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凝固的《圣经》

在中世纪,艺术是以基督教及其信仰为中心的,所不同者只是形式而已:哲学以抽象的形式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艺术则以形象的形式来表达对上帝的崇拜。

中世纪的诸艺术形式,无论建筑、绘画、雕刻无不如此。

在艺术这三大形式中,最主要的形式既非雕刻也非绘画,而是建筑。

对于中世纪的建筑艺术而言,其唯一的主体就是基督教教堂的建筑。

就是现在,当我们在欧洲各国旅游时,去逛的主要名胜古迹之一仍然是教堂,从意大利到法国、从英国到德国再到俄罗斯,无不如此,例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巴黎的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等。这些教堂集西方的宗教、哲学与艺术的内涵于一体,是西方人的精神家园,是西方文明的主要象征之一,特别称得上是他们精神文明的象征。因为西方文明的核心就是一种基督教文明,西方的人们自古以来就将此生的幸福与来世的得救都寄托于此。基督教教堂的建筑更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至高境界,它们可以说是“凝固的《圣经》”,其艺术之美不亚于任何其他形式的艺术。

以拱门为基础的罗马式教堂 总体而言,基督教的教堂有两大类型:罗马式和哥特式。

就像我们在上节在大斗兽场中看到的一样,古罗马人建筑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大量使用拱门。拱门本来是罗马人的邻居伊特那斯堪人采用的,罗马人借用过来并加以发扬光大,例如创造了实际上是由许多拱门叠在一起而成的穹顶,并以之建成了像万神庙那样的伟大建筑。当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后,罗马的基督徒们建教堂时,一开始自然采用了帝国原有的建筑基本特征,于是这些教堂被称为罗马式的。

这些罗马式教堂最大的特点就是沿用了罗马建筑的拱门,罗马人先搭好一个木架子,然后用楔形石块建筑拱门,等拱门组建完毕后架子就可以撤掉,拱门就可以靠自身来挺立了。这就是最简单的拱门。

后来由之还产生了三种比较复杂的拱门或者说穹窿结构,它们就是穹顶、筒形拱顶、棱形拱顶。后二者又可称为筒形穹窿与交叉穹窿,也是在罗马式教堂中用得最多的。

所谓筒形穹窿实际上是一个长长的拱门,可以看作是多座拱门的前后相接,形成隧道样的建筑,因此筒形穹窿又被称为隧道形穹窿。但这种隧道形穹隆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它两边没有窗户,只有两头能透进光线,因此里面的光线十分暗弱。为了避免这个缺陷,虔诚的教徒们便开发了一种新式的穹窿——交叉穹窿。

交叉穹窿简而言之就是两个穹隆的交叉,它乃是由两个筒形穹窿呈垂直相交而成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显的:它从原来只有两头能透光变成了四面都可以透光,穹窿内的光线自然要好得多。在两个穹窿交叉处,二者共用的地方被称为拱肋或者穹棱。

在弄懂交叉穹窿后,我们对罗马式教堂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因为几乎所有的罗马式教堂都是以这种结构为基础的。我们现在来介绍一座这样的教堂——圣塞南大教堂,另外我们在地理卷中曾经去游览过的比萨大教堂也属于这种类型。

圣塞南大教堂位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建于11世纪初,整体上看,大教堂呈十字架形,即“ ”,这也是最常见的十字架形状,叫拉丁十字架。它由四条臂组成,两条横臂等长,两条竖臂却不等长,上面的要短于下面的。上面的那条竖臂最短,当初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他的头就搁在这里。我们就按十字架的四条臂来分别介绍一下圣塞南大教堂的几个部分。

首先下面那条最长的竖臂,它是教堂的中殿,长方形,是教堂的主要大厅、教徒们做礼拜的地方。从它直接往前就是十字架的那条短竖臂了,这里被称为“奥室”,在法语中它的意思是枕头,也就是耶稣在十字架上枕他头的地方,这里是教堂的后堂。

十字架两条等长的横臂则是教堂的交叉通道,主要供交通之用。除了这条通道外,在中殿周围还有着与中殿隔开的大量通道,都是为外来参观教堂的人们所建的,位于中殿的两边,从任何一边的通道都可以经由两臂的交叉处直达奥室,最后从中殿的另一边出来,这样就既能参观奥室里头的圣物又不致打扰在中殿做礼拜的本地教民。

教堂的主体是中殿。它的两边是一根根坚实高耸的圆柱,往中间有四大排座位,每一排可以坐十来位礼拜者,共40来位,这就是宽度了,长度是宽度的若干倍,因此显得十分狭长。它的高度也比宽度来得大,站在里头的教徒要仰起头才看得见屋顶,高高的屋顶是穹隆状的,上面分成一个个方格,里头绘着有关基督教事迹的壁画。这样就能令人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不由自主地产生对上帝的敬畏之情。

