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一直排斥内心所求,再想找回它就会非常困难,甚至会比为了实现梦想而克服的困难更大。因为这样做相当于拿走了我们飞翔的翅膀,夺走了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让我们与自己的内在断开联系。
内向高敏者随时忙于处理自己的内在工作。他们的所听、所见、所想、所得,都会流向内部,大脑会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估、比较、找寻含义和价值、检验、过滤,最后还要对留下的信息再仔细思索。你们懂的,这就是内向高敏者的大脑皮层……
如果你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那就安静地处理好内部信息,把事情研究透彻,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逐步构建起经过内化的、宏大的知识库。这就是内涵。
内涵=经过内化的知识库
一个内向高敏者向别人传达的知识常常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度,原因或许在于,大部分内向高敏者都不太会寒暄,聊老套的话题会让我们觉得无聊(当然如果和我们聊天的是个有趣的人就不会这样了)。
内心深度的由来:经过内化的知识库,以及对人类自身和所处世界的思索。
有内涵的人有时会有一种危险倾向——不由自主地轻视那些不常思索的人。
比如,有内涵的人常常觉得愉快的寒暄是肤浅的人才做的事。那些喜欢奢华、享受优越地位的人,也常被内向高敏者看扁。
反之,这些人也对充满内涵的内向高敏者有意见。在他们看来,内向高敏者都是无趣且郁郁寡欢的家伙,不懂得表现自己,也不会善待自己,穿得不好看,甚至可能住在发霉的屋子里。
很显然,这两种评价都不对,但很能反映出内涵不同的人之间交流时的问题。很多有内涵的人都会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生活。他们追求真相,也力求真实地活着。他们通过思考和比较决定前进的方向,并坚定地走下去,让外在跟随内在的变化而变化。
有内涵是一种优点,但成熟是需要经过时间打磨的,尤其是性格的成熟。
在本书的第一卷中,你认识了亚里士多德,了解到了幸福和自主生活的紧密关系。在关于自我探索的章节内容里,我要给你补上一些通常不会和幸福生活联系起来的知识——往往当我们身上发生了一些自己觉得糟糕至极的事情,或者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巨大难关,周围的人都觉得我们不可能过得去这个坎儿的时候,我们反而会获得对幸福生活至关重要的成长和经验。
挑战是成长之机
如果你曾经在困境中战斗过,你一定知道我想表达什么:你肯定问过很多别人不会问的问题,解决了一些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在这里要介绍两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鲍里斯·格荣多和卡特娅·科尔士根斯,他们都有着本真的自我,而且也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他们给周围人勇气,让他们看到新的可能性。
鲍里斯·格荣多25岁那年在一次意外中摔断了脖子,半身不遂。他原本是优秀的运动员,年轻有为,现在却成了一个依靠社会救济的重度残疾人。然而格荣多没有放弃,靠着强大的自律能力、聪明的头脑和惊人的勇气,他不断突破自己。现在,格荣多成了领导专家、企业家和演说家。
他打轮椅橄榄球,而且打得很好,甚至打进了残奥会。他的经历还激励了别人,很多人向他讨教,尽管他们的自身条件看起来要比他好得多。
这里还有一段我对鲍里斯·格荣多的采访,我问了他一些与真我相关的问题。
“格荣多先生,对于你来说,什么是真我呢?人们应该怎样找寻本真的自我?”
我们游动于两级之间:表面和深层。这两级没有谁比谁坏,也没有谁比谁好。在表面上游走说明你是在新的事物中寻新,新的爱情、新的住所和新的工作……但是有的时候,人会花费多年寻找伴侣,或者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往深处走,这就是在探寻自我:老中求新。
只有当一个人在他自身的主题中不断求新,才能找到真我。然而仅有真我是行不通的,只在表象中寻求刺激也行不通。中庸的平衡,才是正道。
“在你的生命中,你曾经直面难以逾越的困境。我们面临的困境是不是我们成熟的机会?”
不一定。人们不是都说“愚蠢的人不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的人才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而智者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吗?
这说明我们需要自己面对困难,经历认识错误、承认错误和改变自己三个阶段,才能得到成长。然而智者不需要亲身经历这些也能成熟。
“你有没有对于内向高敏者的特别建议呢?”
