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得正则得所止,得所止则可以弘而至于大。
——张载
第二天一早,墨儿和哥哥赵不尤一起来到虹桥口。
街上并没有几个人,饽哥却已经摆好了水饮摊,正在支伞,看到他们过来,按照昨晚商议的,装作没见。撑好了伞,取出一条红绸系到伞杆上,而后扛起身旁的饼笼,朝坐在摊子里边小凳上的尹氏说了声:“娘,都好了,我走了。”说完转身走了。
墨儿见他冷沉着脸,仍在负气。尹氏则呆坐在小凳上,连头都没点,一双盲眼望着天空,脸色发青,一双清瘦的手紧紧拧着衣角。
墨儿向两边寻看,西面河边柳树下有两个人,以前见过,是顾震手下弓手,都是常服打扮,朝他们微微点了点头。
墨儿从未做过这类事,有些紧张,赵不尤低声道:“有两位弓手在这里,你只去这十千脚店楼上看着就成了。绑匪可能知道你,尽量不要露面。”
墨儿点点头,忙转身走进十千脚店,赵不尤也随即上了虹桥,去老乐清茶坊寻访乐致和。
十千脚店虽是歇脚之店,却是这汴河两岸最大一家店。茶酒、饭食、住宿、囤货一应俱全。墨儿走进店里,店中大伯认得他,笑着迎了上来:“赵公子,快快请进!您一个人?”
墨儿装作没事,笑了笑:“姜哥,楼上可有空座?我想一个人安静坐一坐。”
“有有有!这时候还早呢,全空着。”
“先只要煎茶就成了,到午间再要饭。”
“好嘞!”
墨儿上了楼,楼上两间房,虽算不上多精雅,却也十分齐整。他走进向东那间,里面果然空着,东面窗户正对着尹氏的水饮摊,街不宽,看得清清楚楚。
墨儿搬了张椅子坐到窗角墙边,只露出一点头影儿,确信下面看不到时,才坐定。这时姜哥也端了茶上来,见他坐在那里,有些纳闷,但他是个识趣的人,并没有多问,将茶瓶、茶盏放到桌上,斟好一盏茶,笑着说:“赵公子请随意。”说着就下楼去了。
墨儿望着对面,尹氏平常是极坐得住的人,随时见她,都腰身挺直,十分端严。今天尹氏的头却不时转动,侧着耳朵在四处探听,看得出她十分紧张。刚才经过时不好问,但一看尹氏这样,便能知道,她的小儿子孙圆仍未回来。
墨儿不由得又愧疚起来,查了几天,几乎没找到任何线索。虽然哥哥赵不尤昨晚开导说,这绑匪太狡狯,又经过精心布置,这么两三天查不出来,也是自然。但对墨儿而言,这是他头次独自查案,也是第一次受尹婶和饽哥托付,更关系到康潜妻儿的安危,自己却毫无进展,实在是没用,他们托错了人。
他心里沮丧至极。
只盼着今天那绑匪能现身,否则康潜妻儿和孙圆的性命越来越危险。
那个绑匪是个什么样的人?
据尹氏讲,那人声音很年轻,比饽哥和墨儿大不了几岁,说话很斯文,身上有男子熏衣的香味,还有墨味,恐怕是个读书人。而看他所设之计,也极精巧缜密,毫无痕迹,相当有见识和心机。
墨儿一边盯着水饮摊,一边在心里想象那人的形貌,这样一个人,按理说应该读书应举,将才智用于仕途才对,为何要绑架别人妻儿,迫使他人去做割耳甚至杀人之事?那被割耳之人又是什么人?
绑匪之所以选尹氏替他取货,是因尹氏双眼失明,看不到他真容。而他绑架要挟康潜,是什么原因?以康潜那副瘦弱样,杀鸡也难,更何况去割人耳朵?但康潜的弟弟康游却是个武夫,曾在边地戍敌,因军功才得以转文职,任的职务仍是县尉,近于武职。看来绑匪选择康潜,是因他弟弟康游,知道康游为了嫂侄会去做那种割耳伤人的凶事……
墨儿正在思索,忽见一个人走向水饮摊,是个年轻男子!
