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海格力斯效应: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两个人产生矛盾时,如果其中一方试图报复,那么,最终必然加深对方的仇恨,甚至导致对方挖空心思加害另一方;而对方疯狂的报复行为,反过来又会导致另一方不死不休的仇恨。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敌意越来越深,报复手段也越来越狠毒——这样的现象延伸出来的心理学理念就是“海格力斯效应”。

海格力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力大无穷的英雄,传说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见脚边有个像鼓起的袋子的东西,样子很难看,海格力斯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海格力斯一脚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成倍地增大。这大大激怒了英雄海格力斯,于是,他使出了全部力气一脚踹过去,没想到那东西居然膨胀得更大,竟把路都堵死了。

就在海格力斯进退两难时,一位圣者出现了,他告诉海格力斯,这个东西叫“仇恨袋”。你越是充满仇恨,它就会越胀越大;相反,你若不再理它,它就会变小如初。

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这个袋子。如果你忽略它,它就会自然化解;如果与它过不去,那它就会被成倍地放大。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心态是人类社会早期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目的是通过展示伤害的形式来维护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稳定状态。这就决定了报复行为的本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惩罚和威慑,本身并无助于消减仇恨。它只能用来伤害报复对象,却无法用来化解心中的仇恨。现在,随着社会规范日益成熟,仇恨、报复所带来的实际社会价值越来越小,而它对于个人的负面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现代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合作共生关系变得更加强烈,报复、仇视他人已属于典型的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更有甚者,还会使得双方错过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最终让报复者得不偿失。相反,懂得化解一时的怨恨的人,最终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威廉·哈尔斯是沃尔沃集团著名的销售培训专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尔斯逃难到了瑞典,因为他能说并能写好几国语言,所以他希望在一家进出口公司里谋到一份秘书工作。但绝大多数公司都回绝了他。其中,有一个人在写给哈尔斯的信上说:“看得出来,你对秘书这份工作完全不了解。而且,你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字,我根本不需要这样的秘书。”

当哈尔斯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简直气得发疯。于是,他立刻就写了一封回信,信上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用词极为刻薄。

当信写完后,他却没有寄出去,而是停下来对自己说:“等一等,即使他收到信后暴跳如雷,又对我有什么意义呢?我为什么要浪费邮票去做一件对我毫无价值的事情?”于是,汉尔斯撕掉了他刚刚写的那封骂人的信,另外又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他表达了对自己文法能力不过关的惭愧,并对对方指出这一点而表示谢意。

没过几天,哈尔斯收到了那个人的回信。这次,那人的措辞客气了很多,也为之前自己的无礼致歉,同时告诉哈尔斯,他确实无法胜任秘书的工作,但可以尝试在行政部门先积累经验。随同这封信件一起送过来的则是一份工作邀请。于是,哈尔斯终于在瑞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正如哈尔斯所说的,如果他当时寄出了那封信,实现了自己的报复,又能如何呢?他依然找不到工作。而放弃了复仇愿望的哈尔斯却真正获得了对方的好感,同时也得到了他想要的工作。

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没有利害冲突,这时候,以宽容对仇恨,仇恨自然会消失,有益于他人,也就是有益于自己。相反,若是以报复对仇恨,除了获得短暂的快感以及更大的仇恨,又有什么好处呢? 6r0ZQSHl+D7kY8c4J67ZLP5oYdlS1Pir4jZVDFzll0s8O12lZF6M5tTR9ru22/K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