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培养孩子的择食力是食育的目标之一

杂食者的两难

“杂食者的两难”这个词来自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所写的一本书的名字,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就是我们人类作为杂食动物,其实在选择食物上是有困难的。比如我们每天都会问自己、问他人“今天吃什么”。

对于自然界的动物而言,食物一般很单一,牛吃草,羊也吃草,可能口味有点差异,但它们世世代代在基因里都烙印着其身体所需要的食物。对非洲草原上的猎豹来说,羚羊是最好不过的晚餐了;对狮子来说,水牛才是真正的大餐,也许对它们来说可以偶尔吃点其他的打打牙祭,但是自己究竟需要吃什么是印在骨子里的。但人类呢?中国人常吃的蔬菜就有十几种,再加上各种肉类、豆、蛋、乳制品,随随便便常吃的就能有几十种,更不用说那些天南地北的,从全世界进口来的虾、肉、水果了。到底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吃多少,这些问题,其实一直都在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所以在我们人类的文化与知识中,为此衍生出了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医饮食,极端繁杂且在不断发展与修正的现代科学中的营养学,还有在这个过程中,在那些捕风捉影的消息中与现代传播渠道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超级食物(只吃这种食物就足够了)”“代餐品(吃了它比正常吃饭还‘健康’)”“营养补充素(吃了它就不用吃饭了)”……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很难不被充斥着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的各种各样的观念及利益所影响,更不用说相对于如此复杂而庞大的体系的,是每天都要吃饭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即使去学了中医和营养学,也无法给出“什么才是‘正确’的一餐”答案。

提到人与食物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可以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但现代科学意义上对人与食物的研究,其实才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所以人和食物长期的互相影响、深层次的相互作用都是现代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近几十年是食品工业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每一天都有各种食物商品甚至是可食的东西被研发并大批量生产出来。而这些“新发明”,尤其是要吃进我们肚子的“新发明”,到底对我们的身体会产生怎样长期的影响或深层次的作用,谁也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在物质生活尤其是食物选择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孩子的择食力就成了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促进成长的因素之一了。

学会选择食物是儿童必须掌握的能力

最近有个朋友问我,孩子是否必须接受食育?我认为是必须的,而且宜早不宜迟。生活中经常听到很多妈妈在考虑儿女饮食的时候,常常把“营养”“有机”“专家”甚至“中医”挂在嘴边,内容大多是来自不同渠道的经辟谣后仍不消停的“告诫”。我觉得这恰恰是我们这代人在成长经历中缺少食育的结果。因为以前信息闭塞,养儿育女的经验都是一辈辈传下来的,不管对错,都是未经考证的“权威”。而今天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今天一个古方推荐,明天一个专家告诫,信息量多到不知道谁对谁错,一句“宁肯信其有”就听之任之,不加判断。正是因为对什么都一知半解,对什么都信一点,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必然出现问题。尤其当下各种商业广告不断地在告诉我们,营养就是健康,健康就是营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以后大家就干脆吃一颗颗的营养素替代食物好了(其实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如果真是这样,日本也不用早在十多年前就颁布《食育基本法》来促进营养均衡与文化保育了。另外,对于人类与食物的科学研究其实是近几十年才开始兴起的,而如果去追溯人类与食物的历史,其实可以追到成千上万年前。所以当下对于吃的科学、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一方面我们要抱有对科学研究的敬意不断学习,另一方面也要理解科学研究中不同流派的不同观点,以及研究持续时间较短而对这个议题产生的影响。所以说到底,营养本身并不是健康,就像科学只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营养的均衡、身心的发展、自我与社交的平衡,才能带来真正的健康,这才是食育的目的。食育是怎么达到这些目的?我们从孩子需求的角度,来谈谈学会选择食物对儿童的成长起到怎样的作用。

营养的均衡

我们先来讲讲营养,但我们关注的不是某种食物或营养,而是孩子自己认识营养分类,做到摄入均衡,并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从前有个小孩,时运不济,从小没少吃苦,吃饭也是有上顿没下顿。小孩长大后又有了自己的小孩,儿子辈吃上饭已经没问题,但是对于好吃的东西,只有往肚子里咽口水的份儿。小孩的小孩又有了小孩,孙子辈的生活真是好,山珍海味天天见,大鱼大肉要多少有多少。这就是中国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现状,别的暂不说,单就吃这个事上,三辈人因其成长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看法就相去甚远。

对于现在大多数成人的童年而言,营养均衡的最大敌人是营养不足,而现在的孩子饮食健康最大的敌人是偏食挑食、暴饮暴食,最终结果就是营养素过量摄入、盐糖过量摄入、部分营养素缺失等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对于当下的孩子而言,营养的均衡不再是有什么就吃什么,而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吃。

我们提倡每个孩子都学习食物三色法,这是日本幼儿园已经开始使用的教孩子掌握自己饮食基本均衡的方法。三色法就是根据食物给人体提供的营养素将其分成三大类,而儿童只需要确保自己在每顿饭中都能吃到这三类食物,就可以保证基本的营养均衡了。在进一步学习不同色彩所代表的营养素及其对身体不同的作用后,儿童就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与感受,调整和选择自己的食物,学会管理自己的饮食。

所以我们谈营养,并不是着眼于单一营养素或者某种特定的食物,更不是谈论关于营养学或者医学的一般知识,而是介绍让儿童都能掌握的简单朴素的方法,使孩子有能力、有意愿地选择自己的食物。这是基本的选择食物能力的体现。

身心的发展

我们如此看重营养,并非因为营养本身,而看中的是摄入足够的营养对孩子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