墨儿忙抓住窗棂,抻长了脖子,朝尹氏水饮摊望去。
那男子身穿青绸褙子,看起来不过二十三四岁,走路轻飘,透出些油滑气。他望着尹氏,似乎有些犹疑,顿了两步,才走近水饮摊子。尹氏也听到了脚步声,身子一紧,手立即伸到了面前小桌上。她的手边有一只水碗,是商议好用来摔碎报信的。
墨儿忙望向岸边,那两个弓手在楼左侧,这边看不到,不知道他们两个在不在?眼看那年轻男子走到了伞下,墨儿的心剧跳起来,他忙跑到北窗,急急打开窗扇望向河边,只有一个弓手在柳树下,不过正盯着水饮摊。墨儿这才放心,忙又跑回东窗,向对街望去。
那年轻男子已走到水饮摊边,微弯着腰,向尹氏说了什么,尹氏的手一颤,墨儿仿佛已经预听到碗碎之声,眼睛不觉一闭。
然而,尹氏并没有摔碗,反倒将手缩回,竟厉声骂起来:“上回就告诉你了,不许你们这起油皮混头来找我儿子!你再敢来,小心我拿汤水泼你!”
那年轻男子讪笑着挠了挠头,望了望两边,随即转身离开水饮摊,摇摇摆摆向东去了。
墨儿愣在窗边,半晌才明白,那个年轻男子应该是孙圆的朋友,恐怕也是不务正业,又来勾引孙圆,所以尹氏才会骂他。他一阵失望,坐回到椅子上。尹氏身子似乎在微微颤动,方才自然受惊更甚。墨儿苦笑一下,向河岸望去,这时才发现,另一个弓手坐在桥东侧的茶摊上,正望着尹氏,他塌着双肩,似乎也很失望。
一直等到中午,又有几个人先后走近水饮摊,但尹氏都没有摔碗。
虚惊了几次后,墨儿疲惫之极,看尹氏也神情委顿,而那两个弓手,已来回移换过几次,木着脸,看来也有些吃不住了。
但绑匪未来,只能继续等。
中午,十千脚店二楼来了客人,墨儿不好耽搁人家生意,就挪到了楼下。
他坐在门边一个座位偷望着对面的水饮摊。坐久了,不但店里大伯和掌柜,连进来的客人都开始留意他。他只得起身出去,装作闲逛,到四处走了一圈,在桥顶食摊上买了两个油糕,坐着慢慢吃了一阵,又去桥头东边的茶摊上要了碗茶,坐下来继续守望。他见那两个弓手也一样,不时换着地点。
可是,一直苦等到傍晚,尹氏始终都没摔那只报警的碗——绑匪没来。
桥头茶摊也要收了,墨儿不好再坐,走到虹桥上,装作望风景。这时,饽哥卖完了饼回来了,他先把饼笼放回家里,又到水饮摊收了伞,将桌凳碗坛都收回了家,尹氏却不愿回去,仍在街角站着,身影在暮色中显得十分凄寒。墨儿看着,心里越发过意不去,正在沮丧,见哥哥赵不尤从桥北边走了过来。
墨儿忙道:“绑匪恐怕不会来了。”
赵不尤点了点头:“也好,他今天不露面,至少告诉我们一件事——”
“什么事?”
“这里说话不便,你先劝尹氏回去,我们到家中再说。”
墨儿便下了桥,走到尹氏那里:“尹婶,绑匪应该不会来了,您先回去吧。”
昏暗中,尹氏木然点了点头,颤着声音道:“他是不是已经把圆儿也绑走了?”
墨儿只能勉强安慰:“应该不会。他若是绑走了孙圆兄弟,肯定会让尹婶知道,好要挟。不然,绑人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可圆儿已经三天不见人了。”
“我估计他应该没事——”
“你估计?都几天了,你一丁点儿事情都没查出来,是不是嫌我没给你钱?前天我给你两贯钱,你又不要,是不是嫌少?你跟我家去,我把家里所有的钱都给你,求求你,墨儿兄弟,帮我把圆儿找回来!”
尹氏哭了起来,张着双臂找寻着墨儿的手,墨儿忙扶住她的胳膊:“尹婶,您放心,这不是钱的事。我虽然不成,但我哥哥也一直在帮着查这件事,他刚刚说已经找到些苗头了——”
“真的吗?”
“我怎么会骗尹婶?您先回去,好好吃饭歇息,不要把身子弄坏了。”
墨儿把尹氏扶回了她家,饽哥已经点了灯,在旁边厨房里弄晚饭。
墨儿走过去问他:“这两天可有人向你打问香袋的事情?或者其他可疑的事情?”
“没有。”饽哥正在淘米,头都没有抬。
墨儿只好告别出来,见哥哥等在路边,那两个弓手也已经回去了。
回到家中,嫂嫂已经备好了晚饭。
饭桌上,墨儿忙问:“哥哥,你刚才说绑匪至少告诉了我们一件事,是什么事?”
