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楼昨夜又东风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古代词坛上闪耀着众多星斗,李煜无疑是格外明亮的一颗,而李煜诸多的作品中,这首《虞美人》无疑是一枝独秀,技压群芳,可以被称为李煜最得意的代表作。而同时,这也是李煜的绝命作,因为这首朗朗上口、流传至今的词,他终于结束了从奢华到颓废的生命。

李煜出生的那一年,南唐正式建立,南唐存活三十八年,李煜三十八岁被俘虏。过了三年不堪忍受的俘虏生活,一杯毒酒将一代才子送上绝路。从此,他的一系列作品成了绝响。

那一年的七夕,浪漫的夜晚,李煜迎来了四十二岁的生日,他想不到这是人生最后一个生日。那一刻,秋风和圆月相伴。词帝与朋友狂饮奏乐,暂时忘却了屈辱的生活,愿意用狂醉释放这压抑的情感。

就这样,凄凉的歌曲配合着煞人的秋风。

席间,词帝心情复杂,命人演唱自己的新作,此生最后一个词作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歌曲缓缓流动,震动了大宋的夜空,窗外,树叶沙沙作响,似乎为新曲伴奏。

就这样,噩运悄然而至。作为“阶下囚”,每一个举动都无疑受到监视。这时候,大宋的第二任皇帝太宗赵光义得知了这个场景,勃然大怒。他的眼中闪耀着怒火,火仿佛长满了触角,直接伸向不安分的李煜,不忘前事、蠢蠢欲动的李煜。然而,李煜只是以文字形式发发牢骚,从来没有想过复国,甚至没有任何复国的资本和能力,但宋太宗还是不能忍受。

逆龙鳞的结果就是死亡,而只有死人才能安分。

一杯酒递到了李煜面前,杯子华美,酒也冒着醇香,但醇香的深处是剧毒。那一刻,他是不是心中狂喜,终于可以结束这个窝囊的生活?那一刻,他是不是心中痛楚,努力保存性命却还是难逃一死?

那一刻,他是否想到了大周后,终于可以相会?那一刻,他是否想到了小周后,这个因为自己受了凌辱的心爱女子,今后将何去何从?

他颤抖的手端起了酒杯,嘴唇翕动,他没有求饶,为自己保留着尊严,酒入愁肠,瞬间疼痛难忍,他倒下来,口吐着鲜血,睁着双眸,似乎在望着南唐故都。一切都去了,此刻,他自己也要去了。李煜悲喜交加的传奇人生就这样平静地结束了。

从此,宋太宗不必再听到诸如《虞美人》这样的干扰声音,但这些声音穿透了历史,传递给了一代一代的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让人联想到美景,但身为俘虏,越是美景越是对自己构成刺激,宁愿看到凄凉的景象也不愿深深被刺激,所以要问苍天,为何要有春花秋月,赶紧停下来好不好,不要刺激我。“往事知多少”,宫廷的生活历历在目,但如今已经完全颠倒,永远无法回到从前。

“小楼昨夜又东风”,身处凄凉的处所,一个“又”字提醒到,不知不觉中竟然又是一年过去了,思念越来越浓,绝望越来越重,一年一年如何忍受?何时能解脱?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想回忆,回忆却总是涌上心头,这样的情况,真是如后世李清照所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尤其看到明月,更是悲苦交加,这明月当年就照在金陵城的上空。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宫中生活的地方,那些建筑那些物品都应该还在,可是永远不能再拥有。那些旧人旧事已经变换,自己的容颜也已经憔悴不堪。

一连串的回忆将词人的思绪带入震撼中,所以他写出了堪称经典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过这句子的人,纷纷拍案叫绝。将愁苦比喻为江水,并且是一直流动着的绵绵不绝的江水,太绝了。愁苦无边,绵绵无尽,无法排解。

李煜的这首词可以说是用尽心血在书写,并也由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历史上有与李煜命运相似的亡国之君,汉献帝被逼禅位给曹丕,曹丕封他为山阳公,他很安分,得以善终;三国时候蜀国的刘禅入了司马昭之处,也做了俘虏,因为“乐不思蜀”被视为胸无大志,最终也落个善终;南北朝的陈朝最后一任帝王陈后主,做了俘虏受到了隋文帝的优待,因为安分,也最终安详离世。

这三位皇帝早于李煜,若李煜效仿他们低调,或许也会寿终正寝,但因为他性格的原因,耐不住压抑,才情无处安放,只得借词抒发,使他不会像三位帝王一样,也使他成为不一样的皇帝兼词人。

他是一个坦诚的人,性格中有着实在的一面,所以导致他做什么说什么不藏着掖着,换句话说不会圆滑,不会像勾践那样麻痹夫差,不会像刘禅一样把俘虏生活当快乐,他率直,便用词表达自己,浑然不愿意考虑后果。

而李煜弃城投降的事情,说明他爱惜生命,但他的这些词作会带来灭顶之灾,他不能不知道,但他对真情的表达还是占了上风,为了艺术可以不顾一切。所以,他是一个单纯的人,他没想过复国,如果是那样,反而会隐蔽自己,不会公开表达忧苦。因为他的直率,所以他的词才充满了真实的味道,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言论未必是绝对正确,但一定程度上而言,很多性格的确可以造就不同命运。对事情的态度往往决定结果,对于李煜而言,性格决定了他的词作和词作导致的结局。

或许死亡是对李煜最好的解脱。因着苟且偷生,他活得太累了,夜夜悲歌。饱经沧桑的心已经支离破碎。

或许在他书写《忆江南》(多少恨)时,心已经碎得不成样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日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滴,封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愁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都说狐死首丘,李煜终于去了,魂儿应向南国飘荡,他要继续游上苑,继续看芳春……

人类最大的不幸便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李煜曾试图从佛教中寻找答案,他身为帝王时也笃信佛教,甚至花费大量金钱建造佛寺,但那时候的他,只是为了得到一种寄托。

而他做俘虏的那三年,才认真把佛教当作不可缺少的东西,或许那时他开始整日思考:人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这在以前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时,是不曾考虑过的。他在死的那一刻,或许有遗憾,但应该也欣慰。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出生,选择自己的面貌。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态,努力改造自己的命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桌子上有一个杯子,杯子里有一半的水。两个人来了,第一个人,叹息说:“就剩半杯水了。”第二个人,喜悦地说:“还有半杯水呢。”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心态便出现了积极和消极的区别。

我们比李煜幸运,不会遭遇李煜那样“天上人间”反差的悲歌,不会出现从天堂到地狱的大起大落,或许李煜面对屈辱无法乐观起来,但我们面对生活中那些“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愁,该昂起头,微笑地面对。 V+JAN80BOgZdIG9faaY2au8OgfvbXh2oIiS2NW+rVb57WwPwBXmJxEkkKoTBX+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