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
——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学校音乐教育论坛综述(代序)

郭声健

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学校音乐教育论坛于2017年5月7日至10日在广州大学城举行,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大陆的高等院校教师及专家学者、中小学音乐教师与教研员、高校在读研究生和本科生等近20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该论坛由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学者于2011年共同发起创办,已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台湾台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了五届,它不仅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搭建了形成机制的交流合作平台,而且也成为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随着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越来越成为影响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能不能培养出满足基础音乐教育需求的音乐师资,不仅关系到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自身的生存发展,而且决定着我国整个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进程。就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必须要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同步,高校音乐教师教育及其改革必须要彻底改变以往故步自封、自以为是、自我修补的生态环境,必须要直面与接受市场的检验,真正实施教育供给侧改革。而要做到这一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就必须无条件地、谦逊而主动地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不客气地说,这是当下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唯一选择。另一方面,随着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也急需高校音乐教育理论成果的引领和支撑,必须要确保先进理念与改革实践的交融同步。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形势背景和认识判断,本届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共赢”。

四天的会议表明,本届论坛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无论是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专家的主题报告还是与会代表们的论文宣讲,无论是高校院长(系主任)与中小学教师(教研员)的圆桌对话还是整个论坛的日程环节设计等,都旗帜鲜明地突出了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的主题。这种对接既是研讨内容上的对接,也是活动形式上的对接,既是人与人的对接,更是心与心的对接。可以预料,这样的对接,必将迎来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双赢局面。

一、论坛研讨主题聚焦“对接”

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70余篇,这些论文均不同程度地聚焦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这一主题,所涉及的论题主要包括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相互影响研究、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路径研究、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发展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需求研究、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联通共赢实践案例研究、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长效机制研究等。会议期间,共有5位专家作了大会主题报告,有近50位与会代表分别在14个单元的分论坛上宣讲了自己的论文。

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的5位主题报告专家首先在会上分享了各自关于高校与中小学对接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台湾台南大学谢苑玫教授以“陪在职教师走一程”为题,分享了该校大学生在走上音乐教师岗位后面临困惑与苦恼之时她是如何为他们答疑解惑与重塑自信的经验,她的“对接”温暖而充满人文情怀;台湾台东大学郭美女教授的报告《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未来——台东大学音乐系的转型与创新》,介绍了该校加强大学生艺术实践、树立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特别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经验与做法,她的“对接”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香港教育大学梁宝华教授的报告《培养教师面对中小学粤剧教学的挑战》,分享了该校在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中小学师资方面的实践成果,他的“对接”务实而接地气;澳门理工学院代百生教授以“关注学校音乐教师的社会化生存”为切入点,提出了高校应树立“产品服务追踪意识”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的建议,他的“对接”富有创意和服务意识;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的报告《为人生而音乐》,从哲学的高度梳理了音乐教育的价值演进过程并分析了未来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他的“对接”深刻而富有启迪。

与此同时,参加论文宣讲的各方面代表都从各自的角度对高校与中小学如何“对接”,或提出了建议,或分享了经验。在高校教师方面,白雪提出为培养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的应用型教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考试必须进行改革;侯新兰、夏小玲等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缺额大的问题,呼吁尽快落实农村中小学校与地方高校的“顶岗支教”合作模式,通过“顶岗式”的“接力”支教,形成师资循环“造血”功能;罗红艳、王志勤从基础音乐教育对师资素质要求的视角,探讨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知识构建与能力培养新模式;王培喜通过对大学(U)—政府(G)—中小学(S)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究,提出高校音乐教师教育需要更多倾听一线教师心声并与其开展合作,构建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教研员方面,陈斌提出要通过改革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考核评价机制来加强学生音乐及其他技能与基础教育的对接;陈文娟认为大学课程设置应始于“实用”重在“实践”,入职教育要贯穿整个大学;邓敏青、柯小斌等认为,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是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的重要路径,高师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应该将实习基地作为改革实施的窗口;胡沈颖站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度对高师音乐教改提出了提升“讲台、舞台、案台——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素质”的三个期待;来自台湾的简彤纭介绍了台湾有关高校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而转型发展的情况。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参加此次论坛的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围绕“对接”的主题交流了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成果:郭文琪分享了关于职前音乐教师就业偏好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黄心瑜结合自己赴美交流的经历对中美高校音乐支教活动进行了对比;刘欣雨基于本科生的视角对高校与中小学对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刘雅菲就国外有关新手音乐教师的研究文献做了综述;朱雅芸结合自身的支教经历提出了音乐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实践课程及教学的改革思考。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在校大学生三方共同思考“对接”,立体式聚焦同一个主题,通过思维碰撞,逐步达成共识,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想而富有成效的对接,它无论是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还是对基础音乐教育,无论是对在职音乐教师还是对未来音乐教师,都将互相启迪,互惠双赢。