孩子的自然发展不只是所需营养的摄入,可以说更重要的是孩子身心的均衡发展。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概念——启蒙。如果能恰当地将食育作为工具,对孩子的启蒙其实并不难。尤其是当孩子自己选择食物后,他会更有兴趣地去感受、发现、思考,这便开启了他的自主学习之旅。

比如做饭之前,可以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感受完整的食物,比如洋葱除了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还有一层一层的结构和丰富的汁液,这些特点都是自然启蒙的良好素材,更不用说一年四季按时令与地区购买的食物,更是蕴含着与季节和生命有密切关系的信息。

比如做饭过程中,让孩子参与进来,并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对食材进行探索,无论是掰断、碾碎还是挤压,不同的食材会给予孩子不同的感受,在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让孩子充分体验探索与实验的过程,这难道不是在家里能开展的最好的科学启蒙课吗?

比如准备不同颜色、形状、材质的容器,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搭配食物与容器,这也是最生活化的艺术启蒙。还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各种准备与收拾工作,让他们理解家务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还有那些值得庆祝的节日,为什么不叫孩子一起来准备呢?就像以前大年三十晚上大家一起包饺子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合作、交流、分享与团圆的幸福。 所以,食育本身就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教育,存在于我们身边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用教育的思维进行重新设计,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营养”,让孩子不仅了解如何选择食物,更要通过选择食物为自己的成长做好准备。

自我与社交的平衡

对于孩子来说,学会均衡地摄入营养,通过食物对自己进行必要的启蒙这些就足够了吗?并非如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部分,即与社会中其他人的联结。

当下各种教育理念和形式都在推崇小组合作、团队对抗、学生主导,这些的确会对大部分孩子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但如果认真观察,会发现具有外向性格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更有优势,内向的孩子往往在这样的过程中反而不知所措。那我们再来想想烹饪过程中最让人期待的是什么:是看到一堆有趣的食材吗?若是那样的话,也许令人开心,而且感到惊奇;是装盘完成一道难度颇高的菜品吗?人们可能会因此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是邀请朋友来品尝你的菜品吗?恰恰是分享,让我们的烹饪过程不只是埋头苦干,还有当别人夸赞“好吃”的时候那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

最后这种感觉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促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的动力。而对于父母而言,没有什么比得上看着孩子笨手笨脚地弄了一桌半生不熟的菜更让人热泪盈眶了。所以当孩子具备选择甚至制作食物的能力之后,会对其社会关系、家庭饮食生活都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而这些变化会进一步促进孩子社交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的提升。

更进一步来讲,我们的文化对烹饪与食用过程赋予了很多社交的含义,而我们成年人也常常在这些过程中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孩子在参与烹饪以及分享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父母的社交行为进行观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父母的社交细节,不但能够学会基本的礼仪,更重要的是还能继承与延续家庭特有的饮食文化。

学会选择自己的食物,与其说是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如说是生活在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能力。无论是学习高深的技术与知识,还是探索世界的奥秘,或者建立丰功伟业,前提是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心理及良好的社会关系状态,而具备这些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要关注饮食健康,学会选择自己的食物。所以不仅是孩子,还包括我们成人,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择食力”!

三色法的内容与实践

很多父母并没有掌握很全面的营养学知识,那么该如何让孩子具备基本的食物分类和均衡营养的常识呢?在此推荐日本幼儿园里常用的方法,把所有的食物,按照它们所能提供的主要营养分成三大类,分别是:红色(蛋白质类食物,如肉、蛋、豆制品等);黄色(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如主食及淀粉等);绿色(纤维素与维生素类食物,如水果、蔬菜等)。并在墙上圈出一个区域,将食物分成三部分并涂上对应的颜色,然后可以制作很多食物的卡片。每天的饭菜使用了什么样的食材,就把食材卡片贴到对应的区域。

在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三色法不是按照三种颜色来对食物进行分类,而是按照食物所含有的主要营养素将绝大多数食物分为红色食物,黄色食物和绿色食物。

每次吃饭时,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食物,但是三类食物都要求吃到。慢慢地,孩子就掌握了基本的营养知识,并认识到这三类食物具体的作用,也养成了均衡摄入的习惯。红色区域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和钙可以使我们的牙齿更坚固,使骨头更坚实,使肌肉更结实;黄色区域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能增强运动能力和思考能力;绿色区域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可以让皮肤更有光泽、眼睛更明亮,有利于增强抗病能力,稳定情绪。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食物就不必担心营养摄入不均衡的问题了?但是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山鸡蛋与普通鸡蛋、强钙牛奶与普通牛奶之间营养素的差异是极其微小的,而它们的新鲜程度、农药激素和抗生素残留、腐败病变率实际上更能影响我们的身体,所以在孩子选择食物之前,家长还是要先把把关。

如何教孩子使用三色法呢?三步就可以完成啦!

第一步,告诉孩子不同的食物给了我们身体不同的能量,这种能量和食物本身的颜色没有太大关联,而是我们吃掉食物之后能转化为什么样的能量,而每顿饭都吃入三种不同类别的食物就能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第二步,提醒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留意一下,饭菜中是不是包含了基本的三种类别,以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当然,如果每种类别都摄入三种以上的食物,那就更均衡了。

第三步,随着孩子对三色法实践的熟悉,家长就可以慢慢给孩子介绍,不同的能量会给予身体不同的支持,这样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主动选择食物。 rgCOI7Z02Q7jlEC1Qvkm4e58GaBjZ2sIhrCVT67PmiOoZytodnT4AXO3BeC+n4z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