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菊 花

唐·元稹

秋丛 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 无花。

【注释:】

①秋丛:指丛丛秋菊。

②陶家:陶渊明的家。

③更:再。

【赏析:】

《菊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代表诗篇,全诗格调清新,语言雅淡,浅白中萦着三分拙秀,愈品愈见佳趣。

首句“秋丛绕舍似陶家”,起笔淡而不俗,寥寥七字,便将田园舍里、菊花丛绽的清恬景象从容描绘出来,花开盛烈,一丛丛,一簇簇,蜿蜿蜒蜒,颇见雅趣。“秋”言明物候,“丛”“绕”极言菊花之多、菊绽之盛,“似陶家”明说环境之清幽,暗点茅舍主人如陶公般出尘的品格及志趣,朴实中见秀华,匠心独运。

次句“遍绕篱边日渐斜”上承前句,顺势而绘赏菊之趣,由花及人。“遍绕”二字极言菊之多;“篱边”既与“似陶家”相应和,又写出了移步换景、悠然赏菊的意趣;“日渐斜”明是写实,实则是在以实点虚,借红日西斜这一现实物象将诗人痴痴赏菊、乐而不知时的情态描摹得入木三分,人、花、落日相契而动,无形之间,一片爱菊之情便已扑面而至。

及后二句,诗人笔锋转折,“不是花中偏爱菊”貌似是在否定,实际上却以否代述,写出了对菊由衷偏爱的情由。深秋时节,百花凋残,除了凌寒而放的菊花,竟已无花可赏,“此花开尽更无花”,无一字之赞,却将内心之赞叹咏颂之情,述了个完全。大家笔力,由此可见一二。

感遇四首(其二)

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 ,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注释:】

①蕙:蕙兰,多年生草本植物。

【赏析:】

古来文人皆赞菊,唯有太白叹其微。言及“东篱菊”,首联首句,太白便重重地下了一个“叹”字,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此后种种,皆由“叹”而铺展、生发。

菊有何可叹之处呢?

瞧,它茎干疏细、枝叶微小,虽说和兰蕙群芳有所不同,也“自有芳菲”,但从未酒泛盈樽,哪怕是沾染了少许清露月辉也不过徒然。

它花期并不太长,若菊花盛放之时无人东篱相采,那么,当花枯叶落、菊香凋萎、零落枝头,它又要以何为依?如是,有芳菲而蒙尘,无奈而飘零,难道不可叹?不应叹?

况,花语人语,花思人思,太白叹篱菊,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托物寄慨,在叹人,亦叹己。他少而聪颖、才华横溢,也曾供奉金銮、为天子重,但最后,却因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而被赐金放还。从此之后,仕途便一直郁郁,有志难舒。此处,太白说菊“自有芳菲”“徒沾清露辉”“虽异兰蕙”却“茎疏叶微”,其实,不过是借菊来说己。他正当壮年之时,无人赏识重用,虚度了不知多少光阴,就像那菊,荣时无人采撷,辜负了芳尘,待得飘零,无处凭依,纵便有几分清名又徒呼奈何。

此处,诗人着笔是带着几分郁气与不平的。只是,他生性旷达,于是这郁就转而成了叹,成了惋,不那么浓烈,浅浅淡淡的,却又格外醒人夺目。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 入少年场。

【注释:】

①郁金黄:花名,即金桂,这里是指黄色的菊花像郁金黄。

②白头翁:诗人的自称。

【赏析:】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一生创作浩繁,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重阳席上赋白菊》是数九重阳之日,乐天聊发疏狂,写就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不长,秉承了其一向浅白平实、通俗易懂的诗风,字字朴拙,简约明了,但朴拙之中却又别有一番韵味,寄情于物,佳作难得。

诗为咏颂白菊而作,开首却未以白菊切入,而是以“满园花菊郁金黄”挈领,先写了园中黄菊的鲜艳夺目、璀璨娇艳。之后,方笔锋一折,写了满目金黄之中那“色似霜”的“孤丛”。其中,“孤丛”之“孤”不独与“满园”之“满”形成鲜明对照,直接描摹出了白菊的孤独、稀少,更间接地借“孤”托意,表现了白菊卓然不似黄菊的风骨,且,万金丛中一点白,色彩殊异,自然也便点出了白菊被瞩目的原因。另外,“色似霜”三字,虽十分浅白,却也最是生动,将白菊如霜雪般皎洁的色彩及品格描摹得淋漓尽致,造语天然,很见别致。

三、四两句,“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笔锋顺折,由花写人,以“酒席”暗合题首之“重阳席上”。之后,又以园中“白菊孤丛,金黄满眼”的景象与席上“少年毕集,唯一老翁”的情境相对相代,转圜如意,自见功底,以花喻人,自言年虽耄耋、童心未泯、壮志仍存,笔墨雅淡,不刻不露,巧妙之处,回味无穷。

