继续发扬光大,或者带回我们日渐强大的祖国。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即将踏上留学旅程的你们一点启发,帮助你们做好启程前的心理准备,去迎接未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