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
写给父母的建议

律人要先律己

真正具有说服力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的话语。

“在疼爱孩子方面做到自我控制是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的条件。要使孩子在我们身上找不到任何可以利用的软肋和脆弱之处,使他们感觉没有能力欺骗或是扰乱我们;这样,他们就会觉得我们天生就是高于他们之上的,我们对他们的疼爱就会有非常特殊的价值。孩子敢向我们发脾气、表现不耐烦、和我们吵闹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比我们强势。要知道,孩子只尊重力量的权威!母亲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太阳,永恒的天体而且永远光芒四射;在这里,调皮的、喜怒无常的、活力四射的、三心二意的、热情的抑或是易怒的孩子都可以重新获得能量,获得光和热,变得安静和坚强。母亲代表着美好、天命和权威,也就是说,母亲是上帝接近孩子的纽带。母亲要富有情感,要会教导这些任性、专横的孩子,善于化解几个有争执的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的信仰取决于他们自身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他们父母的说教方式。指导他们生活的潜意识的内在准则确切地说是他们日常所触及的东西;父母的说教、指责、惩罚或是训斥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场轻喜剧或是轰轰的几声干雷。孩子所膜拜的是那些他们可以通过直觉预测到或是感觉到的事物。

“孩子通过我们想让他们成为的样子来认识我们,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总是善于记住别人的赞美之词。他们的认识能力会通过父母中的任一方延伸到力所能及的最远处,达到可以交际的极点。他们懵懂地接受着每个人对他们的影响,依照自己的本性对其转换后再表现出来,这就是放大镜效应。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教育的首要原则是:教育者要首先提升自己;控制孩子的意志要遵循的首要规则是:首先成为你自己的老师。”(阿米尔)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所知道的最重大的责任莫过于为人父母。婚姻是一门学问,它可以培养我们的性格,丰富我们的性情,但只有包含着父母和孩子的家庭才是真正完美的一所性格学校,父母双方不仅可以相互学习,还可以向孩子学习,在这一点上,独生子女家庭就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杰明·富兰克林就告诫他的年轻朋友,在选择妻子时,要选择出身多子家庭的女子,这一建议是很有道理的。独生子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是众所周知的,独生子女就会以相似的方式经受较少的生活磨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少于四个孩子的家庭一定是不完美的家庭,但是一旦孩子超过了六个或是七个,各种害处也就随之而来了,多子所带来的好处也就不复存在,那么,这样看来五个或是六个孩子才是最佳的选择。可是,几乎所有出身多子家庭的未婚的人,一想到怀胎生育要承受的痛苦和要做出的牺牲,就不会再有多要孩子的念头了。

幸运的是,这个最佳的孩子数目是每一个健康女人都可以承受的,不会消耗她们太多的气力;父母能从孩子那里获得许多可以丰富性情的东西,这点也是值得庆幸的,这可是他们付出那么多辛苦操劳之后获得的主要报酬。那种小看父母的角色或是不认为父母难当的行为是不明智的,父母要想出色地完成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就必须付出许多努力和牺牲,多数情况下,还要承受许多令人心碎的失望和悲伤。身体懒惰、内心自私的人应该避免结婚,因为这种人不可能会喜欢“为人父母”这项工作;既然不喜欢,他们也就不会做得很好。

在我的理想国度里,就像柏拉图在这一点所持的观点一样,“父母身份”应该被看作一种特权,只允许给予那些方方面面——无论是从个人品质还是家族历史来看,都有资格获得这一特权的人。如果这一特权的给予是出于对未来市民的幸福健康考虑而不是出于个人的任性或是一时兴起,那么我认为约有一半的当代成年人都不具备获得“父母身份”的资格。毋庸置疑的是,这么多没有资格的成年人,一般说来,只有在不用承担婚姻和家庭责任的情况下才会比较幸福。然而,我的理想王国和柏拉图观点的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我的理想王国里,孩子不应该一生下来就交给国家来养,在国家育儿院或是学校里接受教育,父母应该为孩子直接负全部责任;税收和薪水也要做适当的调整分配,以确保父母不缺乏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不必为了迎接下一个孩子的降临就省吃俭用,甚至不能满足第一个孩子健康生活的必需品。一旦这些人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就应该被看作是在为国家而从事一项崇高而又光荣的事业!

