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食人鬼

古时候,禅宗有一位名叫梦窗的得道高僧,他曾孤身一人前往美浓国化缘。

美浓地区山脉绵延不断,山道崎岖不平,梦窗国师在山里不知不觉迷了路。他彷徨良久,却始终寻不到出山的路径。山内人迹罕至,无法找人问路。黄昏已过,万般无奈的梦窗国师只得盘算着今晚留在山中过夜,等明日清晨再找路出山。

这时候,太阳已然西沉,借着夕阳的余晖,梦窗国师突然瞥见山顶上仿佛有座孤零零的小庙。那小庙看上去颇为陈旧,似乎荒废已久。梦窗国师顾不了那么多,急忙赶了过去。没想到破庙里居然住着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和尚。梦窗国师恳求他允许自己寄宿一晚,不料老和尚却以“庙太破旧,无法留客”为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不过,他也给梦窗国师指点了另一个去处——邻近的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子,在那里,他或许能找到栖身的地方。

梦窗国师无奈,只能遵循老和尚的指点,费尽力气找到那个村子。村里零零散散地住着十几户人家。梦窗国师说明了来意,村民们欣然答应,还将他带到村长家。梦窗国师刚进门,就看到四五十个男子围坐在正厅中,似乎正在商议着什么大事。有人上前问清楚来意后,村长派人将梦窗国师领到了旁边一个小屋里,屋内被褥、干粮一应俱全。

梦窗国师此时已身心俱疲,胡乱吃了一顿,躺下后便进入了梦乡。

子夜时分,隔壁屋中突然传来阵阵号哭声,梦窗国师被吵醒了。片刻之后,纸门被轻轻拉开,一位年轻后生提着灯笼进到屋里。

他先是向梦窗国师谦恭地行了一礼,然后说道:

“大师,请原谅我深夜前来叨扰。您风尘仆仆地前来投宿,我们本应尽力招待。但现在突发一事——家父不幸于一个时辰前离世了。我是家中的长子,现在成了一家之主。刚才在正厅中坐着的那些人,都是我的村里乡邻,专门过来准备为家父守灵。

“依照我们的风俗,每逢有人去世,必须将死者的遗体停放在大堂当中,任何人都不能在村中逗留。留有遗体的死者家里,当晚总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因此,我们村里的人即刻就要离开本村,到三里之外的另一个村子去落脚。虽然很难启齿,但我还要恳请大师,今晚和我们一道去邻村避难吧,那里可以提供更好的食宿条件。

“当然,大师佛法精深,自然不惧这些妖魔鬼怪。倘若您不介意独自与家父的遗体为伴,那这里的屋子、食物可尽供您享用。不过,今晚您最好不要孤身一人待在这里。”

梦窗国师听后,微微一笑道:

“阁下的盛情厚意,老僧深表感谢。既然知晓了令尊辞世的消息,老僧虽然有点疲惫,但理应诵经为亡者超度,这都是我的分内之事。先前听你言语,我便正有此意。只不过等你们离去之后,我再为令尊诵经吧!至于怪力乱神之事,老僧并不畏惧,请不必挂怀。我将在令尊身旁诵经守候,直至天明。”

那后生听了梦窗国师这一席话,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不一会儿,家人和正厅里的邻居们也都知道了这个消息,纷纷入屋前来致谢。

随后,后生焦急地说道:

“大师,虽然留您独自一人在此,我等心中抱歉万分,但现在时候已然不早,我们必须启程了。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家里若有人死去,子夜过后便不得再在村中停留了。还请您多费心,今夜我们不在期间,若您听到或看到什么怪异之事,等我们明晨回来后,请千万告知我们。”

说完,一众村民尽皆告辞离去,只剩下梦窗国师一人。他起身来到殓尸间,只见遗体前摆满了供品,一盏明灯散发出昏暗的光亮,于是他便在尸首旁低声诵起了佛经。

诵完经,梦窗国师盘腿入定,四周变得一片空明,村子内也无丝毫声响。

时间到了下半夜,四周越发静寂。突然,一个巨大又模糊的黑影无声无息地出现在屋内。梦窗国师想喊,却发觉四肢无力,口中难以发声,只能僵坐在原地,眼睁睁地看着那妖怪走到村长的尸体旁。只见那妖怪伸出爪子,像猫吃老鼠般狼吞虎咽地啃起尸体来。妖怪先从头发开始啃食,接着是脸部、骨头、四肢,甚至连寿衣都不放过,整具尸体很快被吃光了。