赵不尤道:“这两天,绑匪必定在暗中随时留意尹氏和康潜,你来回跑,他恐怕全都看在眼里。”
“早知道我该当心些。”墨儿一阵悔疚。
“未必是坏事。绑匪很谨慎,不会轻易露出行迹。不过,并非动才能见行迹,不动之中同样可推测出一些东西。尹氏前两天都没有出摊,一直在家里,从尹氏这边,绑匪很难探出什么,我想他也不敢贸然去探问饽哥——”
“是,我刚问过饽哥,并没有人探问他什么。这么说,绑匪是从康潜那边探到的?”
“应当是。据你所言,康潜这两天也一直在店里坐着,没有出门。绑匪想要查探他,只有两种法子:其一,装作买古董的客人,到店里探查,不过这种办法不能过于频繁,也难查出什么;其二,不必扮客人,但能不时进到康潜店里去——”
“康潜认识的人?左邻右舍?”墨儿大惊,立即回想道,“这两天我去康潜那里,康潜的左邻武家和右邻彭家的人,都来过他店里!对!康潜的妻儿是大白天被人绑走,我原来想,康潜家后门离岸边只有十来步,最近便的办法是用船,但要将母子两人强行带到船上,难保不被人看见。可如果是邻居的话,便能直接绑到自己家里,趁天黑再转走,风险便小了很多!”
“你再仔细探查一下这两家人。不过,得小心不要让他们察觉。”
“嗯。”墨儿用力点头,心里顿时明朗了许多。
第二天一早,墨儿先赶到饽哥家,向尹氏询问。
从昨晚到今早,绑匪始终没有来,孙圆也仍没回来。墨儿只得又劝慰了一番,让尹氏仍去出摊,绑匪说不准今天会出现,万福派的两个弓手仍会在附近继续监看。安排好后,他才急急赶往小横桥去见康潜。
到了康潜的古董店,店门关着,墨儿敲了好一阵,都没有人应。倒是隔壁武家的门开了,那日见的武家大嫂朱氏探出半截身子来:“小哥,你找大郎啊,他还在睡吧。”
墨儿点了点头,又加力敲了几下,又将耳朵贴到门缝上,仍听不见动静。朱氏又道:“咦?大郎一向起得早,今儿这是怎么了?你等等,我去后门敲敲看。”
墨儿有些纳闷,等了一小阵子,一个少妇从武家前门急急走了出来,朝墨儿唤道:“这位公子,我大嫂请你快些到后门去!从我家穿过去!”
墨儿大惊,忙跟着那少妇走进她家,慌忙穿过堂屋、过厅和厨房,还没出后门,就已听见朱氏在隔壁一边拍门一边大叫:“大郎!大郎!”墨儿几步赶过少妇,先奔出门,跑到康潜家后门,朱氏见到他,指着门缝嚷道:“大郎躺在地上呢!”
墨儿忙趴到门缝边,使劲向里觑看,门缝极窄,只隐隐约约看得到里面果然有个人躺在地上。他心里一沉,忙又用力捶门,再觑看,那人纹丝不动。难道是……他强压住慌乱,忙问朱氏:“大嫂,可否寻把尖刀来?”
刚才那个少妇也已赶了过来,听到问,说了句“我去取”,随即跑回自己家中,朱氏在一旁连声道:“大郎这是怎么了?他娘子又不在,一个人儿孤零零,难道是病了?”
墨儿蹲在门边,心里急想:康潜恐怕已经死了,难道是被人谋害?但前后门都从内关着,难道是那个绑匪重施故伎?若康潜真是被人谋害,得小心,不能慌乱,不要搞乱凶犯所留的踪迹。沉住气,沉住气!
他忙望向门闩位置的门缝,没有刀撬过的痕迹,凶犯不是用这法子进去的。他又望向门扇上那个蛀眼,那天他向康潜演示了如何从外面闩门后,康潜有些惊怕,从炉壁上抠了点油泥,把门扇上的蛀洞全都粘封住了。现在那几个蛀眼仍被黑油泥封死,没被穿空。除了利用这蛀眼,应该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从门外将门闩闩上……
他正在急急猜想,那个少妇已拿了把小小的匕首出来:“这个成不成?”
