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琴 歌

唐·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

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

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 烛增辉,

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

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 奉使千余里,

敢告云山 从此始。

【注释:】

①琴歌:听琴声有感而歌。

②广陵客:指琴师。广陵位于今江苏扬州。

③华烛:饰有文采的蜡烛。

④渌水、楚妃:都是古琴曲。

⑤清淮:地名,靠近淮水。

⑥云山:代指归隐。

【赏析:】

公元745年前后,诗人奉命出使东南,友人为其设宴饯别,此诗即为宴上听琴后有感而作。

首二句,言简意赅,点明琴歌奏响的时间、地点、缘由。首句,着一“欢”字,描述了其乐融融的宴饮气氛。次句,以“鸣琴”二字应题,挈领全诗。

三、四句,诗人笔锋一折,视角从室内拉向室外,以清冷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凉月照城、寒鸦半飞、霜重露降、秋风凄切、万木肃杀的深秋图景,笔落沉郁,似显突兀。然,五句,诗人笔锋再折,写了室内欢宴、红烛高烧、炉火烈烈、薰香淡淡、好友齐聚、欢歌纵饮的温暖情景。两相对比,以哀景反衬乐情,而乐情更甚,不知不觉,便将气氛引向了高潮,既扣了首句“欢今夕”之意,又为“广陵客”的初弹做了最完美的铺垫。

第六句,是琴声的直写,《渌水》《楚妃》都是琴中名曲,清绝雅静,以琴知人,清心怡情。七、八句是琴声的侧写,借对听琴者反应的描摹,间接描绘出琴声之妙及操琴者琴艺之高。“物皆静”“四座无言”形象地表现了众人听琴入迷的陶然神态,且以“无言”衬琴声,愈静愈显琴声之传神;另,“星欲稀”不仅是在摹现实之景,亦是在表时序的推移,星子渐稀,天将黎明,说明听琴的时间很长,由此,更烘托了琴声之好。

末二句,诗人落墨己身,借琴声抒慨,奉使千里,归期无定,心中不由潸然,细想想,与其为一丝虚名虚利,劳碌奔波至此,倒不如辞归旧里、听琴赏景、逍遥度日。

通观全诗,不独写景、写琴,绘人绘意,皆循然有序、浑若贯珠,动静、虚实多方映衬、烘托,满篇风月,言琴者实少,然又处处关琴,笔法之老到,构思之精巧,委实让人叹为观止。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 七弦上,静听松风 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①泠泠:形容清凉,也形容声音清越。

②松风:风入松林,是说琴声凄凉。

【赏析:】

长卿尝自谓“五言长城”,工诗,五言最佳。其诗多幽缓细淡、不显焕、不深峭,雅畅清切,自成一格。

《听弹琴》是长卿作的一首五言咏物诗,即景描绘,借物托志,遣词雅切,颇有其清幽雅淡之风。

诗首句“泠泠七弦上”,以“泠泠”入味,既摹写了琴声的清越,又逗起了后句的“松风寒”,用得极妙;琴为七弦,此处,诗人以“七弦”代琴,不只精确,还颇具象,且与诗题“听弹琴”形成应和。

次句“静听松风寒”,顺承前句。“静听”生动地描绘出了听琴者认真、入神的情态,间接地表现了操琴者琴声之优美、超凡;“松风寒”为双关语,既点出所听琴曲为《风入松》,又以“风入松林,簌簌清寒”形象地描摹出了琴声的幽雅清冽,甚是绝妙。

三、四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诗人转笔托志,且议且抒情,一个“虽”字,道出了情感的起伏变化,琴声虽美,但终究已是“古调”。唐人最喜听琵琶,以琵琶为时尚,喜欢听琴曲、能赏琴曲的人实在是寥寥。“古”与“今”的强烈对比,“多不弹”的寥落现状,让人叹惋之余,自难免生出几分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感慨。而这,也恰是诗人想要借琴寄托的肺腑之言。长卿其人,清才绝世,但于世俗却落落寡合,骨子里总带着几分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清高与郁气,这种清高、这种郁气,借此听琴曲,自然而然,淋漓尽致地流泻而出。诗人遣词造句之高妙,由此可见一斑。

