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国面临导致经济形势下沉的“空头6+1”——去产能、去商能、去红利、环保风暴、第四次金融危机、中美贸易冲突+政策波动。在中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的同时,“多头6+1”——二次城市化、大交通、大消费、大通信、大文化、金融大发展+外部空间,让中国经济孕育、积蓄并释放着新的上行动力。拉动经济下行的“6+1”变量和推动经济向上走的“6+1”力量相互交织、叠加,加剧和放大了2020年中国经济的复杂、多变之势。

多空“6+1”变量博弈

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从增速来看,中国经济增速从2007年14.2%的新世纪峰值一路下降已有10余年,从2010年10.6%下降也已有8年。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史角度看,近年经济减速不仅是改革开放时代,也是新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历史上的最长下行调整。而经济下行现象并非中国独有,2019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2019年、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2.9%、3%,在全球经济大环境恶化的情况下,难以有经济体可以独善其身。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从何而来?

我国面临导致经济形势下沉的“空头6+1”——去产能、去商能、去红利、环保风暴、第四次金融危机、中美贸易冲突+政策波动。

第一,从2015年提出供给侧改革开始,行政与市场共同“出清”产能。这一行动持续至今,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速产生了下行影响。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产能“潮涌”,不仅因为世界产能云集中国,还可归因于国内经济刺激政策。更有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促成,以及“经济人”基于人性使然,这些决定了中国式的一哄而上,使得产能过剩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中难以摆脱的顽疾,中国政府与市场“联手”去产能之路也一波三折。这厢,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早已被“扒皮削筋”,那厢,产能过剩却“按下葫芦浮起瓢”,例如汽车行业如今便“深陷泥潭”。2019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7.2%,已突破产能利用率的“安全线”(79%~83%)。连代表着新兴产业的新能源车也难以幸免,根据当下已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将超过2000万辆,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销量目标(200万辆)的10倍!供求关系已突破临界点,一旦“过剩出清”,势必会使汽车市场哀鸿遍野,相关产业链也将随之动荡。据估算,2016~2020年将去除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占总产能的8.3%~12.5%;去除煤炭产能8亿吨,占总产能的14%。按照这两个行业平均计算,2016~2020年预计削减12%的产能,将拉低GDP增速1~1.5个百分点,如果分摊至5年,则平均每年影响0.2~0.3个百分点。

第二,伴随新经济喷涌而来的还有去商能。一些商业模式、特色小镇、创业工厂、商业地产等在钱“烧”完之后,纷纷成为“从风口掉下来的猪”。典型如共享经济,作为曾被资本热捧的风口,如今全面陷入大溃败,“死走逃亡伤”成为当下共享经济的主基调。又如2016年提出发展特色小镇以来,目前至少有9个特色小镇(共投资110亿元)破产。再如随“万众创业”而红火的众创空间,也面临着过剩平仓的局面。

第三,推动中国经济和企业40多年来迅猛发展的传统红利时代已渐行渐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特有的经济模式可追溯。国家层面,靠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造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地方政府一手招商引资,一手土地财政,带来地方经济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景象;企业层面,先是靠制度红利、人口红利完成原始累积,后有商业模式红利、互联网红利叠加,不断裂变出新的应用空间和商业机会。但如今随着发展坐标的改变,过往的发展法宝——招商引资、土地财政等经济模式皆已趋于失灵。对外,“以市场换技术”所带来的外资垄断、技术依赖等负面因素不断凸显,汽车行业即为明证。对内,个别地方为招商引资无所不用其极,引发恶性竞争不说,还埋下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隐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有15%的县级政府存在债务危机!而随着调控政策深化和棚改退潮,土地财政这个曾经的“万能药”也难再奏效。企业更是步履维艰,不仅各项传统红利消散,就连商业模式红利也成了“过期的兴奋剂”,风口来得快、去得更快。在去红利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难免出现不适应性反差。

第四,自2017年开始的环保风暴不同于以往的“一阵风”,呈现长期化、常态化、制度化特征。如环保生态考核纳入地方政绩考核、环保督察“回头看”、“打赢蓝天保卫战”等,环保硬约束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再也回不到从前。而对于习惯了粗放式发展的诸多中小企业来说,要补上环保历史欠账、转变发展方式,谈何容易。君不见,近几年环保风暴轮番轰炸,成为无数企业的“催命符”。经济承压之大,可想而知!

