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华夏文化的发展,大致分为两段。譬如一提起秦汉文化以前的华夏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一切。
其实所谓的孔孟思想,只是华夏文化中间主要的一个环节。两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华夏文化的一个系统下来的。
如果把范围缩小,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华夏文化在政zhi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当一个国家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是属于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儒家孔孟思想。
所以,李恪认为孔孟思想和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在秦汉之后的事。而到了唐朝,华夏文化已经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
道家不言而喻,大唐李姓开国,尊李耳的道教为国家是必然的。
而佛家的那套愚昧的思想李恪极为不满意。
所以,在《论语》上下功夫成了他心中的一个目标。他想看自己是否能够按照前世的一些思想重新注解一部《论语》,阐述孔子本身的思想,让以后的读书人可以不被各种错误注解所误导。
虽然,他知道自己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不会出现像后世朱熹那样的注解,将孔子的思想歪曲为忠君思想而为统治者所用,毒害读书人。
所以,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研读关于《论语》上,看不同人注解的版本,同时又跟封德彝和董伯仁这样的大儒请教。
而在长安城的一座大院内后花园,同样有人也在用功的攻读《论语》。如果,李恪知道看《论语》的这个人的话,肯定会大吃一惊。因为,看《论语》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在元宵灯会上遇到的绿衣女子。
绿衣女子自从和李恪在灯会相遇之后心里就刻上了他的身影,时不时的就会想起他,他棱角分明的脸,温文尔雅的笑,还有他的博才多学。所以,她才会看《论语》,才会如此认真的读书。就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再见他,能和他一起谈论诗词歌赋。
绿衣女子正在看的认真,就听侍女香儿紧张的说道,“小姐,你怎么在这呢?老爷找你呢,他在你的书房。”
绿衣女子一听,大惊,随即问道,“香儿,我叫你将桌子上的画给收起来了吗?”
“糟啦。”香儿脸色微变,神情紧张但又认错的说道,“小姐,我还没有来得及收呢。”随即道,“可能已经让老爷看到了。”
绿衣女子一听香儿如此说,心中一急,跺脚说道,“你这个丫头,就知道粗心大意,让你做什么你能做好?那副画能让我爹看到吗?”
她说的那幅画是自己这几天来画的唯一一幅画,画上是一个剑眉朗目的男子,一身的黑衣,不是李恪又是谁呢?
因为,李恪在她的心里,所以,她在不知不觉中便将他画了出来。她画的极为用心,每天都要花几小时的时候去修改,最终才定稿,想让墨迹干了收起来,没想到香儿这么粗心大意。
香儿看到自己的小姐如此焦急,安慰道,“小姐,其实让老爷知道也没什么大事的,他也是关心你吗。你看你自从元宵灯会回来之后,整个人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把自己蒙在房中不是看书就是画他,老爷和夫人能不担心吗?”
“好啦好啦。”绿衣女子气愤道,“你不用说了,我们去见爹吧!”随即叹息一声不理香儿,径自朝前走去。但心里一直都在想,如果爹问起画中的人物,自己该如何交代?众人都知道她从不喜欢画人物画,她喜欢青山绿水,荷塘美景。如今,突然出现一张男人的画像,自己如何能瞒过这个精明的父亲呢?
想到这里,绿衣女子不由自主的放慢了脚步。但是,步子再慢,从后花园到前院自己的闺房的路不远。所以,片刻就到了门口。
侯君集最近过的不是很好,自从李世民登基之后分封大臣,跟随他的人都获得了国公的封号,这个侯君集没什么意见。毕竟,他是食邑千户,仅次于尉迟、房、杜、长孙几人,而在诸将之上。(李靖当时是五百户)。
可是,轮到具体的职务上,他们这些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的老人中数他的职位最低,只给了他一个左卫将军的职务,只是一个左卫副率。
侯君集在想他一直作为李世民的忠实追随者,跟他南征北战,立下的汗马功劳不比秦叔宝、尉迟恭少。而且不是以骁勇而被李世民器重,而是他本身就颇有谋略。再说他从头到尾都是李世民秦府的人,在玄武门之变中,他还促使李世民做出了最终的决策,并且是李世民进入玄武门随行九人之一。
可是,怎么就给他封一个左卫将军的职务,只是一个副职,成了左卫大将军洛州都督张亮的手下呢?再看看,朝中哪个跟随李世民的现在不成了一方大员,卫军主将,哪像自己还在给人打下手?
侯君集想到这里就心烦,心中对李世民也开始颇有怨言。可是,回到府中他又听说夫人郑氏说自己的宝贝女儿若依这两天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知道在干什么?她问过女儿好几回,她都不肯说实话。埋怨自己整天不回家,回来也不关心下女儿。所以,今天左卫没事,他就早些回府来看看女儿。
他来到书房,看到女儿画的画像的时候就明白了这几天她在做什么,她的心里在想什么。可是,他没有想到,真的没想到,女儿喜欢的人会是李恪,是皇帝的三子汉王李恪。他奇怪若依是怎么认识李恪的?怎么就喜欢上他了呢?
在自己众多的儿女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若依。她不但乖巧听话,而是琴棋书画无说不通,特别是在绘画方面更是天赋异禀。所以,在若依很小的时候他就请了有名的绘画大师给她做老师,教她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