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神龙革命”复李唐
——懦弱皇帝李显参演的“逼宫”正剧

大周末年,随着女皇武则天的身体日渐衰弱,他的侄子武承嗣易储的念头也越来越急切。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承嗣党徒凤阁舍人张嘉福派王庆之等数百人联名上表,请武则天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表章递上,立即引来了宰相们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抨击,也没能得到武则天的同意。诸武当然怒火中烧,便勾结来俊臣编织冤狱,将右相岑长倩、同平章事格辅元及其他相关数十人都杀害了。

武承嗣

这一场冤狱,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武则天心中的左右摇摆。人的天性使武则天更偏向亲生的儿女,何况李旦一直以来都表现得温驯听话。但帝王的天性却使武则天清醒地意识到儿女毕竟都是李唐王朝的后人,不可能将她劳心费力开创的武周王朝继续下去。假如李唐王朝重振,自己的身后名声很可能狼藉;假如武周王朝继续,这种情形则不太可能出现。

犹豫不决的武则天随后召见了王庆之,一见面就问他:“皇嗣李旦是我的亲生儿子,为什么要废掉他?”王庆之回答:“‘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如今已是武家天下,怎么能让姓李的继承皇位!”武则天犹豫良久不能抉择,遂命王庆之退下。王庆之好容易才当面见到了武周女皇,又奉了诸武之命,一心想当个“保国功臣”,哪肯就这样走掉,趴在地上又哭又喊誓死不休。武则天便将一张盖上御印的纸递给他,说:“往后你要见我也不难,凭这个就能通过侍卫了。”

得到这张纸的王庆之及诸武如获至宝,越发认为武则天如今的心思还有可乘之机。此后,王庆之便频频求见,喋喋不休地向武则天请求废李旦立武承嗣,终于惹恼了武则天。当王庆之再一次大摇大摆走到武则天面前的时候,她下令身边的凤阁侍郎李昭德将王庆之拖出去痛打。

李昭德将王庆之拉出光政门,对聚在那里的朝臣大声宣布:“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不用说,顿时引起群情激愤,王庆之的这顿板子也就挨得格外实在,最后被活活打死。

趁着武则天被王庆之惹恼、更偏向李旦的机会,李昭德向武则天进谏:“天皇(即高宗)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亲生儿子。您既然得了天下,当然应该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怎么可以放弃亲生儿子立侄儿!自古以来,都没有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为姑姑立庙的事情,当然更谈不上姑父。如果您将天下给了武承嗣,天皇在天之灵只怕再也得不到血食了。”

李昭德的话终于从根本上打动了武则天,也使武承嗣正位东宫的计划遭到重大挫败。要知道,古之皇室的太庙,是以父系为主线的,爷爷——父亲——儿子——孙子这样轮下去。母亲只是作为外嫁进来的配偶,占一个配享的地位。一句话,女人是男人的附庸。

在大唐的太庙里,武则天死后可以以高宗皇后的身份配享。这没有问题。可是如果把大周皇位传给诸武中的一个,麻烦就来了。

在太庙里,只能以父亲一系来表示传承,比方说武承嗣接了班,做了新皇帝,他就应该追赠自己的父亲为皇帝,把老爹加入这一链条。而武则天只是姑姑,不是任何武氏男性皇帝(包括追赠的)的配享,那么,尴尬的事情就出来了:武则天在大周的太庙里,将来就会无一席之地!

而且,如果立侄儿为储君,那就标志着诸武全面压倒李姓。为了掌握政权,他们必然大肆屠杀李唐宗室,包括武则天自己的两个儿子。武则天在这世上的唯一血亲,将会点滴无存。就算为了大周,武则天愿意做出这最后的牺牲,断绝子嗣,不要祭祀,做个无人理睬的孤魂野鬼,大周朝就真的可以维持下去吗?没有强有力的军方支持,没有德高望重的重臣辅佐,诸武之中,谁能控制住局面?