二、论坛环节设计凸显“对接”

如果说上文所谈的论坛研讨主题聚焦的是内容上的对接,那么论坛环节设计凸显的则是形式上的对接;如果说内容上的对接更多的是为了在理性层面达成共识,那么形式上的对接则更多的是为了在情感层面增进交融。

为此,在本届论坛的环节设计上,除了安排常规性的主题报告、论文宣讲等环节之外,还特别设计了高校教师教学工作坊、农村支教学校考察观摩、高校院长(系主任)与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圆桌对话等环节,设计这些环节的出发点与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尽可能多的多样化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平等交流与对话的良好对接氛围,以进一步促进和加强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进一步拉近和加深高校教师、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教研员之间的感情。

以往音乐教育方面的学术会议一般都安排观摩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然后由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点评,虽然这也是高校与中小学的对接,但这种对接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一种平等而双向的对接,因为高校永远处于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本届论坛则一反常态,专门设置高校教师教学工作坊环节,指定由中小学教师担任主点评人,让中小学教师站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的角度来审视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否培养出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未来教师。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王朝霞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李茉博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杨丹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邓兰博士四位优秀的年轻教师为论坛奉献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工作坊,也第一次听取了来自中小学一线教师对自身教学的点评。四位教师均表示,这对于她们而言是一次十分严峻的考验,因为在她们看来,真正的音乐教学行家里手在一线、在民间,对于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最有发言权、评判权的还是耕耘在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事实表明,中小学教师点评高校教师的教学是一针见血、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当然,对于观摩高校教师教学工作坊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点评高校教师的教学这一经历也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高校教师授课者,还是中小学教师点评者,以及观摩工作坊的所有与会代表,都由衷地为论坛这一环节设计点赞,因为这种平等、双向、务实、坦诚的“对接”才是音乐教育所急需的真正意义上的“对接”。

如果说让中小学教师来点评高校教师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种相对严肃且有些不顾情面的“对接”,那么,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与会代表赴农村支教学校进行现场考察观摩则是一种十分暖心和充满人文情怀的“对接”。本届论坛的中小学教学观摩活动没有选择去城市里的音乐教育窗口学校,而是选择了音乐教育十分薄弱的农村支教学校,这样的一种安排充分体现出了主办方的使命担当与良苦用心。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音乐教育方向的研究生为主体,自2015年下学期开始在广州市花都区高溪村小学开展音乐支教,支教活动已经持续了四个学期并将继续下去。高溪村小学共9个班,此前学校没有音乐教师,也没有开设音乐课,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组织每届音乐教育方向的二年级研究生去该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他们每周利用一天时间完成全校9个班每周一节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并组织开展合唱团、竖笛队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支教活动已经开展两年,无论是支教学校的学生们,还是支教队的研究生同学们,都受益匪浅,这无疑是一种绝对双赢的“对接”。本届论坛安排代表们去支教学校现场考察,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代表们首先观摩了同时进行的6堂由支教研究生同学执教的音乐课,然后观看了孩子们在操场上表演的7个小节目,最后主办方以论坛的名义向支教学校赠送了小乐器和书等礼物。正如闭幕式上学生代表毛丹在发言中所说的:在高溪小学观摩课堂教学与学生汇报演出,看到孩子们如此快乐地歌唱与表演,我的眼眶顿时就湿润了,我觉得他们的歌声就像天籁一样美妙。和毛丹同学一样,许多代表都是噙着热泪观看孩子们表演的,那一刻,高校与中小学、城里的老师与农村的孩子,岂止是简单的对接,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三、论坛圆桌会议直面“对接”