坚信自己天生的性格优势!没有任何一种性格优于或劣于另外一个,它对你的影响才是最关键的。
另外,要勇于容忍外向者,他们也很有趣,再说,没有人只有一面。我主张对这两种类型都予以尊重。不论是内向高敏者还是外向者都不应该随意评判对方,而要从对方身上学习,融会贯通,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第二位是我的同行卡特娅·科尔士根斯,她正身处困境,却也显现出了她的真我。
卡特娅·科尔士根斯是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做的是和语言打交道的工作,是一个大型机构的教授,也是多家杂志的编辑。2001年,她自主创业从事交际服务行业。那会儿她已经得知自己患有多发性硬化,这是一种时至今日依然无法治愈的疾病,会对神经中枢造成损伤,引起许多病症。卡特娅戏称它为“脑子里的芝士洞”。尽管如此,她依然选择深入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创业。
现在她患病已经二十年了,走路时依赖拐杖,大部分时候需要轮椅,但她却写了很多畅销的纪实文学和小说,也会给别人做指导和培训,还做关于交际的讲座。她通过她的“B计划”帮助人们铺平道路,战胜困难。
我和卡特娅·科尔士根斯也进行了交流。
“卡特娅,对你来说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你又是如何在生命中找到它的呢?”
一直以来,对我最重要的都是走我自己的路。不过不是毫无顾忌地向前冲,好像什么都无所谓一样。在做事的时候,我虽然会时常做好改变的准备,但如果这件事对我很重要的话,我也会对它抱有信心,尽量保持原路线。我觉得,疑虑就像扬帆远航中的逆风,我很愿意和它对抗,我从小就是这样。
我对所有人和事都抱着开放和诚实的态度,同时希望我周围的人也能如此。这肯定会限制我的朋友圈,但是在逆风的时候,只有少数人能够航行得更快。
“虽然生病,但你还是决定创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
原因很多,其中一条是因为我不喜欢之前的稳定职业。好几年来我一直待在同一个岗位上,也没有上升的可能。另外,自从确诊患上多发性硬化以后,我就在思考:我真的要继续这样过下去吗?我拿了一张纸,写下我最擅长的事情和我最爱做的事,以及这些事能如何服务于大众。于是,语言训练的念头就浮现在眼前,因为我喜欢与人面对面说话。我会的,我也能教给别人。也许这想法很天真,但是很合我意。
“在你的生命中,你曾经直面难以逾越的困境。我们面临的困境是不是我们成熟的机会?”
我确信,每个人都能战胜挑战。也许有的事对于别人来说不值一提,对我来说却是大事件。挑战可能意味着失去,也可能带来惨痛的经历、病痛或者是瓶颈。战胜它的过程,就是成长(对此,人们常常后知后觉)。失业了?会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尝试新的出路。和别人交往不愉快?以后会更加注意。生病了?那就接受这个事实,想办法生活下去……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成熟。
任何经历都能让人成长。它们都是珍贵的“建筑材料”,让我们将自我建造得更强大,更有力量。前提是我们把这些挑战看作内在成长的机会,不要逃避,不要自怨自艾。内向高敏者应该常常把这些事情说出来,如此才能感知并了解自己的内在。外向者则应该倾听内心的声音,把握这个丰富自身的机会。
最后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到底有没有‘成熟’这回事?这是否和真我有关,和你常讲的‘最重要的事’有关?”
对我个人来说是这样的: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像生病和生病造成的影响让我成熟得更快,它明确指出生命中到底什么最重要。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目标,现在因为身体受限,我比以前更多地拒绝那些妨碍我前进的事物。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成了我的座右铭。
另外,我也享受变老,喜欢新出现的皱纹和第一根白发,它们代表着我不愿错过的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自我探索的反面就是自我否定。一个否定自己的人,会忽视、压制和贬低自己的需要,直到再也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为止。加之有的时候内向高敏者还常常被人拿来和自己外向活跃的姐妹或同事作对比,这就让人更难堪了:其他人眼里不那么要紧的自我需求,似乎不值得被认真对待。常常因为举止奇怪而被嘲笑的人,总有一天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了。
自我否定:忽视自己的需求
此外,否定自己的人还可能显得很高尚——他没有把自己放在首位。于是,本真的自我退到了角落,但这仅仅是表象。如果总有人或事比你的需求更重要的话,那么角落里的自我就会愤怒地眯起眼,毁掉你的一天,或者干脆一辈子。如果情况更糟的话,这种自我否定会把你包裹起来,让你根本不知道到底什么能让自己开心、放松、享受生活。你只能机械地过着每一天。也就是说,你会在自己给自己造的笼子里整日悲歌。
别总是无视自己
我明确地告诉大家:否定自己就是在自我伤害!如果总是无视自己,总觉得“这事我做得没有别人好”,你就把自己变成了失败者,这么做没有任何好处。
如何找寻自己的需求
当一个人自我否定时,自身的需求完全没有一点机会发声。我们这就来看看,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的需求。
自身需求常被无视
或许你大概清楚自己的天赋和爱好,比较难的是找到自己的需求。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许多人在孩童时期就知道自身的需要常常不被看重,成年人也不太信任我们说出来的需求。提出要求成了一种风险,因为也许会导致以下情形的发生:
为何我们不敢提出需求:
1.重要的人会无视甚至指责我们。我在训练中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可不想以自我为中心。”
2.我们觉得自己会受到侮辱或嘲笑,比如:“简直太可笑了,你根本做不到。”
3.我们会失去和别人的纽带,让自己和他人受伤。
4.我们担心因为没能达成某个目标而羞愧难当。
不抱期望,就不会失望?