在这样的国度里,市民会竞相行使结婚的权利,赢得“父母身份”的荣耀。他们会认真对待“父母身份”所要承担的责任,并为这些责任做好精心的准备;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们都会发挥自己的创造至极致使其充满神奇和乐趣。

我们距离这样的理想国度还多么遥远啊!在现代社会里,父母越来越多的行为动机都在表明他们想要逃避他们的主要责任,他们把孩子委托给自己或是国家雇佣的人,由他们来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在那些富裕的家庭里,孩子一般都是交给一位年轻的女仆来照管。这样的女仆一般都是社会阶层低下,只是接受了初级教育的人;孩子父母对她的个性还会一无所知,但往往她都是那种缺点遍布全身,行为怪癖的人。之后,在尽可能早的年龄,孩子就被送到寄宿学校,父母只能在短暂的假期里才能见到他们。即便如此,父母为了让孩子保持“乖乖的”,也就说,为了不让孩子给他们惹麻烦,不让孩子认真地对待生活、发现看似美好的假期生活可能潜在的任何不快和矛盾,他们就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娱乐玩耍设施。在最近几年,这短暂假期的接触机会,在多数情况下,也会因夏令营之类的活动而减少到极点。事实上,所谓的夏令营只不过是寄宿学校生活的继续,所不同的是,在这里,原来学校生活的全套程序是以更加杂乱、任意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作为小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意识到童年的短暂。仅仅短短的几年之后,这些机灵古怪的小东西就会长成和我们一样的男人和女人。当我们回首这几年时,我们会为它的短暂感到吃惊和悲叹,我们会为和孩子分离的每一天感到遗憾,会为没有能充分利用“父母身份”这一特权的每一时刻、没有能充分利用那些充满快乐而又大有裨益的相处机会而感到悔恨不已。要是可能的话,谁不想成为神仙而使时光倒转呢!可是,还是会有许多父母不能认识到这一生仅有一次的父母角色的宝贵!想一想,你能够和天真无邪、完美无瑕、新生的天使般的“小东西”结伴而行;你能够保护、引导他们;你能够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稍纵即逝的悲伤;你能够为他们疗伤,为他们寻求快乐的源泉;你能够看着他们朝起晚宿,迎接全新的一天;你还能够看到这新生的力量展翅翱翔;你还清楚地知道在这个伟大的成长过程中,你发挥着既重要又有价值的作用——所有这一切都会让你充满幸福和快乐之感的!但是,我们当中的许多父母还是会花大把的时间去打高尔夫或是玩桥牌,事实上,这大部分时间本是应该用来塑造我们所创造的“小生命”的,这可不仅是一项神圣的工作,还是一项最有收益的工作啊!

本章开头引用的那段话是很正确的,父母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孩子受他身边人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性格,这一形成过程还涉及数以千计的微妙加工,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加工过程是随机的、无意识的。父母,要是自信,就会明白其能给予孩子的最大恩惠其实就是成为孩子的伙伴;要是在这一点上,他们都不自信,那他们就不应该为人父母。

虔诚是一种传统美德。长期以来,在塑造每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以及在物质进步带来的各种生存压力下,防止人类文明腐化方面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可是,看一看,孩子现在生活的环境,这一传统美德的影响力已无处可寻了。在现代生活日益机械化、浅薄化和模式化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依旧可以持续下去;生活当中依旧存有那么多魅力、美好和崇高;患焦虑症、抑郁症和郁郁寡欢症的人并没有增多;自杀和犯罪的比率也并没有升高。我们不得不对这一切感到惊奇,不自觉地会为这一切寻求超自然的解释力。

要抵制住这一倾向,不要再苦心寻求任何超自然的解释力了!现在的孩子是失去了以前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现代的生活环境也对他们做出了更大的补偿。首先,他们的自尊心从一开始就免受了“性本恶”这一有害学说的危害。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基于“性本善”这一假设之上的,只要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组织良好的有机体,他们就会自然地去追求真、善、美。这一点就大有裨益。第二,父母也认识到不应该再靠痛斥、吓唬或惩罚来压制孩子脆弱的想象力,迫使孩子沿着他们设定的方式生活。第三,孩子现在很容易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人,这样,他们就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文学、艺术还有现代便捷的通信和交通设施在这一点上是功不可没的。第四,孩子生活的物质卫生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他的健康水平也就会相应地得到提高,这一点可是一笔很大的补偿!

