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t1

言忠信,行笃敬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日”就是每天的意思。而“三”并不是三次,也不是三条。“三”的意思是再三、不断,反复提醒自己在这几方面是不是尽心尽力了。清代有一个自学成才的学者叫汪中,他有一篇文章叫《释三九》,这里的“三”就是指多次。其他譬如“三令五申”也是表示多次的意思。“三省吾身”的“身”指的是自己的身体,它包括肉体和精神,包括人性和动物性,也包括心理和灵魂,在这些方面我们都要不断反省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为别人出主意、想办法的时候我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这就是所谓的忠。朱熹对“忠”字解释得非常好,他说:“尽己之谓忠。”后来对忠道的解释出现了局限性,认为忠于君主才是忠。其实,忠的本意是尽己,是守住自己该做的本分。对于君主本身,也是要讲究忠的。在《曹刿论战》之中,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打仗,鲁庄公说自己祭祀神灵的时候贡献好的礼品,从不虚报夸大数字,对身边的大臣也经常施舍,这都是他打仗时的底气。但曹刿认为你只是施舍一部分人,对于神灵的祭祀也没有多大的意义。鲁庄公又说:我不敢说自己所有的官司都断清了,但在民事诉讼方面尽力按照实情去断案,不徇私舞弊。曹刿说:这就是你尽到了君主的本分,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孔子前后的时代,忠并不是对谁忠诚,而是守本分,尊重自己应当尊重的原则,这就是忠。

“传不习乎”这句话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老师教导我的,另一种认为是我传授给学生的。因为《论语》的语言都是片段式的,上下文意思少,所以对语义的约束性不强,需要我们灵活理解。我认为在这些问题上不必过于死板。一般认为将我教导学生的称为“传”,对这些内容是否温习了?是否熟练掌握了?这其实涉及我是否有敬业的态度。敬业乐群是儒家的一个观点,学生要离经辨志就要先读经典,将所有的句子都读通,而后还要敬业乐群,要忠于自己的职守。这三者都是讲忠信之道。

在《论语》之中,“忠”这个字出现了好多次。《子罕》篇之中,孔子说“主忠信”,意思是以忠信为主导,这是做人做事不变的一条原则,忠于原则,尽己所能。“信”是指说话算数,而且必须要有一个“义”字把着,说的话不仅要算数还要符合“义”。譬如我答应帮别人做一些事,说到就要做到,极少数特殊情况下诺言不合道义,这就涉及做人的问题。我们人类为什么要结成社会,而不是像老虎一样单打独斗?那是因为野兽的生存能力强,人类在原始社会和这些狼狮虎豹相比都是弱者。可是人类有聪明智慧,我们结成了群体,通过协作来获得生存。忠信的原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职守上各尽其职、讲信用,否则的话社会就无法维系。虽然不忠信并不会构成犯罪,但是会瓦解社会。在一个不忠信的时代,人们做事的成本会变高,因为失去了信用会带来额外的成本。不忠信的社会是没有良心的社会,而社会的良心需要慢慢培育,让每一个人都明白忠信的可贵,你今天不忠信可以得逞于一时,而后恶果必然会反弹到你身上,如果人人都不忠信,就会成为人食人的社会,所以孔子才倡导“忠信”。

在《颜渊》篇中,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也说“主忠信,徙义”。“徙义”就是指以忠信为主,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在《卫灵公》篇中,子张又问一个人应该如何行为,孔子还是说“言忠信,行笃敬”,意思是一个人说话算数、讲忠讲信,行为踏实、恭敬,就算你到了蛮夷之邦,也能够吃得开。但如果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就算乡里乡亲、妯娌之间,你也吃不开。子张在听完这些话之后深感宝贵,他手上没有纸和竹简,就赶紧把它记在自己的袖子上。“言忠信,行笃敬”就是孔子的精神。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要求我们反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要求我们忠信,“传不习乎”则是教导我们做事的方法,要“行笃敬”,意思是教导学生之前我必须自己先熟悉、掌握,不能现学现卖。在和平时期没有战争和饥荒,所以显不出人格来,在和平时期最大的操守就是要讲忠信,要讲敬业,只有做到这两点你才能将事情做好。而反省则会让我们在社会中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让你的“股价”变高,不会成为“垃圾股”。

在和平时期最大的操守就是要讲忠信,要讲敬业,只有做到这两点你才能将事情做好。

“三省”实际上承认了人有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检讨的能力。一个人总是犯懒、吊儿郎当,他的内心之中也知道这样不好,但仅仅知道是不起作用的。按照儒家的意思这就是“良知不做主”,良知“放假”去了,缺乏了反省的能力。可见反省是一种超越功利的能力,在我们犯懒、不讲忠信、自私的时候,唤醒我们的良心。

如果大家对儒学的发展了解更多一些,就会知道孟子提倡一种善性,到了王阳明时期就提倡良知了,但这两种东西的根源都藏在《论语》之中。我们要用良知来审核、监视那些非良知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讲忠信、敬业,做一个有价值的社会人,在另一个更深的层面上,我们每个人都要用良知检讨自己模糊的是非,检讨自己的苟且之情。到了孟子的时代,这个理念被重点提出,而王阳明对它又进行了进一步提升。

“三省”实际上承认了人有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检讨的能力。

这段文字之中我们看到两层含义,关于儒家那种超越功利的是非之心、德性之心。“三省”并不是曾子率先提出来的,因为孔子生前曾经和宰我发生了关于“三年之孝”的争论,宰我认为三年孝太长,根据万物生长的自然周期,一年万物就更新了,老人去世后一年守孝就应该告一段落了。但孔子却说这件事不能问自然,也不能问别人,而应该问你自己是否心安。此处的“心安”就是指良心,是检讨我们的功利心、苟且心。所以读《论语》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将它作为一个人格建设的过程,照着去做,就是切己和审视。

总而言之,这一段在无形之中承认了人有一种超越自我的良心,类似佛教所说的第三只眼看自己、检讨自己。我们俗话也常说“摸着胸口想想”,这就是让是非之心给你做主。这告诉我们一种方式,每天像过电影一样回顾自己所做的事,就会让我们进步,让我们的人生境界稍微高一点,这就是“三省吾身”这一篇给我们的启示。

每天像过电影一样回顾自己所做的事,就会让我们进步,让我们的人生境界稍微高一点,这就是“三省吾身”这一篇给我们的启示。 QPwJjZMQUcREv13mLEwFSS83TXDSxt/4UxvXevbz3dWUJ/VbxI49Hq7PP16+BE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