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唐朝是令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为之骄傲的黄金时代,而产生于那个时代的唐诗则代表了诗歌的极致,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唐代近300年间,诗坛上不仅涌现了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唐诗在诗体上日臻完善,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古体诗、乐府诗乃至律诗、绝句无不具备,许多诗人对近体诗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等,呈现出雄浑、高古、典雅、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清奇、飘逸、旷达等风格,可谓绚丽多姿。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和生活面貌,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广泛的题材,开阔的意境,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超越的艺术成就。

唐诗的选本很多,《唐诗三百首》的选本也不下十种。然而在众多的选本之中,以清朝乾隆时蘅塘退士所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孙洙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考中举人,乾隆十六年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因遭人谗陷罢官,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编辑完成,书中收入了唐代不同时期诗人的作品。初唐的诗,多是作者对自己理想的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憧憬。盛唐时期,是对祖国山河的歌颂,对盛世唐朝的咏叹,当然,也少不了对风花雪月的低吟。随着时代的变迁,唐朝逐渐没落,晚唐诗人们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感伤和对当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到后来则是国破家亡的辛酸和无奈。

《唐诗三百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唐代历史的缩影。读《唐诗三百首》,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诗人各自不同的风格:李白让我们看到的是盛唐的繁荣昌盛,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以及诗人本身的豪迈和浪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杜甫让我们看到的是唐朝统治者奢侈荒淫的生活,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凄惨,是一代诗圣忧国忧民、感时伤神的情怀;李商隐让我们知道的是人生苦短,却仍有那么点缠绵悱恻的情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追忆,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高适、岑参让我们领略到的是边塞的美丽风光和战士们不畏苦难驻守边塞、征战沙场的激情,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幻,是“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的气概…

《唐诗三百首》以其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脍炙人口的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的最佳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浩瀚的中华典籍中,若论深入人心者,《唐诗三百首》无疑是其中之一。自清代蘅塘退士编成此书,伟人、英雄读之以言志,达官、巨贾诵之以怡情,家家户户持之以教儿童。凡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唐诗三百首》的诵读声,而且还将伴着时代的风雨世代传诵。

本书分卷参照四藤吟社本,并且插入了数百幅精美的图画,使得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辉映成趣。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SoPKySBNugo1Mi83VFmvs/Wwt4Dht7oOa/E4UoY0nf6PcRSxkgJqOsMLltE9+z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