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 二

米歇尔·比阿尔(Michel Biard)

乔治·勒费弗尔的《1789年大恐慌》一书首次出版于1932年,如今名列法国大革命历史编纂学的皇皇巨著之林。不过,从该书出版之后发表的几篇简短书评看,它在批评家眼中似乎不甚受待见。事实上,直到1933年2月,《历史综合评论》(Revue de synthèsehistorique)杂志才发表了一篇长篇评论文章,作者是吕西安·费弗尔(LucienFebvre),勒费弗尔在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同事。吕西安·费弗尔强调,该书对于理解革命群众的“集体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理解谣言和恐惧的传播方式。不过,在1932年,乔治·勒费弗尔已是公认的一流历史学家,他在1924年就出版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法国大革命时期诺尔省的农民》(Les paysans du Nord pendant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这部专著分为上下两篇(“旧制度的终结”和“大革命”),尽管研究对象局限于诺尔省,却为法国大革命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特别是乡村社会研究,带来了新的风气。该书的初版只印了300本,很快销售一空,迄今仍难觅得。直到1959年,意大利出版商拉泰尔扎(Laterza)才出了一个法文新版。比较而言,《1789年大恐慌》却在1956年、1970年、1988年和2014年不断再版,足以彰显其重要地位。

从1932年起,乔治·勒费弗尔也跻身研究法国大革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行列。1907年发起罗伯斯庇尔研究会(la Société des études robespierristes),并于1907年创办该会刊物《革命年鉴》(Annales révolutionnaires,《法国革命史年鉴》的前身)的阿尔贝·马迪厄(AlbertMathiez)在该年(1932年)年初逝世,勒费弗尔被选中继任研究会主席。出生于1874年的勒费弗尔当时已经58岁,此后依然长期活跃。然而,1932年确实算得上他学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3年后,也就是1935年,他离开了斯特拉斯堡大学,前往索邦大学任教,自1937年开始主持该校的法国大革命史讲席,并在此创建了法国大革命史研究所(Institut d'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培养了好几代大革命史的研究者(遗憾的是该所不久前并入近现代史研究所)。

1939年,时值法国大革命爆发150周年,勒费弗尔出版了一部标题明快的著作——《一七八九年》(Quatre-Vingt-Neuf),旋即被维希政权列为禁书,遭到焚毁。在大革命周年期间,并作为人民阵线(1936—1938年)岁月的一种延续,勒费弗尔还参加了“法国大革命史大众课程”。为此,他在1938年11月举办了以“大革命与农民”为题的讲座,再次回顾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和《1789年大恐慌》。勒费弗尔是左翼的斗士,经历了德占时期抵抗运动的磨难,他的立场接近法国共产党(他的弟弟,地质学家泰奥多尔·勒费弗尔是一名抵抗运动成员,因纳粹的“夜雾法令”遭到逮捕和处决)。1944—1945年法国解放后,勒费弗尔一跃成为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大师级人物,同时主持罗伯斯庇尔研究会及其刊物,直至他于1959年离世。他的影响如此巨大,往往被视为马克思主义阵营的一员,形成了让·饶勒斯、马迪厄、勒费弗尔和阿尔贝·索布尔一系的史学传统,尽管这些人其实很难算作同一流派。

《1789年大恐慌》并不单纯是饶勒斯《社会主义法国大革命史》开创的19—20世纪法国社会史学派的一部代表作,更加不是勒费弗尔继博士论文之后研究乡村社会的续篇。在许多方面,我们不妨将该书看作是一部开拓性作品,它预告了后来称为“心态史”(Histoiredes mentalités)的史学潮流。

