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十二章

【题解】

这一章讲了“无名”“有名”“知止”。“无名”“有名”不是第一章中以“无”名、以“有”名的“无”和“有”的概念。“无名”指完全做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称为“朴”。所以,本章表达了老子“无为”的政治思想,认为侯王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治天下,顺应自然,那样,百姓们将会自动地服从于他。老子用“朴”来形容“道”的原始“无名”的状态,这种原始质朴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种名称就产生了。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不可过分,要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纷扰多事。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起争端的重要根源。

【原文】

道常无名 〔1〕 ,朴虽小 〔2〕 ,天下莫能臣也 〔3〕 。侯王若能守之 〔4〕 ,万物将自宾 〔5〕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6〕 ,民莫之令而自均 〔7〕

【注释】

〔1〕无名:虚无。这里指规律处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状态。

〔2〕朴虽小:道虽然像未加工过的木材一样微不足道。朴,未加工过的木材。小,道作为规律,本无所谓大或小,这里用“小”来形容“道”总是不求为主而处于卑下地位。详见三十四章。

〔3〕臣:动词,臣服,役使。

〔4〕守之:坚守规律,遵循规律。

〔5〕宾:宾服,顺从。

〔6〕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之气和地之气相互交融而降下甘露。这属于“天人感应”思想。古人认为,社会政治清明,就会影响自然界,冷热合时,风调雨顺,并出现各种祥瑞。

〔7〕民莫之令:即“民莫令之”,没有人指使它。古代“民”与“人”通用。之,代指自然、天地。

【译文】

道永远处于一种虚无状态,这像未加工过的木材一样,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天下没有人能够支配它。王侯如果能遵循着道,万物将会自然而然地宾服,天之气和地之气就会相互交融而降下甘露,没有人指使它们,却自然分布均匀。

【原文】

始制有名 〔1〕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 。譬道之在天下 〔3〕 ,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

〔1〕制:制作,这里泛指人类活动。有名:有名称的东西,泛指各种器物。

〔2〕殆:危险。

〔3〕譬(pì):打比方。

【译文】

人类开始活动,也就出现了各种器物。器物出现以后,也应该懂得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险。打个比方,普遍规律与天下(万物的特殊规律)的关系,就好像江海与河川的关系一样。 31lZz17e0IM/gbFnIPogAyt9grLIj51iddckTtb4gGtnj59QjjW+E9u6TlzUsP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