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我所欲也,电影亦我所欲也,二者常可得兼,这倒是我自己的一件幸事。依区区的经验,看书和看电影很有可以比较的地方:
我们在看电影之前,往往先要看看报上各家影戏院的广告,但是有时广告上的戏目虽很动人,你真的跑去一看,却“呒啥好看”,甚至“一塌糊涂”,高兴而往,败兴而返,于是乎颇觉得报上的广告靠不住。在下大概只于星期日下午有暇看看电影,星期日西文报纸有电影特刊,对各片内容都有较详的说明,我其先也作为参考,但他们因广告营业关系,对各戏院不得不敷衍,篇篇说明都是说好,一律的都好,便寻不出好坏的真相来,也没有什么信用。犹之乎一个朋友,你和他商量事情,你这样他说好,你那样他也说好,唯唯诺诺无所不好,这样便是一位等于没有脑子的朋友,于你是丝毫没有益处的。于是我只有另辟途径,寻出比较可恃的两法:一是认定几个可看的“明星”,是我所信任的某某几个明星主演的,大概总不至如何使我失望;二是有些欣赏程度大概相同而说话又靠得住的朋友先去看过,对我说很可以看看,我知道他尝试过了,便放心去看,大概也不至上当,因为要上当的已经被他捷足先上了,我便可以不必再蹈覆辙。(以上所说是指美国影片,国产电影至今引不起我的兴趣。)
讲到看书,也有相类的地方。有的时候,广告上所公布的书名未尝不引起我们购买之心,尤其是大擂大鼓的登大广告,某名人题签啊,某要人作序啊,说得天花乱坠,更易动人,你真的去买一本看看,也许内容大糟而特糟,你虽大呼晦气,但是腰包却已经挖过了。你要先看看各报上的书评吗?往往就是坏的也都是好的,也令人无从捉摸,因为有许多是应酬书业机关或著作人的。(《新月》月刊里的《书报春秋》却是有声有色,是一个例外,但是每期因限于篇幅,批评的本数当然还不够满足我们的“读书欲”。)西文的书籍,就是一本很寻常的教科书,你在序文里就可以看出,大都经过好几位有学问的人的校阅,校订,或指正的,著者特于序末志谢,可见他们对于读者很负责任。我国的著作大家好像个个都是大好老,大都是很能独立的著述,用不着请教人的,横竖倒霉的是读者,你买的时候他的大著总已印好出版,只要能出版发售,什么事他都可以不管了。至于翻译的作品,妙的更多,译者对于原书似乎可以不必有彻底的了解,对于这门学术似乎更不必有过深切的研究,只须拿起笔,翻开字典,逐句的呆译下去,看了就译,译了就印,印了就卖,卖了就令读者倒霉!所以像我这样经不起白挖腰包任意挥霍的读者也只得用看电影的方法:认定几个比较可靠的著作者(倒不一定是名人),或常请教可靠的朋友介绍介绍。
当然,出了一个新脚色,无论是明星,或是译著家,有时我也要作初次的尝试,但如果尝试一次上了当,以后便不敢再请教。这样看来,以著述问世的人,不对读者负责似乎是仅害了读者,其实还是害了自己,因为他好像一与世人见面,就把自己嘴巴乱打了一阵,将来的信用一毁无余了。
伟大如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我们的民族自由平等尽瘁,但是他就一生挨骂,他自己在“自传”里就说:“当初次之失败也(按指一八九五年广州之役),举国舆论莫不目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到他临逝世的那一年,由广州到上海,上海英人办的《字林西报》还发出孙先生不应住在租界的狂呓(详见黄昌谷先生讲述《中山先生北上与逝世后之详情》)。我想中山先生如果不能挨骂,决不能为中国奋斗至四十年之久,早就气死了。
林肯也总算是美国的伟大人物了,他为废奴及维持美国南北统一而奋斗,也是一生挨骂,甚至有人骂他不是人,是一个猴子由人加以衣冠而利用作傀儡的。我想林肯如果不能挨骂,决不能为美国奋斗至十余年之久,早就气死了。
即如本刊最近所屡次论到的德国逝世未久的史特莱斯曼,当他救国最力之时,即他挨骂最烈之日,他的救国事业实无时不在挨骂的荆棘中过去,挨骂简直是他的家常便饭。我想史特莱斯曼如果不能挨骂,决不能为德国奋斗至六年之久,早就气死了。
所以我们遇着挨骂的机会,无须烦闷,无须着慌,无须胆怯。有的时候,尤其是在我国的社会里,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想有什么小小的贡献,便有了挨骂的机会,最好是你不要努力,最好是你不要想有什么小小的贡献——大贡献更不必说——那才得安闲无事!
话虽如此,但是如骂得不错的,我们却也应该虚怀容纳,因为我们深信天下无绝对完善的人,无绝对完善的事,最重要的是要常常虚心诚意的在那里努力求进步,如果被人骂得对,正是多一个改良的机会,也便是多一个进步的机会。
听到骂得有道理的话,诚宜猛自反省,从善如流;听到无理取闹的话,只得向往先贤坚苦卓绝的经验,藉以自壮胆力与进取的精神,仍是要努力向前干去,仍是要尽心力向前干去。
朋友里有几位做了知县老爷,都可算是英俊有为,廉洁公正,一洗县公署即是藏垢纳污之所的观念。前天有位老友,他是在沿着京沪路一个重要区域的县里做县长,也是我所谓“英俊有为廉洁公正”者之一,来沪顺道见访,他说固然是努力的干,但在此政治未上轨道的时候,总觉劳而无功。我说你“努力的干”很对,觉得“劳而无功”却很不对。
依区区冷眼观察世事及纵览历史所得的教训,深觉天地间既决没有“无因的果”,也决没有“无因的因”,你用了多少工夫,迟早总有这多少工夫的反应;也许时间有迟早,表现有明晦,范围有广狭,绝对不至白费工夫。就是自己觉得完全失败了,失败自身就给你学了乖,也不能算白费了工夫;而且依我的信念说,失败就是成功的前导——事业愈大愈是如此——所以就是失败,只要你肯从失败中得到经验再继续不断的干,必有达到目的或至少更能接近目的的时候。
由此信念而再进一步想,我最爱这几句话:“不问收获,只管耕种,不计成败,只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