吃完尸体后,那妖怪又转向祭祀的供品,很快,它便将所有供品风卷残云般吃个干干净净。吃完后,它便如来时一般,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次日清晨,村人们陆续返回家中,梦窗国师就站在村长家门前等着大伙儿归来。大家向梦窗国师行礼后,便入屋查看,但是没有一人对尸体和供品的消失不见而感到惊讶。

村长的儿子对梦窗国师说:“大师,您昨夜是不是经历了什么恐怖的事情?大家一直都很担心您,见您平安无恙,心中的一块大石才终于落地。其实我们十分乐意留下来陪您,但本村村规不容我们如此作为。由于您的坚持,我们的规矩被打破了,想来那妖怪离伏法之日已然不远。另外,尸首和供品消失的原因,想必您已知道了吧?”

梦窗国师便将自己亲眼看见的那个巨大而模糊的妖怪啃食尸体的事情讲述了一遍,在场的人默默听完,却没有表现出惊讶的神色。

村长的儿子解释说:“大师,适才您所描述之情形,与我们村里世代流传下来的传说别无二致啊!”

梦窗国师沉默不语,忽然想到一事,开口问道:“在村前山上的小庙中不是有一位老和尚吗?为什么不请他来为亡者诵经?”

“什么老和尚?”村民们颇感诧异,反问道。

“昨天傍晚,老僧在山中迷路,就是经他指点才找到贵村投宿的。”梦窗国师说,“我本想在那山上的庙里借宿一晚,不料被他一口回绝,所幸他告诉了我来此投宿。”

村民们闻言面面相觑,纷纷露出了惊愕的表情。

沉默良久之后,村长的儿子才说道:“大师,您是不是看错了?那座山上从未有过什么破庙,祖祖辈辈居住于此的我们,也从没在那座山上见到过什么老和尚。”

梦窗国师听见村长的儿子如此说,便知趣地不再多问。很显然,此处的村民们已被传闻中的妖怪吓破了胆。

梦窗国师向村民们辞行,问明了道路,要了些食物后,便打定主意再去山上的那座小庙瞧瞧,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虽然村民们声称从未见过那小庙,但他再次毫不费劲地找到了。这回,那个老和尚一改前态,非常有礼貌地邀请他进庙歇息。

梦窗国师踏入庙门坐定,老和尚毕恭毕敬地向他躬身行礼,惶恐地说道:“惭愧!惭愧!真是惭愧万分!”

梦窗国师赶忙站起身回礼,说道:“方丈,若为昨日婉拒贫僧一事而耿耿于怀,那就不必道歉了。多亏您的指点,贫僧才在那村中得到了殷勤的招待。所以,老僧今天特来向您致谢。”

那老和尚摇摇头,惭愧地说道:“老衲委实无法容留他人在此过夜,真是惭愧啊!”

老和尚顿了顿,继续说道:“因为,我担心被别人窥破了我的真面目。大师,实不相瞒,昨晚您所见到的那个吃死尸与供品的妖怪……就是我。其实,我是个专吃人肉的食人鬼。”

梦窗国师闻言大惊。

老和尚对他再行礼道:

“望大师大发慈悲,容我忏悔,我会告诉您我是如何堕落成这副怪模样的。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曾是这偏僻地方唯一的僧侣,这里方圆数十里没有寺庙,所以但凡附近有人亡故,都会被人抬上山来,由我负责诵经,引导亡者往生极乐。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单调乏味的诵经工作,逐渐觉得厌烦无比。而且,这千篇一律的工作,也仅能给我提供刚够温饱的衣食而已,对此,我深感愤愤不平。

“这些自私的想法在我脑海中不断滋长,经年累月,终于变成了贪婪的执念。我死之后,执念不灭,使得我的灵魂变成了食人鬼。我恨那些为我带来枯燥工作的尸体们,所以按捺不住想吃它们的欲望。同时,我又因衣食无着而贪得无厌,所以连祭品、寿衣都不放过。

“从此以后,只要这一带谁家死了人,执念就会逼迫我在深夜去吃掉那尸体。我也讨厌这样做,但正如大师昨晚看到的那样,我无法逃避,也无从选择。大师,现在您已经知晓了前因后果,我恳求您做一场施饿鬼会为我超度吧!这样我就能早日脱离这食人鬼的桎梏,转世为人了!”