本届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圆桌会议——高校音乐学院院长(系主任)与中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对话”,可以说这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最具“对接”意味的环节,是代表们最期待的一个研讨交流环节,是本届论坛含金量最高的“对接”。这也是会议持续到第四天接近尾声时,圆桌会议会场依然座无虚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圆桌会议是开放性的,全体与会代表均可参与聆听和即兴发言。事先指定高校院长代表和中小学教师代表各9名,主要是便于对话能够聚焦“对接”这一主题并真正获得实效。参加圆桌会议的院长代表的选择考虑到了高校所在地区的代表性和高校层次的代表性,大部分为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中小学教师代表则兼顾了中学与小学、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一线教师与教研员,另外还邀请了台湾与澳门的两位中小学教师代表参加,请她们重点介绍两地在“对接”方面的经验与做法。来自台湾的两位主题报告嘉宾谢苑玫教授与郭美女教授,利用临行前的40分钟分享了各自学校在“对接”方面的实践成果以及个人的见解。

为了保证中小学教师代表的发言时间,让高校的院长们能够更多地听取来自一线的建议与诉求,主持人要求院长们在交流自己学校的经验与成果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圆桌会议氛围紧张而友好,紧凑而高效,对话双方畅所欲言,不回避问题,坦诚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代表为高校音乐教师教育建言献策,就如何“对接”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广州市天河区音乐教研员胡健老师直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学习内容方面与中小学严重脱节,现在的大学老师与中小学老师不是手牵手相向而行,而是背对背逆向而去,他建议既要让大学生到中小学上课,也要请中小学老师到高校给大学生上课;广州市黄埔区教研中心陈文娟老师提出,大学生的实习要尽可能覆盖中小学所有学段,高校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这里的“生”不仅指大学生,也包括中小学生;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郭启发老师建议,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要当成大学教材中的“例题”来教,对专业优秀的大学生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以便有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走上中小学音乐教学岗位;深圳市福田中学柯小斌老师建议,大学生教学实习要规定学生写教学日记并在学院开辟专栏发表分享内容,要设置教学助理,让“大手牵小手”落到实处;浙江省湖州中学胡沈颖老师建言,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高校可改教育实习为农村支教,并强调大学期间是理论积累的最好时段,高校务必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广州市北山小学陈珊珊老师希望高校要关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圆桌会议让中小学教师与高校领导平等地坐在一起,零距离交流,彼此听取对方的意见与建议,这样的情形以往少见,可以说它开启了高校与中小学“对接”的新模式与新风气。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大家的发言还不太尽兴,彼此回应与即兴对话还不够多,这是今后需要加以改进的。

本届论坛日程紧凑,内容丰富,环节创新,成果丰硕。正如高校教师代表杨丹在闭幕式上发言所说的:“这几天日程很满,身体虽有些疲惫,但精神依然保持亢奋,有几个词在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理想、激情、意义。一群心怀理想的人,饱含激情,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那就是音乐教育事业。”本届论坛虽然已经圆满落下帷幕,但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之路还很长,这条路也不会因未来论坛主题的改变而转向,因为,无论是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还是基础音乐教育,唯有对接,才有出路,唯有对接,才会共赢。 iEwOeqDBuIY3zSqiq7A8KCb5se0nmOKJ4HwxTHhdK56L/i+Sms8MDN4qnWtGUUb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