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石 兰

宋·梅尧臣

言石曾非石上生,

名兰乃是兰之类。

疗疴 炎帝与书功,

纫佩楚臣空有意。

【注释:】

①疗疴:疗沉疴、治疾病。

【赏析:】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现实主义名家,一生创作浩繁,《石兰》为其中之一,全诗短小精悍,淡雅平明,可圈可点。

诗如其名,咏的是石兰,但诗人却没有从石兰之花容妍态、色香姿颜入笔,而是匠心巧运,从“石兰”之名入笔。“言石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说的是,石兰虽然以石标榜,但并非生长于岩石幽壁之中,以兰为名,确实也是兰属。至于,不是石上生,那是何处生、何处长?属于兰类,姿容、芬芳、品性、气节方面又与兰类有多少共融、共通之处?诗人并未提及一字。言外之意,越是咀嚼、思虑,便越觉回味。

一番未尽之言后,诗人笔锋递转,借物抒情,又发慨叹:“疗疴炎帝与书功,纫佩楚臣空有意。”昔年,(石兰)为人疗沉疴、治疾病,炎帝亲自为她书写功劳,但如今炎帝不在,明君不复、沧海桑田改易,石兰纵有“纫佩楚臣”之意,却不过转眼成“空”。两相比对,境遇天差地远,个中多少思绪,或怨或愤,或淡泊或填膺,诗人未曾明言,也不做明言,唯愿读者自思量。此处,“空”之一字用得尤为独到,为何“空”?是“楚臣”无意且不愿再佩兰?还是再无有资格佩兰的“楚臣”?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众说纷纭,不外见仁见智。

一诗成谜,一诗解趣,一诗含义可千般,如此佳篇,殊是难得,后人言咏兰,必崇《石兰》,自不无道理。

幽 兰

晋·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 ,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注释:】

①故路:旧路。

【赏析:】

一直冀望清风朗月,桃花源里自秋风的陶渊明,从始至终,内心都充斥着一种难言的恬适与洒脱。《幽兰》一诗,乃其辞官归隐后所作,全诗结构工致、语言清新、情真意恳、理趣天然,在无数咏兰佳篇中亦当拔得头筹。

诗前四句绘景状物,后四句说理成趣,顺序扣连,很是相得。

首二句“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直接以“幽”起势,语中已隐见潜隐思归之意。

幽兰本该生长于幽处,僻守清宁,随风伴雨,幕天席地,而今却偏偏生在了“前庭”,无奈,只得“含薰待清风”。此处,“含薰”“清风”皆一语双关。“含薰”既指兰草自含芳香、清宁自守、品性高洁,亦指如兰般的高士虽身处“前庭”繁华扰攘之中,仍坚守本心、不流尘俗、高雅自持;“清风”既指将兰香远远吹送的自然之风,亦指“前庭”清明之政、识人之人、为高士之助力。

次二句言清风习习而至,与萧艾杂草同在前庭的兰草自然而然便被凸显而出。此处,“萧艾”象征的是庸碌无为之士,兰艾之分,亦是贤愚之分,暗表诗人以高洁自喻,不愿与“杂草”同流。

后四句,诗人借景抒情、借物明理,娓娓述出了自己胸中由兰而发的感想与见解。

前行复前行,走得太远,便失了旧路,反不如顺其自然而行,或可通行。既然已经醒悟了,便应回去了,何必等到鸟尽弓藏。一个“当念还”,便已将诗人自求清净、急流勇退的归隐之意述得淋漓,细细咀嚼,不见理障,偏觉理趣,后人赞其为“真理真诗”,委实不虚。

芳 兰

唐·李世民

春晖开紫苑,淑景 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注释:】

①淑景:指春光。

【赏析:】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不独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丰裕,有诗词百余首传世,《芳兰》不过其一。

全诗对仗工致、流丽明媚,构思精美、语言谐和,别致中见参差,很是不俗。

首、颔二联,以雅丽流美的笔墨次第勾勒出了一幅融融春光里的紫苑芳兰图。

首联,“春晖”“淑景”,点明环境、地点、时令,兰是春兰,沐浴春光,盛放在紫禁芳苑之中,一派妩媚。

颔联,上承首联,对“兰场”的景致做了进一步描摹,芳兰映庭,婀娜多姿,花色袅袅,深浅不一,蕊瓣叶茎之上,尚有莹莹露珠滚动,泫光轻浮,绝美异常。

颈联,诗人笔锋稍稍宕开,以“日丽”“风传”表物候晴明、天光正好,又以“参差影”“轻重香”含蓄地表明了时序的推移,表明赏兰人的乐而忘返、依依不舍。日光浮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同一片兰花,照出了参差不同的花影。不同时间,不同角度,风的大小不同,飘送的花香浓淡自也不同。另,此处“参差”“轻重”也可以兰多而解,一苑兰花,有丛密、有稀疏,有挺拔、有低矮,同沐春光,花影也自参差;同理,一阵微风吹送,花繁处香浓,花疏处香淡,也自呈现不同的风情。诗人以寥寥十字,传出万般兰风兰情,炼字之精,可见一斑。

