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础流行音乐教育发展初步研究

胡坤

摘 要: 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中国流行音乐出现于20世纪20—30年代,表现最为突出的城市为上海、南京、重庆。多体现在娱乐场所,如舞厅、酒吧、舞会之中,《夜上海》《茉莉花》《玫瑰玫瑰我爱你》《香格里拉》《秋水伊人》等,是当时中国典型的流行歌曲代表作。50—80年代初期流行歌曲风靡港澳台,华语乐坛代表人物和歌曲为邓丽君和她的《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水一方》《我只在乎你》《千言万语》等,从上海黎锦晖1927年创作《毛毛雨》和1928年创建“中华歌舞团”开始,黎锦晖、黎锦光、周璇等人为世人留下了很多传唱至今的不朽之作,算起来已走过80多年。流行音乐真正的大众化应在内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流行音乐在此时期迅猛发展,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歌曲,冲击着各个音乐市场并大有发展之势。随着音乐的科技现代化、国际化,中国的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爵士音乐、打击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流行音乐。我们从《中国好声音》《最美和声》《我是歌手》《快乐男生》《超级女声》等电视节目中看到,中国流行音乐来源于爵士乐,在发展过程中和中国民族音乐相依附。因此,中国流行音乐必须在汲取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形式进行适当的改变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才能使中国的音乐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在世界乐坛中大放异彩。所以,中国民族音乐与爵士乐、打击乐相结合、相融合而成的流行音乐才是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大势所趋,即我们所说的“中国风”。

关键词: 流行音乐 澳门流行音乐教育 澳门

一、概述(澳门流行音乐的现状)

澳门地区原系广东香山县(即今中山市)的一个小岛,那里的居民大多原籍广东。因此,广东的民间音乐如“粤曲”“粤剧”等和民间宗教对他们有着深厚的影响。这些民间音乐,后来又逐渐弥漫于城市茶楼、舞厅。20世纪30年代的澳门,外国人云集。美国的爵士乐、欧美的舞厅音乐、流行音乐等充斥着澳门的娱乐场所。那时,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华人乐队,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演唱和演奏带来了新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后,澳门地区音乐的发展也得益于祖国内地的影响,并逐渐与内地音乐的发展形成互动。在中国内地和澳门地区的音乐活动逐步活跃的形势下,开始有来自祖国内地的音乐家到澳门演出(如1963年以郭淑珍、顾圣婴、刘诗昆为代表,“中国青年音乐家演出团”应邀赴澳门短期访问演出),曾在澳门音乐界引起一定的积极反响。西洋乐器的引进,为流行歌曲的伴奏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去殖民化的新型通俗音乐也因此得到流传与发展。80年代末期,澳门地区行政当局才开始对澳门本地的文化、音乐建设有所考虑、有所改进,相继建立了“澳门管弦乐团”“澳门文化学会室内乐团”,在澳门理工学院属下创立了附设的“艺术高等学校”等。此外,像林乐培等澳门本地出生的音乐家和许多香港音乐家,也逐渐对澳门音乐事业的建设和澳门音乐生活新貌予以关注。澳门特区政府又创办了受教人数更多的“澳门大学”“澳门演艺学院音乐学校”“澳门劳工子弟学校”等,以及增设了为数众多的各种音乐社团。如澳门理工的瘦马剧社,室内重奏、室内合奏、业余合唱团等,原来多数属于业余的乐团也先后得到澳门特区政府的支持,改建为全职的专业乐团(如“澳门乐团”“澳门中乐团”“澳门青年乐团”等)。同时,也逐步吸纳了一批内地和港台的专业人士和教授,如袁方、陈燮阳、邵恩、顾冠仁、彭家鹏、王甫建、陈允、周游、戴定澄、蔡崇力、徐秀菊、代百生等到澳门有关高校和文艺团体任职。 这一切都为澳门音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掀开了澳门音乐事业新的一页。特别是通过“澳门国际音乐节”的持续举办,世界各国以及祖国内地、香港特区、台湾省的音乐家频繁受邀赴澳演出。同时,在澳门的音乐舞台上,祖国内地流行音乐曲目也不断增多。《中国好声音》澳门专场使澳门这一“东方国际城市”愈益走向新的繁荣。流行音乐逐渐在澳门占有一定的市场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现在的流行音乐,在度过了80年代与社会话语的磨合期及与广大听众的蜜月期之后渐渐步入常态,基本能够按照自身规律独立运行,一个前景广阔的音像娱乐市场渐已形成。

二、研究背景(澳门流行音乐的发展和内地流行音乐息息相关)

