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礼仪,则是最具典型的代表。本书不是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研究,而是对传统礼仪做常识性的疏解,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全貌。

之所以需要做常识性的疏解,是因为许多传统礼仪在今天已不受人关注,甚至不被理解。然而在古代社会,它们的确是常识。那么古代社会的常识,今人是否有必要了解,又是否有必要转化为今人的常识呢?答案是,有必要。

所谓“常识”,并不意味着浅显易懂;所谓“常识”,也不意味着雕虫小技;所谓“常识”,更不意味着可有可无。美国独立战争的理论源头,便是一本名为《常识》的小册子。它的作者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极具洞见地认识到,将北美从黑暗的不列颠帝国统治中独立出来乃是大势所趋。该书清除了早期反抗者对英国君主制残存的幻想,使华盛顿等人意识到世袭与专制必然被历史淘汰,而民主与共和是那样的理所当然。该书由此被誉为《独立宣言》的精髓,这就是“常识”的力量。

当然,本书所关涉的中华传统礼仪的“常识性”知识,是经历了时光流转、历史更迭后,仅仅停留在我们习惯用语里的“文化传统”。因此,本书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之常识主要是知识形态的常识,并非《常识》一书那样属于观念形态的常识。但是,本书之知识形态的常识,却是亟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复兴的今天所不能缺失的物质基础。

比如,我们总自豪地说,中华文明乃礼乐文明。然而,这礼乐究竟是怎样的?何为传统礼乐?古人要行的都是哪些礼?古人为何要行那些礼?哪些礼是我们需要扬弃的?若不清楚这些“常识”,又如何能发自内心地“自豪”起来?

又比如,我们大体都知道,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这便是所谓“礼貌”。然而,传统的“礼貌”何止于待人接物!更何况,待人接物之“礼貌”乃各种文明必备之要素,又如何能体现“中华传统”?若对传统礼仪文化不具备一定的常识,我们如何能确证礼仪之于中华文明的特殊意义?

当然,今天我们厘清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意义不止如上之说。纵观传统礼仪文化,如果从正面讲,可谓泱泱中华,乃礼仪之邦;但从反面讲,又不得不感慨,巍巍礼仪,真繁文缛节。

“繁文缛节”一词,乃是古代贤哲对儒家礼仪的批评之辞。如晏婴批评儒家说:“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 (《史记·孔子世家》) 意思是,礼仪过分繁琐,就会导致奢靡浪费,尤其是厚葬主张,有时甚至会让某些家庭破产。不仅如此,繁文缛节还会导致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墨子所说:“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 (《墨子·非儒下》) 也就是说,一旦形式被弄复杂了,形式的重要性便超过了内容,于是就导致了敷衍了事的形式主义,又或者导致口惠实不至之伪君子的盛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批评一针见血又入木三分。

质言之,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然而,今天我们在探讨传统礼仪文化之常识时,却不能仅仅将认识停留在赞美与歌颂上,而必须时刻秉持着辩证的、统一的、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要知道,传统文化对民族性的塑造具有绝对之意义,而民族性又始终反映着历史的传承。因此,本着对民族性的改造与发展之责任,我们就应该用历史的、批判的眼光来理解传统,最终实现对传统的创造性继承。

总的来说,本书以述为主,辅以略论,然而要之,本质往往寓于现象中,若常以思辨的视角去认识现象,那人人皆可对本质有所洞悉。如此,则必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幸也。

是为序。

周贇
2019年6月于寓所 VsJLxUxSlxE3SlC5vnl16eNzwJpY81h1aU9ifVHZVknj/8LQF5Gl13mQdNYjFXD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