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出版社委托我审核本书的翻译稿。一边重读原文,一边要斟酌
译文的每一句话,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看稻盛和夫如何描述西乡隆盛,审译过程中时时引发我的感动和感悟。趁出版社希望我写导读之际,我把重读此文时的感想记录如下。
西乡隆盛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元勋,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又是稻盛和夫出身地鹿儿岛的同乡前辈。稻盛从小就敬仰他,爱戴他,把他看作心目中的大英雄。稻盛创立京瓷不久,就把西乡的格言“敬天爱人”奉作社训,挂在办公室里。你若请稻盛题字,他多半就写下“敬天爱人”这四个字。我2005年去日本横滨参加盛和塾第13届全国大会,面对1891名企业家塾生,稻盛演讲的中心就是“西乡南洲翁遗训”。而在本书中,稻盛更是详尽地解读了西乡人生和西乡遗训中宝贵的思想。
西乡身处日本明治维新这一历史大变革的激流之中,他的人生波澜万丈,他的故事跌宕起伏。维新革命发动之前,因为不忍眼见同志孤身遇害,他竟毅然与这位同志携手投江自尽。他率领的新政府官兵战胜封建割据的庄内藩,当敌军投降时,因为体恤对方的尊严,他竟命令胜者卸械,允许败者佩刀,创造出旷世未闻的入城奇观。维新运动大功初成,看到一起革命的同志开始建豪宅、穿华服、纳美妾,他痛心疾首。他的热血弟子不满新政府的腐败,贸然起义。他明知此事不可为,明知起义毫无胜算,但当他得知事态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时,他甘领“逆贼之首”的罪名,不惜与充满正义感但缺乏谋略的弟子们同归于尽。
西乡的人生信条,最突出的就是“ 无私 ”二字。本书第一章标题即为“无私”。西乡遗训第一条就讲“无私”。稻盛说西乡遗训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透出的精神,无非就是“无私”。
因为“无私”,所以关键时刻他勇于担当责任。当维新志士们围绕维新大政争论不休时,西乡一言九鼎:“讨论完毕。虽有异议,但若不断然实行此项改革则日本毫无未来可言。其后倘有意外,全部责任皆由本人承担。”全场为其勇气和魄力所慑服。几天后改革旧体制的“废藩置县”的天皇敕令正式颁布。当时的形势是,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如果维新失败,日本将陷入混乱,这样日本就很可能像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其他各国一样,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甚至沦落为欧美的殖民地。
因为“无私”,西乡不恋栈权力。他一贯主张只要发现并认定德才超过自己的贤人,就应该立即将自己的职位相让。而当西乡的“遣韩论”提议一遭否决,不管自己“江户无血开城,断行废藩置县”以及以往的战功如何显赫,他即刻洁身引退,辞官归乡办学。地位、名声、俸禄一概置之度外。
因为“无私”,他不但一生清廉俭朴,憎恶腐败,而且誓言“不为儿孙买美田”。
因为“无私”,西乡贯彻正道,终身不渝。不管逆境还是顺境,不管失败还是成功,甚至淡看个人的生死,唯把贯彻正道视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并认为若不达到此种境界,心志就必然动摇,就不可能将正道贯彻始终。
西乡的一位友人将西乡比作一座“悬钟”:“轻敲则小响,重敲则大响。说他愚,他是大愚;说他智,他乃大智也。”
“无私”在许多精明人眼里是愚、大愚、愚不可及。但正是“无私”才成就了无数英雄的丰功伟业。“无私”就是人类最大的智慧。人类的大智慧决不是什么三十六计、七十二变或别的什么名堂。
稻盛在接触西乡遗训之前,已经成功创建了京瓷公司,而且在经营实践中他已经感悟到,一个组织只有将领导者的意志、观念灌注进去,它才有生命,才会生机勃勃。当领导者只考虑私事时,组织的机能将会停滞,组织的生命将会萎缩。但是如果全身心扑在事业上,扑在京瓷的经营上,自己的人生不是太单调、太枯燥了吗?而且当时京瓷发展迅速,利润已经非常可观,而稻盛的工资却比一般干部高不了多少,他内心也有不平衡:“是我的技术为企业创业打下了基础;是我日以继夜忘我工作,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是我的才能给公司带来了成功,我获取与贡献相对应的报酬,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正当他矛盾烦恼时,读到西乡遗训,犹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并由此更坚定了他的“无私”经营的信念。
当京瓷公司股票上市时,他一反常规,放弃了让自己财富大幅增值的机会,选择发行新股,收益全部归公司所有。他公开宣布放弃“世袭制”,并不让任何亲属进入企业经营高层。至于后来他设立“京都赏”,创办“盛和塾”,更是实践“无私”理念的典范。
稻盛常说“螃蟹只会比照自己壳的大小挖洞”,就是说企业家只有不断向“无私”的境界迈进,“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做长久。从这个意义上讲,稻盛创建的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就是“无私”的产物。特别是稻盛在创建“日本第二电电”时,目的只有一个,非常鲜明,就是“降低国民的通信费用”,口号只有八个字,就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而正是这种高度的“无私”,才成就了他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很快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功。
领导者成大业,秘诀在哪里?西乡一语道破:“置自己的生命、名誉、地位、财产于不顾的人物,最难对付。然而,领导者不达到这种无私的境界,最终难成大业。”
稻盛把“无私”看作大大小小一切组织的领导者的首要条件。上至国家,下至企业,任何组织,哪怕是一个非营利的小小的学术机构,领导者是否“无私”,往往决定了组织的死活、企业的盛衰乃至国家的兴亡。他认为这是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组织规模的普遍的真理。
回顾历史,再看看这个世界,看看我们周围的现实,我们就会明白西乡、稻盛,他们说得多么有道理啊!不仅是企业,而且人类几乎所有的危机,包括眼前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无不是人的私心,特别是各种组织的领导者私心膨胀带来的结果。
西乡隆盛是一位人格高尚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具备无私博爱的宽大胸怀,因而能够吸引包括敌方在内的许多崇拜者,成就了明治维新这样的伟业。但他又是一位悲剧英雄,他有时过分地为“情义”所困,他身上缺乏另一位鹿儿岛出身的维新元勋大久保利通冷静务实、讲求规则、善于具体操作的特长,因而在组建新国家这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中难有作为。稻盛和夫是成功的典范,他与西乡隆盛所处时代环境不同、投身的事业不同,但是稻盛身上兼备了西乡火一般的“情义”和大久保冰一般的“理性”,即兼备了西乡的理想主义和大久保的现实主义两种素质,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并发挥到了极致。因而稻盛的事业可谓一帆风顺,50年来几乎没有失败。他不但赤手空拳创建了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而且创立了表述企业经营和人生真理的“稻盛哲学”。我相信“稻盛哲学”对社会的影响,不久将不亚于他创立的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最后,在本书中大家可以看到,无论西乡还是稻盛,他们的思想乃至文字表述方式,受中国古代典籍的影响都非常之深。从个人修身养性到治国安民,他们竭力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并注重实践。西乡之所以成为明治维新的功臣,稻盛之所以成为大企业家并在经营理论和人生哲学方面有重大建树,都与他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包括学习、思考、实践中国文化的经典息息相关。我想,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中国人认真想一想。
盛和企业经营哲学研究会会长
东方出版社稻盛和夫《活法》书系总顾问
曹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