我只是用一章,而不是开一个专题,来讨论我们现在的这个话题。在这里,我只谈及那些在我看来需要特别强调的几点,对前面几章中比较概括的讨论做一些补充。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在塑造孩子性格的过程中付出很大努力,但是我们也必须切实认识到在我们面前的有生命的有机体,这些有机体的基本构成元素、根本的价值取向和品质是天生注定的。现在,就有这样一种古老的学说在广泛流行,即:孩子天生就有无限的可塑性,可以依照我们的意愿对其进行塑造。这就是所谓的“白板说”,认为孩子的大脑是一张白板,我们可以随意地在上面涂抹。神学家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就是要犯罪的;在反对这一神学观点的第一次热潮中,约翰·洛克(John Locke)提出了上述的“白板说”并使之普遍流行。但是,现代科学在探寻人类真实祖先的过程中,却发现人类的本性具有不可磨灭的进化痕迹,它确实是从较低级的生活模式经过数千载的加工过程才得到提升的。你可以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对你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你却无法改变他们的本性;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性情和脾性是天生的,我们可以对其加以修饰、完善或是损坏,但却无法彻底使其改变;甚至,有些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天生注定的。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智力水平、记忆力、对美的敏感度以及某方面天赋(比如音乐、算术等)的发展程度都是天生的。

那么,我们就必须接受“孩子是天生的”这一事实,做好充分利用他天分的准备,尽可能地看清他的本性,根据他的不同需求来调节我们的影响力。一定要时刻铭记,成就一个孩子或是一个人的首要目的是要使他尽可能幸福、高效地生活,而不是其他。

幸运的是,正如我们看到,幸福和高效基本上总是携手并行的,这样就不会有结果不相容或是目的相冲突的情况出现;大量的生活实践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不要在你的孩子还躺在摇篮里时,就为他确定未来职业的类型;不要仅因为你喜欢,就下定决心使你的孩子成为“某某”。想要使你的孩子痛苦或是想要破坏你们之间的感情,最简单易行的一种方式就是试图迫使他从事他不喜欢的职业。值得庆幸的是,现在,那种强迫“子从父业”的愚昧行为已不像以前那么普遍了;要是父亲是个成功人士,男孩子就极容易被诱惑,去选择一个和他父亲相似的职业;可是,要是父亲本身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上就是不成功的,只是希望儿子能为他挽回局面,就迫使儿子从事相同的职业,这种行为就未免有点太残酷了吧!

不要对你们的孩子期望太高!所有的父母都有很多希望,总是希望能在孩子身上找到超过他们自己的才华和美貌。你们可以希望,但你们没有权利期望!要是你们所希望的卓越才华没有出现在孩子身上,你们就伤心失望,那你们就是愚蠢的;要是你们还把你们的这种伤心失望呈现给孩子,那你们就是不公正的、残忍的。作为父母,你们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要是上帝赋予了你们俩或是你们当中的一个一些超凡的才华,你们就要明白,根据回归于一般化或是平均化的进化规律,很有可能,你们的孩子就不会像你们一样也被赋予脱俗的才智。父母要为孩子严重的身体或是智力缺陷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才是最值得父母伤心失望的事情,要是你们无须承担这一责任,你们就应该心存感激!

马可·奥勒留就曾告诫他自己:不可对别人做出超出本能的苛求。在对待我们的孩子时,我们也应该遵守这一行为准则:不要对他们要求太多;否则,我们就会使他们成为叛逆者、伪君子或是受责任役使的奴仆。作为父母,你们的责任就是让孩子成长,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成长条件;为他们提供生活必需品;使他们免受伤害;尽你们所能为他们营造一个符合他们天性的道德环境,以便他们能够从中只汲取美好的东西。在培养孩子的品味时,不要太着急也不要太主动。或许你们是热爱读书的人,坚信文学的教育性价值,可是你们的孩子却对各种文学都不感兴趣,只是对各种琐碎的小杂物偏爱有加。你们要怎么办呢?你们应该在他的周围放满有趣的书籍,不放过任何让他翻阅这些书籍的机会;此外你们也要谨慎地对某本书及其作者发表赞誉之辞。孩子会不好意思抗拒你们为他选择的每一本书,他还会把你的某种赞誉之辞当成是对他的警示。你们可以试着对着他大声朗读这些书籍,或许每次他都会很快坐立不安、打瞌睡或是找个礼貌的借口逃开,但是不要担心,也不要强迫他,更不要为了诱惑他读巨著,就给他大奖赏。我就知道这样一个人:他已经好多年都没有青年时爱读书的习惯了,但就是为了得到他那不明智的父亲提供的那一大笔金钱奖赏,硬是死读了一部历史巨著。不是每一个人天生都是适合学文化的,即使是没有阅读品位的人,也是可以幸福、高效地生活的。即使你的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却对学习任何书本知识都表现出很少的天赋,你们也不必担心,也不要使他为之忧虑。

