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 (1) 所说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 (2) 庵罗树园 (3) ,与大比丘 (4) 众,八千人俱,菩萨 (5) 三万二千。众所知识 (6) ,大智 (7) 本行 (8) ,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 (9) ,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 (10) ,能使不绝;降伏魔 (11) 怨,制诸外道 (12)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13)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14) ;念定总持 (15) ,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 (16) ,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17)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18) ;善解法相 (19) ,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20)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逾于须弥 (21)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22)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 (23) 、无畏 (24) 、十八不共 (25) ;关闭一切诸恶趣 (26) 门,而生五道 (27) 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28)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复有万梵天王尸弃 (29) 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30) 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31) ,俱来会坐。
(1)维摩诘:亦称“维摩”“毗摩罗诘”,旧译“净名”,新译“无垢称”,佛陀在世时印度毗耶离城之居士。他虽身在尘俗,但道行之高远、对大乘义理之精通,为很多出家乃至成道证果之小乘众所不能及。经中通过其对舍利弗等前去探疾之小乘众的弹呵及与文殊菩萨之对论“不二法门”,生动、深入地揭示了空、无相及出世与入世不二等大乘佛教之精义。
(2)毗耶离:地名。“毗耶离”是梵语,意译作“广严城”,佛教典籍中译名不一,亦作“毗舍离”(《佛国记》)、“吠舍厘”(《大唐西域记》)、“鞞奢隶夜城”(《一切经音义》)、“薜舍离”(《求法高僧传》)等,在印度干达克河以东,今称“毗萨罗”。
(3)庵罗树园:亦作“庵没罗林”“庵罗卫林”“庵婆梨园”“庵婆罗园”等,乃庵没罗女献给佛陀的园林,后为佛陀讲经说法之处所,位于毗耶离城附近。
(4)比丘:是梵语,意含乞士、破烦恼、净持戒、能怖魔四义,因汉语中无与之相应之语汇,故一般佛典中都径取梵音。
(5)菩萨:梵语之简译,全译为“菩提萨埵”,意为“觉有情”,指以证成佛果为最终目标之大乘众。
(6)众所知识:“知识”为朋友之异称,此间之“众所知识”指参与法会之诸菩萨都道行高远、大名鼎鼎,为广大众生所熟知。
(7)大智: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指了悟诸法皆空之智慧;“道种智”则能于知空之上,更知不空;“一切种智”则了悟诸法既空又假、非空非假,是空与假的统一。前者属二乘之智慧,后者属佛之究竟智,“道种智”则属于菩萨的智慧。这里的大智主要指道种智。
(8)本行:菩萨以引渡众生成佛为最终目标,故以“六度”“四摄”诸行为本。“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四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9)师子吼:“师子”即“狮子”。狮子乃百兽之王。它的吼声,能使群兽怖畏、慑服。此喻诸菩萨所弘扬的佛法,足以使群邪异学畏怖、慑服。
(10)三宝:即佛、法、僧。
(11)魔:即魔鬼,它能以身心烦恼乃至生死诸苦夺人慧命。
(12)外道:指佛教外之邪法异学。
(13)盖缠:即“五盖”“十缠”。“五盖”指有五种法能盖覆人之善心,即贪欲、嗔恚、惛眠、掉举恶作、疑;“十缠”指有十种妄惑,能缠缚众生使其不能出离生死苦海,不能证入涅槃,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
(14)无碍解脱:无碍,即无障碍、无所挂碍。无碍解脱指已达到一种永离烦恼盖缠,于诸法通达无碍的境界。
(15)念定总持:念即正念,定为正定,总持指持善不失,持恶不生。
(16)方便力:指以方便智或巧妙之方法与手段摄化众生。
(17)法忍:此为“无生法忍”之简称,亦即了悟诸法乃不生不灭之智慧。
(18)转不退轮:“轮”即法轮,指佛法,菩萨证得佛法真谛,永不退失,并能将此真智辗转开示一切众生,谓之转不退轮。
(19)善解法相:一切诸法就其本质说,都是空无自性的,但就现象上看,则表现为种种差别相,善于了解诸法之一性殊相,则谓之善解法相。
(20)无所畏:即无所畏怖之意。无畏可分为“佛无畏”和“菩萨无畏”,这里主要指菩萨“四无畏”,即总持无畏(如前面所说的“念定总持”)、决疑无畏(如“善解法相”)、知无畏(如前面所言“知众生根”)、答报无畏(指为报答国土、三宝及众生恩而勇猛精进,说法无畏)。
(21)须弥:又作苏迷庐山、须弥庐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等,即须弥山,意译为妙高山、好高山、善高山、妙光山等。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后佛教延用之,把它视为一小世界中央之最高的山,以它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水环绕,而形成一个小世界。
