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章
为神而存在的雕刻与绘画

中世纪的雕刻与绘画本身没多大意思,但却是它后面内容的最佳陪衬。

中世纪的雕刻与绘画就像它的建筑一样,是为了神而存在的。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之内容几乎都是有关基督教的题材,是耶稣、圣母、圣徒、圣人等的肖像或者生平事迹,其他内容的题材极少。二是作品大部分位于教堂之内,是教堂的装饰品。在中世纪,建教堂而不用相应的反映基督事迹的雕刻绘画等艺术品来装饰是不可思议的。事实上,每一座教堂内都有这样的艺术品,包括雕刻、绘画、玻璃和金银饰品等,其中以雕刻为主,我们也先来讲讲它。

黑暗世纪的雕刻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中世纪的建筑技术较之希腊罗马有了相当进步,然而讲到雕刻就远非如此了,事实上,对于雕刻,整个中世纪都是黑暗的世纪,其雕刻技术较之古希腊固然比都不能比,就是较之古罗马也远远不如了。所以这样的雕刻倒真的称得上是黑暗世纪的雕刻。

中世纪的大部分雕像都缺乏感人的力量,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件吧!

它是巴黎圣母院一扇大门上的雕像,也许它算得上是典型的中世纪雕刻。

这扇大门是巴黎圣母院之西大门,它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面一部分是门和门框,上面一部分则是一个巨大的门楣,比下面的门都要高,就像一顶大帽子戴在门上一样“ ”。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一部分。这是一扇相当宽阔的大门,由于太宽阔了,中间不得不再加上一根柱子,用以支撑上面的门框,因此看起来成了两页单扇门,如上图。在两边相当宽的门框上、两扇门上以及中间的门柱上都刻满了数不清的雕像。这扇门又被称为“上帝的最后审判之门”,这个名字起源于它上面所雕刻的有关上帝最后审判的内容。门上最鲜明的形象是12个站立的人像,其中6个位于左边门框,5个位于右边门框,中间门柱上还站着一个。这12个人像各有特征,例如中间一个左手拿着一本书一样的东西,其他有的拄着棍子,有的将手抚在胸前,头半垂着,一副虔诚的样子。但他们的形象总的来说是相似的,例如都穿着罗马式的长袍,都笔直地站着,一个跟着一个,都朝向中间门柱上的人。这12个人我不说大家想必也猜得到,他们就是耶稣的12门徒,也就是12使徒,这从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有的那个“盘子”就看得出来,这就是光轮,圣洁的象征。中间那个独立于门柱上的乃是圣彼得,12使徒之首。他手里拿着的书也许是记录一切人善恶事迹的簿册,当人死之时,就要到圣彼得那里报道,接受审判,看是进入天堂、炼狱还是打下地狱,蒙受永世的苦难。

在大门之上是巨大的门楣,它的形状像主教的冠冕,也像一颗子弹的头。门楣像下面的门一样整个儿布满了雕刻,这些雕刻以类似于同心圆的形式分布,从最外沿起,沿着门楣的轮廓,依次画下了七个环,除了最外面的一环稍窄外,其余六环都一样宽,在这七环上面布满了各种雕刻,都是小人的形状,大概是天使们吧!或者也是讲述上了天堂的人们在那儿的幸福生活。七环之内的最中间仍是一个子弹头的形状,只小了许多,刚好同下面的门一样宽,与门一起构成一颗小得多的子弹。实际上,我们上面画的那个小图只是这个小子弹的样子,在它外面还有好多层的同心圆,门框也很宽,这些我们可没有画出来。

这颗小子弹头里面同样布满雕刻,共分上中下三层,“ ”,下层是一些仿佛在云中飞翔的人的形象,可能是天使,中层是并列着的一队,也是在天国享受幸福的人们。

最上层大致呈三角形的一块是整个门楣,也是所有雕刻的核心。它上面有五个人,最中间的一个高踞宝座,左手执着权杖,他的形体也是最大的,当然是耶稣了。左右站着的两个分别是圣约翰和圣母玛利亚。在圣母和圣约翰之外还有两个跪着的人儿,他们双手合十,头上也有神圣的光轮,可能是两位大天使吧!

这些雕像就像中世纪教堂中绝大部分雕像一样,虽然数目无穷,然而雕刻技艺非常一般,只是一些石匠而非雕刻家的作品,他们应聘而来,根据雇主的需要雕刻出来,至于这些雕像是否需要艺术技巧,能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作品,这概念根本没有进他们的脑子里呢!这就像我们大家平常举目所见在碗上、柜子上或者墙上看到的装饰与招贴画上面的花儿鸟儿山山水水一样,如此而已。

