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笔者准备在这本小册子里,对我国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散文创作艺术,做以初步的探讨和评介。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生活于中唐时期的代、德、顺、宪、穆宗朝。他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算是一个有重大影响、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作为文学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诗、文兼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独特成绩,而尤以散文创作成就更大。他处于中唐那种矛盾丛生、世道渐衰的大变动时代,思想上、政治上都显得矛盾、复杂。因此,后人对他的评论,也是异说歧出。但不管这些评价如何不同,对他在散文上的成就一般是给予肯定的。他在生前就受到“学浪词锋压九州”(王建《寄上韩愈侍郎》,《全唐诗》卷三○○)的赞誉。苏轼更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文公庙碑》,《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五)。这虽然都不无溢美的成分,但也确实表明了他引领一代文坛、改变一代文风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在时人、后人心目中的地位。在散文上,他不仅有卓越的创作成果,而且有较系统的理论建树。他更诱掖后学,倡导“古文”。在他与柳宗元等人的努力之下,把唐代已有长期发展历史的文体改革和散文革新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造成了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高峰。他们倡导的“古文”,一时间形成了席卷文坛的声势,出现了名家辈出、名作如林的局面。而他本人的散文创作,更影响当代,沾丐后人,成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流传至今。从而他也就成为一代文坛宗师、中国散文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韩愈创作散文,倡导“古文运动”之得以取得成功,主、客观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他的很大的长处,就是他十分重视散文写作艺术,努力于散文艺术的完善与提高。他的文章千余年来代代相传,影响深远,原因也很多,而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和巨大的美学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他的散文是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的。韩愈追求“文以明道”。对于他所“明”之“道”的内容与价值,历来就有争议,今天批评更多。但他的文章的艺术技巧,一般总是得到承认并被给予很高评价的。鲁迅先生论及文学创作中艺术方面的重要,曾精辟地指出:“其实,口号是口号,诗是诗,如果用进去还是好诗,用亦可,倘是坏诗,即和用不用都无关。”(《致蔡斐君》,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日,《鲁迅全集》第十三卷第二○二页,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这就意味着,文学作品之作为艺术创作,首要的它得是文学,它得具有文学特有的艺术特征。这与评价文学作品的政治效果首先要看它的思想内容好坏是两码事。韩愈是主张张扬儒道的,他对于卫道有极高的热忱;但他写的多是文学散文,又很讲究写作艺术。结果尽管他思想上有很多局限,但他在散文创作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样,研究韩愈,就必须重视研究他的散文艺术。然而从韩愈生前到如今,对他的散文推重的人很多,学习的人也很多,从理论上对它们的写作艺术加以细致分析、评价的却不多。明、清以来不少人评点韩文,评点人不乏见解精审者,评点内容也不乏真知灼见,但他们用的不是科学的方法,所见也多在枝枝节节。这样,研究韩愈散文创作的艺术方面,就是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这方面,近年已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并出现一些有价值的成果。笔者不揣浅陋,拟在前人与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韩愈散文艺术加以探讨。见解肯定是浅薄粗疏的,但愿与喜读韩文者共同赏析、商量,愿向前辈与同道请益。这是笔者动笔的第一个用意。

再者,韩愈作为中国散文史上的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及其内在矛盾具有很大的典型性。认识和理解这些特征与矛盾,对于加深理解中国古典散文的特点与规律,会有一定的助益。中国散文形成、发展的历史,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显然有其独特处。因此它在艺术形式与创作方法上,与另一些国家的散文,如西欧各国的就很不相同。譬如,早期中国散文是与学术、政令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以后发展中高度政治性与实用性的传统。这就造成了一个按现代文学观念如何区划中国散文界限的问题。具体到韩愈研究上,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古文”哪些算作文学散文?《原道》那样的哲学著作是不是散文?大量的碑、传、书、序等实用文章算不算散文?这也涉及到六朝以来对“文”的看法的长期纷争。直到清末,阮元提倡新“文笔论”,还在否定“古文”之可以称为“文”。他说过:“凡说经讲学,皆经派也;传志记事,皆史派也;立意为宗,皆子派也。惟‘沉思’、‘翰藻’,乃可名之为文也。非文者,尚不可名为文,况名之‘古文’乎!”(《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揅经室三集》卷二)这就完全否定了“古文”作为文学散文的价值。而清初桐城派古文家方苞则认为“至唐,韩氏起八代之衰,然后学者以先秦盛汉辨理论事、质而不芜者为‘古文’,盖六经及孔子、孟子之书之支流余肆也”(《古文约选序例》,《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卷四)。后来的姚鼐更提出义理、考据、辞章并重的文章观。这就又把“古文”视为中国“文”的正统。近年来,人们用形象思维的标准来衡量古典散文,对韩文的文学价值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研究一个课题,明确它的对象是个根本出发点。散文界限不搞清楚,也就谈不到研究散文艺术,而这就关系到中国散文特点的根本问题。结合韩愈这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创作实际,我们来分析他的散文的艺术特征,对于认识整个中国散文的特殊规律,会是有益的。涉及到中国古典散文的文体问题、语言问题、表现方法问题,也是如此。所以,分析韩愈散文艺术的成就,将有助于探讨中国古典散文的规律。笔者想在这方面做点工作。这是写作本书的第二个用意。

第三,中国散文的悠久而优秀的历史传统,是近、现代散文发达的前提条件之一。正是在这种传统的哺育下,才出现了鲁迅那样伟大的散文家。现代和当代文坛上的代表人物,如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人,几乎无一不是卓越的散文大师。“五四”以来,散文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对革命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直到现在,散文仍是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与教育作用。今天,提高散文的艺术水平,有一个批判地继承历史传统的问题。通过对韩愈这样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散文大师的研究,会为当代散文创作实践提供很好的借鉴。从中国新文学史发展看,现代散文创作受到西欧与日本散文的影响。连“散文”一语也是从外语翻译过来的,和中国传统上与骈文对待的“散文”意思上完全不同。这种西方的影响对于中国散文的发展自然是积极的、有益的。但中国现、当代散文,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散文的历史的发展。它也应当在历史传统中更多更好地汲取营养。我们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等哀祭文字,从中自然会体认出韩、欧等人哀祭文字的影响。所以,研究韩愈散文艺术,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中国散文的历史经验,发展今天的散文创作。这是写作本书时的又一个想法。

以上三个方面,涉及的问题太广了,题目是太重大了。完成这些任务,对于笔者来说,只能是一个奢望,一次初步的尝试,或者,只是提出一些问题,抛砖引玉,求得指教。

笔者对古典散文有点“偏爱”。宋代以前,诗与文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两大主流。宋代以后,小说、戏曲等渐趋繁荣,古典诗文逐渐僵化与衰落。但是,后者也并不是没有成绩。在衰落的潮流中是有曲折、有反复,也时有高潮激起的。但从近年来的古典文学研究看,对散文所做的工作,比例太不相称了。就是韩愈这样的大家,从作品的出版与普及到专门的研究,成果还是很有限的。与地位相似的诗人、小说家以至戏剧家的情形简直不可比拟。笔者虽然学疏才浅,但有志于在这方面略尽绵薄。谨以这本拙作奉献给读者,期望有更多的人对古典散文艺术加以关注,并写出更好的论著来。这也算做笔者写作本书的最后一个用意罢。 jxmABPBH5huHqHPivQN/PM45yKJxSnHCoW9C7PxcUbo3d/7vQ+X+z1rIHQov4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