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慈姥竹

唐·李白

野竹攒 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 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 凋,贞心尝自保。

【注释:】

①慈姥(mǔ)竹:又称“子母竹”。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是做箫、笛的好材料。枝干森束如母子相依,常用来比喻母亲的爱。

②攒:同“钻”。

③虚声:空谷间的回声。

④蒲(pú)柳:植物名,又名水杨。

【赏析:】

《慈姥竹》是唐代浪漫主义名家、诗仙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咏物诗。

诗首联即铺叙,以明快生动的语言述尽慈姥竹之神韵、风貌。“野”言竹之自由任性;“攒”表竹之顽强、蓬勃;“含烟”,有蓊郁之态,描述的是竹之繁茂葱茏;“江岛”点明竹之环境,写尽一地之风貌。

颔联,为全诗点睛之笔,锤字炼句,精彩独到,不仅咏出了竹色竹声,更咏出了竹神竹韵,让竹瞬间鲜活了起来。首句“翠色落波深”,摹竹色,以“翠”着眼,以“深”落笔,生动地描绘出了翠竹映碧波、碧波因翠染而愈绿愈色深的景致;次句“虚声带寒早”,摹竹声,起意在“声”,点墨在“寒”,以风动竹枝、竹声飒飒、竹声和了风声,令人遍体生凉,以至于平生春寒早到之错觉,描述了竹之韵、之清、之寒、之孤。此联,双句通感,角度多元,立意新颖,造语精致,颇见匠心。

颈联,诗人不再直接摹竹,转而写了以竹为笛,曲奏龙凤的事实,写出了竹之可用、得用、高材、洁性。

尾联,诗人笔锋再转,以柳、竹对比的手法,直接抒情,以述“贞心”。在诗人看来,“蒲柳”太易凋萎零落,纵便有些风姿,也是枉然,而竹却不同,竹“攒石而生”,蓊蓊而坚,即便风吹雨打,亦能永葆本色。所以,诗人在末句,以“贞”赞竹,同时,以竹自比,托物寄意,表现了自己宁折不弯的傲骨及永不改易的一腔贞静情怀。

严郑公 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 ,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释:】

①严郑公:指严武。

②箨:竹笋外一层层的皮,笋壳。

【赏析:】

杜甫的诗一向苍凉沉郁、饱含忧国忧民之思,如本诗般语调轻快、色彩明艳的,委实不多。

诗描述的是新竹,原是作者和挚友严武同题而作,诗风宛然清丽、秀而可人。

诗前三联,皆摹竹状物。

首联,诗人落笔于“新”,以“半含”“才出”化静为动,将竹婷婷怡人的姿态及蓬勃向上的生长过程缓缓勾勒出来,数语传神,别出新巧。

颔、颈二联,诗人从视觉和嗅觉两处着墨,分别对晴日之竹、雨日之竹做了描摹。

颔联绘的是晴竹。“色侵书帙晚”是从视觉的角度摹竹色竹影,“侵”字写尽了影随日光而动、面积不断扩大偏移的渐进过程;“晚”则照应“侵”字,竹影翳翳、遮蔽日光,似乎是天色暗淡了下来,邻近傍晚,由此,给人一种时间上的错觉;“阴过酒樽凉”,顺承前句,依旧在摹竹影、竹色,却又变幻了角度,说竹叶葱碧喜人、竹影摇曳生姿,斑驳的竹影,郁郁的青色,同时映入、移过酒杯,不觉之间,便为这酒、这景、这饮酒人平添了几分凉爽之意。

颈联绘的是雨竹。首句“雨洗涓涓净”,描摹的是微雨过后,竹清洁明净、一尘不染的无瑕风姿;次句“风吹细细香”,则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雨后格外清芬的竹香,此处,“细细”一语用得极妙,将竹香的清浅、柔和描绘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联,诗人笔锋顺转,借景抒情。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笔是虚笔,乃是诗人纵意联想出的景象,但字里行间,却满是寓意期待、意味深长。“无剪伐”“拂云长”一语三关,既有尊重天性,任“竹”自由生长、以成其高之意,又有呵护“新竹”,关怀其成长,令其成材之意,同时,也颇有几分希望不被攻讦,得到提携,能一展抱负,平步青云之意。