在某个高技术领域,要想代代都能保持一个标准,都能满足生活的所有需求,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并具有一些超凡脱俗的天赋,因此,不要指望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满足这些要求。要知道,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至少他们拥有幸福、体面或有意义生活的机会是等同的。和那些能力有限的、低效率的高技术人士相比,这些高效率的农民、裁缝师和木匠工,一般说来,是更幸福、更有用的社会成员。因此,要是你们孩子中一个或是几个有要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的前景,你们就要做好平静地看待这一前景的准备。总之,要是你们的儿子无论如何都不具备成为高技术人才的条件,不要使他为此觉得自己就是个失败者,是家庭的一大耻辱。在社会等级中,我们可以选择的位置是绰绰有余的;能在社会等级中高高在上,当然是可喜的,也可以把这当成一个正当的理想进行追求。但是,若要为实现这一理想,就不惜牺牲幸福、舒适、满足感甚至其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许多人确实都是这样做了),那就是极端的愚蠢行为了!

对我们的女儿也应该给予相似的考虑。我们想看到我们的女儿嫁个好人家,这也就是意味着:希望她能嫁给一个社会地位比她稍高的人。但是,我们既不应该把这一点当成我们许可她婚姻的条件,也不应该使她把这一点当成自己择偶对象的必备条件。

就是这种不理智的过分看重社会地位的苛刻理想在促使众多高技术阶层的父母残酷地强迫他们的孩子。先是,迫使孩子在非常幼小的年龄学习一门或多门外语,接着就是无情地迫使孩子以不正常的方式进行书本学习。一旦愤怒的上帝对父母这种愚昧、自私的残酷产生了憎恶,年轻的孩子彻底崩溃或是成为叛逆者,父母就只能自作自受了!

去促进或是以某种方式诱使早熟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错误。如果一个孩子生来就是早熟的,依然让他享受各种童趣、参加户外活动、和小朋友们一起嬉戏或是远足旅行、自由呼吸乡间清新空气或游览乡间美景和名胜古迹,他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事实上,孩子成熟得越晚,他各方面能力也就发展得越健全。没有比诱使成熟更糟糕的事情了!正规类型的大学教育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尤其是对女孩子来说,它能延缓成熟期的到来,延长人的青年时期,延长人自由自在发展成熟的时期。

本章开头引用的阿米尔《日记》中的那段话具有深刻的意义,它高度浓缩了父母应该承担的各种义务和责任。人们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阿米尔就是这样一位生活的旁观者,他的那段话所要传达的实质性内容就是:作为父母,我们要以身作则,完善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自己也要力争做到。一个粗心大意、冷漠自私成性的人,是不会突然转变而成为孩子的好伙伴的。高尚的品格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一笔遗产,它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只是在相传的过程中,每代人都会对它进行微妙的加工。

使我们的生活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原始野蛮人的是一种道德传统,这一传统是经过逐渐积累和完善才形成的。家庭是这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者;要是没有这一传统的存在,每一代人的生活都要重新开始,从远古生活的起始点开始,每一代人都会像是未经教化的野蛮人,满眼充满恐惧地审视着周围的世界,对好坏、善恶也一无所知。

本章开头的阿米尔的那段话对父母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以及父母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有利的激励做了简要的说明,现在,让我试着对这两点加以补充。我将就简单淳朴、社交能力、敬慕、独立自主这四点做些阐述,这里,每一点注重的都是具体的实践行为而不是讲大道理。

简单淳朴

虽然有教养的孩子应该拥有诚实、真诚、善良及慷慨大方这些优秀品质,但是也没必要对这些品质大加赞扬,对这些品质的对立面进行公然的抨击。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现实生活环境,在这里,万事万物都会彰显它们本性中不好的一面,甚至有些事物本身就是邪恶的,父母不应该总是把好的一面强加给孩子。无论何时需要对某种道德品质进行分析时(作为一种对比区分的辅助手段,这样的分析是必需的也是可取的),最好是结合、援引故事、现实生活或是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采取发表评论的方式展示给孩子,而不是毫无根据、空口无凭地发表颂扬、赞美或是指责之词。