第五,从金融过度到去金融化。金融内置“自我膨胀、自我蒸发”的原罪宿命,让它极易陷入“钱生钱”的癫狂阶段。尤其是2008年后,从美联储到欧日央行都铆足了劲儿开动印钞机,以致货币泛滥。金融资本化作危机传导器,借由跨国企业之手在全世界范围内流窜,从外围的资源型国家、新兴市场到中美等核心国家。自2018年起,第四次金融危机已开始不断传导、扩散,中国也难逃此劫。过去几年,由于对金融本质、金融危机本质认识不清,中国的金融业一度疯狂扩张,实体产业的发展资金和空间不断被挤压;高度集聚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寻找爆破口,P2P(点对点网络借款)“爆雷”潮所带来的震荡已经有目共睹。因此,中国又开启了金融去杠杆、大出清的“去金融化”阶段。然而,人为挤泡沫又使得杠杆在金融和实体间传导,债务违约泛滥。结果便是:不论是金融过度还是去金融化,危机在传导、转嫁,却从未消失。

第六,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让中国外贸、科技、制造等企业承受了“原形毕露”之苦楚。自2018年3月22日起,美国对中国发起“301贸易调查”,打响中美贸易摩擦第一枪,这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商战犹如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还看不到尽头。至今,中美贸易摩擦已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前前后后经历了12轮磋商。关税也在层层加码,从500亿美元、20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步步紧逼。直接出口下行、产业链转移、投资和就业受影响等问题随之而来。在中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的同时,“多头6+1”——二次城市化、大交通、大消费、大通信、大文化、金融大发展+外部空间,让中国经济孕育、积蓄并释放着新的上行动力。

第一,如果说一次城市化将乡村变成城市,那么二次城市化则是将城市变成都市,二次城市化浪潮将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至2018年年末的59.6%,近6.6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尤其是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大干快上”,城市化进入“超车道”,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底色。如今中国进入二次城市化阶段,从特大城市外围到大型城市功能迭代,从县市区域联动到特色小镇以点带面,从湾区经济大行其道到超级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二次城市化将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第二,到“十三五”末,高铁营业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5万公里,并将建成500个以上通航机场,新增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约180个……大交通最能彰显中国“基建狂魔”本色,撬动GDP增长也最为“简单粗暴有效”。

第三,大消费时代来临。2013~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均贡献率为56.2%,2018年,消费对GDP贡献率则达到了76.2%。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不仅如此,消费还将改变中国——消费升级带动制造业升级,实现从出口大国到消费大国转变,消费驱动的外贸逆差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第四,大通信“弯道超车”。鉴于在通信系统、设备制造、基站、产业链、编码领域的标准立项等方面,中国都胜出一筹,中国抢占全球5G主导权的胜算颇大。而5G网络的横空出世不仅能提高数据传输速度,还将推动互联网进入万物互联时代。物联网、云计算、AI、VR、AR等新技术和5G相结合,将催生更多新应用、新业务,革新各行各业。

第五,文化将成为21世纪国家战略。进入21世纪,文化的重要性又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需求角度来看,物质主义时代已过,转向精神至上。从供给角度来看,传统工业经济似乎到头了,文化产业兴起是后工业社会的客观需要。从国际竞争来看,文化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一边是文化产业化,另一边是产业文化化,各行各业被文化格式化,大文化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六,金融大发展,金融大开放。中国已引爆“第四次金融大爆炸”,但“十二五”末的“8·11”汇改 、“人造牛市”、互联网金融“冒进”等,制造了一系列金融乱象。不过以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为标志,在政策层面上开始“去杠杆”,给伪市场金融戴上枷锁,矫正了中国金融业此前“脱实入虚”的发展方向,避免中国金融走上华尔街的道路。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及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等,都为中国经济打开了未来外部发展空间。

经济下行六大压力,既有国际上的,也有中国特有的,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新时代发展的不适应症,而且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带来叠加效应与复合效应,这使得单一领域的经济提振政策总是很难奏效。2020年或是空头与多头的对峙和相持时期,进入倾斜与破局还需时日。但新经济进入动能释放期、新技术产生爆炸效应、新模式层出不穷、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等“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经济依然处于相对较高增长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也正是因为拉动经济下行的“6+1”种变量和推动经济向上走的“6+1”种力量相互交织、叠加,加剧和放大了2020年乃至更长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复杂多变之势。 tXaNH3cWAojv90iwvzVe/L3OQdl7TUpHUzAqBrDgFzO886L8PkJEspvqW2Lt8x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