墨儿接过来一看,刀刃很薄,便点了点头,随即将刀刃挤进门缝,慢慢拨动门闩,正拨着,听见右边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这是怎么了?”那声音尖亮,很耳熟,墨儿忍不住回头一看,二十来岁,瘦瘦尖尖一个人,是彭嘴儿的弟弟,街市上行走卖药的彭针儿。
墨儿没有作声,回头继续慌慌拨门,朱氏在身后给彭针儿解释缘由,彭针儿听了,用那尖亮的嗓子连声叫着:“这几天满京城都不安宁,怎么连咱们这里都出事了?康家嫂子去哪里了?怎么连着几天都没见着人影儿了?”
一会儿,门闩拨开了。朱氏和彭针儿就要推门进去,墨儿忙伸手拦住:“慢些!现在情势不明,不能贸然进去。”
止住两人后,他才小心推开了门,屋里一阵酒气扑来,康潜躺在厨房中间,一动不动,身边倒着一个瓷酒瓶子,瓶口处的地上,有一小片潮湿印迹。除此而外,看不到其他什么。墨儿小心走过去,见康潜微张着嘴,脸色枯憔青灰,面目已经僵住。他弯下身,伸手去探康潜脖颈的脉搏,皮肤冰凉,脉息全无,已经死了。
他心里一阵悲疚,慢慢站起身,若不是外面三人都睁大眼睛望着他,他几乎要哭出来。彭针儿尖声问道:“死了?”墨儿黯然点点头,朱氏悲嚷起来:“爷喽!这是咋了!”
墨儿朝里屋望了望,心想得去查看一下,便尽力压住心中内疚悲闷,小心走进中间小过厅,桌上一副碗筷,一个碟子里盛着些酱瓜,旁边两个酒瓶。四根条凳面上都薄薄蒙了层灰,只有碗筷这边的条凳上有人坐过的印迹,看来仍是康潜一人独自吃饭。左右两间卧房门都开着,他轻步进去都查了一圈,又到前面店里查看,都没有躲着人,前门也闩死的。他这才回到厨房,朱氏三人都在后门外张望,墨儿顾不得他们诧异,见右边那间小卧房门关着,又走过去,伸手轻轻推门,门没有闩,随手而开,他探身进去,和那天一样,里面空着,窗户也完好。
全部查完后,他才轻步走了出去,对彭针儿道:“彭三哥,这里我不熟,能否劳烦你去请这里的坊长和保正来?让他们赶紧找人去官府报案。”
彭针儿一脸不情愿,但若真是命案,邻里都要牵涉进来,他自然明白这一点,因此稍踌躇了一下,还是答应了一声,转身去了。
墨儿又对两个妇人道:“请两位大嫂不要离开,好做个见证。这位是武家二嫂吗?”
少妇点了点头,她就是康潜所说的柳氏,康潜妻子失踪那天,就是和她约好去庙里烧香。墨儿打量了两眼,见柳氏中等身材,容貌虽然一般,但神色沉静,看到康潜死,虽然也脸带悲怜,却不像身边的大嫂朱氏又悲又叹,始终能够自持。
墨儿打量她,她也打量着墨儿,随后轻声问道:“敢问这位公子是……”
墨儿这才想起来这里的缘由,正要从她们口中探问些讯息,忙答道:“在下是康大哥的朋友,康大哥前几天找我来帮他查找他妻儿的下落。”
墨儿盯着妯娌两个,朱氏本来望着房内康潜的尸首,正在悲念,听他们说话,才停住嘴转头来听,听到墨儿这句,她愣在那里,似乎没听明白。柳氏眉头一颤,露出些诧异:“哦?春惜姐姐和栋儿?他们娘俩不是回娘家去了吗?”
朱氏也才回过神,大声道:“是喽,她娘俩回娘家了呀,查什么下落?”
墨儿摇了摇头,继续盯着她们:“不是,他们母子被人绑架了。”
“绑架?!”朱氏嘴张得更大,“爷喽!这是闹的哪一出哦?”
柳氏也一惊,望着墨儿,并没有说话,等着继续听。
墨儿便继续道:“绑匪要挟康大哥不许说出去,他才谎称妻儿回了娘家。这件事关系到两条性命,两位大嫂一定要保密,万万不要告诉任何人,包括你们的丈夫。”
朱氏忙道:“好!好!好!”
柳氏则望着屋内康潜的尸首,喃喃道:“难怪那天康大哥神色不对。我本来已经和春惜姐姐约好去烧香,早上去叫时,康大哥到后面转了几圈,出来却说她回娘家去了,他当时面色极差,言语也不清不楚,我还想着他们夫妻又斗气了,没敢多问……”
“哦?他们夫妻经常斗气?”
“起先还好,两人和和气气,相敬如宾,可是这一向,不知怎的,开始斗起气来。”
“他们争吵吗?”