另外,此诗既为应和之诗,难免要赞主人,所以,行文之间,也自有三分赞严武的意思,只是并不明显。

种 竹

宋·司马光

种竹南墙阴,竹生皆北向。

苟非 阳在北,竹性安可强。

乃知就阳意,草木皆有情。

园葵最柔弱,独取倾心名。

【注释:】

①苟非:如果不是。

【赏析:】

一部《资治通鉴》成就了司马光不世的清名,世人皆知其擅经、擅史、擅策对,却不知他也擅诗词。

《种竹》一诗,诗风朴秀,意境天成,构思典丽,情致深远,托物以喻人,情语物语,相得益彰,颇见奇妙。

首二句“种竹南墙阴,竹生皆北向”,语浅白,却赋雅趣,以“南墙之竹北向而生”的奇异景象做引,由景入情,引人遐思。“阴”为阴面,点明不向阳;“种”表明竹非野生,而是人为栽植,是园中之竹,为尾句的竹、葵对比做了前序铺垫。

第三、四句顺承首二句,以“阳在北”对“竹生皆北向”的奇景做了解释,亦以虽植生南墙,却顽强向北的事实,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竹的“刚强劲节”。另外,“苟非”“安可”上下相承,顺序叠进,既表达了怜竹之意,亦点出了竹刚强的原因,以物砺人,暗蕴人当于困境之中搏风击雨、一心向阳、刚介不屈之意。

后四句与第三、四句紧密相切,由议抒情,直发感慨,“乃知就阳意,草木皆有情”,草木纵无知,却有情,也知循于本能,向阳、逐阳而生。然,同在庭园之中,“倾心”之名却被“最柔弱”的“园葵”独取,提及园葵,世人皆知其“向阳而生”,但同样“向阳”的竹却默默无闻。此处,诗人不独以葵、竹之鲜明对比衬托了竹之刚强、傲岸、不慕名利,亦以葵、竹相映,上承“皆有情”之语,匠心独妙,令人赞叹。

风竹三首(其一)

明·徐渭

竹劲由来缺样同

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

若今琅玕 不向东。

【注释:】

①样同:同样的。

②琅玕:这里指翠竹。

【赏析:】

终明一朝,百花齐放,才子纷纭,名垂者实繁,“青藤画派”鼻祖、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为其一。

徐渭擅画,也擅诗,其诗存世者不多,《风竹》三首最经典,此诗为其一。

全诗构思巧致,别开生面,初起笔,便让人眼前一亮。世人皆叹竹之劲节,言竹必言其劲、其节、其耿、其直,徐渭却偏不,他说“竹劲由来缺样同”,赋予了竹与众不同的标签。

没有哪一根竹子,会和其他的竹子一样,哪怕同样顽强、同样劲节、同样挺拔,但表现顽强、表现劲节、表现挺拔的方式却是不同的,所以,在首句言了不同之后,诗人一脉顺势,直言“画家虽巧也难工”,哪怕是最擅画竹、笔法再工巧的画家,也不可能尽传竹神,把所有的竹子都画好。

借此,三、四两句,诗人一笔而代,说“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昨夜西风朔朔,风中千竹万竹摇曳,今日再见,竹林中的竹子亦不全然东倾。竹沐西风,不尽向东,人亦如此。不是所有的人在困难艰险中都会以同样的方式、方法来保持劲节,但选择的方法不同,不代表不劲节。此处,诗人明是写竹,实则是在以竹喻己。他这一生,虽才名早扬,却命途多舛,很是坎坷。逢事遇乱,他的选择也多不同于俗、个性张扬。是以,时人对他褒贬不一,有赞者,也有诋者,而《风竹》,显然便是徐渭的自彰、自辩与自白,娓娓读来,颇感其心。

篱 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做篱笆,求人不如求己。

【注释:】

①荆杞:荆棘和枸杞,有时用来形容萧条破败的景象。

【赏析:】

郑板桥(郑燮号板桥)一生以“诗书画”三者称绝,爱兰竹石,常喻竹为“百年长青”之植,以之成诵多篇。其中,《竹石》最著名,《篱竹》则寓意深刻、最富理趣。

首句“一片绿阴如洗”,明快清丽,寥寥六字,便描绘出了修竹千竿、翠色如新、叶重荫浓的恬适美好景致。

只是,一切美好,大多脆弱易逝,需要守护。竹呢?这样美好的绿竹清景,自然也需要守护。谁来守护?常人多认为应是带刺的荆杞,诗人却不以为然,甚至,在次句,他率然直陈:“护竹何劳荆杞?”何,意为何必。何劳,意即何必劳、无须劳,也就是无须劳烦荆杞,以疑代否,语气很是强烈。

那么,不用荆杞来护竹,用什么呢?三句,诗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仍将竹做篱笆”,用坚韧的竹子扎一圈篱笆,自然就能将篱内婀娜浓绿、一片清好的美景护持住了,既简单,又方便,无须另做寻求。

是以,四句,诗人顺势说理,吐出了那句广传后世的名言:“求人不如求己。”