九月十二日折菊

宋·陆游

黄菊芬芳绝世奇,

重阳错把配萸 枝。

开迟愈见凌霜操,

堪笑儿童道过时。

【注释:】

①萸:茱萸,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

【赏析:】

古往今来,咏菊之诗无数,雅士赋其风流,隐士赋其恬淡,高士赋其孤芳,耿士赋其凌寒,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菊,每一种都独具风华。放翁的菊,自然也不例外。

诗首句“黄菊芬芳绝世奇”,起势炽烈,甫一提笔,便绘了一幅花容灿灿、花香馥郁、绝世倾城的菊花图,色极明妍,香极芬芳,应一“奇”字,愈觉美好。所以,诗人才慨叹“重阳错把配萸枝”,一个“错”字,道尽了遗憾惋惜之意。显然,在诗人看来,能驱病辟邪的茱萸虽然也美好,但却是不足以与“黄菊”相匹配的。至此,诗人对菊的喜爱、赞美、推崇之情已洋洋流溢于外。

带着这种推崇、欣喜,第三句,诗人顺势以直白朴实的语言,对菊做了由衷的赞颂,说“开迟愈见凌霜操”,菊花花开愈迟,霜寒愈重,天气愈清冷肃杀,比起早放的菊花,迟开的菊花就愈显凌霜之节、傲寒之态。此处,“愈”表示递进,加重了赞叹之意,“开迟”本是平叙,但却上应诗题之九月十二(重阳之后),下和末句之“过时”,中绾“黄菊”凌霜之态、之品,颇是绝妙。

最后,诗人且赞且叹,由自己的赞,写到“儿童道过时”的鄙,虽未多作置评,只以“堪笑”二字来收束,但其中的不屑轻嘲之意却不言自明。

咏 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

【注释:】

①著瓦轻:轻轻地附着在瓦上。

【赏析:】

乐天之诗多平易浅显、妇孺能懂,这首咏菊小诗却难得精致。

首句,“一夜新霜著瓦轻”,先为菊花之绽放营造了霜寒清冷的大环境。“一夜”表时序,应末句之“晓”,点出菊为霜后晓放之菊,为摹菊之耐寒凌霜,平添三分韵致;“新霜”说明霜是初霜,季节刚刚改易,间接表明物候为初秋,“轻”则很形象地描绘出了夜霜降落、天气改变的无声无息,为诗人观菊之行再增三分惊喜之意。

次句“芭蕉新折败荷倾”与三句“耐寒唯有东篱菊”皆是“一夜新霜”后生发而出的景致,只是一衰一放、一折一开,对比鲜明,两相比照,更凸显了菊傲霜而放的难能可贵。

四句“金粟初开晓更清”是对新开之菊的具体摹状。“金粟”艳其色,“更清”应其香,“晓”应“一夜”,首尾之间,自然形成呼应。至此,一幅清新别致的晓菊傲霜图才算真正勾勒完成。

通观全诗,不难看出,诗人的层层布局是极有序的,且咏物的同时,托志自况且况人之意也呼之欲出。菊之品性高洁,可赞可歌者实多,乐天却独赞其清绝耐寒,想来,彼时其境遇定然是多艰的,赞菊之语,多半也是对自己的砥砺之言,菊能如此,人亦不逊。

和郭主簿(其二)

晋·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 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注释:】

①遥瞻:遥望。

【赏析:】

渊明爱菊,尽人皆知,其笔下之菊,多悠然闲逸,有隐士之态,本诗之菊,却不尽相同。

虽描摹的是秋菊,起笔时,诗人却偏别开生面,以多雨之“三春”入境,先入为主,摹出了一派不同于以往的灿烂秋色。及后四句,“露凝”“天高”“陵岑”“逸峰”等其实皆是对“清凉素秋”的一种具象,同时,这“遥瞻”的种种“奇绝”亦皆是为摹菊而营造的大背景。

自“芳菊”句起,诗人俯瞰的视角被渐渐拉近,一个“芳”字,一个“耀”字写尽了菊花盛绽、明媚灿烂的风情;素秋时节,万木凋杀,唯有菊花傲霜而立、独笑山岗,这等坚毅贞秀的英姿,恰是秋日最美的代言。是以,诗人才将它与“青松”并列,赞其卓尔不群、风标绝俗、为“霜下杰”。

芳菊如是嘉好,举杯邀菊、漫漫清赏自也便是题中之义。于是,后四句,诗人笔锋一折,即景抒怀,“衔觞”之念,由花及人,写到了“幽人”的念与怀、赞与叹。然而,千载抚菊之“幽人”,心绪万千,大多繁杂,对菊、因菊、感菊,既怀三分田园归隐之态,又不乏三分身处霜寒虽则傲凌却又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愤,两相夹杂,自是心绪难平,而在这样矛盾而复杂的心绪下,对菊酌饮的诗人情不自禁便生了“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的慨叹。一语之中,既含了卓然不流于俗的“幽人”高格,又带了几分不遇的凄凉落寂,愈是品味,愈觉情长。 6sdzJQxV6ODmUbfMTrd3tlRKgiSw1REtq7kQoAYAA28xnco9Adiq2h97hCVx0//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