这里要说一下父母诱使孩子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虽然这种错误是父母稍加思考就可以避免的。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假如,这里有一位严厉、正直的父亲,一天,他发现家里某样东西被弄坏了,很明显,是他的某个孩子做的;不幸的是,这一破坏行为还违反了他们家明令禁止的某种行为准则。这位父亲就大发雷霆,浑身上下都充满了理所当然的气愤:“谁弄的?我今天必须查清楚。约翰,是你吗?(因为约翰当时满脸通红)给我说实话。”约翰被吓坏了,既害怕又害羞,他惊慌失措了,说谎对当时的他来说是最可行的方式,他小声说:“不是我。”就这样,他第一次说谎了。可是这位父亲的怒气还未平息,犯了一个大错误了还要接着犯错误。已经迫使约翰撒了谎,他还要接着对他横加指责,用一种近乎义愤填膺的口气,对这可怜的犯错者进行大肆地嘲讽和蔑视。约翰呢,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对父亲充满了怨恨,产生了叛逆心,就会不思悔改,也就不能够保证以后他不犯同样的错误。他能做的只是流着泪感伤父亲的冷酷和不公正。

结合这一点,我要对“服从”这一被高估的美德说上一两句。成千上万的道德学家都对这个话题展开过谈论,先不说这些谈论的价值和理据,他们却都是在郑重地重申着这样一句古老的格言:只有先学会了服从的人才能够进行统治。这些道德学家们会不懈地探究各个时代的统治者诸如:亚历山大大帝、尤利乌斯·凯撒、拿破仑等在做统治者之前是否也曾学过“服从”。“那些能统治的人之所以能统治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服从的勇气和创造力”——这才是比较接近事实的真理。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那里引用一个恰当的例子,他曾说道:“一个错误越严重,这个错误中蕴涵的真理也就越多。”值得庆幸的是,这句错误的话还包含着这么一丁点真理:懂得自我控制是一个统治者必备的品质。

就因为服从的孩子会让大人很省事,“服从”已经被吹捧成为孩子的一种主要的美德。但是,服从的价值依赖于服从背后的动机,纯粹机械的服从是愚笨、缺乏主动性、缺乏精力和愿望的表现;由于害怕而产生的服从比叛逆还要糟糕得多,借助恐吓来使孩子服从的行为是触犯了孩子本性的一种罪过。那种借助恐吓来让孩子服从的父亲或是母亲是和旧时的动物训练师没什么两样的。令人欣慰的是,父母的这种恐吓行为已经过时;现代的父母采取一种残酷的恶棍般的手段,“我要逮到你,我会拧断你的小脖子的”——这是他们怒吼叫嚣的话语。我们应该清楚,在我们增加各种规则和禁令条款的同时,我们也在增加违反这些规则和禁令的机会,增加犯错的概率,孩子的自尊和坦诚受到破坏的风险也在增加。“无论是谁,只要违反一条规则或禁令,就要把他扔到地狱的火坑里去!”

我不是说不要惩罚,很可能某种惩罚有时还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要进行体罚,那就直接采取行动,不要进行威胁或恐吓。只是惩罚的力度应该尽可能地和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相匹配,也就是说,力争做到所受的惩罚是所犯的错误理应承担的后果。

另一种会使孩子的坦诚受到破坏的比较隐匿的方法是通过各种处罚手段,让孩子对你产生不是发自内心的友善和友爱。举个例子来说吧,在一个托儿所的茶会上,“哎呀!我们忘记了,昨天是奶奶的生日。这可怎么办啊?”大伙都开始焦躁不安起来,他们想到的不是一位老妇人孤单地坐在那里,因被遗忘而略带感伤的动人场面;而是她的生气和责骂(因被剥夺了权利)以及颐指气使大发雷霆的模样。孩子会记起你不是因为爱你而是因为怕你!

既然坦诚意味着不欺骗,坦诚也就成了简单淳朴的题中之意。各种欺骗都是后天习得的,可是简单淳朴却是天生的一种本质。作为父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孩子远离那些引诱他们进行欺骗的各种环境。所有那些没有必要的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行为都具有这种诱惑力:物质财富的多样化、规则禁令的多样化、各种防范措施和娱乐设施的多样化、服饰和食物种类的多样化、奖金和奖赏形式的多样化,所有这一切都是引诱孩子欺骗的因素。

来看许多父母都会有的一种最不可取的复杂化行为吧。这样的父母会为孩子的身体健康表现出过分的忧虑,他们总是担心孩子的安全,担心孩子会生病,担心孩子会有危险。可后果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孩子也养成了为他们自己担心和忧虑的习惯,变得懦弱、内向、爱挑剔;另一种是出于叛逆,他们变得近乎病态地鲁莽。没有父母这些担忧的干预,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发育良好,都可以将谨慎和大胆进行完美的结合。与其让孩子一生都满怀不必要的担忧生活,还不如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多经历些跌打损伤,更何况这种杞人忧天的性格还会遗传给下一代!