“这倒没有,两个人都是闷性子,最多争一两句,便不作声,各自生闷气。”
“是喽,有两回,我看着他们夫妻神色不对,还替他们说合了呢。几天前,为孩子打碎了一只茶盏,两人又还争吵过,孩子又在哭。那回争得声音有些大。”朱氏附和道。
康潜未曾讲过这些,墨儿听了,都记在心里。
柳氏忽然问道:“康大哥为什么不去报官府,反倒要找你?公子难道有什么来历?”
“我姓赵,没有什么来历,只是跟我哥哥开了家书铺,替人写讼状,查案子。”
“公子的哥哥难道是那个赵将军?”
墨儿点了点头,柳氏又要问,刚开口,就见彭针儿引着一个胖胖的盛年男子急急赶了过来:“坊长来了!”
蹇便是处蹇之道,困便是处困之道,道无时不可行。
——《二程遗书》
那坊主遇事老练,在门外见到康潜的尸首,没有进去,守在门边,让墨儿他们退后一些,但都不许离开,挨个盘问前后情形。
墨儿回答过后,心里一直在寻思,是谁杀了康潜?为何要杀康潜?难道是为了催逼他交出香袋里的东西?但康潜身上看不出伤口,房内也没有扭打争执的迹象。何况康潜一死,就算他弟弟康游能找回香袋里的东西,恐怕也不会交出来了。杀死康潜对于绑匪来说,不但无益,反倒有害,更会暴露自己。难道绑匪和杀人凶手是两个人?彼此不相干?
劫走康潜妻儿的人可能是左右邻舍,刚才探问武家妯娌,她们似乎并没有嫌疑,大嫂朱氏一直在悲叹,她和康潜比邻多年,那种伤怜应该不是装出来的。二嫂柳氏虽不像朱氏那么伤悲,但三月初八春惜母子失踪那个早上,柳氏还在前门唤春惜去烧香,更没有嫌疑。至于武家三兄弟,二弟阵亡,老大武翔那天见过,一个极和善的人,老三武翘还是太学生,他们应该很难瞒住朱氏和柳氏去做绑匪。
比较看来,左边彭家嫌疑更大。不过墨儿记得,寒食前后那几天,彭家老二彭嘴儿一直在香染街口说书,每天都能见到,应该没有嫌疑。
墨儿向彭针儿望去,坊长正在问彭针儿发现尸首的经过,彭针儿连声说“我并不知道,听到他们嚷才出来看到。”他常日在街头到处游走卖药看病,行踪不定,不过看他的神情,对康潜的死似乎也很意外,若他是绑匪凶手,刚才请他去找坊长时,为了伪装,便不会有推拒之意。
目前只有老大彭影儿不曾见过,彭影儿在京城勾栏瓦舍里演影戏,难道绑匪和凶手是他?
他正在沉想,却见顾震带着万福和一个年轻男子骑马赶了过来。
顾震一眼看到墨儿,十分纳闷:“墨儿?你怎么会在这里?”
墨儿见旁边有人,便略过绑架一事,将前后情形简要说了一遍。顾震听了,转身吩咐那个年轻男子:“姚禾,进去查一查。”
墨儿才知道那年轻男子姚禾是仵作,他和众人一起站在后门外,看着姚禾检查康潜尸首,万福也进去帮忙填写验状。
姚禾查验完尸首,又进到屋子里看了一圈,出来向顾震禀告道:“顾大人,并非凶杀,事主是醉死的。”
墨儿和其他人听了,全都大为诧异,朱氏更是大声叫道:“哦喽!爷啊!”
姚禾继续禀告:“事主身上没有任何伤口、伤痕,也没有扭打迹象,屋内桌上两瓶酒都已喝光,尸首身旁酒瓶里还有些残酒,卑职尝了尝,酒性极烈。看事主面色、眼白都泛青黄,是肝病之兆。头发燥枯,皮肤干薄,嘴唇发青,应是连日缺少饮食,空腹喝猛酒,又倒在地上,受了一夜寒气,肝脏衰竭而死。”
墨儿听了,浑身一阵发冷,心里顿时又涌起悲疚。越拘谨的人,心事便越重。康潜性格极拘谨,妻儿在他心中所占分量,恐怕远过于他人。我答应他,会找回他妻儿,可直到现在仍无头绪。康潜愁闷难消,只有借酒抒怀,他之死,有我之责……
他正在沮丧自责,身后忽然传来一阵粗粝的悲声:“哥哥!哥哥!”