在交叉通道和奥室往外还凸出来一些半圆形的结构,它们乃是一些特殊的小教堂,有专门用途,例如供某位重要人士、某个贵族家庭专用,或者收藏某些特定的圣物等等。

环绕教堂的通道之外就是教堂的外墙面了,墙面上看得见许多窗子,它们的两边还有一根凸出来的柱子,像前面罗马神庙的半圆柱一样紧贴在墙上,不过是方形的,它们被称为扶垛,是用来稳定整个建筑的,两个扶垛之间又被称为间架。事实上,即使到了建筑内部也是这样,这些扶垛不但凸出在外,在内部也要这样凸出来呢!并且同样将内部划分成一个个这样的间架,它们乃是教堂重要的支点。

教堂最耀眼的一部分还是十字架“”交叉点上耸立着的一座高塔,它分为五层,每一层往上依次缩小一圈,到最顶上时是一个棱形尖塔。虽然十分显眼,在教堂中并不占重要地位,只是一个钟楼而已。不过以后大家会看到,这类钟楼到了哥特式教堂后,其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以尖顶为标志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这个字眼我们不陌生,前面历史卷中讲罗马帝国时,我们就讲到了哥特人,他们属于日耳曼人,由于在文化上远远落后于罗马人,被罗马人看作是野蛮人。

哥特式艺术起源于法国,因此哥特式艺术本来的名字是“法国式”艺术。它为什么被称为哥特式了呢?这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事儿。由于这种建筑形式是中世纪的,而中世纪是一个“没有文化,只有信仰的时代”,因此到了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斗士们对以前以神为本的时代极其反感,否定那个时代的一切,将那个时代称为没有文化与理性的黑暗时代,是一个“野蛮的时代”。于是那个时代的一切甚至艺术成就也成为野蛮的了,而作为最典型、最主要的中世纪艺术形式的教堂建筑当然是最野蛮的。但作为有修养讲文明的人,人文主义者们不好直接称之为“野蛮艺术”,而代之以“哥特艺术”。其原因当然就如上面所言,哥特人是野蛮人,“哥特艺术”的意思就是“野蛮艺术”了,这就是哥特式艺术名称的起源。

在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艺术是一个贬义词,不过到了现在这贬义已经完全没有了,相反已经俨然是褒义了呢,它代表着一种很美的艺术,是整个西方建筑艺术里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总的说来,哥特艺术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包括建筑、雕刻甚至文学等;第二是它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建筑,这是哥特式艺术的核心;第三是它有一个公认的祖先,一栋始祖性的建筑,其他哥特式建筑都是仿这个始祖而来的。这也与经过千百年发展自然成形的古希腊与罗马建筑式样迥然不同。

哥特式艺术起源于圣但尼修道院教堂。

圣但尼修道院教堂位于巴黎之北的圣但尼,这里有一座法国的皇家修道院,修道院有一座附属教堂,就是圣但尼修道院教堂了。

教堂的建筑者是当时法国很著名的一个修士,名叫絮热。

圣但尼是传说中的一个传教者,据说是第一个将基督教传入法兰西的人,被法国人尊为国家保护神。建筑师絮热出身贫困,由于天资聪颖,被送到了修道院接受教育,他的同学之一就是后来的法国国王路易六世,这两个出身有天壤之别的同学成了好朋友。由于有了这层关系,加上能力超群,絮热步步高升,成了路易六世和路易七世的高参,最后做到了摄政王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

絮热有多方面的才能,功绩也很多,最著名者当推他主持修建的圣但尼修道院教堂。

圣但尼修道院教堂现在已经遭到了一些破坏,与最初的样子颇为不同,但现在我们仍然清楚它当初的模样,因为19世纪时一个叫帕金的人作了一幅非常精致细密的版画,正是教堂还未遭到大破坏时的样子,因此我们从这版画就能知道当初的圣但尼修道院教堂是什么样子了。

就整体而言,圣但尼修道院教堂最显著的特点是高,足有6层,再往上还有个高高的尖塔。我们知道,以前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神庙都只有一层,罗马式教堂本身一般也只有一层,多层的很少,现在的圣但尼教堂本身就是一座如塔般高耸的建筑了。

它的第二个特点是有尖塔。我们在前面圣塞南大教堂的十字交叉点上也看到过塔,但那在教堂中不占重要地位,只是一个钟楼而已。到了这里,尖塔已经成了教堂至关重要的部分,甚至是教堂的象征,也是哥特式风格的象征。