话刚说完,老和尚和小庙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梦窗国师独自一人,神思恍惚地跪坐在一人多高的长草丛中。他的身旁,矗立着一座五轮塔,这座塔青苔密布,看起来年久失修。

据说,这座五轮塔便是那老和尚的坟墓。 taqBpSBXKaRMXMfc6e9D9vWs+t564r1WaFNB6qJdtJQwKjjFazGgjZ6bpAGFchIf



貉精

在东京的交通要道——赤坂大道上,有个坡道名字叫“纪国坂”。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含义是“纪伊国的斜坡”。斜坡为何会叫这个名字,我并不清楚其中的缘由,大概是由于纪州侯的藩府曾经建邸于此的缘故吧。

在坡的一侧,有一条古代留存下来的壕沟,壕沟又深又宽。沟的土堤上长满了青草,一直通到公园内。而坡的另一侧,则伸展至巍峨宏大的宫墙下。在没有街灯和人力车的年代,天一黑,此地就变得冷冷清清,寂然无声,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那时候,晚归的行人宁可多绕几里路,也不愿单独在夜间爬纪国坂。

有传言说,这是常在附近出没的貉精造成的。最后一个目睹貉精现身的人,是一位住在京桥的年迈商人,他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去世。以下就是传说中他遭遇到貉精的故事。

某天傍晚,太阳已渐渐落山,这位商人当时还很年轻,想赶在天黑透之前穿越纪国坂。忽然,他发现一名女子孤零零地蹲在壕沟旁边抽泣,楚楚可怜。只见那女子身材窈窕、气质高贵,头发整整齐齐地披在肩头,衣着看起来非常体面,像一位良家女子。

商人担心她会跳河寻短见,便停下脚步,走到女子的身后,想要帮助她。

商人靠近那女子,说道:“姑娘,你先不要哭!有什么烦心事请告诉我,若能帮得上忙,我非常乐意助你一臂之力。”

商人倒不是对这位姑娘有何企图,他本来就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可是女子并不答话,依然哭哭啼啼,还用长袖紧紧遮住自己的脸。

“姑娘,”商人换了一种更温柔的语调说道,“请听我说,马上就到晚上了,此地不是你这种年轻女子的久留之地。别再哭了,请告诉我,我该怎样帮助你?”

女子缓缓地站直身子,却依然背对着商人,继续用袖子掩着脸哭泣,迈着碎步慢慢地挨近商人。

商人把手轻轻地搭在女子肩膀上,恳切地说:“姑娘,请说话吧……”

话音未落,商人看到那女子转过身来,她放下了袖子,用手朝脸上一抹!

商人一看,登时吓得面如土色。原来,那女子的脸上什么都没有,鼻子、眼睛和嘴巴统统都没有,仿佛一张白纸。

商人尖叫一声,拔腿就跑。他惊慌失措地连滚带爬,连往后瞧一眼都不敢,顺着坡道拼命向前逃。

这时候天已黑透,前方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他好不容易才发觉远处出现了一点萤光。跑近一看,原来是一家亮着灯的荞麦面小摊。那位商人飞也似的逃到面摊前,惊魂稍定,蹲在摊主的脚下大口地喘息。

“你这人是怎么回事!”摊主粗鲁地问道,“到底发生什么事啦?有人要杀你吗?”

“不,没人杀我,”商人气喘吁吁地说,“只是……”

“只是什么?怎么吓成这样?”摊主冷冷地问,“是强盗?”

“不是强盗,要是强盗就好了!”商人惊魂未定地说,“我在壕沟边看到一个女子,她哭得很伤心,然后她往脸上这么一抹,然后……我真不知道该怎样跟你形容!天知道我看到了什么!”

“哦?你看到的女人,是这个样子的吗?”

说完,摊主突然扭过头,用手朝着自己脸上一抹。

商人惊悚地发现,摊主的那张脸像白纸一样光滑,脸上也什么都没有!