(22)金刚:即金刚石,因其坚固异常,故借以喻菩萨之深信坚固不可破坏。
(23)十力:指如来特有之十种超常、非凡之智力:一、“知处非处智力”,即知事物理与非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知一切众生三世因缘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知诸禅定、八解脱、三三昧智力;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即知各类众生根机优劣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知各类众生对事物之知解、认识之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知众生素质、境界个个不同之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即知一切众生善恶之举及其所趣向之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以天眼彻知各类众生生老病死及善恶业报之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乃至何时能证得无漏涅槃之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即知永远断除烦恼业障,不再进入生死轮回之智力。
(24)无畏:即佛之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即彻知诸法实相,住于正见而无所畏怖;二是一切漏尽无所畏,即已断尽一切烦恼而不再有为任何烦恼侵扰之畏怖;三是说障道无所畏,即对阐示、破除障碍修行之种种外道邪法无所畏怖;四是说尽苦道无畏,即宣说出离苦道之法而无所畏怖。
(25)十八不共:指佛不同于二乘及其他圣者的特殊功德,共有十八种: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无阂无障”,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无阂无障”,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无阂无障”。
(26)恶趣:又称恶道,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向之处所。佛教中有“三恶趣”“五恶趣”“六恶趣”等说法。“三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若再加上人、天、阿修罗,即为“六恶趣”。
(27)五道:即“五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28)唐捐:虚掷、落空之意。
(29)梵天王尸弃:色界初禅天之大梵天称梵天王,其名叫尸弃。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来请佛转法轮。
(30)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此中九类除“神”之外,俗称“天龙八部”。对于“神”,僧肇之《维摩诘注》称之为“受善恶杂报,似人、天而非人、天”之一类,而今人竺摩法师的《维摩经讲话》和陈慧剑先生的《维摩经今译》则把它归入“龙”类,合称“龙神”。
(31)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此为佛门四众弟子。前二为出家男女二众,后二为在家男女二众。
这是我亲自听佛说的:当时,佛在毗耶离城附近的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多人在一起,同时在场的还有三万二千个大菩萨。这些大比丘、大菩萨道行都十分高深,且声名远扬,他们以“六度”“四摄”为本行,具足了诸佛如来加被给他们的威力和神通。这些大比丘、大菩萨不但能承续慧命,而且能发“狮子吼”,使佛法广为传布。他们以大慈大悲之心,主动四处弘扬佛陀的教化,制伏诸外道,降伏众魔障,使佛法世代相传,不使断绝。这些大比丘、大菩萨都已远离烦恼惑障,心常清净而毫无垢染,安住于自由自在的无碍境界,并能以其正念、正定而使诸恶不生、诸善增长,更因其有无上的智慧而辩才不断。至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六度及方便随机摄化众生之本领,他们更是无不具足。他们已经达到“得而无得”,远离一切执着的境界。他们不但已能随顺诸法实相演说佛法,而且善解实相与世间诸法的相互关系,知晓各类众生的根机悟性,随机说法济度无量众生,得“总持”“决疑”“知根”“答报”等菩萨四无畏。这些大比丘、大菩萨能以各种功德智慧修其身心,虽然没有世俗的种种装饰,但个个都相好庄严。他们的功德智慧闻名遐迩,响彻寰宇;深心信心,固若金刚;护法弘法,普泽天下;说法音声,清纯微妙;深谙义理,离诸邪见;断除一切烦恼习气,永远不落有无二边;说法有如狮子吼、雷霆震,不受时空的限制而遍满一切法界,如大海中之舵手,引导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些大比丘、大菩萨都洞达佛法深奥玄妙之义理,熟知众生三世之业报、境遇,具有了接近于佛的一切种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他们虽然早已关闭了通往地狱、畜生诸恶趣之门,但又以慈悲心和大愿力示现于五道之中,像人间的良医一样,对症下药,疗治众生的种种疾病。这些大比丘、大菩萨因具备了以上所述的无量功德,一切国土亦因之而变得庄严、清净,举凡能听闻到他们说法教化的,无不蒙受巨大的利益,他们的一切功德善行,都有了相应的结果,实在是功不唐捐。上面所说的那些功德、善行和智慧,这些菩萨无不具备。