没有人。

诸武之中,没有一个可堪重任。

下场是可以预想得到的。继李唐宗室被屠杀之后,又将出现一次针对诸武的席卷朝野的血腥杀戮,葬送掉她最后的骄傲——大周。不管最后的胜利者是谁,终不会是她武则天的子嗣,批判起她来不会有半点顾忌,她将被视为一个卑鄙的篡位者受尽骂名,得不到丝毫宽恕的机会。

那么,把皇位传给自己亲生的儿子呢?也大有问题。那就是,在延续了几千年的父权社会氛围里,无论是李显还是李旦,他们任何一个做了至高无上皇帝,凭什么还要延续武家的香火?到那时候,一纸敕令,就可以把大周转回大唐的轨道,一点儿障碍没有。如此,为“武周革命”所付出的心血,就会付之东流!武则天仍然进入不了大唐太庙的皇帝世系里去。

在君临天下十几年之后,在消灭了所有的反对势力且自认已江山稳固之后,再把这一切双手奉献给儿子,对于心高气傲的武皇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就算理性告诉武则天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情感上仍然极度难以接受。无可奈何的武皇虽已基本放弃立诸武为储君的心思,但依然不想去正面解决这一问题,而是本能地选择了逃避。武则天开始厌居深宫,流连于山川锦绣与张氏兄弟的美色之中,借以忘却心中的烦忧。

女皇虽然坚持不肯立武承嗣为太子,但对这个侄儿仍然宠爱备至。与此同时,武则天也开始犯所有皇帝共同的毛病:对自己的法定继承人满腹疑心。武则天也不再给太子李旦出头露面的机会。长寿二年的正月,明堂大典上承担亚献、终献之职的,居然不是太子李旦和皇孙李成器,而是武承嗣与武三思。尚方监裴匪躬、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元庆、白涧府果毅薛大信、监门卫大将军范云仙私自前去拜见李旦,武则天也认为事情可疑,将几人都一股脑儿杀了,吓得朝臣再也没有谁敢私下去见那位皇嗣。

这使诸武又感到易储有望了,对李旦的攻击变得疯狂起来。

武则天的侍婢团儿想勾引李旦,却被害怕上当的李旦敬谢不敏。碰了一鼻子灰的团儿恼羞成怒,在武三思的指使下诬陷李旦嫡妃刘氏、德妃窦氏私行厌胜术诅咒女皇。刘氏、窦氏某天去嘉豫殿朝见女皇,就再也没有回来,而且连尸骨都再没被找回来。李旦眨眼间失去了一双妻妾,却只能忍气吞声,在母亲面前装做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除掉了情敌的团儿见李旦还是不理睬自己,干脆打算继续对李旦下刀。幸亏侍女中有知情者举报,女皇诛杀了团儿,李旦才逃过一劫。

但是事情还没有完。女皇知道错杀了儿媳,对儿子更有戒心。为防刘氏、窦氏的儿子们,武则天又将李旦的几个儿子统统降封为郡王。

这一系列的事情使某些人又蠢蠢欲动起来。很快就有人告发说太子意欲谋反。案子被交到了酷吏来俊臣的手里,一通大刑之后,东宫侍者都忍受不住屈打成招了。正当李旦一家将要死于非命的时候,东宫中一个寻常的仆人安金藏却慷慨陈词:“愿剖心证明皇嗣不反!”说完就狠狠地剖开自己的胸口,顿时五脏迸出、鲜血四溅。

由于事涉自己的儿子,武则天暗中派人在审讯地附近打听消息。听说此事后为之色变,立即命人为安金藏医治。一夜之后,苏醒过来的安金藏看见女皇,立即又为李旦鸣冤。武则天也不禁为安金藏的忠心所打动,自责道:“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汝之忠也。”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宰相狄仁杰几番进言,终于使武皇拿定了主意。

狄仁杰自高宗时开始,就以敢言闻名天下,得到高宗和武皇后的信任。武则天称帝后,他在任豫州刺史时曾因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张光辅,被贬为洛州司马。后来女皇发现自己判断有误,又将他调入朝中。对于狄仁杰,女皇非常重用,虽然几度贬谪,最后又都重新起用,皆为宰相之职,成为中国历史上君臣间的一段佳话。

