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不可以将性教育看作单纯地传授性知识的过程。性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传授生殖器相关的知识和功能,而且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性习惯、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你听说过“性自主决定权”这句话吗?它可以解释为我的性相关行为的决定权在于我自己,即对于是否要与这个人做爱、答应还是拒绝对方的亲吻等行为,只有自己的判断才是准则。
初次接触“性自主决定权”这个词时,人们普遍会觉得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当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平时能够行使自己的性自主决定权和能够尊重他人的性自主决定权的情况其实并不多见。
我举例说明一下。我曾看过这样一则广告,虽然里面没有女儿,只有儿子,但相信即使是拥有女儿的父母也能从里面得到一些启示。
妈妈:(看着正在吃饭的儿子问)我家宝贝儿子是属于谁的呢?
儿子:嗯……我是属于小英的。
你们觉得这个场景里的“小英”指的是谁?
如果回答是“儿子的女朋友”,那就说明你的思想深受当前文化的影响。小英应该是儿子本人才是正确的,即这孩子在说“我是我自己的”。我的身体既不是妈妈的,也不是女朋友的,而是理应属于我自己。
大家或许觉得小英听着很像女孩的名字,因此才回答说是儿子的女朋友,但事实上,这也属于一种偏见。
假如将这段视频播放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看,再询问画面中儿子说的小英是谁,大部分孩子或许都会指着儿子说“是他”。因为他们还没有受到现有文化的影响。可是若不能受到正确的性教育,不久之后这些孩子们说不定就会和大人们一样回答说:“他的女朋友。”
事实上,这则广告片段中的“小英”确实是儿子的女朋友。因为广告的前半部分里出现过儿子的名字。不过,这也说明设计这则广告的人们缺乏对性自主决定权的认知。说实话,当初看到这则广告的时候,我很惋惜人们将它看作妈妈和儿子之间常有的互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在性教育过程中,多媒体教育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这种广告的出现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社会尚未具备对性自主决定权的认知。正因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出现如此之多的性暴力被害者,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女性和儿童。我们必须将性自主决定权视为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不过,如果让我来说,我则更愿意将“自主决定权”视作性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自主决定权不仅适用于性相关行为,还适用于平时的任何行为。如果一个人的其他行为都做不到依靠自己的判断,难道性相关行为就可以自主决定?这显然不可能。性自主决定权只能算是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自主决定权的延续。
不过,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决定将性自主决定权改称为“性主体性”。因为我希望我们的女儿们作为拥有性主体性的人类,能够拥有更加积极的人生。
不只是性的问题,一直以来人类社会都将男性视为主体性的存在,而女性只被当作与男性相对的客体存在,即男性视角成为基准,而女性只能通过男性的视角获得评价。可以说,女性一直以来接受的就是客体性的教育。因此,我们非常缺乏体现自己主体性的训练。
而且,性属于保守性的领域,所以难度更大。例如女性会接受男性发出性要求时明白地表示“NO”的训练,但想要表示“YES”的时候,她们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表达。进一步说,她们更不知道如何向男性提出性要求。正因为她们将自己视为性客体,所以无法做出性主体该有的行为。
作为主体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客体的方式生存反倒会更容易,因为这样就不必绞尽脑汁思考自己的问题,只需按照别人制定的基准生存就可以。正因为如此,很多已经习惯于客体化生存的女性,反而会对那些想要以主体方式生存的女性表露出极大的敌意,甚至这种敌意比来自男性的敌意还要强烈。
由此可见,女性想要拥有主体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打破的社会偏见也很多。因此,相比自主决定权,我更喜欢对女性们使用“主体性”这一词。
在女儿的性教育过程中,与性主体性一样重要的另一个核心就是勇气。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性暴力,所以勇气才会成为女儿性教育的另一个核心。对于勇气这一核心,我将在讲述性暴力问题的第五部分时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