许多有钱的父母伤害孩子、剥夺孩子淳朴天性的一种方式是无休止地提供给孩子各种娱乐设施。在美国,父母这种欠考虑的善意行为已经造成了极坏的后果,尤其是对年轻的女孩子。很多父母都把“女孩子应该玩得快乐”这一一般性要求当成他们的首要任务,很自然地,“玩得快乐”也就成了女孩子自己的一种唯一的先念。小小年纪,父母就让她们享受各种娱乐设施,让她们熟悉各种放纵方式;很快她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除了性刺激之外,应该不会再有任何别的刺激的可能了。在本应该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进行不断探索,寻求各种刺激、风险、新奇、快乐和激情的时候,她们却早已对这一切产生了厌倦!

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本身就意味着能够平易近人、体贴周到,能够甘心为别人的利益付出自己的一些努力,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理解他人,做好了索取和给予以及遵守游戏规则的准备。在这一点上,家庭环境仍旧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仅仅有家庭环境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和家族之外的人进行接触,社交能力才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一个十分孤立的家族团体中成长的孩子,要么是个畏缩者,不愿和外界的任何人接触;要么就会产生一种不正常的强烈愿望——极力想和外界人为伍。

如今,我们都知道压制或是阻碍本能发展会有许多危害,但是针对这一点,我们必须进行区别对待。只有那些被诱使起来的本能(即使是被高尚化的)受到了压制,不能够得到满足时,我们才会有麻烦。生活在当今这样的环境中,各种对群居倾向的诱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仅亲耳听说过也亲眼看见过我们周围成群的人都在搬来搬去,要是出于不好意思或是法律禁止或是其他的一些原因,我们不能够像他们那样,我们就会有一种被排除在潮流之外的感觉,就会觉得不自在。使孩子既不会形成孤僻避世的性格也不至于变得过分群居化,是需要父母认真把控的一项责任。在这一方面,伴随着孩子长大成人的各种游戏是大有裨益的,游戏本身即是社交集聚的目的也是社交集聚的手段,甚至在其他诸多方面,游戏都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

游戏的精髓就是我们都会自愿地接受并遵守游戏规则,我们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条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现代的女孩子在许多方面都比她们的妈妈或是姥姥,在同样的年龄阶段,优秀得多;可是,这一点主要应该归功于游戏的影响力,她们如今可以自由地参加各种游戏。看一场四个年轻女孩子一起玩的网球赛,你就会发现她们是怎样不顾游戏规则随意玩耍的,可是在过去,这些游戏规则只能被严格地遵从。

游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它能够让孩子和家长处在同一个基点上,无论老幼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即使是最年幼的孩子也有权要求坚持这一点。在游戏中,父母任一方要是利用他的身份优势去藐视这些规则或是总是设法有意地让对手获得意外的优势,那他就是在错失一种宝贵的平等机会;要是他已经使自己沉溺在这种小欺骗当中,他就真的是无药可救了——还是趁早悬崖勒马比较好!高尔夫这种游戏有一种严重的缺陷,那就是:一般说来,它不是一种能让孩子愉悦地玩耍的游戏,更像是父母为了逃脱父母责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像对待任何别的事物一样,在游戏中,我们也要遵守简单化、中庸化的原则。要知道,我们的爱好或是满足爱好的程序越复杂,我们就越容易受到伤害。

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时,让他们和老年人一起生活接触是很有必要的。对他们来说,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比纵容他们群居强不了多少。无论是对年轻人还是对年老人来说,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之间的社会交往都具有很特别的价值意义。美国当今的社会生活就有一种令人遗憾的特征:很明显,它是在依据年龄进行社会阶层的划分。在和老年人的接触过程中,孩子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从别处学不到的东西;一个小男孩要是能和许多成年人以及他所尊敬的老妇人(老妇人一般都很容易获得尊敬)保持很友好的关系,那他就可以在青年时期避免很多愚蠢的行为。

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不管他的成就多么斐然,他获得了多少荣誉,只要他认为和老年人的相处是索然无味的或是令人厌烦的,他就是没教养的!

恰当地区分浪费时间和精力的社交过度与不当的避世归隐行为一直以来都是一件很棘手的问题;每个孩子都需要帮助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但是,记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选择合适的帮助方式。

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接触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的场所,在这里,他们出于主人身份,就要承担起表达友好和体贴的义务。至于说,当家庭已经被破坏或是不复存在时,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培养应该怎样实现?我们还无从得知!