竹子坚强自立,不以荆杞为凭依,能够自我保护、自我成就。人呢?人亦当如竹一般,立身于世,修自身、修德行,自立自强、坚定傲然,无须以任何势力、任何人为依附,洁身自好,以己为天,秉持中正,自拔节,自疏旷,也能成就自身的“一片绿阴如洗”。

通览全诗,诗人没有做赘赘之言,没有长篇说教,反而寓理于竹,托物明理,将枯燥的说教以竹为载体具现,从竹中发掘种种内美之质,栩栩之间,自觉悠长。郑板桥虽非诗词国手,但以竹为篱、以篱护竹的新颖构思,行云流水般的遣词用语,深入浅出的析理入趣,却也难能可贵,堪为大家风致。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

①包大中丞括:包括,是郑板桥的年伯,他当时担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清代巡抚又称中丞,“大”表示尊敬之意。

【赏析:】

公元1746年,郑板桥赴潍县任知县。时年,山东大旱,饥荒连绵,民生凋敝。郑板桥忧思重重,坐卧不安,手绘墨竹图一幅,赠予时任山东布政使的包括。画中题诗,托物取喻,以传其情。于是,便有了这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首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直摹画竹之因由,言明画中竹为衙内竹。“萧萧”摹其音,以声入画,以画映诗,将画中未传之凄清苦郁尽皆展现。

次句“疑是民间疾苦声”,与首句声息与共,是首句竹声及画中墨竹引发的系列联想。风竹萧萧如呜咽,诗人由此,推竹及人,想到了那些大旱中饥寒交迫、生计维艰的百姓痛哭呜咽之声,“疾苦”应“声”,颇见神思之渺远,人心之清怀。

三、四二句,转笔抒情,以竹自况且况人。“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指自己,也指包括。“一枝一叶总关情”既照应了画竹、诗竹之主题,又以竹为托寄,抒发了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同情之情。“一枝一叶”寓意极是广泛,枝枝叶叶,点点滴滴,照以细节,寓以真情,不知不觉间,便将画的内涵与人的胸襟器量拓开无数。

新 竹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

十丈龙孙 绕凤池

【注释:】

①龙孙:竹笋的别称。

②凤池:凤凰池,旧指宰相衙门所在的地方,这里指四周长着竹子的池塘。

【赏析:】

《新竹》是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作的一首咏物托志小诗。

全诗语言清朴、明白如话、立意疏朗、言浅韵深,既见物神,又见人神,读来颇见佳趣。

首句“新竹高于旧竹枝”,起势平明,内见隽永,看似如白开水般平叙无味,却挈领全诗,别见几分蓬勃朝气。“新”与“旧”高低的对比,不仅摹出了新竹的昂扬茁壮,亦描绘出了旧竹的宽厚欣然。新竹旧竹枝叶相映,更见繁密清美。

次句“全凭老干为扶持”,顺承首句,是对首句新竹高于旧竹现象的自然解释,字里行间颇见恬然淡泊。

及后二句,诗人笔锋微错,由眼见而浮想,自实见虚,对“明年”今日竹林的景致做了展望。“十丈”极言新竹之挺秀拔萃;“龙孙”借指竹笋,应前句之“新生”,另,“龙孙”与“凤池”呼和,隐约之间可见赞誉流美之意,以“龙凤”之辞言竹,既是赞竹,也是赞人,赞竹之风标绝代,亦赞人龙章凤姿、卓然不俗。

纵览全诗,字字言竹,不见人迹,实则句句写人,既写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盛况,也写出了旧人对新人的栽培,新人对旧人的感激崇敬,谆谆数语,既见感喟,又含展望,言浅意深,语短情长,自见蕴藉。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 溽暑 。醉如酒,隐几 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注释:】

①南州:指永州。

②溽暑:指盛夏的气候湿热。

③隐几:靠着几案。

④牖:窗户。

⑤茶臼:用来捣茶的石臼。

【赏析:】

柳河东一生,文章含远,诗词纵横,所作极丰。《夏昼偶作》虽不著名,但造语婉蓄、立意恬淡、格调清远、情随景入、自然流美,亦为一时佳作。

诗开首应题,“南州”点明地点,“暑”点明时令,“溽”状南州夏日潮湿闷热的气候特征,“醉如酒”则是“溽暑”人难耐的细节描摹。

及后三句,皆应首句。“隐几”句是“溽暑”的进一步生发。因难耐溽暑,所以“开北牖”;因“醉如酒”,所以“熟眠”。“熟”之一字,在此用得极是贴切,将“眠”之香、之酣、之长描绘得淋漓尽致。一觉酣眠,醒时“独觉无馀声”,一片清幽岑寂,唯“山童隔竹敲茶臼”。一个“敲”字,以动衬静,更显“馀声”之“无”,颇见意趣。