尾联,诗人笔锋顺下,借景抒慨,如此清芳明媚的兰花,俗人怎能轻易采摘佩戴,“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唯有君子采摘佩戴,人与花才算相得益彰。此处,诗人虽未明言,但对如兰般的君子及花中君子的兰花的赞誉、喜爱、怜惜之情却已溢于言表。

种 兰

南北朝·袁淑

种兰忌当门 ,怀璧 莫向楚。

楚少别玉人,门非植兰所。

【注释:】

①当门:对着门。

②怀璧:化用“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典故。

【赏析:】

袁淑,字阳源,南朝宋文学家,出身名门,博而多通,有才辩,擅诗文,其诗多遒丽堂皇、婉约精致、富贵气象,如《种兰》般平实小巧、直率铿锵者,委实鲜见。

诗是五言诗,篇幅短小,仅四句。开首,诗人便化用“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及“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典故,谆谆诫语,“种兰忌当门,怀璧莫向楚”,一个“忌”,一个“莫”,否定之意强烈,抒情也极厚重。

及后,诗人笔锋顺下,再次用典,以“楚少别玉人”,再发警语,告诉世人,“门非植兰所”,言辞虽浅白直率,但正因浅白,方显郑重、真挚,寥寥数语,便道出了植兰之大忌,也由忌生思,以反衬正,含蓄地对兰的高洁、脱俗做了赞颂。

门为何不可植兰?门乃门庭、门户,每日迎来送往、出出进进、熙熙攘攘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往还,“当门种兰”,兰便成了障碍,不利于出入,由是,即便兰再芬芳美好,也必须得拔除。种兰如是,处事为人亦如是,繁华门户,攘攘熙熙,不过名利场,名利场上求高洁、求傲岸、不肯流俗,碍了他人、挡了门户路途,自然也会为人嫉恨,被拔除。

诗人种兰之叹,本就是处事之叹,兰生错了地方,便遭毁灭,人呢?自不例外。所以,诗人说“门非植兰所”,那么,何处为“植兰所”呢?诗人没有说。全诗至此,也戛然收束,言已尽,意与情却未尽,大片大片的留白,自待后人填充、补绘。

题杨次公春兰

宋·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 ,冠佩不敢燕。

【注释:】

①灵均:屈原的字。

【赏析:】

《题杨次公春兰》是苏轼为杨姓友人作的一首五言题画诗。

第一、二句明喻,首句“春兰如美人”,以“春兰”二字应题,以“美人”二字张目,盛赞兰之妙丽姿态、倾城花容;次句,顺承首句,一句双意,“不采羞自献”,既有“无须折采,兰娇羞妩丽的风姿便会自主献于人前”之意,也有“人若不主动采而佩,兰便羞于自我谄献”之意。

第三、四句,延第一、二句之脉络,不述兰姿,反述花香。“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哪怕杂草漫深,将兰花彻底遮掩,但当风吹泠泠,兰香依旧随风远传,时萦鼻端,为人所感、所嗅。借此,诗人巧妙地赞了兰的香远益清,同时,也借兰对与兰一样被“蓬艾”遮掩的贤士赞而歌之,现实再残酷艰险,有才有识的君子也能自散其芳、光辉灼灼。

后四句,诗人笔锋转折,应诗题,且述且赞,对杨公之画兰做出肯定,字里行间,流溢出的全是对兰的喜爱与倾慕。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赞扬杨公丹青妙笔,画兰传神,画出了兰真正的姿容与神韵,以此兰补离骚亦无愧屈原。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对此兰,便如对着屈原,采而佩之,珍之慎之,不敢有丝毫轻慢。

此处,“如灵均”语,巧妙地呼应了首句之“如美人”,“冠佩”句则是对“不采”句的一种诠释与延伸,首尾辅应之圆融新巧,每每读来,都令人由衷赞叹,大家笔墨,果然不凡。

古风·孤兰生幽园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 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 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注释:】