无论对女孩还是男孩来说,让他们有规律地做一些日常家务也是家庭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在这一方面,和英国上层阶级家庭中的孩子相比,美国的孩子占很大的优势。在这种分工明确的英式家庭中,压根儿就没有孩子可以插手的事情,训练有素的殷勤的仆人把一切都整理得井井有条,孩子几乎不可能找到需要自己动手的地方。女孩子只能待在闺房中赏花刺绣,男孩子从不会踏入厨房,对各种家务活都一无所知,也压根儿不会考虑仆人们为了使他满意付出了多少辛劳。所有这些生活行为都使他们丧失了习得其他一些美德的机会,诸如:学会乐于助人、体贴周到的机会;学会相处,学会相互感激和欣赏的机会以及增强适应力、承受力和理解力的机会。

敬慕

沃尔特·佩特说过:“灵魂的真正价值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能用于敬慕别人。”

李克也曾说过:“强烈的、理智的敬慕确实是提升道德的最好的方式之一。”我们可以对李克的话加以修正,直接断言:“敬慕是提升道德的唯一的方法。”只有通过对真善美产生的敬慕之情(对真善美以及它们的现实体现物产生这一情感),我们才会产生一种愿望,一种想拥有这些美好品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真善美的体现者的愿望。敬慕总是夹杂着亲切、感激和敬畏这些情感,最后升华成为一种崇敬之情,因此,敬慕确实是我们所有智慧的源泉。

父母的影响力是基于尊敬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会对他们所尊敬的人表现得很温顺。不含尊敬的爱是可能的,也很普遍,但是被爱却不被尊敬的父亲或是母亲是没有影响力的,而敬慕还包含比尊敬更丰富的内涵。拥有孩子敬慕之情的父亲或是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好坏具有无穷的控制力;当然,敬慕之情可能只是源于某些特殊的品质,比如:力量、美貌、智慧、博学或是技术的娴熟。起初,源于某一种品质的敬慕之情会扩散到所有其他的品质当中,但是当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存在时,孩子就会学着区分,会把值得敬慕的品质从其他品质中分离出来,这样,父母的影响力也就会减小到微乎其微的地步。

当然,要是父母故意吹嘘使孩子对他们产生敬慕,他们这种行为的目的反而很可能不会实现。在这一点上,父母双方理应相互帮助。父母任一方都可以向孩子指出另一方身上值得孩子拥有的行为或品质,但是要结合具体的行为表现而不是空口训诫。“熟悉衍生蔑视,即使不是蔑视,也是视而不见。”这一古话还是具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就是易于无视那些我们十分熟悉的事物。孩子,是一些孩子,能够接受我们大量慷慨仁慈的爱和牵挂而压根儿不会意识到这些爱和牵挂的存在,因此,感激和敬慕也就无从谈起。要是一位值得敬慕的父亲或是母亲,只因习惯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具有张扬的品格,就成了他们孩子的好脾气的发泄对象或是半遮半掩的蔑视对象,这种事情也太令人伤心了吧!

那些赢得了孩子敬慕之情的父母几乎都会引领他们的孩子去敬慕那些他们自己敬慕的事物,没有任何纯粹的智力启迪能够取代这一情感的影响力。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通过“知识就是美德”这一断言就把“唯理智论”根植到欧洲文化的心脏中了,但是从他们那个时代至今,这一说法就被认为是严重错误的,是一剂毒药。

让我们来看一下,极具洞察力的现代思想家亨利·阿米尔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吧。在读过一些新黑格尔学派作家的作品之后,阿米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这些作家使人回想起上个世纪的一个哲学派别(即:唯理智论流派)。这个派别却因过分依赖情感、本能和意愿而无法存在,因过分强调论证和理据而瓦解。在这一派别中,哲学知识作为一种现实力量自居,完善智力就是救赎心灵,也就是说,知识就是一切。不过,是这一派别使我懂得了理智主义和道德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所在。这一派别认为哲学能够取代宗教;在它的宗教信仰中,人和人的智力顶峰也就是人的思维才是世界的本原;因此,这一派别的宗教信仰也就是思维的信仰。