他们名号分别是: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等,凡三万二千人,就是这些大菩萨出席了这次盛大的法会。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梵天天王如尸弃等、一万二千位天帝及众多具大威力之“天龙八部众”(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亦从各地来到毗耶离城庵罗树园,聆听佛陀说法。同时,许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前来与会听法。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 (1) 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2) 。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 (3) 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目净修广如青莲,
心净已度诸禅定;
久积净业称无量,
导众以寂故稽首。
既见大圣以神变 (4) ,
普现十方无量土;
其中诸佛演说法,
于是一切悉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财施 (5) 一切;
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 (6) 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7) ;
说法不有亦不无,
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
始在佛树力降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
而悉摧伏诸外道;
三转法轮于大千,
其轮本来常清净。
大人得道此为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医王 (8) ,
当礼法海德无边;
毁誉不动如须弥,
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盖,
于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
乾闼婆等及夜叉;
悉见世间诸所有,
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睹稀有皆叹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9) ;
大圣法王众所归,
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
斯则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进,
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导师;
稽首能断诸结缚 (10) ,
稽首已到于彼岸 (11) 。
稽首能度诸世间,
稽首永离生死道;
悉知众生来去相,
善于诸法得解脱。
不着世间如莲华,
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挂碍,
稽首如空无所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2) 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宝积,当知直心 (13) 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 (14) 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 (15) 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 (16) 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 (17) 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 (18) 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 (19) 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 (20) 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 (21) 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22)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 (23) 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14) 。”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 (25) 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26) 。
(1)宝盖:一种用珠宝装饰而成的彩伞,悬于法会讲座之顶上。
(2)三千大千世界:按照佛教的说法,以须弥山为中心,为七山八海所环绕,以铁围山为外廓,由此形成一小千世界;由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中千世界;由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大千世界。统合此小千、中千、大千世界,则成“三千大千世界”。
(3)十方:佛经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上、下为十方。
(4)神变:指佛菩萨以神通力变现各种不可思议之境象。
(5)法财施:即“法施”与“财施”。“法施”亦称“法供养”。“法施”多指对下宣讲、开示佛法;“法供养”多为对上之语。“财施”则是向人布施、施舍钱财。
(6)第一义:即最究竟之真理。
(7)法王:即佛之异称。佛于诸法自在,故称法王。
(8)大医王:佛之异称。佛以法药利济群生,医治众生的种种病患,故亦称大医王。
(9)三界尊:“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为三界中之最尊者,故名。
(10)结缚:烦恼之异称,喻其能系缚人之身心使之不得解脱。
(11)彼岸:即涅槃之境界。在佛教中,生死之境界谓之此岸,烦恼业障称为中流,悟道证涅槃谓之至彼岸。
