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本篇,小梁要跟大家讨论的话题是关于做学问。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我在读《论语》的时候,发现一件事,除了曾子和有子讲的部分外,孔子讲的内容常常都没有提到太强的道德标准,反而会关心你活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这是一位活得很温润的老先生。
好学来自四个维度的观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我们先从“食无求饱”开始分析。
如果一个人吃得太饱,会有种从身体内部生发出来的厌离感。吃到很撑很撑的时候,你有没有除了幸福感之外,还有种什么都不想做、什么也不关心的感觉?
我发现,吃饭吃到刚刚好的时候,是你和食物之间发生关系的高潮。如果吃得太多,食物已经让你难受,其实这种体验并不那么愉快。
比如你跟特别的好朋友一起喝酒,喝得特别high,但喝多了还是会晕,还是会吐。哪怕是喝茅台,哪怕是和文艺女青年一起很愉快地喝酒,喝多了还是会难受。所以“君子食无求饱”,讲究过午不食(“午”有很多种解释,有人说是午间的“午”,有人说是下午五点的“五”,还有人说是五成的意思—一半,吃到五成,刚刚不饿就可以了)。
有一次我碰见一位大德,跟我说他在台湾碰见一位一百多岁的修行的长老,他去求教。长老问他:“你每天吃多少饭?”他说:“我每天吃三顿,每顿大概吃二三两,不是很多。”长老说:“再减半。”因为当你吃了一点儿东西,但又不是很饱时,神经的敏感度是最高的;求学读书,也是最有吸收力的。放到睡觉这件事上来说,也是最具“睡力”的。
我发现很多人晚上吃得很饱以后,其实睡得很不好,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晚餐吃得太饱,既不利于求学,也不利于睡觉。
第二点叫“居无求安”(“安”指的是安逸,甚至是过度安逸)。我们常常说睡觉一定要睡一张很舒服的床,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把自己家里的睡眠环境做到极致,这可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因为你不可能把这套东西背着满世界到处跑。比如有的朋友自从带了呼吸机以后,每次出差都得拎着呼吸机。
现在连小梁都觉得家里的床睡着太舒服了,出去睡哪儿都不舒服。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减少外出的很重要的理由,但任何事都是具有双面性的。
任何事一旦让你感到太舒服,远远超过平均阈值时,就会形成一种绑架。就像一个人每天都吃很好吃的东西,偶尔带他去一家普通的餐厅吃饭,他会觉得特别难受。
第三点叫“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的意思是,想起来一件事该做,就立马做,撸起袖子加油干,干才是本质。
“慎于言”就是少说话。你说的一切,也许将来都会令你后悔。小梁在《冬吴相对论》《冬吴同学会》《国学堂》《梁冬私房笔记: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以及《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等节目里,说了太多话。我常常为此感到隐隐的担心,可是我好像除了聊天外,也没什么能力,人生的悲剧莫过于此,还是应该少说话。
第四点叫“就有道而正焉”(“就”指的是靠近,就近)—靠近有道的朋友,不断地匡正自己的言行。
当我们能做到以上四点的时候,也许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的人了。其实这段话和“学而时习之”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这段话,小梁还有另外的体会—为什么孔子会把一个好学之人(这个“好学”包括了学和习)看得那么重要?我们都知道儒家有句话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是说,每天都要不断地刷新自己以拥抱变革。其实,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迎接新的边界和拓展的时候,虽然这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但超越了自己之后,才能成为一个“新人”(对自己来说,你是一个全新的自己)。如果你不能每天扩展自己的边界,也许就会对那个一成不变的自我充满厌倦。
之前我在《冬吴同学会》里和老吴讲到我曾经碰到杨立新先生(著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他告诉我自己一辈子的主要工作就是演了一部话剧—《雷雨》,从公子演到了老爹。我说:“杨老师你怎么没变?二十年前我在广播学院见到你时,你就是这样,现在怎么还是这样?”他说:“因为我每天都在演一部话剧呀。”我当时想,每天都在演一部话剧,难道不厌倦吗?难道不觉得没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吗?
他接着说:“也许对一个外人来说,没有看见我在革新、变化,但每场演下来之后,我们哥儿几个仍然在切磋,比如今天这句话语调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情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辈子把一件事的很多细节琢磨透了,每天在看不见的地方隐秘地获得它的快感,隐秘地获得它的内生性成长,是刷新自我的另外一个境界。所以,不是要变得不一样,而是促使内在得到不断的打磨和突破。”
初级刷新,是每天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一样;高级刷新,是自己知道自己又不一样了。很多年前我采访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傅彪老师(傅老师已经故去了),他跟我说:“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哪怕在报菜名的时候,也能把你报到痛哭流涕。”因为差别不在内容上,而在非常微小的情绪、语气、节奏里。
同样一个段子,为什么我讲就不好笑,郭德纲老师讲就那么好笑呢?“你压力大吗”和“你丫力大吗”中间的差别很大。短短的几个字,传递出来的韵味,全在功夫了。
话说回来,我们从这四句话里读到的不仅仅是求学,更重要的是读到对内生性自我成长的洞察,和不断刷新内在自我版本的意识。
我们每天都在用手机,不知不觉中,微信已经推出了很多个版本,好像你并没有意识到,每天依旧熟练地使用着微信,但是微信的功能却变得越来越强大,你也越来越习惯且舒服地与它“长”在一起。它是如何做到的?一言以蔽之,是因为它不断地、快速地迭代,不断在你没有意识到的过程中得到内生性的成长,“长”成与你越来越“和”的模样。
君子以和为贵,一切修行都是以和为贵,包括之前讲的“礼之用,和为贵”。
我们所有自我刷新的结果,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己相合,与内在的祖先相合,与亲密的爱人相合,与所在的环境相合,甚至与未来的自己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