①高秋:深秋。

②绿艳:指兰的叶和花。这里用修饰词代中心词。

【赏析:】

太白一生,豪放恣肆,千金不折,浪漫洒脱,自见不羁。他的诗,一如他的人,同样瑰丽流岚,豪气纵横,如《古风·孤兰生幽园》这般微微有些自伤不遇、略带叹惋的诗其实并不多。

全诗比兴寄意,疏放天然,托物以言志,自有一番真情可堪回味品鉴。

首二句,诗人以平实大气的言语着笔,切一“孤”字,写了生在“幽园”中的兰草,与“众草”一起“芜没”的现实处境,暗点自身的怀才不遇。

次二句是对上句“芜没”的一种拓开,虽绘凄凉之状,却无凄凉之语,字里行间言“悲”,却不见悲切,襟怀宛然在目。

再二句,诗人的情感由悲转忧,“飞霜”之语,不独是在写兰为霜寒所逼,也隐有自身年华老去之叹。纵便太白再豁达,也怕空负年华、理想成空、一生碌碌,只是“芜没”孤独的处境,却又让他深感无奈。

于是,最后二句,他的忧转成了怨,转成了知音难觅、伯乐难寻的落寂,“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似是诘问,亦是感叹。无清风,兰香难以远传,无伯乐,诗人一腔旷世之才、宏大抱负亦无用武之地。“为谁”之问,问得激愤,亦问得悲怨,其中无奈与寂寞,不在诗中,却传言外,恰恰又与首联的一个“孤”字相绾合,首尾无声相应,整首诗无论是情感还是格调,都因之自然浑融。大家风度,可见一斑。

咏 兰

元·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

日暖风和次第 开。

坐久不知香在室,

推窗时有蝶飞来。

【注释:】

①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赏析:】

《咏兰》是元代诗人余同麓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流传至今。

诗首句,“手培兰蕊两三栽”,语极平实,却又因平实而显自然之趣。“手培”点明兰花为诗人亲手栽植,栽植的过程如何,诗人未言,我们却不难想象,浇水、施肥、修枝、剪叶,精心呵护养育,无拘春秋,个中种种,微微品之,便觉温馨喜悦。

次句,“日暖风和次第开”,承上启下,借兰花之盛绽将诗人胸中的欣喜之情无声地扩大。“日暖”暗点时令,寓指为春;“风和”为动态描摹,既写了花放时的美好情形,又为末句的风吹香送“有蝶飞来”做铺垫;“次第开”,将兰花一朵一朵缓缓地、慢慢地、似有序又似争竞般逐渐开放的景致做了最生动的描摹,栩栩而别致。此处,诗人未言花态,也未言花香,但随着花的次第开放,那妍丽的姿容、扑面的芬芳似早不言而在。

三、四句,诗人着一“香”字,从正、侧两个角度,对兰之清香进行描摹。

“坐久不知香在室”是正写,“不知香”不是因为花无香,而是因为花太芬芳,以致人流连于室,不愿离去,“坐久”了,嗅觉被同化,渐渐地,便也不知香了,这种“不知”恰恰是一种“深知”。“推窗时有蝶飞来”则是侧写,以兰香远送、芬而引蝶的美好情景,突出兰香之沁;一正一侧,相辅相成,兰香之清远,已自跃然。

纵观全诗,无一字华言,语多平淡无奇,但句句读来,却又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冶趣,无一词言情,却句句皆有情,浅入浅出,于平常中见奇崛,诗人炼字炼句之功,自见大观。

怨篇(节选)

汉·张衡

猗猗 秋兰,植被中阿

有馥其芳,有黄其葩。

虽曰幽深,厥 美弥嘉。

之子 之远,我劳云何!

【注释:】

①猗猗:美盛的样子。

②中阿:丘陵里,也指山湾里。

③厥:代词,其。

④之子:即“是子”,指兰。

【赏析:】

古人咏秋兰,常叹其凌霜,赞其高洁,惋其未得芳信、未放春时,张平子(张衡字平子)却偏偏别出机杼,反其道而行,四言《怨篇》,立意新颖、结构巧致、语言清新、比兴强烈,诗中多用对比、隐喻,层层递进,启人深思。

“猗猗”一词,原是赞语,形容植物美好繁盛,诗人起首,即以“猗猗”来盛赞本应在霜中傲然独放的“秋兰”,无形之中,便已令人眼前一亮;而后句“植被中阿”又将这种“亮”以对比的形式赫然凸显。“中阿”为山湾,是荒僻之所在,但这样的荒芜之中,却有一丛又一丛、一片又一片的秋兰蓊蓊郁郁地生长着,盎然纯美、生机蓬勃,这种对比,何其之强烈。

