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瓦伦达效应”得名于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瓦伦达一直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而闻名,从未出过事故。1978年,73岁的瓦伦达决定,最后走一次钢丝作为告别演出,然后宣布退休。

他将表演地点选在了波多黎各的海滨城市圣胡安。没想到,以前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的瓦伦达这次却彻底失败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仅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之后,就从数十米高的钢索上摔了下来,当场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他都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而在最后一次的表演中,瓦伦达太想成功了,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如果他不去想这么多走钢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

在这之后,这种在巨大心理压力之下患得患失的心态被心理学家命名为“瓦伦达心态”,又称“瓦伦达效应”。

我们常说,“压力就是动力”,但“瓦伦达效应”告诉我们,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驾驭得当可化为杀敌万千的利器,反之则可能会摧残自身。

压力心理研究鼻祖汉斯·赛叶医生将压力分为有害的不良压力和有益的良性压力:良性压力能够给人以动力,使人愉快并能有效地帮助人们生活;而不良压力不仅使人感到无助、灰心、失望,还会引起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瓦伦达效应”就属于这种“不良压力”。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压力,因为这种压力的根源是人的患得患失的心态,并不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从而想办法提升自我,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后怎么办”。前者带来的是正面情绪,而后者带来的则是实实在在的负面情绪,会使一个人的精力分散,最终浪费在无用的胡思乱想上。如此一来,又怎么会成功呢?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与其因患得患失而最终品尝失败的苦果,不如一开始就放手一搏,这样反倒会有成功的可能。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著名演讲家约翰·琼斯年轻时参加过一个演讲比赛。这场比赛是迈阿密大学组织的,选手来自全美的名校,赞助公司包括卡耐基学校等培训界名校。

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半决赛的时候,琼斯感到非常紧张。首先是因为这场比赛对他来说很重要,他希望能借此进入演讲界的圈子中;其次,在经过一系列搏杀后,对手的实力也让他感觉有些胆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琼斯一拿起演讲稿,就感觉心跳加速、喉头痉挛,试讲的时候,他甚至开始大段大段地忘词。

眼看着比赛日期临近,琼斯的状态却越来越差,他几乎就要放弃了。当放弃的念头在脑海中闪过时,琼斯振作起精神,暗暗地告诫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即使最终被淘汰出局,也不能主动放弃!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琼斯开始慢慢接受自己在比赛中被淘汰的可能性,奇怪的是,他反倒不紧张了。

最后比赛的时候,没有了心理负担的琼斯完全放开了,他那声情并茂的演讲征服了评委,也让对手佩服有加。随后,他成功地闯进了决赛。

这一次经历,让约翰·琼斯具备了一个演讲家最重要的能力,即从容面对大场面的能力,这为他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瓦伦达效应”其实非常简单: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摧毁了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无意识反应能力。所谓“熟能生巧”,当出现某些意外情况的时候,一个技巧熟练的人会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应对——这并不是运气,而是在日常训练中获得的潜意识记忆。

而患得患失的心理让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连一些最基本的应对都需要深思熟虑(比如,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应变慢,思维也就跟着变迟钝了。 eP1SSGk4zWzgae8HIw4BFPncYj+uMofqI8ikikKJUfWF1faoX8xsYicmWHT7qn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