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经典,无外乎两个目的:一是从中学习知识,二是从中获得指导我们做人的方法。《论语》中有很多的观点至今都不过时,譬如做一个有品格的君子,被人家批评的时候不恼怒等,也都是现代人需要的生活态度。而这其中还有一些中国文化的基本逻辑,是需要深入分析对比才能理解的传统文化。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说明了我们的人伦关系,在家里父母是我们的长辈,在外面君主是我们的长辈,我们还有平辈和晚辈,平辈的朋友之间交往要注意言而有信,这涉及忠信之道。“信”这个字在《论语》之中还有一句话要特别注意,“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是说讲信用的前提是要符合道义,符合道义的事哪怕我吃点儿亏都没问题,但如果我答应你的事是错误的,就要注意“信近于义”,否则无“义”作为基础,就成了愚信。中国古代有一个关于尾生抱柱的故事叫作“魂断蓝桥”,和英国电影《魂断蓝桥》同一个名字,中国的蓝桥是在陕西。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人和一个女子约好在桥柱子那里相见,可是那女子放了他鸽子,结果女子没有来,洪水来了。但他没有去躲避,还是抱着柱子在那里等,结果就被淹死了。尾生是讲信用的,但儒家认为讲信用之上还要有一个道义的原则,所以孟子才说“言必信,行必果”之外还有一个层次,那就是“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之所在”。孔子也说过“言必信,行必果”是“硁硁然小人哉”,讲信用固然是好的,但如果认死理就会变成小人。这里的小人没有贬损、骂人的意思,而是指社会下层的人。和朋友交往要有信用,如果他没有读过书,“吾必谓之学矣”,如果能做好这几件事就是人生的大学问,这又强调了儒家的学问是一种生命的学问,它不是数理化,不是学写作文,而是学习做一个人,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人格的人,一个有理想、情操的人。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儒家的“学”是指孝悌、忠信。
在前面我们说“贤贤易色”是一个难点,唐代以前的学者认为这句话是要求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要知道尊贤,不要取色。到了宋代,学者都说这段话所指的意思并没有那么宽泛,只是说择偶的问题,它是说择偶要重贤德,不要非要取色。在语境之中看待宋代学者的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前文讲择偶要有一个明智的标准,之后是说怎么和父母相处,怎么和君臣相处,怎么和朋友相处。所以推断“贤贤易色”是说我们和自己的配偶相处的标准也能说通。
因为《论语》的编纂有很多不周全的地方,当时的学生将老师最感动他们的言论记录了下来,并将它结集成书,并没有照顾到千年之后的人们是否看得懂。有些事情和话语前无铺垫后无交代,飘过来一句话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之下才能被理解,所以造成这句话有了两种解释:一种是宽泛的尊贤轻色,另一种是指择偶标准,总之这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如果让我去选择的话,我可能会采取第二种方式,这实际上是讲一个人处理各种近身关系的原则,与配偶、父母、朋友和事业相处的时候,都要尊德行。
我们将这一句话重新翻译一遍,它说的是:尊重贤德要超过重美色,侍奉父母要真心诚意,侍奉君主要在关键的时刻交出自己,和朋友日常交往要言而有信,能够做到这几点的人就算没有读过书也认为他是有学问的。
侍奉父母要真心诚意,侍奉君主要在关键的时刻交出自己,和朋友日常交往要言而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