人们否定自己,是为了躲避这些风险:如果我不抱期望,那也不会有痛苦和失望了。看起来好像很对。但如果我们一直排斥内心所求,再想找回它就会非常困难,甚至会比为了实现梦想而克服的困难更大。因为这样做相当于拿走了我们飞翔的翅膀,夺走了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让我们与自己的内在断开联系。
害怕自己的愿望,毫无道理!
不要害怕,不要觉得自己内心的愿望不好,哪怕你的第一个愿望是杀了自己的老板。因为如果他令你感觉挫败,那很有可能在“杀了他”这个愿望之后还有一些愿望隐藏得更深。这些愿望往往是积极的,比如想自己做老板?或者是时候接任领导岗位了?
让我们从最重要的问题开始:
我想要什么?
如果这是你第一次问自己这个问题(而且不是在点菜的话),也许你会不知所措。下面是一个四步引导方案,它曾经帮助过很多像你一样的人找到自己的答案。
四个步骤,找到你心底真正想要的
1.关注自己的直觉,它能给你指路。
把直觉当作你“内心导航仪”发出的第一个指示,尽管此时你还没有真正踏上征程。
也许,你一开始想到的是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就像前面的卡特娅·科尔士根斯一样)。这合情合理,也会给你第一个好灵感。但是请继续问自己:“我想做这件事吗?”很可能你擅长做的事并非你想做的事。你也可以通过其他问题来确认:“我觉得什么事特别有趣刺激?”“我喜欢读什么书?”“我的梦想是什么?”
实例:我的学员维尔特鲁德居然脱口而出:“我想安安静静地睡个好觉!”
2.要沿着路标走。
试着耐心地了解你的直觉背后隐藏着什么。要给自己时间,必要时你可以不断返回原点。
还是以维尔特鲁德为例:“我总是特别困。我不喜欢我的工作。我想归隐。我更想自己一个人待着,而不是在人群中。所以我很依赖我的床:在床上,我才能一个人待着。”
3.问自己:然后呢?
这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能让你离真实的想法更近。
实例:“我想安安静静地睡个好觉。”
——然后呢?“然后我就放松了。”
——然后呢?“然后我就会有灵感。只要休息好了,我总能有好点子。”
——然后呢?“我可以开一个讨论课,把点子收集起来,写下来。”
——然后呢?“我很想好好写点什么。这样我能安静地一个人待着,发挥创造力……”
4.积极起来:围绕梦想创建自己的生活。
要让梦想改变你的生活,你需要做些什么,只有这样,你才有明晰的生活目标,才能明确感受到坚持自我有哪些收获。刚开始你也许会有疼痛感,但这是让人感受生活的正向疼痛。
实例:维尔特鲁德考虑如何才能实现安静写作的愿望。她决定要成为一名写作教练,且每天都要写作。她连自己要写点什么都不知道,但还是开始了,并坚持到了今天。她成功了,有可能你读到过维尔特鲁德的作品(当然她用的是笔名)。
骗子症候群——最严重的自我欺骗
你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否太高?哪怕成就显著,你依然觉得自己没有达成目标吗?你总是低估自己的成绩吗?那你该作为“骗子症候群”队员参加“自我欺骗奥运会”了!所谓“骗子症候群”,说的不是那些通过欺骗在社会上获得成就的人,而是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没做成,实际上却成绩斐然的人。
那些有内涵的沉默寡言者,恰恰容易出现骗子症候群:他们常常自我分析,批判性地针对自己和自己的成就,还倾向于将自己的优势和由此带来的成绩看作理所当然。骗子症候群的咒语就是:我做的这些其实没什么特别的。
不要把优势和成绩看作理所当然
糟糕的是,一个妄自菲薄的人一旦真的收到负面评价,受到的打击会比一个自信的人更大,甚至未来的表现都很可能会因此变差,因为一个本来就否定自己的人会更觉得自己不够好,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下面这个小测试可以让你确定自己是否出现了“骗子症候群”的征兆。请在所有你觉得对的描述后面打钩。
如果你选中了超过3项的话,请继续往下读。如果你选中了6—7项,请赶快寻求外界帮助!
如果你在这个测试中属于普通范畴,那你也应该知道那些毫不愧疚就给自己过高评价的人在生活中非常多。实话实说,你很烦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希望呢?其他人应该赏识你和你的成就,珍视你的性格,时不时给你发个奖杯?或者,只要能让你安静地待着,做自己的事就足够了?