听郑五愔 弹琴

唐·孟浩然

阮籍 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注释:】

①郑五愔:郑愔,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

②阮籍:三国时魏人,竹林七贤之一。

③龙唇琴:古代琴名。龙唇,琴的发音部位,后世也作为琴的代称。

【赏析:】

孟襄阳(孟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性疏狂、好节义、交游广阔,良朋遍四海,郑愔和他少年相交,情谊颇厚。此诗,便是一次听友人弹琴后,有感而作。

诗一、二句入笔疏阔,未言琴,先用典摹人,以阮籍比郑愔,言其擅饮,也擅琴。“清风坐竹林”句,既是实写竹林欢筵、清风微拂、友人相聚的情景,又是虚写,是竹林七贤典故的一种化用。

三、四句,顺承首二句之“名饮”,描绘了欢宴中途,酒至“半酣”,郑愔即兴鸣琴的情景。其中“下”“拂拭”描写得极细致、自然、传神,读之,似恍然能见一位豪放、洒脱、旷达的高士纵酒弹唱的不羁身影。“龙唇琴”为古琴名,此处借指琴,暗喻郑愔的琴名贵,人品也贵重。

五、六句,诗人笔锋顺宕,写了郑愔边弹边饮的具体情形。“一杯弹一曲”摹其狂放自适、豪兴气派,“不觉夕阳沉”则以时序的悄然推移,写听琴者的沉醉着迷,间接赞郑愔琴艺高妙。

史载,孟襄阳极擅琴,琴艺非凡,能让他“不觉”时序转圜、陶醉其中的琴声,其妙趣、其精湛,可想而知。由琴声,联想弹琴之人,恍然也能见其风度之一二。

七、八句,诗人没再摹琴,而是即景抒情,直言自身“意在山水”,而郑愔之琴声恰与他 “夙心”相谐,知音之意,呼之欲出。细细品之,亦颇见其味,无论人琴。

废 琴

唐·白居易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澹 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注释:】

①澹:恬静,安然。

【赏析:】

《废琴》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既咏物,又托物寄慨,述说了作者自身政治上的失意,颇有些曲高和寡之叹。

首四句,诗人从制琴的材料、琴的渊源、琴淡雅的声音起笔,暗点琴为淳然古风的象征。同时,“太古”“古声”应“今人”,也为后文琴之“废”做了铺垫。

太古以降,圣乐渐废,至唐时,民族大融合带来了诸多革新,世俗不再尚雅,而尚繁、尚欢,所以,古琴蒙尘。中四句,诗人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废琴”的现状,“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褪去了华彩,蒙上了灰尘,曾盛于太古的琴久已无人弹奏,然,纵便被冷落如此,琴之“遗音”却仍“泠泠”。“泠泠”表清越雅淡,言明琴不改其志、不易其声的坚守与高尚情操。

后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琴的曲高和寡。琴虽雅淡,却并不清高,很愿意“为君弹”,只是,无奈的是,“纵弹人不听”,无人赏识,知音难觅,由是,琴也只能自弹自听。

为何会如此呢?末句,诗人揭示了原因,不过是“羌笛与秦筝”这些俗乐占据了主流罢了。

在此,诗人以古琴自喻,一方面表现了自己的坚持、孤守、清正,另一方面也寄寓了几分政治上的失意,“君”好“秦筝”,不正视听,鄙弃雅乐,“泠泠”之琴自然毫无用武之地,只能废置蒙尘。这种鲜明的比对,残酷的现状,隐约之间,又呼应了诗首的“不称今人情”,让整首诗变得更加谐和、完满、工谨、自然。

琴 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 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注释:】

①何:为什么。

【赏析:】

秦汉魏晋、唐宋元明,历朝历代,咏琴者不知凡几。或咏琴声,或咏琴形,或寄琴心,若东坡这般以禅心哲理入诗者却并不多。

佛教《楞严经》中有言:“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东坡的《琴诗》便是对这一禅论的阐释与发散。