一次,武则天向狄仁杰说:“朕梦见一只大鹦鹉折断了双翅,无法飞翔,当作何解?”狄仁杰回答道:“鹦鹉,代表陛下的武姓,双翅则是陛下的两个儿子。陛下重新起用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翅膀即痊愈能飞了。”这个答案正合女皇的心意。

狄仁杰

天地间的所有事物,大概都可以被狄公拐弯抹角地引申到上天垂意保全李氏的中心议题上去。这倒也并非难事,想当年李渊梦到自己浑身是蛆摔倒在床下,这么恶心的梦也可以被善解人意的相士翻译成大吉大利,预示李渊当升位天子。学富五车的狄公要信口胡诌几句,那简直比吃白菜还容易。

旁边的老宰相王及善一听正中心怀,顿时笑得见牙不见眼,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对呀对呀,一定是这个意思,天意啊天意!”

武皇眨巴眨巴眼睛,实在不服气,可又找不到什么话来反驳。对于这个有点心虚有点迷信的老太太来说,这类周公解梦的把戏还是有些效用的。

武则天又向大臣提问:“朕常常梦见下双陆棋不胜,做何解释?”在场的狄仁杰和王方庆同时回答说:“双陆不胜是无子的意思,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动摇,天下就危险了。”

武则天终于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九月派遣徐彦伯迎庐陵王李显回长安。李显到长安后,武则天将他藏匿在帐中,再召见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杰陈请切至,涕泪俱下,请求迎立李显。武则天这才将李显召唤出来,说:“还给你太子!”狄仁杰下拜顿首,转悲为喜,又说:“太子虽然回来了,可大家还不知道,人言纷纷,怎么取信他人呢?”武则天就安排李显公开出现,大礼迎还,朝野大悦。之前有许多人多次奏请武则天迎还太子,都没有成功。只有狄仁杰通过母子天性劝说,使得武则天终于下定了决心。

久视元年十月,即狄仁杰去世后一个月,武皇宣布以正月为十一月,一月为正月,大赦天下。自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开始使用了11年的周历终被废除,恢复了李唐王朝使用的夏历。

历法在古中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唐代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向李唐表示臣服的一大标志便是改用唐朝的历法,称之为“改正朔”。武皇在登基之前宣布改用周历,是她即将发动武周革命的预演;而现在弃周历复唐历,则宣告着她对李唐王朝的回归。

从根本上来说,女皇虽然热衷权力,残忍嗜杀,却并不愿意毁掉高宗开拓的帝国疆域。面对诸武领兵无功、李显挂帅即能保土安民的情形,她要做的是天朝大国的皇后、女皇,并将这个大国交给继承者,而不是给后来人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更不愿做一个被叛乱者劫掠的亡国之君。既然武氏没有人能够接这个担子,她终于只能默认自己费尽心机开创的武周王朝一传而绝了。

做出了决定的女皇接下来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李氏皇族跟武家秋后算账。然而对于身后事,武则天也无能为力,最后只能想出一些多少有些鸵鸟的办法。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四月十八日,女皇命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及诸武共作誓文,于明堂内向天地宣读并刻成轶卷藏入史馆。

除此之外,联姻也成了武则天的一种选择。在这样的情形下,李显的庶女永泰郡主嫁给了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嫡出女儿安乐郡主则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在女皇的有意安排下,武李两家少年男女走得很近,时常耳鬓厮磨、呼朋引伴。