破解自我贬低的出路不是自我标榜。
其他人到底是怎么看你的?可笑的是,其实这根本无所谓。心理学家珍斯·亚森多普夫曾经指出,我们眼里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看法的反射。这些看法全来自我们自己的脑袋。
只有当你赋予了自己价值,别人才会赋予你价值。你只有爱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才能让别人爱你、尊重你。
从骗子症候群到低调行事
有个问题还没解决:如何从妄自菲薄转变为正视自己呢?有没有不必拍着胸脯夸赞自己,或是去做种种不适合自己的事的方法?
那些自我吹嘘者的故事,你能从人力资源顾问嘴里听到一箩筐,让人觉得哪怕是最微小的成就,也应该展现在公众面前。我不用对此举更多例子了吧:你每天都能在各种网站上见到那些看起来很成功的人,甚至在你们公司的每周例会上,你也能亲耳听到某个同事如何无中生有,吹嘘他那些工作成绩的。对于沉默寡言的人,尤其那些骗子症候群患者来说,会觉得这种无中生有、四处推销的事情相当可笑,也非常累(难道你喜欢每天和这样的人一起吃午饭吗)。老实讲,这样大张旗鼓的行事风格并不适合我们内向高敏者。站在广场上大声夸赞自己,是会让我们很难受的。所以还是算了吧。
低调——安静的艺术
然而我们依然能够,也应该产生影响。哪怕是名人,也会因为刻意的低调在名利场上获得好感。
他没有自吹自擂,只是低调行事,就强过了所有人。这是一个有趣的矛盾点:因为他没有强推自己,人们才忘不了他。
——尤利娅·恩克博士,记者,提到内向的演员马提亚斯·布兰特时如是说
马提亚斯·诺尔克博士在他的书《低调行事》中写道:我们应该更有内涵,安静地设立小目标而不是大目标,不要成为推销广告中的主角,不要谄媚别人。
掌握低调艺术的七个理由
1.你能安静地待着。如果你做的事不引人注目,那么谁也不会来烦你。你会一直保持隐身,谁都不会打扰你,你也不用被那些自以为是的人评判。
2.如果你的计划失败,谁也不会知道,这能让人松口气。如果你成功了,你就成了半路杀出的黑马,震惊所有人。
3.你可以自由地“玩耍”,可以舒服、轻松地做事。你是自己的主管,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你对所有发展可能保持开放态度,这对于有独立优势的内向高敏者来说非常合适,你不必受别人的想法或者主流看法支配。你将自己和来自外界肤浅的肯定彻底划清了界限。
4.你无需把精力花在费劲的“地位游戏”上,不必被那些支配欲超强的“阿尔法人格”看不起,你可以优雅地避开他们,专心工作、达成目标,而不是和别人拼个输赢。(可惜这并不意味着你能获胜。如果你周围的环境都喜欢造势者,且造势者又很成功的话,你的日子可能会不太好过。)
5.你可以选择和让你舒服的人,像你一样谨慎体贴的人打交道。那些人更关注你的内涵而非外在,更懂得珍惜微小的闪光点。这样的人在东方文化中更多见。在日本,我认识了很多非同凡响却低调的人,我知道了保持沉默原来可以那么美好。
6.你可以吸引到同类人。你珍惜内在的成就,认为专注于具体目标要比展现力量和自我表现更重要,这样的理念会引起那些想踏实做事并有责任感的人的注意。如果你是领导,用这种方式你能吸引到特别能干的员工,你会给他们一个无与伦比的工作氛围。
7.你会获得自信。那些寻找真才实学者的人会看到你的成绩,你也能获得内涵。
某种程度上,通过低调行事,你能治愈自己,不再觉得自己的成绩微不足道,你可以愉悦地接受自己的成功,不用因为自己臆想中的弱点而烦恼。
现在的问题是:到底如何低调行事?之所以现在才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你手里拿着这本书时,你可能早就明白如何低调了。不过我还是请教了低调专家马提亚斯·诺尔克,他到底是如何成功地低调的?
如此低调
低调的原则就是“比看起来更丰富”。你不对外吹嘘自己所拥有的、自己能做的或是自己有多了不起。你不展示自己的成绩,而是低调地处理它们。你总是表现得谦和有礼,但也很自信。你站在背后,让其他人表现。
你不宣扬自己的成绩,一切从简,等到合适的时机才展现自己的所能,要尽量显得随意自然。让他人发现并评价你的能力,但也不要受制于别人的认可。
低调也包括在后方有所保留。只在紧急时刻摊牌,展现自己的所有。选择不需要你倾尽所有的目标,而是留有一定余地。这不光可以保证你能够完成计划,还能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你不说大话,踏实肯干,应该被重视。
最后一点:不要显得完美无缺。承认缺点,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不是什么都会。这对其他人来说更平易近人:让我们放松下来,毫无顾忌地相处吧。
——马提亚斯·诺尔克,作家、演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