(1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即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指佛智。
(13)直心:即有正直、诚实之心而无虚假、谄曲之心。
(14)深心:指求法之心深而切,信法之心深而固。
(15)菩提心:即求无上菩提之心,亦称道心。
(16)三十二相:指佛陀的三十二种祥瑞之相。
(17)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梵行。“慈”能给人以乐,“悲”能救人于苦,“喜”指见人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舍”则对于一切众生,能舍怨舍亲,怨亲无别,心存平等。
(18)四摄法:一、“布施摄”,即能惠施予人,包括法施与财施;二、“爱语摄”,即能以爱心、爱语给人以欢愉、快乐;三、“利行摄”,即能以各种善行给人以方便、利益;四、“同事摄”,即能根据各类众生不同的根机、品性,随机促其止恶增善。
(19)三十七道品:亦称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觉支,即追求智慧、悟道成佛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此三十七道品可进一步分为七大类:一是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二是四正勤,即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永断、未生善令善生、已生善令增长;三是四如意足,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思维如意足;四是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是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六是七觉支,即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舍觉支、定觉支、念觉支;七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20)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21)回向心:回向心有三种:一是回己功德,普惠众生;二是回己修行,上求菩提;三是回己智慧,但求实际。
(22)三恶八难:“三恶”即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八难”即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为三难,四难为生于佛前佛后而不得见佛闻法,五难为生于长寿天而障于见佛闻法,六难为生于北俱庐洲贪图眼前的快乐而不喜听闻佛法,七难为身患盲聋病喑哑诸根不具不能见佛闻法,八难为生而极富世智辩聪却喜外道邪书而不信佛道正法。
(23)十善:身口意所为之十种恶行为十恶,离十恶行则为十善。十恶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离此十恶则为十善。
(24)自在天宫:为色界第四禅天主神自在天王之宫殿。
(25)声闻乘:指听闻佛之声教而悟道得解脱之人,相对于佛乘、菩萨乘而言,它属于小乘。
(26)漏尽意解:指断尽一切烦恼而证得罗汉果。
当时,这众多的梵天王、天帝、天龙八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十分恭敬地围绕着佛陀,佛陀庄重地安坐于狮子座上,并为大家开示说法,这情形有如须弥大山矗立于大海之上,极是伟岸庄严。
其时,毗耶离城有一位名叫宝积的长者子,带领五百名长者子亦来与会听法。这些长者子都带着用七宝装饰成的宝伞,来到会场之后,都五体投地,参拜佛陀,并把带来的宝伞供献给佛陀。其时,佛以其不可思议之神通和威力把这众多宝伞合拢成一个奇大无比的大宝伞,盖覆了三千大千世界。此三千大千世界不管它如何广阔无垠、高入云端,也都尽收其中;一切山河大地、天宫宝刹,诸如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天宫、龙宫、日月星辰等等,悉数显现其中。与会诸大众目睹佛陀的神通威力后,都赞叹不已,合掌礼拜,目不转睛地仰视着佛陀的慈容。长者子宝积随即唱了这样一首偈颂:
佛的眼睛清澈明亮,又长又大,有如青水莲,
佛的心地离诸尘垢,无染无碍,已达深定境;
以无量世的善行净业,引导众生离苦海达涅槃,
因而深得大众的礼敬、崇拜。
现在,我们又亲眼目睹佛以神通变现的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方国土都有无量诸佛在演说佛法,
乃至一切山河大地、天宫宝刹等都尽现其中。
佛陀的法力超群,常以正法济度一切众生。
既善于分辨诸法种种异相,又深契实相不一不异之精义。
佛陀已于法自在,故能法力超群,济众无疆,
所以深得大众的礼敬、崇拜。
其说法不落有无二边,认为诸法都是因缘而生。
既无造作者,又无永恒不灭的实体,更无业报的承担者,
但一切因缘业报都不会因此而消失。
佛陀于菩提树下降伏诸恶魔,终于证悟成就佛道。
因已熄灭一切虚妄分别之心识及一切有所造作的心所受行,
故能摧伏一切邪魔外道。
佛陀在娑婆世界三转法轮,
所创立的“四谛法”“十二因缘”实乃至极的真理。
佛法的问世使得众多天人证道得解脱,
从此之后娑婆世界终于出现了佛、法、僧三宝。
佛以这样的清净妙法济度群生,
众生若能信受奉行,便可得不退转而入于涅槃。
佛陀实是医治众生生、老、病、死诸苦患的大医王,
人们实在应该礼敬、感谢功德无边的伟大的佛法。
佛陀在“称、讥、毁、誉”面前向来稳如须弥,丝毫不会为之所动,
于善与不善乃至诸恶都能以平等不二的仁慈之心待之;
心如虚空广大包容而不对世间的万物妄生差别之见,
对于这样的人众法王谁能不生崇敬之情。
现在我们面前所供奉的这个大宝伞,就可显现三千大千世界,
不管是天宫、龙宫及乾闼婆、夜叉等八部众的居所,
还是世间一切大地山河、日月星辰也都显现其中,
大家不能不对佛陀的神通威力深表赞叹,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此的法王理所当然成为人们崇敬的对象,
瞻仰这样的人众法王又有谁不欢欣雀跃呢!