然而,诗人入笔写“山童”,为的却不是表清幽、言闲逸。事实上,河东一生遭逢坎坷,难见悠闲,诗中种种闲适,不过只是表象,末句“山童”语,才是卒章显志之言。诗人借自身盛夏悠然午睡之闲和山童日午仍敲臼劳碌之忙,写出了官与民巨大的境遇差别,表达了民生之多艰,字里行间,既见怜悯,又觉感愤,言有尽,意无穷,耐人寻味,颇是高妙。

潇湘神 ·斑竹

唐·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 欲听瑶瑟 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注释:】

①潇湘神:词牌名,又名《潇湘曲》。潇湘,湖南西南部潇水、湘水。

②斑竹:湘妃竹。据说舜在苍梧去世,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赶来,痛哭不已,眼泪染在竹子上,像泪痕一样斑斑点点,所以叫“斑竹”。

③楚客:原指屈原,这里是作者自况,此词写于刘禹锡被贬朗州之时。

④瑶瑟:用美玉装饰的瑟。

【赏析:】

刘梦得(刘禹锡字梦得)世出名门、书香传家、才高德显,有“诗豪”之誉。他平生有志,期以经纶,却终不得时。这首以民间迎神曲调改编的小词便是其被贬朗州时的托物寄怨之作。

词开首叠用两句“斑竹枝”,不仅以滚珠流水般的句式领出一片哀怨之意,而且呼应词旨,对“斑竹”及与其相关的典故做了无形又有形的强调,为后文做垫。

“泪痕点点寄相思”,紧承前句,化用“舜死苍梧,娥皇、女英泣涕湘水,泪洒湘竹,留痕斑斑,遂为斑竹”的神话典故,既写出了“斑竹枝”背后含蕴的凄美故事,亦以泪痕喻竹斑,道尽了“相思”。此处相思,一语双关,既是“湘妃”对舜的“相思”,凄婉缠绵,亦是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相思”,怨中带愤,凄中有不平。人与竹映,竹情人声,相映成趣,一气贯下,既见流丽,也彰隽雅。

及后“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两句,则是对前之“相思”的一种生发,虚中带实,幻中见真,虚实相合,很见功底。此处“潇湘水上,月明星稀,湘妃鼓瑟,楚客静听”自然是遥想的场景,但这遥想却又照进了现实。湘水涛涛之声,斑竹簌簌之声,深夜月明之景皆是实景,实中又见三分虚渺,景与情和,长传哀凉怨愤,尤其是“楚客”一语,明是在写屈原,实则却是以屈原自况,写自身无辜被贬之悲愤,古之神妃、楚之洁臣与今之贬谪人借由湘水之畔的几茎斑竹浑然交融,词尽意幽,足见高妙。

满庭芳·碧水惊秋

宋·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 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 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酒 ,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 渐转,白露点苍苔。

【注释:】

①洞房:深邃的内室。

②砧杵:砧,捣衣石;杵,捣衣棒。二者都是古代捣衣的工具。

③酒:被酒所困,也就是借酒浇愁。

④金波:月光。

【赏析:】

秦观,字少游,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称胜。其词多雅丽清切、工整天然、情韵兼胜,此词为其代表作。

词上阕以景语开篇,描绘出了深秋时节、碧水潇潇、黄云掩日的衰飒之景。“秋”点明时令,“惊”不独赋“碧水”以性灵,且暗含时序匆匆之叹;以“黄”饰“云”,别见黯淡,以“凝”写“暮”,自见沉厚,之后“空阶败叶”之“零乱”更将深秋日暮的衰飒凄凉氛围推向了极致。及后,“人静”“斜月”“砧杵声催”都是对前句衰飒的进一步生发,而“重阳近”之语,不独应“秋”,还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无限的思乡怀人之叹,所以,上阕结处,词人才说“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此处,“摇”写尽了风竹的形神,“故人”点题,表明情旨。

下阕,词人落笔即成势,以“伤怀”奠定情感基调,承上启下,借景抒情,道出胸中种种怅惘凄郁。“新欢易失”叹新欢难得、志同者少;“往事难猜”暗含故旧天涯飘零,不愿也不敢回首往昔之伤感。“问菊”二句,既照应了上阕之“惊秋”,亦含蓄地写出了知音难觅的境况,进一步加深了怀旧之念。“谩道”三句,极写借酒浇愁愁更愁之意,将花、酒、愁自然缀连。歇拍三句,不述情思,偏以景结,蕴藉情深,回旋跌宕,余韵袅袅,更增回味。 EMkVMYrLhvFG4lqjBHud7Pwho3SLyB1AJBV8dsvUsIQBRWHq5qz8RgeIJysZnzc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