商人当场吓得昏厥在地。同时,荞麦面摊的灯光消失了。 taqBpSBXKaRMXMfc6e9D9vWs+t564r1WaFNB6qJdtJQwKjjFazGgjZ6bpAGFchIf



辘轳首

大约五个多世纪前,有一位武士,名叫矶贝平太左卫门武连,他是九州大名菊池氏的家臣。矶贝武连出身将门,他的祖先英勇尚武,矶贝也继承了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他身强力壮,武艺高强。少年时期,他就在剑术、射箭和枪术方面成绩突出,还击败了自己的授业恩师,显示出高超的武士潜力。成人后,在永享之乱中,矶贝武连屡立战功,威名赫赫。但后来菊池氏大名没落,矶贝失去了主人。虽然凭他的武艺可以轻而易举地转投另一位大名,但他并不贪恋权位,内心依然忠于前主公菊池氏。抱着“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他自愿放弃了世俗的一切,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僧人,法号回龙。

尽管身披袈裟,但回龙大师仍保留着武士的勇敢与热忱。当年他在战场上毫不畏死,如今依然如此。无论何年何日,他都风雨无阻,到处传法,其他僧人都没有这样坚持。

那时的日本动荡不堪,民风彪悍,单身上路的旅者,即使是僧人,安全也毫无保障。

回龙大师的首次长途旅程中曾到过甲斐国。有天晚上,他独自翻越甲斐的群山。天色已晚,周围漆黑一片,完全看不见人踪。他眼见夜色已深,就决定在野外度过漫漫长夜。恰好路边有一片草地,他便和衣躺倒休息。出家之人没什么讲究,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对他来说也是一张好床,狭长的松树根对他来说也算一个好枕头了。好在回龙大师体魄强健,就算风霜雨雪也奈何不了他。

这时,一个樵夫从路上经过,他扛着一把斧头,身背一大捆木柴。当时回龙大师还没有入睡,樵夫见一个和尚躺在荒野中,心里十分好奇,便停住脚步,一言不发地盯着他。

过了好一会儿,樵夫终于用惊讶的口吻问回龙大师道:

“大师,您真是胆大,竟然独自一人躺在这种地方!这里不太平,时常有鬼魂出没,难道您不害怕那些多毛的妖怪吗?”

回龙大师睁开眼答道:“这位朋友,我只是个云游四方的僧人,也就是俗话说的‘行路僧’而已。如果您说的‘多毛妖怪’是指狐妖、怪兽什么的,我倒是一点都不怕。我很喜欢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因为这里很适合静思参禅。我已习惯露天而眠,并且也不为自己的生活操太多心。”

“您真是位奇人,大师!”那个樵夫道,“敢于在这里停留的人都不简单!但您不知道的是,这个地方有一个恐怖的名字。我跟您说,俗话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您没必要以身试险。我家就在前面,尽管只有一间茅草屋,但请您还是赶紧跟我回家吧,虽然我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招待您,但我家的屋顶至少能保证您安全地睡上一觉。”

回龙大师觉得樵夫情真意切,便接受了他善意的邀请。

樵夫领着他从一条捷径穿越了深山老林。这条捷径崎岖不平,险象环生,时而紧邻悬崖,时而曲如蛛网,时而倚天绝壁。最终,回龙大师发觉自己来到了山顶上的一片空地,天上一轮满月,将月光倾泻于地上。他的眼前出现了一间小的茅草屋,月色之下尤为显眼。

樵夫带着回龙大师来到屋后的一间小棚子。那里用竹管在山间泉眼引来甘甜清冽的泉水,两人在那里洗了脚。离棚子不远处有一片菜地,菜地围绕在雪松和竹林之间。树林后的高崖之上,悬着一条小瀑布。

樵夫引着回龙大师走进茅屋,屋里四个人,有男有女,正围在屋内炉火边烤火。见到二人,他们一齐向回龙大师鞠躬致意,礼数颇为周到。回龙大师心下觉得奇怪,穷乡僻壤之中,怎会有如此知礼之人?他心中嘀咕道:“想来,定是有哪位大贤者教过他们这些礼数吧。”

他回礼之后,转过头对那名樵夫说道:

“阁下以及家人谈吐不俗,依我看,您必然不仅仅是一个樵夫。也许您从前是位有身份的人,何以隐居于此?”