老去的武皇,生活圈子变得日益狭窄,情感上越来越依附于男宠张氏兄弟。这大概是老年人的通病,养老院住得三年,有时护士都会亲过子女,何况耳鬓厮磨的情人。武皇正在死去,身体官能逐渐迟钝僵化,精力也在逐日衰退中,但仍然希望自己能直接而有效地掌控这个世界,于是常侍身边的二张成了她监控外界的耳目。二张能得到武皇的信任,一方面出于情感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前程性命也全部依附于她。男宠的身份使他们难以得到拥护李唐的大臣们的真心尊重,唯有在武皇的翼蔽之下,他们才可能保住既得权益。他们的无依无靠无立场正是让武皇放心的主要原因。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体弱多病的高宗对妻子的依赖和信重,也是觉得大臣没有妻子贴心而可靠吧!唯一的不同是当年武后确有政治家的手腕和眼光,而现在的二张却是两个完全没有政治头脑的毛头小伙子,为人处事概括起来就是谁对我好我就对他好,谁看不起我就对付他,任由情绪支配,毫无半点理智可言。偏偏看不起他们的都是有本事有地位的人物,拍他们马屁的却是些想借他们升官发财的谄媚小人,于是很快就把所有不能惹的人都得罪了个遍,自己还在马屁声中快乐逍遥,浑然不觉身边那些不友善的眼光。于是,在武李两家原本貌合神离暗潮汹涌的微妙情形下,横地里杀出这么一路不通人情世故偏又深得武皇信任的主儿,局面顿时变得说不出的诡异和凶险。武皇费尽心机平衡各方势力,有时甚至不惜压抑自己刚烈跋扈的个性以求时局的平稳,没想到二张这个她用来控制朝政的工具却频生事端,成为她无法掌控的一着变数,最终毁掉了她精心设计的棋局。

眼看两个妹妹都与各自的丈夫情投意合,李显与韦氏的嫡出儿子李重润也和妹夫来往密切,时常一起游猎宴饮。相处日久,偶尔不免也会磕磕碰碰,在少年人来说这实在是寻常事。然而千不该万不该,有一次李重润与武延基发生口角,争吵中忘了忌讳,竟将彼此曾经私下议论女皇宠信张易之兄弟的事情给当众吵了出来,待到发觉忘情赶紧闭口,已是迟了。消息迅速传开,张易之立即加油添醋地报到了女皇面前。武则天便将李重润和武延基夫妻都送到太子李显处,让他加以处治。

李显饱尝了14年废皇帝的苦难岁月,好不容易才熬到今天,无论如何也不敢惹恼母亲,更不敢开罪“策立有功”的张氏兄弟,唯恐这对兄弟翻手成云覆手成雨,又将自己一家打回原形。无可奈何的李显思来想去,只得逼着三个孩子统统自杀。李重润和武延基死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九月初三,17岁的永泰郡主带着她腹中的胎儿也于次日死去。

张易之一句话,就逼死了太子的嫡出长子、武氏家族的嫡出长孙,所有的人都恐慌万状。这件事使武李二族团结在了一起,将二张视为他们共同的敌人。

两股本来应该互相制约的力量,不再互相制约,而是有了某种改变现状的共谋,这时候的女皇,处境确实就非常危险了。如此看来,二张既失人心,又得不到诸武的支持,力量相当脆弱。既然除掉他们很容易,又能唤起广泛响应,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武皇的病情一直没有起色。新年伊始,武则天出人意料地下令废弃使用4年之久的年号“长安”,改元“神龙”。“神龙见首不见尾”,以之为年号不免有几分不祥之意,大概是武皇一时心情恶劣的产物。尽管如此,武则天仍然试图与大臣们改善关系,开年便宣布接受宰相崔玄暐及司刑少卿桓彦范的意见,大赦天下,自文明元年以来的罪犯(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囚睿宗,改元文明)只要不是徐敬业扬州之乱或李唐宗室起兵的主谋魁首,皆在宽宥之列。这是武则天独掌天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平反活动。崔玄暐与桓彦范都是力主将二张治罪的大臣,武皇此举有一定的和解意味,也是希望能在她生前了结恩怨,实现政局的平稳过渡吧。但武则天万万没有想到,针对她的罗网已经布置停当,正在悄悄收拢。