一个衣衫破烂、满身污垢的年轻汉子,一把推开门前围着的人,几步奔进门里,扑到康潜尸身上哭起来——
墨儿忙问身边的朱氏,朱氏抹着泪道:“这是康家二郎。”
康潜、康游两兄弟五官虽然相似,但康游生得十分壮实,一看便是个武人出身。他是开封县尉,不知为何这样衣衫脏破、满脸泥垢。看着康游这样一个粗猛汉子哭得如此伤恸,墨儿心中越发愧疚难当,呆立在一边,不知该如何是好。
墨儿走到顾震身旁,放低声音道:“顾大哥,请到一边说话。”
两人走到五丈河边,墨儿才低声把事情的详细经过讲了一遍,顾震听了之后,皱了皱眉:“我还道这个康潜既然是自己醉死,这里也就没事了,谁承想里面还有这么多原委,你既然已经查到这个地步,就拜托你继续查下去,若有需要哥哥处,尽管说!”
墨儿却已毫无信心,沮丧道:“我已经害死了康潜先生,再不能查了。”
顾震忙劝道:“莫乱说,是他自家心气窄,想不开,与你何干?眼下这桩案子,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只有你最熟悉,何况你跟着你哥哥查办过许多疑案,另找一个人来查探,又得从头摸索,而且也未必及得上你。你莫胡思乱想,更不要怪罪自己。若你真的不成,我也不会把这事托付给你。”
墨儿虽然沮丧,但心底里其实始终难弃,听顾震这么讲,便点了点头。
顾震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这么才对嘛。这案子眼下你怎么看?”
墨儿略想了想,才慢慢道:“康潜妻儿仍在绑匪手里,安危难料,这背后藏了些什么,还不知道。我和哥哥商讨过,绑匪应该就是康潜的左邻右舍。事情到这个地步,恐怕再不能暗查了。得请顾大哥给他们明示一下,我才好名正言顺地去查。”
“这个好办,我们这就去说明——”
墨儿随着顾震回到康潜家后门边,顾震对门外诸人大声道:“康潜之死还有一些缘故未明,我已委托这位赵公子继续查证,你们不得推诿避逃!”
诸人都望向墨儿,这时康游已停止哭声,也转过身睁着哭红的眼望过来。
墨儿之前只是受尹氏私托查这案子,这时当着众人被正式授权,才真正感到责任在身,不容他再犹豫推脱。
于是他鼓起勇气,叉手正声道:“还望各位能多多关照,赵墨儿先行谢过。”
顾震又诫斥了众人几句,这才带着万福和姚禾先走了。
墨儿回身先望向彭针儿:“彭三哥,能否问你一些事情?”
“我?”彭针儿尖瘦的脸上露出诧异,一双细眼游闪不停,“有什么事赵公子就问吧。”
“这里不太方便,能否去你家里?”
“家里?”彭针儿目光忽地一霎,不过随即笑起来,“好啊,请随我来。”
彭针儿还未走到自家后门,就朝里喊道:“嫂嫂,家里来客了!”
墨儿微有些诧异,觉得彭针儿像是在特地报信一样,不过他装作不知,跟着彭针儿走了过去。
彭针儿走到门边,却没有进去,俯下身摸着门板自言自语道:“这门板裂口已经这么大了,门轴也快朽了,得换了。”说了一阵才直起身推开了门,墨儿越发觉得彭针儿是在有意拖延什么,彭针儿却露出在街头哄人买药的笑容,“赵公子请进——”
彭家屋里格局和康潜家一样,后边是厨房,也套了间小卧房,应该是彭针儿在住;中间一个小过厅,左右各一间卧房;前面却没有开店面,是间前堂。屋里只有些粗笨家什,东西胡乱堆放着。
彭针儿引着墨儿到了前堂,请墨儿在中间方桌旁坐下后,又朝里面喊道:“嫂嫂,来客人了!”
后边卧房的门开了,随后一个矮瘦的中年妇人走了出来,高颧骨,宽嘴巴,一双眼里闪着警觉,她朝墨儿微微侧了侧身子,小心问道:“这位是?”
墨儿知道她是老大彭影儿的妻子曹氏,忙站起身,未及回答,彭针儿在一旁道:“这位是赵公子,是官府差来的,隔壁的康老大昨晚死了,他是来问事儿的。”
“康大郎死了?”曹氏张大了眼,十分惊异。
“隔壁才闹嚷了一阵子,嫂嫂没听见?”彭针儿问道。
“我身子有些不好,才躺着,听到有人哭嚷,没在意。原来是康大郎死了——”
墨儿见曹氏言语神色间似乎始终在遮掩什么,听到邻人死,也并不如何伤悲。
他开口问道:“大嫂,你知不知道隔壁康家的妻子和儿子去了哪里?”