那个樵夫颔首答道:

“大师您真是慧眼如炬。尽管我近况窘迫,但在以前,我还真是个小有名气之人。我的故事,就是一个没落者的人生历程——当然,是我自己的过错导致了今天的窘困。我曾是一位大名的家臣,地位还不低。但我既好色又贪杯,行为十分乖张。我的自私导致了家族遭遇灭顶之灾,我害死了许多人。报应如约而至,我被迫不断逃亡。我经常向上天祈祷,希望能够赎罪,并重振家门,可现在看来恐怕没什么机会了。眼下,我只希望尽全力帮助那些不幸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洗脱罪行。”

听了樵夫这番话,回龙大师深受感动,说道:

“朋友,你能为年轻时所犯的过错而忏悔,并试图在以后的日子里改变,说明你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佛经里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何况你手中并没挥舞过屠刀呢。我祈求你获得好运。今晚,我将为你念诵佛经,让佛祖赐福于你,助你摆脱恶业之循环。”

回龙大师向樵夫道了晚安,主人将他安置在一间铺好床褥的偏房里。大家散去之后,回龙大师借着灯笼光亮,开始诵经念佛,念了一个多时辰后才决定休息。睡前,他突然心血来潮,打开房间的小窗户,准备再看一眼窗外的山野风光。

月明星稀,风住叶停,道不尽的山中幽境。回龙大师突然觉得口渴,遍看屋内,却没有发现水壶。他不想打扰已进入梦乡的主人家,想起来时曾看见屋后的竹管里有水,便打算去那里找点水喝。

他蹑手蹑脚地推开偏房和正屋之间的屏风,又想穿过这里走向屋外。这时,他却目睹了恐怖的一幕——在灯笼的映照下,回龙大师清楚地看到正屋里有五具斜躺着的尸体,这些尸体都没有头颅!

刹那间,他呆呆地伫立在原地,心下困惑惊讶。他第一感觉是遇到了强盗杀人事件——有强盗闯入并杀害了樵夫一家!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种想法的破绽:首先,地上一丝血渍都没有;其次,从痕迹来看,那些头颅也不像是被人砍断的。

想到此处,他喃喃自语道:“这要么是妖怪的幻术,要么就是我被骗进了辘轳首的老窝。中国有本古书叫《搜神记》,书中曾记载道,若发现了无头的辘轳首身体,只要把它的身体挪到别处,头就再也无法与身体相连了。书中还说,要是头颅回来发现身子被移动过了,就会在地板上猛撞三次,愤怒得上蹿下跳,喘着粗气死去。如今看来,我定是遇到了辘轳首。不如就按照书中的方法,除了这些祸害!”

艺高人胆大。回龙大师抓住茅屋主人的双脚,将他的身子拖到窗边,抛到屋外,然后又到后门检查,却发现门被闩上了。据此,回龙大师推断那些头颅是从屋顶的烟囱中飞出去的,因为整间屋子只有烟囱这个缝隙能出入。

他不再回房间,而是轻轻地取下门闩,顺着菜园小心翼翼地走近小树林。树林里有谈话的声音传来,他尽量走近,想听清他们在说什么。借着夜色的掩护,回龙大师躲在一棵树干后面,窥视谈话声的来处。

只见空中有五颗头颅飞舞着,一边捕食林间的虫子,一边闲聊。只听那樵夫的头颅说道:

“哎呀,这个送上门来的行脚僧长得肥肥壮壮的,要是吃了他,咱们早就饱了,还在这里抓什么虫子啊!我真是个多嘴的笨蛋,为何还要跟他讲那些话?这下可好,他为了我的忏悔而去念什么佛经。只要念经,我们就没办法靠近他。不过天这么晚了,说不定他已经睡熟了。你们派人到屋子里去看看,看看那家伙现在在做什么。”

一颗年轻女子的头颅应声朝茅屋飞去,像鸟儿一般轻盈。不一会儿,它惊慌失措地飞了回来,边飞边喊道:

“那个行脚僧不在屋子里,他跑了!而且,更糟糕的是,他居然还移动了主人的身体,我不知道他把主人的身体弄到哪里去了!”