澳门流行音乐的现状不容乐观,但这并不代表澳门流行音乐失去了希望。不可否认,澳门流行乐坛仍有一批血液里流淌着对音乐的赤子之心的音乐人在默默用功。2002年11月,第一届澳门流行音乐节举行,本地歌手演唱了澳门原创歌曲《沙发》、《人生力情》、Marjoice,同时还举办了流行音乐作曲和作词技巧讲座、流行音乐研讨会。在长达7小时的闭幕式中,粤港澳歌手与乐队将音乐节推向新的高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澳门原创流行歌曲的发展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在不到30平方公里的半岛上,流行歌曲和流行音乐已经被澳门社会居民所认同。 近20年来,全球音乐都受到了美国音乐风格的影响,R&B和Hiphop在美国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这些音乐风格还不能完全代表华语流行音乐发展的趋势,但是从当下比较受欢迎的歌手及其曲风我们可以看出澳门和内地流行音乐正沿着这条路线一步一步前进。也正因为他们,未来的澳门与内地流行音乐充满了希望。比如近来有不少流行音乐和歌曲将民歌、摇滚、打击乐和爵士乐融入R&B,如《里约热内卢》《小苹果》《带我到山顶》《贝加尔湖畔》等。此外也有将戏曲和民乐融入R&B的曲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梨园英雄》和《心中的日月》。前者感觉有些花哨,恢宏气度的中国戏曲似乎被处理成了喧闹嘈杂的背景音乐。随着歌手个性十足的哼唱,让人有说不出的疑惑,感觉就像是一出剧本颇为精湛的闹剧。其实这种创意还是值得赞许的,也是极为讨好的,只是似乎没有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反而给人弄巧成拙的感觉。而《心中的日月》就比较成功,这首歌把民乐和R&B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既增添了歌曲的内涵,赋予了歌曲全新的灵魂,也更加迎合了市场和大众歌迷的口味,可以说是音乐创作上一次成功的转型。现代版《智取威虎山》则把京剧《打虎上山》融入节奏感极强的R&B。 前奏的京胡与对曲中《打虎上山》片段的运用,使中国国粹与现代流行音乐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至于歌手腾格尔,尽管有很多人对其持否定态度,感觉他吐字不清,认为他的音乐根本不是创作。但不可否认,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和多元化,无论对经济还是文化而言,都是趋于全球一体化,而华语流行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应该顺应当今文化的发展趋势——融合。当今流行音乐形式所体现的是不尽相同的精神内容,而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只有把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打击乐和爵士乐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使中国流行音乐不再局限在中国的范围内,才能够使中国流行音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所乐于欣赏和接受的作品,这样的音乐才能够长久,这样的音乐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永存。

三、分析(澳门特区流行音乐普及教育方式值得内地借鉴)

1 高雅音乐,贫民消费

流行音乐、高雅音乐水平的发展,最重要的莫过于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发展。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社会的发展应“不法先王之法”,因为“世易时移”,“守法弗变则悖”,所以在当前流行音乐普及教育方式中,改革、创新与发展同样是重中之重。在澳门,欣赏一场高雅音乐会,只需要20澳门元;《中国好声音》澳门专场演出,门票也仅80澳门元;就连舞台背景需要从欧洲运过来的歌剧,门票也仅仅在300~400澳门元;澳门青年乐团、各业余文化团体、剧社每月都会在公共场所免费为居民演出。而在内地一场音乐会门票少至150元,多则几千元,这无疑让内地音乐爱好者羡慕、张望和期待。

2 流行音乐的发展与音乐普及及教育密不可分

今天,在知识更迭大潮的冲击和严峻的社会形势下,流行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传承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外来艺术的滋养,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者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关乎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音乐文化遗产存亡与发展的大事。20年来,澳门各类型音乐团体在澳门流行音乐的发展壮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澳门民众逐步感受到澳门文化形象别样的魅力。澳门流行音乐的发展与进步,折射出澳门音乐事业的迅猛发展。不可否认,中西文化交融的地理与历史为澳门文化和音乐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据个人接触与了解,澳门人对流行音乐的喜爱不亚于内地,特别是“80”后—“00”后对流行音乐的理解不亚于内地“80”后—“00”后。可以说,澳门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澳门政府对音乐艺术普及教育的决心与投入密不可分。回归后的澳门政府更把对音乐普及教育的支援当作一项细水长流的工程,并无任何功利的思考。

四、小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流行音乐的发展必须倚靠大量本民族优秀音乐家的努力,这一点似乎内地几十年来的努力可以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相形之下,澳门则刚起步不久。这种情况,当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但这种情况并非难以改变,关键在于必须思想重视、工作到位。同时,还应努力加强相互间的真诚交流和相互帮助。澳门和内地都各有长处与短处。大家相互采取各种方式“取长补短”,都本着“立足本土、心系祖国、面向世界”共同团结的精神,假以时日,必将取得共同繁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歌手、创作家,那是什么让中国流行音乐萎靡不振?是整个流行音乐界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几乎所有歌手都渴望创作出新的歌曲来实现名利双收,可大多数歌手却缺乏创作的灵感与耐心,同时又不肯放弃唾手可得的金钱与名气,于是翻唱改编成了捷径。他们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流行音乐却原地踏步。李宗盛曾谈到了中国流行音乐圈的诸多怪现状,他直言不讳地批评:“现在的流行音乐圈,包括内地、港澳台在内,都进入了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我相信光明的未来必将实现,我期待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美好前景,必将以更加灿烂的面貌光照全球!”