“他家妻小?不是回娘家去了?”
墨儿盯着曹氏的眼睛,见她神色虽有些纳闷,却并没有躲闪,似乎真的不知情,于是转头问彭针儿:“彭三哥知不知道?”
彭针儿笑起来:“我哪里会知道?那康老大心胸极窄,最爱吃醋,多看他家娘子一眼,都要嗔怪你。平常我就是见到他家娘子,也装作没见。那孩子倒还嘴甜,有时我也会卖点糖果子给他。怎么?他家娘子和儿子也出事了?”
墨儿见彭针儿说话虽然油滑,却也只是惯常形色,并没有什么遮掩躲闪。他心里暗暗纳闷,这叔嫂两个心里一定都藏着什么,但对于康潜及其妻儿,却似乎真的并没有嫌疑。
于是他避而不答,又问道:“彭大哥和彭二哥今日都不在?”
曹氏的目光又忽地一霎,彭针儿倒仍是笑着道:“大哥回家乡去了,二哥还在街上说书赚口粮呢。”
墨儿发觉这叔嫂的隐情似乎在彭家两兄弟身上,便继续问道:“哦?彭大哥走了多久了?”
彭针儿眨了眨眼,转头问曹氏:“嫂嫂,大哥是寒食那天走的吧。”
“嗯——”曹氏语气稍有些犹疑。
墨儿确认隐情在彭影儿身上,又问道:“你们家乡是哪里?”
彭针儿答道:“登州。”
“来京城几年了?”
“十来年了。”
“你们是去年才搬到小横桥这里?”
“嗯。是二哥找的房子。比我们原先赁的那院房子要宽展些,钱却差不多。”
墨儿想再问不出什么,便起身道:“打扰两位了,在下告辞。日后若有事,恐怕还要叨扰。”
彭针儿随口道:“要到饭时了,赵公子吃了饭再走吧!”
墨儿看曹氏白了彭针儿一眼,便笑道:“不了,多谢!”
他仍从后门出去,临出门前,彭针儿悄声问道:“隔壁娘子真的出事了?”
墨儿见他眼中全是猎奇偷鲜的神色,越发确证他的确并不知情,便只笑了笑,转身离开了。
他回到康潜家,武家妯娌和其他围观的邻人都已散去,康潜的尸首仍横在厨房地上,蒙了一条布单。康游跪在尸首边,已不再哭,垂着头木然不动。
墨儿又悲疚起来,但随即告诫自己,悔之无益,尽快查清案子才是正理。
于是他小心过去,低声问道:“康二哥,有些事得问你,不知——”
康游仍然不动,不过沉声应了句:“你问吧。”
他的左额刺了几个墨字:“云翼第六指挥”,是当初从军时所刻军旅番号,虽然如今已经由武职转了文职,这黥文却仍旧留于额头,有些刺眼。
“康二哥,是你去取的那个锦袋吗?”
“是。”
“康二哥是从哪里取来的?香袋里那双耳朵又是怎么一回事?”
康游目光微微一顿:“这事关另一件大事,我不便多说。过几天,我自然会实情相告。目前得先找回我家嫂嫂和侄儿。”
墨儿看他神情,就算强逼也不会说出来。于是退一步问道:“清明正午你下船后,找了一个老汉将香袋转交给康大哥的?”
“是。”
“康大哥将香袋交给饽哥时,珠子和耳朵果真在香袋里?”
“是。那位老汉信得过。我也一直偷偷在后面跟着。”
“你扮成这样,这几天也是在偷偷查找绑匪?”
“是。可惜一无所获——”康游看了一眼地上康潜的尸首,眼睛又开始泛潮。
“据我和家兄探讨,绑匪应该是你家左邻右舍,尤其是隔壁武家和彭家嫌疑最大。”
“哦?”康游一惊,随即痛悔道,“果然,要劫走嫂嫂和栋儿,只有他们两家最方便。唉!我怎么早没想到!”
“康二哥看这两家哪家嫌疑更大?”
“武家大哥与我哥哥多年邻居,两人志趣相投,我和武家二哥又是沙场上的生死之交,他们必定不会。彭家兄弟去年才搬来,因不是一路人,并没有深交,不知底细。”
“我刚去过彭家探问,只有他家大嫂和老三彭针儿在,不过看神情话语,他们两人似乎并不知情。”
“他们三兄弟都在市井里混走,必定极会遮掩。”
“没有查明白之前,两家都有嫌疑。另外,有一事还要请问康二哥,康大哥和大嫂两人平日可和睦?”