听到这话,樵夫的头颅在月光下变得十分狰狞。回龙大师从树后望去,只见它双眼圆睁,头发直竖,咬牙切齿,与初见时那个真挚善良的樵夫判若两人。

樵夫的头颅大喝一声,泪如雨下,叫道:

“全完啦,身体若被移动,头颅再也连不上了,我就要死了!都是那和尚干的好事!我死之前必须要抓住那和尚!我要撕碎他,把他一口一口吞掉!”

恰在此时,樵夫瞥见了树后的回龙大师,大叫道:“和尚就在这里,就躲在树后!快,把这个和尚揪出来!”

说罢,樵夫的头颅率领着其他四颗头颅向回龙大师的藏身之树猛扑过来。回龙大师大发神威,随手扯断一棵小树当作武器,向五颗疯狂扑来的头颅砸去。四颗头颅经不住他的连续击打,四散奔逃。只有那满心怨恨的樵夫,尽管遭到多次重击,依然不断地狠扑上来,最后竟咬住了僧袍的一只袖子。回龙大师伸手抓住它的发髻,用尽浑身之力重重殴打,那头颅没办法摆脱,发出一声绝望的呻吟,随即不再挣扎,就这样死去了。垂死之前,它的牙齿仍然紧紧咬住袖子,回龙大师甚至无法将它的下颚掰开。

就这样,回龙大师袖子上挂着樵夫的头颅回到茅屋里,那四个鼻青脸肿的辘轳首的头颅已经回到了自己的身体上。它们缩成一团,齐齐蹲在角落里。看到回龙大师进屋,“哇”地一声尖叫起来:“快跑!和尚来了,和尚来了!”说完,它们慌忙从后门逃了出去,消失在远方。

这时,天已经大亮。回龙大师从《搜神记》中读过,妖怪的力量只在黑夜时存在,白天不用担心,于是他渐渐放下了心。

看着挂在自己袖子上的那颗血肉模糊的樵夫头颅,他不禁笑道:“这个辘轳首应该算是甲斐的土特产吧!”然后,他收拾行李,从容不迫地下山,继续踏上他的旅程。

他边走边传法,这一日,他来到信浓国诹访。回龙大师大大咧咧地走在大街上,袖子上的那颗头颅随着他胳膊的移动一摇一摆。女人们见到了,大多吓得昏厥倒地,小孩子则尖叫着四散奔逃,一群人围在他中间,直到捕快过来抓住他,将他关进了监狱。

原来,人们都以为他谋害了那颗头的主人,死者在临死前用力咬住了僧人的袖子,所以和尚无法摆脱这颗头颅。捕快向回龙大师打听事情的缘故,但他只微笑着,一言不发。

第二天,回龙大师被带到地方官的大堂上。地方官命令他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问:“你一个和尚,为何在袖子上挂着一颗人头?”

回龙大师大笑着答道:

“大人,我本身没任何错,因为这不是一颗人的头颅,而是一颗妖怪的头颅。我根本没办法把这颗头从袖子上扯下来,因为这是它自己咬在上面的——事实上,我才不愿意提着它到处走呢!我若不杀死这个妖怪,很多人——包括我——就会被它害死。这是自卫行为。”

然后,回龙大师就把自己在樵夫家的全部经历说了出来。当他讲到自己与那五颗头颅鏖战之时,他忍不住发出了豪迈的笑声,颇有几分当年战场上的风采。

但地方官和陪审员以及捕快们并没有相信,他们神情严峻,一言不发。见识浅薄的他们先入为主,认定回龙大师是一个杀人斩首的罪犯,认为其所讲的故事是在侮辱他们的智商。因此,审问很快就要结束,多数官吏——除了一位年纪较大的法官外——都认为回龙大师犯了杀人罪。不过,那位老法官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不置一词,听完堂上同僚们的裁决后,他这才站起身,说道:

“我们先来仔细瞧瞧那颗头颅吧。这才是本案最关键的一点,却没有人提及。倘若这和尚说的是实话,这颗头颅就能证实——来人,把头拿上来!”