五、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历史的不断进步,中国流行音乐也是在各种音乐形式的夹缝中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促进中国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笔者在此提出几点不熟的意见与建议:

第一,流行音乐需要大众的支援。为了获得足够的利益和回报,流行歌曲的创作陷入了一个怪圈:靠庸俗低下的内容来吸人眼球,依赖所谓时尚却毫无内涵的歌词来哗众取宠。再加上国内版权立法的不健全,盗版猖獗让流行音乐的发展受到了巨大影响。

第二,流行音乐在体裁、主题和内容的选取上须更广泛化,力求反映时代精神、校园文化、人民风貌,树立为社会大众文艺服务的思想。为此,作曲家创作应致力于发掘本民族的丰富文化底蕴,依托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以西方音乐形式为蓝本,合理运用创作技巧,探索诗歌等多种元素,拓宽创作路子,不断创作出本民族的流行音乐。

第三,不断加强对流行音乐的理论、美学研究,勿过于偶像化而忘记了音乐创作的本真。

第四,鼓舞支持大学生及社会音乐爱好者创作立意高远、格调高雅,能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展现高尚情操的作品;鼓舞支持词作家创作出富有魅力的歌词,既有诗的意境又通俗易懂,而且富于强烈的感情,更具有感染力,杜绝流行音乐完全商业化、花哨轻浮化。

第五,歌手不仅要在技术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在艺术处理上下功夫。不应该有唱法上的局限,一个好的歌手不是唱歌技术有多好,而是对歌曲的理解和自身投入的情感有多深,但流行音乐发展到今天已完全是一种商业化产品,注重的是营利而不是真正的音乐创作。因而出现了很多不会唱歌的歌星,他们实质上是音乐商业化的产物,他们的出现只是公司、经纪人为了满足大众的偶像需求而刻意制造的。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很好的音乐素质素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很普通的演唱。有些歌星甚至根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音乐。近年来盛行一时的选秀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选出来的新星有些根本不会唱歌,更别说音乐创作。这对华语乐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要有好的发展就得有好的源泉,过于偶像化的音乐市场不利于音乐创作与创新。所以,不论歌手用什么演唱技巧演唱音乐作品,只要能根据需要运用各种歌唱技巧,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风格,他就是优秀的歌手。

第六,抵制流行音乐创作低俗化。现在的流行歌曲有些甚至比不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些歌曲,但这些简单易上口的歌曲却成了流行音乐的主力军。这样的发展是畸形的,只会导致华语流行音乐向低俗化发展。从2004年的网络歌曲到2005年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再到现在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这些都是中国流行歌曲界的大事。但中国流行音乐在其中有什么收获、进步吗?仔细想想,《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固然火爆,观众看起来也大呼过瘾,可实际上这些节目推出的许多歌曲偏向于迎合观众的口味,提高收视率,对音乐本身的关注则较少。这些音乐的确是“流行”极了,可这样的“流行”背后缺乏真正的音乐态度。粗糙的包装制作早已丧失了音乐的本质,其实质意义只是为了让策划者获得充足利益。参赛者大多都是翻唱、改编,以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来获得暂时的吸引力。如果没有自己的风格,一味模仿别人,怎么能让流行音乐真正蓬勃发展呢?

第七,加大革新创新化。可以说,流行音乐的每次革新都与欧美流行音乐有关。那么,中国流行音乐自己的革新创造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像20世纪80年代的《黄土高坡》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它是中国流行音乐的一次创新,给流行音乐注入了新的气息,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当然,当下的《最美和声》也是流行音乐创新变革的很好表现。希望我们的流行音乐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影响力,在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李岩.缤纷妙响:澳门音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戴定澄.音乐教育在澳门[M].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2005

[3]戴定澄.音乐创作在澳门[M].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2007

[4]刘再生.评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兼论新音乐的历史观[J].中国音乐学,1999(3).

[5]尤静波.中国流行音乐通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6]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7]张嘉薇.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变迁[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8]叶婷.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价值[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9]蔺丽君.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趋势探微[J].大众文艺,2012(8).

[10]黄晓霞,李雅琳.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及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11]徐元勇.论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12]范晓峰.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M].上海:上海音像出版社,1996

[13]张广天.“流行音乐”,剥下你的伪装[J].环球青年,1996(3).

[14]黄晓亮.中国风音乐史[DB/OL].(2006-08-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5bfba0l0004O4.html. WBCwCb1AOprhMTkLyhULUUqVE+ag08/fO1bqDpONfUXKn7WHvhrPUwlSpE0Hwi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