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答李翊书 〔1〕

【题解】

李翊,唐德宗时人,贞元十八年(802)中进士。他写信向韩愈请教写古文的途径和要领,韩愈写了这封答书。在此书中,他介绍自己学习古文的经验,提出“气盛言宜”的主张,强调学习古文的根本在于加强道德修养。韩愈自述写作古文的三个阶段:深入钻研古代经典,作文务去陈言,不顾时人的议论嘲笑,此为第一阶段;识别古书正伪,然后加以继承扬弃,文思汩汩涌流,此为第二阶段;功夫臻于成熟,笔墨纵横淋漓,又能省察检讨,去除不纯,此为第三阶段。贯彻始终的主导思想则是写作以气为本,实开论文重气的先河。文章结构严谨,比喻贴切,说理深刻精当,而又透着谆谆教导、奖掖后进的深挚情意。

【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 〔2〕 ,愈白李生足下 〔3〕

生之书辞甚高 〔4〕 ,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5〕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6〕 ,况其外之文乎 〔7〕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 〔8〕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 〔9〕 ,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 〔10〕 ,甚似而几矣 〔11〕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12〕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 〔13〕 。蒋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14〕 ,养其根而竢其实 〔15〕 ,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 〔16〕 ,膏之沃者其光晔 〔17〕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18〕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 〔19〕 ,茫乎其若迷 〔20〕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21〕 ,惟陈言之务去 〔22〕 ,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23〕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24〕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焉。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 〔25〕 ,迎而距之 〔26〕 ,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27〕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28〕

气,水也 〔29〕 ;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 〔30〕 。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 〔31〕 。亟称其人 〔32〕 ,所以劝之 〔33〕 ,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注释】

〔1〕答李翊(yì)书:或作《答李翱书》。李翊,贞元十八年进士。贞元十七年,韩愈曾作《与祠部陆员外书》,向陆员外荐举李翊,称其为“出群之才”。

〔2〕六月二十六日:指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六月二十六日。是年韩愈三十四岁。

〔3〕生:古时前辈对弟子的称呼,也指读书人。足下:对人的敬称。

〔4〕书辞:书信中的文辞。

〔5〕下:指态度谦逊。

〔6〕有日:指日可待,言为期不远。

〔7〕其外之文:作者认为文是道德的外在表现,故言“其外之文”。其,指道德。

〔8〕抑:转折连词。如同现代汉语中的“但”“不过”“可是”。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意谓自己只是望见了孔子的门墙还没有登堂入室,这是作者自谦的话,说自己道德学问还未修养到家。《论语·子张》:“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子贡

〔9〕立言者:指李翊来信中关于“立言”的说法。立言,著书立说。

〔10〕期:期望。

〔11〕几:近,接近。

〔12〕蕲(qí):同“祈”,求,希望。取于人:被人取而用之,被人学习。

〔13〕固:已经。

〔14〕无诱于势利:当时官场和科举考试皆用时文(骈文),故韩愈说欲说古文便须“无诱于势利”。诱,诱惑。

〔15〕竢(sì):等待。实:结果。

〔16〕遂:指果实成熟,饱满。

〔17〕晔(yè):明亮。

〔18〕蔼如:温厚和顺的样子。如,用法同“然”。

〔19〕俨乎:庄重的样子。乎,用法同“然”。

〔20〕茫乎:茫茫然。迷:迷惑。

〔21〕“当其取于心”句:把心里的想法用手写出来。

〔22〕陈言:陈旧的观点和言辞。

〔23〕非笑:非议和讥笑。

〔24〕汩汩(gǔ):水流迅急的样子,比喻文思涌动。

〔25〕杂:指内容不纯。

〔26〕迎而距之:言反过来让“浩乎其沛然”的文思停止下来。迎,逆。距,止。

〔27〕肆:指放手去写。

〔28〕《诗》《书》:《诗经》《尚书》,这里代指各种儒家经典著作。下面“无迷其途”承“行之乎仁义之途”而言,“无绝其源”承“游之乎《诗》《书》之源”而言。

〔29〕气: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30〕希:同“稀”,少。

〔31〕“志乎”二句:“乐”因其“志乎古”而发,“悲”因其“遗乎今”而发。

〔32〕亟(qì):屡次。其人:指有志于学古人立言的人。

〔33〕劝:鼓励。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告陈李生足下:

你信中的文辞立意高雅,而询问的态度又是多么谦逊、恭敬啊!能像这样,谁不愿把他所懂得的道理告诉你呢?看来,你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已经指日可待了,何况是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的文章呢?但我只是古人所谓的望见孔子的门墙而没有登堂入室的人,哪能分清道理是对还是不对呢?尽管这样,我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讲的志在立言的话,是正确的;你所写的文章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而且很接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立言的志向,是希望胜过一般人而被人学习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人著书立说的标准呢?如果希望胜过一般人而被人学习的话,那你现在本来已经胜过一般人而可以被人学习了。如果希望达到古代人著书立说的标准的话,就不能指望很快成功,也不能受权势和功利的诱惑,而要像栽培果树一样,先培养它的根,再等待它结果;又要像燃灯一样,先添进油脂,再希望它发出光亮。根长得茂盛的树木,它的果实就饱满,油脂充足,灯自然就会明亮。奉行仁义之道的人,他说起话来总是温厚和顺的样子。

可是还有为难的地方,我的所作所为,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已经达到了古代著书立说的标准。虽然如此,但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夏、商、周和两汉时代的书我不敢看,不是圣人的观点我不敢记。无论是在静处的时候还是行动的时候,我都像忘掉了世上的一切,成天一副庄重的样子,总像在思索问题,茫茫然像被什么东西迷惑住了。当我把心里的想法用手写出来时,凡是陈旧的观点和言辞都一定要去掉,真是困难啊!我把写好的文章给别人看,不把人们的非议和讥笑当作是非议和讥笑。像这样过了好些年,我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主张和态度。然后才识别出古书中哪些讲的是真正的儒家之道,哪些讲的不是儒家之道,以及虽然讲的是儒家之道却还没有达到完美境界的地方,对这些区别得清清楚楚如同黑白分明一样。而后务必去掉自己文章中不可取的地方,这才渐渐地有所收获。当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时,文思勃发就像流水奔涌一样不可遏止。当把写好的文章给别人看时,别人讥笑它,我就感到高兴;别人称赞它,我便感到担忧,因为这说明文章中还保留着一般人的观点。像这样也过了好些年,然后文思就像大水浩浩荡荡地奔流。这时我又担心内容不纯,便让文思的奔流停止下来,平心静气地以客观眼光考察一下,使内容都纯正了,然后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自己不能不继续加强修养。要在仁义的大道上行进,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著作的源泉中畅游,不迷失仁义这条道路,不离开儒家经典的源泉,我终身如此。

文章的思想内容好比是水,语言好比是浮在水面的物体。水势大,那么能浮在水面的物体大大小小都能浮起来。气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盛,那么语句的长短、声调的高低便都会恰到好处。虽然到了这种地步,难道自己敢认为自己的文章已经接近成功了吗?即使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待到为人所用时,人家从中能得到什么呢?虽说如此,大概一般等待别人任用的人就像器物是否被取用一样吧。用和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是这样,他思考问题有一定的方法,自己行事有一定的原则,能为人所用,就把自己的道德表现出来,给人们带来好处;不能为人所用,就把自己的道德传给他的弟子,把它写在文章中让后人学习。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现在有志于学古人立言的人太少了。有志于学古人立言必然会被今人遗弃,我真的为他们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悲哀。我多次称赞这些人,是为了鼓励他们,并不是我敢表扬那些应该表扬的人,敢批评那些应该批评的人。向我求学的人很多,我考虑到你说话的意图不在于求取功利,姑且对你讲了以上这些看法。韩愈诚告。 6NDd9laoVE1uyrXPwoeYp9BHIDJO8pfYgi5xSLjE0SajMVWzUSmD1MQDf1/J1yZ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