之后,诗人又以“有馥其芳,有黄其葩”对秋兰浓郁的花香、娇艳的花容做了生动阐述,这种本就强烈之极的对比,就更强了几分。

待五、六两句,诗人笔锋顺折,将这种不曾明言的对比、赞誉与喜爱,写在了明处。“虽曰幽深,厥美弥嘉”,虽然生长在幽僻的深山,但是它依旧纯美而嘉好。层层烘托之下,这种好与美便愈显难能可贵。

然而,秋兰如此“嘉美”,却无人欣赏,懂得欣赏的诗人却又难在近旁,诗人心中难免生怨,由是,七、八两句,诗人慨叹:“之子之远,我劳云何!”距离你那么遥远,我徒自怨恨嗟叹又有什么用呢?此处之“劳”,上映题首之“怨”,中合“中阿”之幽,下绾秋兰之嘉美,用之绝妙。且,诗中虽在言怨,但不过因赏兰不得而怨,怨愈深,则衬的爱愈重、兰愈好,寥寥几语,无须细读,便已觉深婉,无怪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会以“清典可味”四字赞之。

无 题

清·蒋士铨

板桥作字如写兰,

波磔 奇古形翩翩。

板桥写兰如作字,

秀叶疏花见姿致。

【注释:】

①磔: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将捺笔称为“磔”。

【赏析:】

蒋士铨是清朝名传天下的戏曲家、文学家,文章天成,于诗词一道不多涉猎,却也创作浩繁,其存世稿本近三千,泠泠出彩者不算多,本诗为其中一首。

诗无名,题咏的是郑板桥的书画,落墨不多,造语浅近,直中见挚,清新可爱。

全诗合共四句,分两层,一为“作字”,一为“写兰”。

首二句,摹板桥之书法,说他“作字”就像是在绘兰,笔画之间颇见奇古风韵,字体字形也翩翩有致,细而观之,字字如兰。

末二句,写板桥之兰画,说他画兰就如写字,花叶疏秀,姿容俨然,恍惚之间,株株兰开犹字现,内蕴风骨。

四句相应,虽极浅白,却也道出了郑板桥书画的真谛,道出了他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笔法格调,从结构和用意上来讲,颇显巧致。并且,首二句与末二句不仅互文对照,且相辅相成,诗人以兰喻字,不仅道出了字形之秀古,同时,也表明了字韵之奇、字中风骨之幽芳,细细读来,颇觉新巧可爱。

题《山居图》

元·钱选

山居惟爱静,白日掩柴门。

寡合人多忌,无求道自尊。

鹏俱有意,兰艾不同根。

安得蒙庄叟,相逢与细论。

【注释:】

①晏:晏鸟,一种鸟的名字。

【赏析:】

钱选是元初画坛俊彦,“吴兴八俊”之一,诗、书、画三绝,最擅花鸟,亦工山水,诗中、画中多见稚趣。

本诗是钱选较为知名的一首题画诗,题咏的是他的名画《山居图》。

画是一幅山水小卷。画中,青山绿水,碧峰四合,茂林茅舍,竹篱驰犬,长松红叶,村落隐隐,一派恬淡雅静。本诗四联,则是这种“静”之意韵的深化与发散。

诗首联“山居惟爱静”,既点明了画中蕴含的“静”之意韵,又言明了自身希冀、渴望、喜爱闲静山居生活的心意。“白日掩柴门”,是借画中之村落、茅舍、柴扉、竹篱衍生出的一幅山居小景,短短五字,便让画瞬间鲜活了起来。

颔联,紧承首联,述了“山居爱静”的因由,落落寡合、为人所忌、无欲无求、率然天性,只望“道自尊”。

颈联,且叙且抒,通过“晏鸟”与“大鹏”“兰草”与“萧艾”的对比,以“俱有意”“不同根”暗表人与人的性情殊异、选择不同,隐有人各有志、顺其自然之意。

尾联,“安得”一问,婉约抒情,以与“庄叟相逢论道”的假想,直抒淡泊闲隐、清净自适之意,托物设喻,以画寄情,画、人、情三者绾合,颇见妙谛。 sIpy6fTxkskHA+Yyce4is0iGhKW/EDHaLTh01DTdZldR8/VEZD/WhFJFTg36Bs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