武则天千算万算,没有算到她最放心的一支力量——宰相集团中的几个人会在她眼皮底下完成了这个阴谋。宰相张柬之心怀李唐王朝,希望通过复辟李唐王朝来扭转武周的乱象,救世济民,也使自己垂名青史。张柬之已经80岁,必须抓紧时间行动了。张柬之很快就在长安出面组织策划铲除二张、复辟唐朝的计划。张柬之决定采取政变的手段,加紧联系了若干正直的大臣和部分羽林军将领,谋划如何动手。在所有的计划方案中,李唐遗脉、太子李显的配合是离不开的。李显出面可以成为政变的号召,同时李显也是日后最理想的皇帝人选。

于是,张柬之去找了李显。李显经过片刻的犹豫,同意参与政变。李显为什么同意参与政变呢?因为在诛杀张易之兄弟问题上,李显和大臣们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大臣们拥立他复辟唐朝的远景也唤醒了埋藏在他心中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那李显为什么要犹豫呢?因为他性格懦弱。不过最重要的,李显还是同意了。于是,一个以李显为名义首领,张柬之为主谋的政变集团迅速形成了。

神龙元年正月初,女皇病情进一步加重,寝宫内传出的消息令人不安。正月十一日,作为迎佛骨的特使崔玄暐还都,朝中一片忙乱。张柬之认为,政变的时机到了——女皇病重,她采取抵抗的能力就会大大减弱,这是一;女皇病重,二张就可能从中做手脚,万一矫诏罢免了几个宰相,正统派就要失去当前的优势,因此不能再等,这是二;政变集团的核心人物,现在已经全部汇齐,便于统筹,这是三。若还不动手,更待何时?

张柬之

正月二十二日,军事行动开始,史称“神龙政变”。

按计划,队伍分成了两部分。一路是张柬之、崔玄暐、李多祚等人率领的北衙禁军,这是兵变的主力部队,负责攻占皇宫;一路是相王李旦、袁恕己等率领的南衙诸卫,负责控制京畿。

南路进行得很顺利,袁恕己派兵火速包围了政事堂,这是唐代宰相集体议事的地方,平时也有宰相值班。这天值班的宰相正是亲附二张的韦承庆和房融,两人措手不及,束手就缚。宫城与皇城之间的联系遂被切断,南衙军队立即控制了全城,密切监视着城中的一举一动。

但北路却出了点状况。张柬之安排李多祚、李湛、王同皎前往东宫迎接太子,自己亲率主力人马向玄武门进发。没想到事到临头,太子突然后怕,竟然拒绝出门,一任大批兵马簇拥在东宫门前。

形势已如利箭在弦,不得不发,哪能容李显如此任性!诸将只得进宫劝谏,王同皎是太子李显的女婿,比较好开口,当即慨然而言:“先帝以神器托付殿下,不料横遭幽废,人神同愤,至今已有二十三年!好容易等到今天,北门、南衙禁军都愿同心协力,诛杀奸佞,重复李氏社稷,殿下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退缩不前呢?请殿下亲至玄武门一行,以归众望!”

然而,母亲的铁血手段早已深刻地烙印在太子李显的心里,真是一想起就胆寒,虽然明知不仗义也顾不得了。不管诸将怎么好说歹说,李显就是推三阻四地不肯出去:“小人是该诛杀,可是上体欠安,会不会受到惊吓?还是从长计议吧?”

眼看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李湛实在没耐性跟李显多磨下去,沉声道:“我们不顾家族安危,豁出命来维护殿下,殿下这是要我们去死吗?”

李湛看了看太子李显那仍然犹豫不决的脸,向王同皎使了个眼色,道:“好吧,既然这样,那么也劳烦殿下出门跟将士们说一声,我们可开不了这个口!”

