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种现成的、为人熟知的借喻

胡适将“五四乃文艺复兴”的命题溯源至黄焕庸1915年致章士钊的一封信,并表示有同感。 在1917年,他又把北大学生杂志《新潮》的西文名称定为 Renaissance 。胡适认为是在他的影响下北大学生才把整个运动命名为“文艺复兴”。

至于“五四乃启蒙运动”的命题,余英时以为乃源自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的“新启蒙运动”。此后罗家伦把五四比作“启蒙运动”乃受李长之影响,后者认为五四时代知识分子肤浅,因此有“启蒙运动”不如“文艺复兴”之慨。 其实陈独秀在1915年《法兰西与近代文明》一文中已透露对法国启蒙运动之向往。 他创办的《青年杂志》西文名称 La Jeunesse 中亦透露崇法。近来则有李泽厚和舒衡哲等人提倡“五四乃启蒙运动”。

“五四乃文化革命”的命题不同于前两者之借古喻今,它是发生在五四之后,再回过头去“决定”五四之性质的。该命题最早见于瞿秋白1932年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的《五四和新的文化革命》一文。 其灵感来自苏联在1928年为配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韧始而发动的“文化革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曾提出过“文化革命”的命题,乃指工人阶级必须透过旧知识分子的帮助提高文化水平,但斯大林的“文化革命”则是让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决裂。 中共派出的陈伯达正好在苏联“文化革命”期间留苏,康生前赴苏联时则苏式“文革”仍然余波荡漾,因此,这段苏联史对了解后来中国的“文革”也是至关紧要的。但目前我们只用这个背景来协助五四的诠释学。 RYlaVoppLyFjFiVJIGpvvdSSafnRGyrx0e1uNYukFRawxfwx59IXG1M33NRU9u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