当然,中世纪也有些有一定艺术价值的雕刻,其中最有名之一是波希米亚的克鲁莫圣母雕像。

这尊雕像塑造于14世纪末,是无名氏的作品,高仅一米多,但比中世纪那些高得多的神情呆板、千篇一律的雕像要美得多。

它的整体像个“S”,圣母是一个年轻美女,看样子只有十几岁呢,而且挺柔弱的,仿佛抱不住手里的婴儿,因此她上身向后仰,一副吃力的样儿,双手费劲地捧着一个大婴儿,那个婴儿好像在顽皮地挣扎着想动,他有一双隔得很开的大眼睛和一头短短的鬈发贴在脑门上,表情并不生动。倒是圣母的脸蛋儿很清秀,有一头长长的波浪形鬈发,头上还戴着一个圈圈儿,像发卡,也像冠冕。她有着宽阔的额头,一看就知道是个冰雪聪明的人儿,额头下的双眼是清澈的,只是有些忧郁,眼睛下面是一个挺直的鼻梁,再往下是小巧可爱的嘴巴和下巴。她的头与身体相反,稍稍向前倾,注视着手里的婴儿。圣母穿着的衣服已经不同于希腊人或者罗马人的袍子了,而是有上衣和裙子,看得见衣领和衣领下面一个像朵花的大扣子,甚至看得见扣子上面挂在圣母脖子上的一个项圈。

这具雕像也是所谓的哥特式雕像,它原来是上了色的,例如肌肤如象牙般白,脸蛋儿红红润润,眼睛如海水般湛蓝,头发是金黄的,外面红装素裹,项圈等珠宝金光闪闪。这一切整合起来与前面古希腊或者罗马的雕像是多么不同啊!

上面这些雕刻都是无名氏作品,中世纪的雕刻绝大多数也都是无名氏之作,当然中世纪也有些有名有姓的雕刻家,其中最有名的之一是乔万尼·皮萨诺。

皮萨诺父子俩都是著名雕刻家,父亲叫尼古拉·皮萨诺,儿子叫乔万尼·皮萨诺。其中儿子更胜一筹,被称为中世纪最了不起的哥特式雕刻家之一,有时被认为是意大利唯一真正的哥特式雕刻家。他的特点是将哥特式艺术风格与意大利千年以来的古罗马风格,甚至罗马所宗之的古希腊风格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

皮萨诺最了不起的作品一是锡耶纳大教堂的正面雕像群,极为富丽堂皇,是哥特式雕刻的典范,二是皮斯托亚圣安德烈教堂内的大理石布道坛。此外,他为比萨大教堂雕刻的布道坛也很著名。

皮萨诺为皮斯托亚圣安德烈教堂制作的布道坛总体上像张七个角的桌子,装饰极为豪华,脚倒没有像巴黎圣母院的西大门一样布满雕刻,不留空隙,它的腿是光光的,没有雕刻,每个脚下有垫子似的一截,是个复杂的雕刻,有的是动物,有的是人的形象,都吃力地躬起身子,承受着这张显然沉重的大理石桌的压力。到了光光的桌腿上部就是一些莲花座一样的托子了,它们上面就搁着放布道法器的桌面了。桌面和托子都布满了雕刻,这些雕刻被认为是皮萨诺的作品,也是中世纪最伟大的雕刻作品之一。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夸张,有强烈的动感。我们前面看过巴黎圣母院西大门的雕刻,它们都相当呆板,人物没有怎么活动,一个个像在肃立默哀。但在这个布道坛上就不同了,它共分五个大主题,分别讲述五个故事,例如《天使报喜》《基督降生》《十字架上的基督》,等等,里面的人物都在极度运动、扭曲,夸张得难以描述,而且雕镂得相当深,当光线照射上去时,能够产生十分强烈的效果,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中世纪的天才艺术家 中世纪的绘画与中世纪的雕刻颇有些相似之处,例如内容大部分同基督教有关,描绘的通常是耶稣天使圣母等的光辉形象,不同者一是中世纪的绘画没有雕刻那样高的地位,通常在哥特式教堂中有大量雕刻,但装饰性绘画,例如壁画却要少得多,能画画的地方都给雕刻占去了。中世纪绘画的另一大藏处就是书籍。中世纪有许多圣书,例如《圣经》,许多本子装帧豪华气派,里面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也许是中世纪绘画保留最多的一类了。

中世纪绘画的特点之二是这时有了许多具名具姓的画家,也就是说,中世纪的绘画不像雕刻,通常是无名的石匠所为,而是有名有姓的画家所绘,他们不但留下了作品,还留下了作者的大名。

中世纪有名有姓的画家不少,最有名者如杜乔、西蒙·马尔蒂尼、乔托等。

其中杜乔是锡耶纳人,活跃于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前期,他创立了锡耶纳画派,他的作品相当的精致,例如有一幅《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描写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情景,一大群人从城门里拥出来,迎候骑着驴子、头上有光轮的耶稣进城,有的弓着身子将红地毯铺在耶稣的脚下,有的持着绿叶为耶稣洒水,还有的为了看清楚耶稣而爬上了树。每个人物都描绘得很细致,但稍一仔细便看得出与前面插图的区别:一是画面要复杂得多,二是场面显得庄重,艺术品位也一目了然,与工笔画似的插图是迥异的。