李显不知是计,大大地松了口气,起身刚走到门口,王同皎一下子把他扶上马,狠抽一鞭子。骏马长嘶一声,奋蹄急行,远远传来李显的一声惊喝。众将相视一笑,扬鞭跟上,簇拥着太子显直奔玄武门。

他们来得正是时候,只因张柬之千算万算,却算漏了网罗当日玄武门的守将田归道!玄武门为通往禁宫的必经之路,得之者生,失之者死。当夜殿中监田归道率领千骑在此执勤,见势不对当即关闭宫门,兵变者人数虽多,也无法攻进去,双方僵持不下,手心里都攥着一把汗。还好田归道也不是二张一党,没有派人去通知武皇,否则结局如何真是难以逆料。

正在这个时候,李多祚等人簇拥着太子而来。太子一现身,本就没有主意的田归道不敢抵抗,当即打开宫门,将士们齐声欢呼,斩关而入。大局至此已定。

当时武则天正在迎仙宫的集仙殿养病,张易之、张昌宗两人听到外面喧嚣,拿着兵器出来观看。在廊下,汹涌而来的羽林军将张易之兄弟当场杀死。张柬之等人事先还分派羽林军去他们的家中斩杀张易之的哥哥汴州刺史张昌期、司礼少卿张同休。张家兄弟的脑袋很快就出现在天津桥南。长安的士庶百姓见了,没有不欢叫相贺的。有的人还脔割张家兄弟的肉,在一夕之间就只剩下骷髅架子了。

却说殿内的武则天听到外面人声杂沓,心知有变,撑起病体出来察看。武则天看到了张易之兄弟的尸体,看到张柬之等人持剑而来,大致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武则天毕竟是政治老手,她缓缓地回到病床,聚敛精力厉声问道:“何人作乱啊?”张柬之推拥着李显,并示意武士们涌到武则天病床前,说道:“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诛二逆,怕计划漏泄,所以事先没有禀报皇上……”

武则天强硬地打断张柬之的话,怒目瞪着李显,喝问:“这是你的主意?你怎么敢这么做?现在张家两兄弟已经伏诛了,你还不快回到东宫去!”

张柬之同样强硬地回答:“太子不能再返东宫了。以前高宗皇帝将太子殿下托付给陛下,现在太子年纪已长,天意人心都归顺太子。臣等不忘太宗、高宗皇帝的厚恩,所以奉太子诛贼,请陛下立即传位太子,上顺天心,下孚民望。”

武则天这才明白张柬之此行不单是为了诛杀张易之兄弟这么简单,而是冲着自己的皇位来着。这是逼宫。武则天没有精力再跟儿子和大臣们理论了,只能默默地低下头。

当时,相王李旦也率领南衙禁兵在宫外加强警备,配合宫内的政变行动。李旦和李显一样是个懦弱的皇子,他也为自己今天的行动吓了一跳,一旁参与行动的儿子李隆基惊讶地看着父亲。李旦意识到在儿子面前要维持一个果敢、英武的父亲形象,忙挺直了腰板。就在他胆战心惊的时候,宫外传来了阵阵欢呼声。李旦的一颗心落了下来。

政变成功了!

神龙政变的血腥气只停留在当天的张氏兄弟之死上。张柬之和李显并没有大开杀戒。

病中的武则天得到了妥善安置。武则天被迫将国政交给李显,并在不久之后禅位给了李显,成了“大圣皇帝”。一年后,武则天即将逝世。朝廷适时公布了武则天的“遗制”。武则天在遗制中说要“祔庙”“归陵”,也就是主动要求归附到李唐的宗庙,去丈夫高宗的陵墓合葬。武则天还主动要求去掉帝号,自己不愿意做皇帝了,改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最终还是作为唐朝的皇后进入了乾陵。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之前朝廷公布的所谓武则天“遗制”极可能不是武则天的意愿,但之后公布的赦免武则天情敌王、萧二家及政敌褚遂良、韩瑗等人子孙亲属的罪行,令他们复业的内容极可能是她真实的意思。

没几天,武则天在上阳宫仙居殿去世,享年83岁。唐朝上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后”,祔葬于唐高祖乾陵。唐睿宗李旦在李显之后即位,给“则天大圣皇后”改了一个字,叫“天后”,不久又追尊为“大圣天后”,改号为“则天皇太后”。 MgJTzUQXWtIG8SiHSZagyy3aMF+M57KCj3M+//GS7vS6xcZgEt647fed5AbcnR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