在勒费弗尔为该书撰写的初版序言中,开篇就提到了依波利特·泰纳(HippolyteTaine),这绝非偶然。泰纳写作《现代法国的起源》(Origines de la France contemporaine)之际,对1871年的巴黎公社仍然心有余悸。在书中,泰纳连篇累牍地谴责大革命期间的民众暴力,甚至辱骂民众是“野蛮人,乃至无知的野兽,沐猴而冠,残忍而淫荡,杀人取乐”。泰纳还在书中反复提到“群氓”(populace),据说这是一群粗鲁之辈,喜欢诉诸暴力,一旦受到某种杀戮心理的支配,就会堕落为屠夫和凶手。在泰纳之前就有人提出过如此见解,例如,伯克(Burke)的《法国大革命反思录》(1790年)就谴责了“一帮血腥味扑鼻的流氓和凶徒”。继泰纳之后,勒庞(LeBon)博士进一步将这种观点提炼为“野兽状态”的群氓,他们受到一些退化到“原始状态”的“领袖”和“堕落分子”的蛊惑(参见出版于1895年的《乌合之众》,出版于1905年的《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1932年,勒费弗尔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就批判过勒庞和泰纳的著作,这篇发言在1934年以《革命群众》(Les Foules révolutionnaires)为题正式出版。这篇著作以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著作为基础,证明了革命群众并不是“一群野兽”,因为其中的成员总是或多或少展现出一种更高层次的“集体心态”。面包店前面排队守候的人群发生骚乱,并不起因于导致数十名男女公民凑巧一同来购买面包的纯粹偶然性,而是由于这些人具有更高层次的“集体心态”。通过这篇文章,勒费弗尔确立了一个坚实的概念——“革命群众”,这个概念后来被许多研究者袭用,例如乔治·鲁德(GeorgeRudé)的《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1959年),还有阿尔贝·索布尔的一篇长篇书评(其中称许勒费弗尔为“举世无双的大革命史学大师”)。在这一点上,勒费弗尔的灵感正是来自他自己在《1789年大恐慌》中的发现。

事实上,尽管本书似乎遵循了一个相当简单的写作构想,全书分为三篇(1789年的法国乡村、“贵族的阴谋”和大恐慌),其中最精彩处在于勒费弗尔对大恐慌的不同策源地的细致描写,其次是对恐慌蔓延整个法国的不同路线的勾画(从“警报引起的恐慌”到“恐慌的接力”,勾勒了“恐慌诸潮流”),还有勒费弗尔对最终形成大恐慌的各种恐惧事件的成因分析,包括对“贵族阴谋”的恐惧,对“饥荒阴谋”的恐惧,对盗匪来袭的恐惧,对外国军队入侵的恐惧,等等。这些恐惧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即在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开,而地里的庄稼尚未收割的时候——仿佛使民众一下子沦为企图抢劫和饿死他们的奸徒的牺牲品。但是,勒费弗尔并未将目光局限于这一背景因素,或者仅仅将各种琐事汇聚成一连串事件,他还追溯了大恐慌的发展进程,甚至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本身,他将大恐慌理解为第一次“总动员”,理解为把握法国政治的一个关键时期。当然,勒费弗尔首先坚持法国乡村的特殊性,这关系到所谓大革命时期的农民革命的开端;不过,勒费弗尔十分清楚:大恐慌在1789年8月4日之夜,以及在8月5日至11日陆续颁布的各项废除特权和封建制度的法令中,发挥了何种决定性影响(尽管他在结论中只是简要提及)。他同时也清楚:封建制度并未被根除,农民还必须“赎买”封建权利,并向领主一次性支付相当于20—25年的权利收入。最后,他还看到,8月颁布的这些法令并不彻底,引发了多起“农民反叛”,这在1789年至1792年间频繁发生,直到国民公会在1793年通过了一项法令,最终废除了领主保留的全部封建权利。

首度出版《1789年大恐慌》的中文译本,由衷令人欣慰。一方面,中国读者终于能够接触到这部重要著作,并能够理解,为何这些法国农民一旦武装起来,并且意识到揭竿而起并无真正危险,就会迫不及待地冲入领主的城堡,还要翻阅领主的文契档案,以便查清自己缴纳的贡赋是否合理。在消极防守的一方看来,大恐慌呈现出一副咄咄逼人的面孔,农民革命一触即发,在往往带有狂欢色彩的氛围中,领主及其代理人被迫为狂欢提供贡品(交出金钱和提供酒食),此时,草民短暂地凌驾于老爷之上。然而,这个仲夏的狂欢节多么不合时宜!另一方面,中国读者在阅读乔治·勒费弗尔这部大作之时,也不妨带有中国历史的关怀,因为,一切与乡村社会、封建制度、领主、农民反叛、农民集体心态、谣言和恐惧有关的事物,同样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2019年5月 9503yQaavOLRvYUjHianGNcHH8iRMfuLCvRwY4KH9UvDI/djhriroG2XxRAlp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