当然,就艺术技巧来说,它还是相当幼稚的,有点像前面讲过的古罗马图拉真柱上的雕像,很不符合事物实际的比例:耶路撒冷的城墙在这里惊人地矮,比一个人高不了多少,远处的房子与近处的也一般大,等等。

杜乔后面的乔托则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甚至艺术家。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的薄伽丘讲过这样一句话:“乔托使被埋没了好几个世纪的绘画艺术重新焕发昔日之光辉。”

乔托是意大利人,生于1266年左右,死于1337年,是地道的佛罗伦萨人。据说他是当时佛罗伦萨一个名叫契马布埃的著名画家的弟子,他们成为师徒的经过还有一段佳话呢!

却说乔托出身贫寒,上不起学,也交不起当哪位画家学徒的学费,但他天纵英才,不学而知,经常在地上墙上涂鸦。有一天他正在这样涂画一只羊时,被恰好路过的契马布埃看到了,为他的天才感叹不已,立即免费收他为徒弟。乔托就这样走入正式的艺术殿堂了。他的声誉很快超过了其师,生前就成了意大利公认的最了不起的画家,赏识他的人当中包括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等巨匠。

乔托一生作品很多,现在留存下来的也不少,例如有关圣方济各的生平事迹的28幅作品,我这里要讲的是《耶稣受难》。

这是一幅巨型壁画,长近6米,宽超过4米,乔托绘于1309年,画中的景象十分简单,当我们乍一看去,只见纯黑的背景上有一个十字架,上面吊着一个人,就是耶稣了,如此而已。但正是这简单的画面却能够产生令人感动的艺术效果。当我们一眼看去,首先看到的是耶稣的头,它低垂着,眼睛已经闭上了,仿佛没了生命的迹象,但如若更仔细地看,就会发现耶稣并没有真的死去,他只是闭上了眼睛,默默地忍受痛苦,从他紧闭的嘴唇也看得出这点。他的头就这么低垂着,在他的头下面是两条大大张开的手臂,手心处已经被钉上了钉子,他就这样被悬挂起来,隐隐约约看得见鲜血正从掌心汩汩滴下。由于悬挂的关系,身体的重量使双臂没有崩成直线,而是略向下弯曲,形成了一个角度,同时,手臂,特别是右臂,与头部之间也形成了一个角度,头像是因无力而轻轻地落在手臂上,十分感人。再往下是耶稣赤裸的上身了,瘦骨嶙峋,胸前肋骨根根突起,令我想起了一幅照片上看到过的非洲饥民。只有小腹,像喝了满肚子水般凸了起来,向下垂着。小腹下面是一块布,紧紧地包裹着臀部和大腿,这是全身唯一的遮羞布了。遮羞布下面是弯曲的膝盖和赤足。

我这些描述是不足以写出这幅画给人的感觉来的,这种感觉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痛苦、怜悯与美。

痛苦在哪里?在耶稣流着鲜血的手掌上,在他因痛苦而紧闭着的眼睛上,在他全身都凸现出来的疲惫上,令我们想起了《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中的话:

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站在那里的人,有的听见就说:“这个人呼叫以利亚呢!”内中有一个人赶紧跑去,拿海绒蘸满了醋绑在苇子上,送给他喝。其余的人说:“且等着,看以利亚来救他不来。”耶稣又大声喊叫,气就断了。

怜悯在哪里?在耶稣如此骨瘦如柴的身体上:他那仿佛就是骨头的手臂,简直就是皮包着两排肋骨的上身,还有那松弛地下垂着的肚皮上。这不由令我想起,远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以前,他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啊!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头顶烈日、脚踏黄沙,成天跋涉在世人的救赎之路上,受尽了无穷的苦难,直至献出生命。这一切,他都是为了怜悯世人,然而,他的痛苦何尝又不令世人由衷地怜悯他呵!感戴他呵!

美在哪里?在整幅画里:当我们看到耶稣的痛苦,因而怜悯他、感戴他时,我们会觉得他那些根根凸起的肋骨、那滴着鲜血的双手、那紧闭着的双眼与嘴唇是一种丑吗?当然不是!相反,那是一种美,一种令人无法忘怀、甚至震撼人心的美,一种超越了日常甚至艺术角度的美,例如他低垂的头颅与手臂之间构成一个优美的角度而产生的艺术之美,这是一种精神与灵魂之美,在这里,我们通过体验耶稣的痛苦、他为了怜悯世人、救助我们而罹受得如此巨大的痛苦,而深刻地领会了耶稣基督无匹的道德与精神之美。

从艺术上说,乔托就像文学上的但丁一样,虽然总的来说属于中世纪,但也可以说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艺术家,也是新世纪第一位艺术家,自从乔托之后,西方的艺术就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文艺复兴。 1wjx2wSZy2VcqnWTgSrvM5pAqu2tcxQHZAcynWT1YEf7UhseeTGXVR562kK9AV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