康游神色一变,声调也有些不自在:“起先哥嫂两个十分和睦,这半年来,有些事——”
墨儿忙问:“什么事?”
“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不似往常那么和睦。”
墨儿发觉康游似乎在遮掩什么,不愿意说出来,不好追问,便道:“还请康二哥再仔细想想,这两家还有什么可疑之处?”
康游还未张嘴,武翔和一个年轻男子走了进来:“二郎……”
武翔面色凝重,应是已从妻子那里听到了康潜噩耗,进门望见地上尸首,他神情越发沉痛。他身后那个年轻男子一身白色襕衫,眉眼和武翔有些像,墨儿猜他是武家老三、太学外舍生武翘,看到尸首,武翘眉头颤了一下,先有些惊怕,随即也涌起悲意。
“怎么竟会这样?大郎平日并不贪杯呀。”武翔深叹了一口气,“尸首这样搁着不成,二郎快去找件干净衣裳给大郎换上,上方寺离得最近,就请那寺里的师父来做法事,二郎你看如何?”
康游沉声道:“我哥哥并不信这些。”
“那也得立个灵位,左右邻舍也好祭拜。三弟,你去纸马店请个灵牌,买些香烛纸钱,另外叫你两个嫂嫂也过来帮着料理一下。”
武翘点头应了一声,随即转身走了。
墨儿仔细留意武家兄弟,两人悲悼出于真挚,丝毫没有作假的意思。他们要帮助康游料理后事,也不便问什么,就先告辞出来了。
回去途中,他在驴背上又回想彭家曹氏和彭针儿的话,说他家老大彭影儿回家乡去了,而且是寒食那天。两人说起来时,神色之中始终有些遮掩。
彭影儿善做影戏,又精于口技,在汴梁百戏行当中也算有些名头。墨儿曾看过一回,那次演的是三国戏,彭影儿藏身在一块白绢屏风后面,操弄着羊皮刻镂描画的各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灯光映照上去,鲜明如活,不但手足能动,而且彭影儿又给这些人物配上相应话语声音,各个音色语调不同,更有金鼓之声、马嘶声、风声、人马杂沓声、刀剑搏击声……恍然间,如同亲临战场,看万军厮杀。
寒食连着清明,官府要休五天假,正是勾栏瓦舍生意最好的时节,彭影儿为何要选这个时候归乡?康潜妻儿是寒食前一天失踪,彭影儿次日就离开,难道其中有关联?
彭影儿常在城东望春门外的朱家桥瓦子作场,离得不远,墨儿便驱驴先去了那里。
比起中瓦、里瓦等大瓦子,朱家桥瓦子只能算二等,但也有十来座勾栏,远远望过去,彩绘木栏围出一块二十多亩地的宽阔场地,四面都架着高大欢门,彩幡花锦簇绕。墨儿从东边欢门进去,虽然还未张灯,已有许多人进进出出。进到里面,仍是用彩绘木栏分隔出一座座勾栏,勾栏内是高阔的瓦棚,棚里摆满桌椅,有的将台子立在中央,有的则搭在最靠里。
虽然没到最热闹的时候,但这些勾栏中大半也已经坐满了人,台子上有说的、唱的、弹的、相扑角力的、舞刀弄棒的、弄傀儡的……各种声响动静,江海暴雨一般喧震沸闹。
墨儿记得彭影儿是在西南角上那座勾栏作场,便快步穿过去,见这里人还不多,只坐了半场子,台子上一个赤膊的人正在踢弄彩球。墨儿扫了一圈,见勾栏角上有个老者正蹲在一个小炉子边看着烧水,知道是常日在这里点茶卖汤水的,便走过去问道:“老人家。”
老者回头望了一眼,问道:“这位公子要茶么?”
墨儿笑着说:“不是,我是想打问一件事。”
“什么事?”
“演影戏的那个彭影儿去哪里了?”
“说是有人办大宴请他去作场了。”
“什么时候?”
“清明那天。怪的是,这几天了,至今不见他回来。”
“嗯?不是寒食吗?”
“清明前一天他还在这里作场。”
“老人家没记错?”
“这个我可记得准哩,老彭演影戏要润嗓子,每回都要我替他熬梨汤,寒食不能动火,头一天我就给他熬了三天的量,那三天人多,他早中晚各演了一场,清明前一天半夜演完了口渴,还问我要梨汤喝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