那头颅依然咬着回龙大师的袖子不松口,差役将袖子从回龙大师的衣服上撕下来,呈上公堂。

老法官来来回回地翻转头颅,仔仔细细地检查,最终发现脖子颈背处有几道怪异的红印儿。他招呼同僚们过来,大家一齐检查,最后也没找到脖子边缘有被利器砍过的痕迹。相反,头颅上的红印儿彷佛叶子从枝头自然掉落那样光滑平整。

老法官颔首道:“现在真相大白了,我确信这和尚说的是实话。这是一个叫作‘辘轳首’的怪物。《南方异物志》里曾有记载,真正的辘轳首的颈背处有几道红色的印迹,这就是它最显著的特征。诸位请细看,这些红印儿自然而平滑,绝不可能是画上去的。这种妖怪向来住在甲斐国的深山里,世所罕见。”

说完,他转头问回龙大师,道:“大师,您可真了不起。您居然单枪匹马除掉五只辘轳首,这并非平常僧人所能做到的事迹。而且,您看起来也不像是一般的僧人,倒像是个武士!莫非您以前是武士出身?”

“您猜对了,大人,”回龙大师微笑着说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的俗家名字叫矶贝平太左卫门武连,你们当中或许有人听过。出家之前,我一直在沙场上驰骋冲锋。从那时候起,我从不畏惧任何人,也不怕妖魔鬼怪。”

听他自报家门,堂上立即传来阵阵敬畏的惊叹声。原来,不少人都知道“恶鬼”矶贝武连的事迹。

回龙大师自报家门后,他的犯罪嫌疑便已经完全洗清,自己仿佛置身于朋友当中。地方官吏们争相护送回龙大师去当地大名的府邸,大名也很敬仰他的威名,对他热烈欢迎,设宴盛情款待,并送给他很多礼物。

当回龙大师离开诹访继续云游之时,已是一位非常富有的僧人了。至于那个妖怪的头颅,他依然带着上路了。他还诙谐地打趣道:“权当留个土特产作为纪念吧!”

最后,我们还需要说说那颗头颅的最终归宿。

离开诹访一两天后,回龙大师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个强盗。强盗事先埋伏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拦住回龙大师,要他脱掉衣服。回龙大师微微一笑,立刻除下僧袍,递给强盗。

强盗接过后,发觉好像有什么东西挂在衣袖上,定睛一看,立时跳了起来。尽管强盗颇有胆色,还是被吓了一跳。他如同丢烫手山芋一般扔下僧袍,往后退了一步,大叫道:“你这和尚,竟然比我还要凶恶!你真的是和尚吗?我虽也杀过人,但从未把人头系在袖子上随身携带!虽然我们是一路人,但我很佩服你!这个人头对我十分有用,我可以拿着它去吓唬路人。你将它卖给我怎么样?我情愿用我的外衣来换你的僧袍,再给你五两银子,买这个人头。”

回龙大师愣住了,半晌才答道:“若你坚持的话,我可以将人头和外衣送与你。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这并不是一颗人头,而是一颗妖怪的头颅。你如果要了它,后患无穷。请注意,我并非危言耸听。”

“好一个奸诈的恶和尚!”强盗喊道,“你杀了人,还要满口胡说八道!我十分想要这颗人头。我的外衣给你,这是钱,快把头给我吧,何必说这种谎言呢?”

回龙大师把那颗头颅递过去,说道:“我并非危言耸听。你竟然愿意为妖怪的头颅掏钱,这才是天大的怪事!哈哈!”

说着,回龙大师大笑三声,扬长而去。

强盗拿着这颗头颅和僧袍开心地去吓唬那些不知情的路人,路人倒也被他蒙混了一段时日。后来,他到了诹访附近作案,弄清楚头颅的来龙去脉后,心中害怕起来,唯恐辘轳首的头颅会为自己带来灾难。

于是,他终于下决心要把头颅物归原主。

他去了甲斐深山,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间茅屋,但屋内已人去楼空。他找不到樵夫的身体,只好单独把头颅埋在茅屋旁的那片树林里。强盗在坟前立了一块墓碑,并请来僧人为其诵经,以超度辘轳首的亡魂。那块墓碑,就是大名鼎鼎的辘轳首碑,直到今天仍然能见到——至少在日本传说中是这么记载的。 taqBpSBXKaRMXMfc6e9D9vWs+t564r1WaFNB6qJdtJQwKjjFazGgjZ6bpAGFch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