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肝藏血,是人体血液的掌控者

医院里的急诊室、手术室用血都是由血库统一调度分配的,如果各个科室用血不多,血液就会被存放在血库之中。若是有急诊重病患者或手术时需要大量输血,血库就会把血液分发到需要的地方。

在人体之中,也有一个血库,那就是肝,肝担任着贮藏血液的角色,不需要时就将血液储存起来,要用的时候就将其输送过去。中医所谓“肝藏血”,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来说,肝对血液的存储和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肝可贮藏血液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

——《黄帝内经·素问·本神》

肝藏血,主要是供人体活动所需。肝脏只有贮藏了足够的血液,人的身体才能正常运转。中医学认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有藏血之功,我们的眼睛方可看见周围的东西;血唯有达到我们的脚上,我们方能走路,而且走起路来才有劲;血到达手上时,人才能握起拳头;血达到指尖,人的手指才能完成各种精细动作。

若是肝出了问题,藏血功能就会失调,就会出现血虚或出血等问题。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和筋,会导致双目昏花、夜盲、四肢麻木或屈伸不利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会有这样的经历:白天看东西一切正常,一到黄昏或者光线昏暗的地方就会看不清楚东西,这就是肝血虚的表现。这种情况,多吃些补肝血的食物,服用鱼肝油,以帮助营养眼睛,视力很快就会好转的。女性若是肝血不足,则会出现月经量少,甚至闭经、不孕等问题。

☉肝可调节血量

肝除了藏血之外,还能根据身体需要,合理地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但随着生理情况的改变,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也会发生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中就说:“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当机体剧烈活动或情绪特别激动时,人体各部分所需的血液量就会相应增加,贮藏在肝脏中的血液就会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保证机体正常活动。当人安静休息或情绪稳定时,全身每个部分的活动量相对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会有所减少,部分血液便可归入肝脏之中。

正因为如此,中医养生强调“起居有时”。夜间血液流向肝脏时,身体应该充分地休息,让肝血回流贮存,让受累了一天的肝得到修复;若此时还要熬夜,肝血不能回流,疲于奔命,到了第二天人就会非常累。长期如此的话,肝的健康就会一点点受损,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肝统摄血液

“肝藏血”的“藏”不仅仅是储存的意思,还含有约束、固摄之义,即肝有使血液收摄于血脉之中,不使其溢出脉外,从而防止出血的功能。如肝藏血功能失职,则易致各种出血。对此,中医早有认识。明代章潢的《图书编》中就指出“肝者,凝血之本。”清代《傅青主女科》也说:“夫肝本藏血,肝怒则不藏,不藏则血难固。”

大多数出血,如吐血、鼻出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都是肝统摄血液的功能失调所致。导致肝统摄血液功能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肝气虚弱,对血液的收摄无力。二是肝火过盛,伤了脉络,使得血液不能正常循环而溢出血管之外。三是肝阴不足,出血后血液不能很快凝住,致使出血不止。

严重肝病患者最后大都会出现出血症状,就是肝不摄血最直接的表现,因为肝功能的衰竭加重了人体凝血的障碍,甚至完全不能凝血,血液不再受控制了。

其实肝凝血不只是中医的观点,西医上也认同。西医研究表明,人体血浆所含的凝血因子,多数是在肝内合成的。肝功能损伤会导致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引起凝血障碍。 m2/PHUU3D/WMeSAvOqDFrqW9I6NhNJfnwD7z+5tb696u44igQseB6phekl+UdZ52



肝主升发,肝脏故障,累及五脏

我们已经知道,肝藏血,肝血可滋养五脏六腑,维持脏腑器官的功能以及活动。肝血旺,各脏腑器官才能得到充分滋养,机体才能保持健康。若肝脏受损,五脏六腑都会受到牵连。举个例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是可以相互化生、相互为用的。若是肝血亏虚、肝的升发失调,就会影响到肾的功能。

肝主疏泄、藏血,所以,如果肝血不足的话,不仅会影响到肝本身,还会累及其他脏腑功能。这是因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在人体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维持着身体健康及生命活动。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工厂里的机器,五脏六腑则是一个个零部件,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零部件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到整个机器的功能发挥。所谓“五脏之气,皆相贯通”就是这个意思。正因为脏腑间的精气是相通的,所以五脏六腑之间会发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反应。

☉肝胆相照,肝有疾胆汁分泌会异常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从位置上看,胆附着在肝叶之间,在生理功能方面也是相互影响的,在病理方面往往也比较容易相互传递。用“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来形容二者之间的关系再贴切不过了。

从中医角度看,肝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可分泌胆汁;胆主通降,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故胆能否顺利地排泄胆汁还得看肝的疏泄功能是否调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气便可畅行无阻,胆汁也可自如地畅流,然后通过肝胆的共同作用将胆汁输入肠道中,以发挥消化食物的功能;相反,若肝脏的疏泄功能失调,胆汁排泄不利,就会造成瘀积,易出现消化系统病变。胆汁不能排出去,还会逆流至血脉之中,在肌肤上呈现出来,即为黄疸。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肝火旺,气机紊乱,胆难以正常地储存并排泄胆汁,于是胆汁就会逆行。咽乃胆的“守门人”,胆气上溢,口中就会发苦,而且经常伴有咽干。所以中医诊治口苦,往往是泻肝火,肝火消了,气机调畅了,胆汁分泌和运行顺畅,口苦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肝肾同源,肝血不足肾气就不足