显现于各人眼前的佛陀的庄严身相也许各不相同,
这是佛陀之神力与人、天乃至二乘不同之处。
佛陀以同样的音声、语言演说同一种佛法,
各类众生都能从中得益乃至获得解脱,
更有甚者,各类众生所听到的都是本族类的语言,
这也是佛陀的神力高出于人、天乃至二乘的地方。
佛陀以同样的音声、语言演说同样的佛法,
各类众生都能从中得益乃至获得解脱,
不管他们的根机悟性如何不同也同样能获得利益,
这也是佛陀的神力高出于人、天乃至二乘的地方。
佛陀以同样的音声、语言演说同样的佛法,
但听后却有的忧怖恐惧,有的快乐欢喜,
有的厌离生死,有的决惑断疑,
这也是佛陀的神力高出人、天乃至二乘的地方。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精进度生济世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已得四无所畏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已住于十八不共法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作为天人大导师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能断除众生烦恼业障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已证涅槃、登彼岸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能度世间一切众生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永出苦海、远离生死道的佛陀。
这位伟大的佛陀,悉知众生三世流转,往来诸相,
于法自在,善于随顺诸法而得解脱,
虽然示现于娑婆世界,但不为尘世垢浊所染,如水中之莲花。
虽然常在空寂定中,但又不为空所缚,善于在寂光定中度人。
伟大的佛陀,已于一切法自在无挂碍,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法身如虚空、遍法界的伟大的佛陀。
当长者子宝积唱完这首偈颂后,接着又对佛陀说:“世尊,这五百位长者子,都已发无上的道心,因此很希望世尊能为他们讲讲佛国的净土以及应该如何修习菩萨净土法门。”
佛说:“真是太好了,宝积!你能为众菩萨请求开示净土法门。请你们专心地听着,认真地思考,好好地记住,我现在就为你们解说何谓菩萨净土法门。”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都欢欣雀跃,恭敬地聆听佛陀的开示。
佛说:“宝积,一切众生界,即是菩萨净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菩萨随所要化度的众生取菩萨净土,随所要调伏的众生取菩萨净土,根据各类众生将在什么样的国度才能进入佛智慧而取菩萨净土,根据各类众生将在什么样的国度才能萌生菩萨道根而取菩萨净土。菩萨之所以这么做,是因菩萨之取净土,都是为了饶益、济度众生,如果离开了众生,菩萨又如何去饶益、济度他们呢?这有如人们若想在半空中建楼阁,肯定是徒劳无功;而如果在平地上,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顺利地把宫殿楼阁建成。菩萨想得佛国,必须成就众生,成就了众生,佛国土自能完成实现;若不成就众生就想取得佛土肯定是不可能的。
“宝积啊!你们应当知道,一颗质朴诚实之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正直诚实的众生来生其佛国;一颗深信坚固之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具足种种功德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无上道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信仰大乘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布施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乐施好善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持戒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戒行清净、普行十善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忍辱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相好庄严的众生来生其佛国;精进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勤修净行、功德具足的众生来生其佛国;禅定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定力高深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智慧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已悟大法、已得正定