圣但尼教堂的这些特点可以归结成一个字——美。

我们前面看过罗马式教堂,当然也壮观,但视觉上却难比得上圣但尼教堂。首先是因为整体形状,像圣塞南大教堂和比萨大教堂,它们体积庞大,只有一层,虽然壮观,但就美的角度而言,却难望圣但尼之项背,这就像一个彪形大汉没法儿跟一个苗条少女比美一样。

讲究美可以说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征,这种教堂不但有苗条的整体,就是门、窗子以及那高高的尖塔,都是长长的,无不衬托出“苗条”与“秀丽”二字,但其庞大的形状又在秀美苗条之中展现出雄伟壮丽。

对于教堂,这两种美都是很重要的,当信徒们远远看见它时,都不能不为它的秀美与壮美而倾倒,由于教堂同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他们对教堂之美的倾倒也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转成对上帝的崇拜了。后来的教堂,像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不但优美,而且气势更加磅礴、更加雄伟壮丽、也更能引起教徒们对上帝的敬畏之情。

谈完了哥特式教堂的外部之美,现在我们来看看它结构上的优越之处,这里有着哥特式教堂的两大创新,即使用了肋拱与尖拱,这个在圣但尼教堂里就体现了它的美处。

所谓肋拱简而言之就是像肋的拱,或者说有肋的拱。在前面那些拱门结构里,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扇扇完整的“门”,它下面是一堵墙,然后往上,在顶部形成宽阔的穹窿,也像一堵墙,不过是弯曲的。肋拱就不一样了,它先建的不是拱门两边的墙壁,而是拱肋。拱肋的形状就像它的字面含义,不是一堵墙,而只是一条“肋”,形状有如一根大棍子。

怎么建肋拱呢?我先来个举例说明吧!例如我现在要在一块四方形的地上建一座肋拱,我就先在四方形地块的四个角上各建一根柱子,高度随意,然后在任意两根柱子之间用一根木头或者竹子,铁条等搭一根“肋”,每一根肋都搭成这样的弧形“⌒”(当然也可以是别的形状,例如尖状,这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第二个创新了),于是一共就有了6根这样弧状的肋,都称为拱肋,它们与下面4根柱子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肋拱。

肋拱搭好之后,建筑就是在拱肋之间以及下面的4根柱子之间的空隙填混凝土或者砌砖,如果填在下面的4根柱子之间,就成了墙壁,而填在上面的6根弧状肋之间,就成了穹顶。

由于这些拱肋都相当苗条,不像前面罗马人神庙的半圆柱那么粗大,加之外面往往用大理石等装饰,因此给教堂内部平添了许多秀色,也成了哥特式教堂里面独特的美景之一。

又由于肋拱是以几根柱子为基础的,与交叉穹隆的以拱门作基础很不相同,要省事方便得多,例如交叉穹窿需要建筑在较宽阔的地面,最好是方形的,肋拱则可以建在任何形状的地面上,例如梯形,在它的四个角上建几个柱子,然后用弧状肋连接起来就成了肋拱,多边形也是如此,很方便的事,远没有交叉穹窿那么难弄。因此在哥特式教堂里各种形状的肋拱都有,例如在圣但尼教堂里就有梯形和五边形的肋拱。

哥特式建筑的第二个技术创新是尖拱的运用。

所谓尖拱就是尖状的拱了。前面讲的那些拱,从伊特那斯堪人的拱直到罗马式教堂的拱,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形状都是弧形,即是从一个圆弧上取下一段的样子“⌒”。那样的拱之特点是不能太高,一般顶多也就半圆吧,再高就不好看了。但在哥特式建筑这里,拱的形状就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尖拱”。为什么叫尖拱呢?因为它的中心不再是圆滑的弧形,而是从中间再往上面升去,形成一个尖顶,这样形成的拱就是尖拱了:“⌒”。

尖拱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只要我们看看那些哥特式教堂里头大量的尖拱就行了,一是它十分优美,二是由于它从中间直升向上,仿佛在往天上升去,令观者产生一种不断向上的感觉,仿佛上帝在上面召唤他们,而他们也正在向天堂飞升呢!加上四周那些苗条而高耸的拱肋,更使人产生直插云霄的感觉以及随之而来的对那云霄之中的上帝的敬畏。

所以,这样的尖顶是哥特式教堂最明显的特点,也是它标志性的特色。 2e4HksO8r+x29DN7USKklHb4cdhm3zAysuFMj5gEM8w55MRQV2ozlyuNQeDLSIb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