肝与肾的关系也是极其密切的,中医就有“肝肾同源”的说法,《黄帝内经》中说的“乙癸同源”就是“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主要是指精血同源,换言之,肝肾都是以精血为物质基础的。肝藏血,肾藏精,肝血、肾精都是由水谷精微物质转化而来的。肝血的生化离不开肾中精气的气化,肾精的充足也离不开肝中血液的濡养。精能生血,血能生精,肾精与肝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而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我们都知道,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脏疏泄功能正常,肾气便可开合有度,更好地封藏起来。肾气封藏之后还有利于制约肝气的疏泄无度。如此合理地疏泄与封藏,可有效地保障身体的健康状态。比如,女性正常的月经来潮以及男性的正常排精能力,都是受这种疏泄与封藏支配的。如果肾藏与肝泄功能失调,女性月经周期容易紊乱,还会出现经量或多或少的情况,甚至还会闭经;男性则会出现遗精、滑精或阳痿等问题。

☉肝胃互调,肝不好的人消化也不好

胃主受纳,负责腐熟水谷,胃气主通降。水谷进入胃之后被腐熟,经过初步消化之后,变成食糜,以更容易地被转运与吸收。正因如此,胃被中医称为“水谷之海”“太仓”等。

胃气主通降,使饮食下行,食下后胃就空了,胃空则可再吃东西,也就会产生食欲。当然,胃的这一系列功能运动离不开脾的运化功能。比如,胃气一旦虚弱,无力传送食物,饮食就会停留在胃内,胃不能受纳,脾便无可运化,消化吸收受到了影响,胃脘胀满疼痛也就出现了。若是胃气不降,甚至出现上行之势,就会引起胃脘胀满、嗳气、呃逆、呕吐等不适。

那么胃与肝有什么关系呢?肝主疏泄,通调全身气机,自然也就包括胃气了。所以,从生理状况看,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肝的疏泄功能能帮助胃的运化,胃的运化能力又可促进肝的疏泄功能。从病理角度看,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的:肝的疏泄功能失调,便会横逆犯胃,胃气通降失和,也会影响肝气的升发。

肝气犯胃,大多会出现胃脘胀痛、嗳气、呃逆、呕吐、烦躁易怒、反酸等不适。所以如果身体出现这些状况,不要仅仅调理脾胃,养胃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疏肝理气。

☉知肝传脾,肝疏泄正常脾才会健运

肝属木,主疏泄,性喜升发、条达;脾属土,属阴,主运化,其气主升,以升为健。肝木是克脾土的,脾性又有点呆滞,这就意味着脾容易瘀滞,故而需要依靠肝的疏泄才能发挥作用。

若是肝气过于充盛,横逆而行,侵犯脾胃,就会出现肝气犯脾的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腹胀、嗳气吞酸、大便溏泄等;若是肝气郁结,疏泄出现问题,气机不通畅,就会出现肝郁脾虚症状,表现为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肠鸣失气、胁肋胀痛等。对于这两类问题,都需要健脾疏肝。

☉肝血足则心气足

心主血脉,藏神。心气可推动与调控血液流注全身,发挥营养与滋润的功用;心还可统调全身的脏腑、经络、形体以及官窍的生理活动,甚至连精神、情志、思维等心理活动也可控制。生活中有个词语叫做“心肝宝贝”,那么,肝与心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肝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容器”,心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肝血足,心才能全力去推动,心气就足,心脏搏动有力,频率也会适中,血能正常地循行并输布全身,人体脏腑、四肢、肌肉、皮毛等均可得到濡养,正常发挥生理功能。

若肝血不足,心气便不足,血液运行必然失常,会出现心血亏虚之症,如心悸、心慌、失眠等,另外还会伴有精神不振、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精神障碍。

另一方面,心主神明,主宰着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肝主疏泄,可调节精神情志。肝疏泄正常,精神才会愉悦、意识才能清晰、思维也会明朗。反之,精神活动必然会受影响。因此,对于某些心神问题,比如失眠等,不光是要养心,还应该疏肝。

☉肝火旺也会导致咳嗽

肺在五脏六腑中的位置是最高的,覆盖诸脏,气向下降则为顺。肝的位置正好在肺的下方,主疏泄,可助脾气升降,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输注于心脉,整条经脉由下至上,灌注于肺,其气向上升发。

如果肝气疏泄正常,肺气肃降便可正常;若肝气疏泄失常,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即可灼肺伤津,形成“肝火犯肺”症状,表现出来就是咳嗽、痰黄,甚至咯血、胸痛、易怒、心烦口苦、头晕目赤、大便燥结等。反之,若是肺的肃降出现问题,气滞不畅,也会直接影响肝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

正因如此,临床上一般都会肝肺同治。比如,百日咳会出现痉挛性咳嗽,常常会出现回声,一定要咳出沫来才舒服;有时甚至会呕吐,严重者还会咳出血、胸胁疼痛等。中医治疗往往以泻肝为主,将肝火熄灭后再将肺气肃降,痰热便可下行,从而止住咳嗽。 m2/PHUU3D/WMeSAvOqDFrqW9I6NhNJfnwD7z+5tb696u44igQseB6phekl+UdZ5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