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修习实践此‘四无量心’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被此‘四摄法’所摄化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方便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修习方便法门、于一切法通达无碍的众生来生其佛国;‘三十七道品’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回向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其国土一定一切功德具足;说除五苦八难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其国土没有三恶道及生老病死等种种苦难;自己戒行清净严谨且不讥讽他人犯戒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其国土将不会有犯戒之人乃至没有犯戒之说;十善行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其国土之人将都长寿富有、行为清净、为人诚实、话语柔和、合家和睦、亲朋友善、言多益人、不嫉不恚,举凡具有正见众生都争相来生其佛国。
“正如上面所说的,宝积,菩萨因其心地质直,则能发愿实行;随其愿行,则得深厚坚固的道心;随其有深厚坚固的道心,则能调伏其意念;随着意念的调伏,则能如佛法所说而行;既能如佛法所说而行,则能萌发回向之心;随其回向心的产生,则会有种种方便法门;随其种种方便法门,则能济度成就无量众生;随着无量众生的得度,则佛土自然清净;随着佛土的清净,则所说法自然是清净;随着所说法的清净,则清净智慧自然产生;随着清净智慧的产生,则其心境自然清净;随着心境的清净,则一切功德自然清净。所以,宝积,如果菩萨想要得到净土,首先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自然清净。”
其时,舍利弗听了佛陀的这一番话后,心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菩萨心净则佛土净,那么我佛世尊当初为菩萨时,难道其心境意念也有不净吗?要不然为什么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会如此的污浊不堪?
佛陀凭借其神力,当即知道了舍利弗心中的疑问,便对舍利弗说:“舍利弗,你认为怎么样呢?日月难道不明净吗?但是对于瞎子来说,一切都看不见。”
舍利弗回答说:“不是的,世尊,日月并非不明净,只是瞎子看不见罢了。”
佛陀接着便说:“说得对,舍利弗,所以看不到如来国土庄严清净,那完全是众生被烦恼业障所盖覆的缘故,并不是佛陀的国土自身不庄严清净。舍利弗,我的国土本是庄严清净的,但你却看不见,这就像瞎子看不见明净的日月一样。”
当时,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舍利弗,不该产生佛所居住的世界是污浊不堪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所看到的佛陀国土清澈明净得如自在天宫一般。”
舍利弗说:“不对啊!我明明看见这个世界上到处是荆棘沙砾、坑坑洼洼、污秽不堪。”
螺髻梵王说:“那是因为你自己尚不具有佛的智慧,心里还存有高下净染等种种分别的缘故,所以在你的眼里此国土是那样的高低不平、污秽不堪。舍利弗,菩萨对于一切众生,都怀着平等之心,无人我怨亲之区别,内心明净。如果能依佛的智慧去看世界,则能够看到这个世界是十分明净庄严的。”
螺髻梵王说完这些话后,佛陀即以足指按地,顿时由无以计数的奇珍异宝装饰起来的三千大千世界便显现在大家的眼前,极是富丽庄严,有如以无量的功德宝装饰起来的庄严佛土,当时,一切与会大众都赞叹不已,并发现自己都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
这时,佛陀便对舍利弗说:“舍利弗,你看看这佛国土是不是很庄严清净?”舍利弗回答说:“是的,世尊,这佛陀国土确实十分庄严清净,这样庄严清净的佛国土真是我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
佛陀又对舍利弗说:“我佛国土,从来都是这么庄严清净的,只是为了济度那些劣质钝根众生,才方便示现种种污秽不净的现象,这有如诸天人同在一宝器中饮食,但因各人的智慧功德的差别而所看到的饭色却各不相同。舍利弗,看国土的清净与否也是一样,如果人的心清净,他所看到的诸佛国土一定功德具足、庄严清净。”
当佛陀示现此庄严国土时,宝积所率领的五百长者子都同时获得证悟诸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同时,与会的八万四千人,也都萌发了无上道心。其时,佛陀又把刚才按地之神足缩了回来,一时间,方才显现的三千大千世界顿时消失,眼前又恢复了原貌。当时,与会的三万二千小乘众、诸天及人,了悟一切有生灭的都是变化无常的,并都当下断除了一切烦恼惑障,得清净法眼,证得圣果;另外,与会的八千比丘,也都舍去了一切执着,断除一切烦恼惑障而证得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