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的概念,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及,但未与具体药物功用相联系。而把升降浮沉作为药性理论系统阐述者,当推金代张洁古。他在《医学启源·用药备旨》中以升降浮沉概括药性并指导应用,同时把105味常用中药按“升浮化降沉”分成五类来论述其功用,形成了以升降浮沉为中心的药类法象思想。其后,李东垣、王好古、李时珍等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使升降浮沉理论不断完善。

一、含义

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的定向理论,主要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一般而言,升,即上升提举,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内。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而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应用中,升与浮,沉与降常并称。

二、认定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旦发生异常,就会表现出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等不同的病势趋向。中药的趋向性作用,主要以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理论和病势上下内外逆顺的理论为依据,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功能效应而概括出来的。大凡药物能针对病变部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发挥治疗作用者,一般确定其作用趋向为升浮性质;凡药物能针对病变部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发挥治疗作用者,一般确定其作用趋向为沉降性质。

三、临床意义

一般而言,升浮药主上升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涌吐等功效;沉降药主下行向内,有潜阳、降逆、泻下、渗湿等功效。

升降浮沉药性的运用原则不外乎逆其病势,顺其病位。以病势而言,大凡病势下陷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势上逆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宜选用升麻、柴胡等升浮性质的药物以升阳举陷。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宜选用石决明、代赭石等沉降性质的药物以平降肝阳。目的在于遏制病势的逆转和发展,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以病位而言,大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说明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当用升浮药物以吐之、汗之;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当用沉降药物以泻之、导之。临床上所用汗、吐、下诸法,就是运用升降浮沉药性以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的具体体现。

四、影响因素

升降浮沉是药物的固有属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人为加以干预和改变,以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诚如《本草纲目》所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一般而言,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质与其四气五味、药物质地密切相关,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1.气味 《本草纲目》云:“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大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多主升浮,如麻黄、升麻、黄芪等;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多主沉降,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2.质地 《本草备要》云:“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大凡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如苏叶、菊花、蝉衣等;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

此外,某些药也有特殊性,如旋覆花虽然是花,但功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

3.炮制 《本草纲目》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达巅顶。”说明炮制对药物升降浮沉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改变药物作用的趋向。一般而言,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炒则下行。如大黄苦寒沉降,泻下通便;通过酒炙,则性偏上行,长于清上焦火热。

4.配伍 一般而言,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即少数药物的作用趋向往往随多数药物而改变。此外,某些药还可引导其他药上行或下行,改变其作用趋向。如桔梗“为肺部引经,与甘草同为舟楫之剂,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本草经疏》)。故治疗胸膈以上的病证,多用桔梗载药上行。牛膝“能引诸药下行”(《本草衍义补遗》),故治疗腰膝以下的病证,多用牛膝引药下行。 0ZN21NkxcO3G0MpTfSCmQvrZru+RsxQ3waRke9EVgt5QKdzQ6HaydP99Z0tKZ6l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