诗很短,只四句,语言浅白清健,且叙且问。首二句为一问:如果琴声发于琴,为何将琴放置匣中却不鸣?末二句为一问:如果琴声发于指,为何侧耳指上未能听到琴声?言外之意就是,琴声的形成,不独靠指,也不独靠琴,唯琴与指结合,才能奏出妙音。琴质地不同,琴弦长短粗细有异,人弹琴的指法不同,蕴藉在指法中的情感心绪不同,弹出的声音自然也不同。弹琴讲究的是技与琴合、指与琴合、人琴合一,君臣朝纲、内外大事之处置、用人治吏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这些,诗人在诗中皆未曾明言,而是只问不答,给出了无限的留白,也赋予了此诗无穷的意韵与思考空间。毕竟,人生阅历不同,出身、地位、环境不同,理解与考量也便不同,一万个人读《琴诗》便能有一万种理解,这大抵也便是东坡落笔最高之处了。

唐·白居易

置琴曲几上,慵坐但含情。

何烦故 挥弄,风弦自有声。

【注释:】

①故:故意。

【赏析:】

世人咏琴,或听或弹,或奏或歌,乐天独不然。他的《琴》虽短小朴素,内里却又颇有几分精致与深杳味道。

诗首句“置琴曲几上”,浅白朴素,平平之语,似无甚出奇之处,却又多设悬念,引人联想。把琴放在几案上,是要干什么?练琴?抚琴?修琴?调弦?抑或其他?诗人未曾明言。然,依照惯常的思维来看,终究是要弹琴的概率大一些。

然而,次句,诗人却转笔,给出了一个出人意表的答案。“慵坐但含情”,把琴放在曲几上之后,没有弹,没有奏,没有调音,也没有愤而断弦,而是慵懒安然地倚几而坐,脉脉含情地看琴。

为何如此?这不是很奇怪吗?三、四句,诗人恳切直言,给出了解释。“何烦故挥弄,风弦自有声”,故意挥弦、巧自拨弄,多麻烦啊,多让人厌烦啊。君岂不知风拂琴弦琴自响,那才是最自然、最惬意、最浑成的琴声,非“故挥弄”可得。此处,诗人借“风弦自有声”的自然现象,托意言志,既表达了对凡俗阿艳之琴曲及操琴以媚上之人的鄙视轻蔑,又表达了自己宁折不弯、宁可置琴案几上不弹不奏也不随意附流俗的心志。同时,字里行间,也隐约透露出了几分清傲之意,“风弦”之句,读来,与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之句倒是颇有三分异曲同工之妙。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 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因为附近有竹林而得名。

②幽篁:幽深的竹林。

③长啸:嘬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魏晋时期,一些文人雅士将吹口哨称为“啸”。

【赏析:】

《竹里馆》是摩诘隐居蓝田辋川之时命笔而成的五言短诗,遣词秀淡,意境清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极具闲远之趣。

全诗共四句,造语平淡,殊无奇处,无论是绘景还是状人都无动人之处。选取的意象、剪裁的图景,独自来看,也都稀松常见。然而,当这样的平淡被串联为一个整体,似乎便具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灵性,情景宛然、人景相得,顿生幽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摹竹亦摹人,表面看去,“幽篁”不过是“独坐弹琴、林中抒啸”之人活动的背景,实则不然。“幽篁”才是诗中最点睛、最独特之处。对它,诗人没有多做赘述,仅仅是用了一个“幽”字,便描述出了月夜竹林清远、宁静、闲逸、孤寂、幽美的诸多意境,且竹之幽静与人之琴啸恰形成一组反衬,相互烘托,动静转圜,颇是绝妙。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摹人的同时也摹竹,琴从不是流俗之技,能同操共鸣者寥寥,所以诗人说“人不知”,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弹琴之人并不感到孤独,因为这修修幽篁里,有竹叶相和,更有“明月相照”,以月为朋、为知己,不仅立意新颖,情调上也颇闲适。同时,明月相照的,又何尝只有人,还有那“深林”“幽篁”,月光之“明”与深林之“深”、幽篁之“幽”又形成了一组绝妙的反衬,光暗之间,别有几分着手成春的大家气象。

总而言之,摩诘此诗,最胜在意境,最美在恬静。竹林清静幽茂、人闲逸清幽、月皎洁明晰,三者相承相合,浑然一体,不知不觉,便达到了听觉与视觉上最浑融的衬照,所谓妙笔天成,不外如是。 3qswqJO2gTEjkNWHkNY/1tzT14q8C9YjwEvA57s8UvWxdJSgN81nce1GuaHnXv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