以下是两种信仰模式:基督教通过鼓吹意志的解放来实现人类灵魂的救赎;人道主义则是通过思想的解放来达到这一救赎。前者抓住了人的心,后者抓住了人的大脑。两种模式都想使它们的思想传达给人类,但是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这种不同如果不是通过内容表现出来的,至少可以通过其内容的布局或是通过给予其某种内部力量一些表现优势表现出来:基督教认为思想是灵魂的喉结,而人道主义却认为灵魂是思想的低级状态;前者企图通过改善来给人以启迪,而后者通过启迪来实现人的完善。这就是苏格拉底和耶稣的不同之处……美是什么?人是如何真正成为人的?人之所以存在是出于责任吗?创造、获得财富、行动和思考,哪一个才是人类的最终目的呢?如果知识不能产生爱,那它就是匮乏的。然而,知识只带来了斯宾诺莎(Spinoza)的那种使人理智化的爱,发着光却没有热量,崇高、乖顺却不人道,因为这种爱几乎不能传递,而且还会以一种特权、稀有之物自居。人道的爱会把个人置于集体之中,它至少在原则上是具有救世意义的,体现了生命永存的精髓。爱是潜在的知识,但知识却不是潜在的爱——这句话就揭示了上述两种信仰模式的关系。因此,通过知识或理智的爱来实现救赎的信仰是比不上通过意志或人道的爱来实现救赎这一信仰的:前者可以解放自我,摆脱唯我主义思想;后者促使自我置身于自我之外,使其变得积极、有活力。一种是批判的,赎罪的,消极的;另一种却是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积极主动的。知识,不管它本身是精神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与人道的爱相比,它都是浅薄的。道德的力量才是极其重要的。

可是,道德的作用只能通过道德的力量实现:相似的事物只能对类似事物产生影响。因此,不要企图通过理论来达到完善自我而是要通过客观实践;不要想着靠谈论某种感情就能唤起某种感情的产生;不要期望空口说爱就能产生爱。努力成为你想使别人成为的样子!让你的行为,而不是你的言论,来进行说教!

要是还有人怀疑情感感染力在培养孩子情感和通过情感指导孩子行为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的话,就让他反思一下那些空口无凭的话语带给他的幼稚经历,这些空话,对他而言,在他不晓得这些空话的真实意义时,会和情感一样对他的行为有较强的影响力吗?“谋杀犯”“囚犯”“通奸犯”在我以某种方式明白它们的意义之前,对我来说,它们就只是几个单词而已。要是哪一天,我成了谋杀罪和通奸罪的倡导者,就是因为这些单词所指代的事物在我的脑海中只能隐约呈现,还以一种不讨人喜欢却又无关痛痒的形式呈现——我意识不到这类事情的严重和恶劣。每一个孩子,在他遇到道德问题,需要做出判断之前,都已经掌握了许多可以界定“好的行为”与“坏的行为”的词汇,这种词汇界定是依据词汇所承载的感情色彩。孩子所懂得的这些感情色彩,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孩子身边的人传授过去的,尤其是那些和孩子有密切情感关系的人,简而言之,就是孩子所敬慕的人。

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要自立、自尊、有毅力、有意志力,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若是有必要,有独立支撑一片天的能力。这些能力只能逐渐地一点一点地习得,小孩子必然会有依赖性。父母的最后一项责任就是基于孩子的依赖性帮助他学会独立自主。在弗洛伊德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针对这个话题就有很多讨论,含糊不清的却又使人惧怕的“恋母情结”理论给父母与孩子之间各种美好、有益的关系都布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使很多胆怯的父母都不敢再爱他们的孩子或是不敢表现出一点牵挂孩子的痕迹。女孩子分享了父亲的爱,不可避免地被当成是母亲嫉妒的情敌,男孩子也因此成了父亲的情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每一个难题、孩子反抗父母权威的每一次叛逆都被认为是源于这种隐藏的幼稚的爱,一种孩子对异性父母的爱。每一个孩子,在他的这种恋父或恋母情结完成它的生理使命之后,都必须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才能使自己从这种情结束缚中解放出来,过上自己的幸福婚姻生活。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就说过,对我来说,“恋母情结”理论只能算是个神话。这个理论的可行性主要是基于一些事例,这些事例中的年轻人事实上在他们青春萌动时期就遭受了性倾向扭曲的折磨。在大多数这样的事例中,父亲或母亲是应该受到严厉指责的:母亲允许她的小儿子睡在自己的床上——这样的事情(如果可能)在孩子一岁之后就绝不应该再发生;母亲让儿子成为她厕所行为的见证者;再者,很可能就是母亲慷慨地给予了儿子太多不当的爱抚。要是欧洲大陆作家的作品是值得信赖的,我们就会从中发现,欧洲国家的孩子偷听或是偷看到父母极度暧昧的话语或行为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对这样的不谨慎行为进行警告看似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由这些行为引起的神经紊乱性疾病却是客观存在的,这说明这些行为还是有危害的,因此,警告在很多方面还是必需的!这里有一个罗马的小故事,一位父亲受到了严厉的谴责,仅是因为他当着孩子的面亲吻了他的妻子。故事所揭示的内容是有点太保守和太过谨慎,但是却揭示了正确的行为导向。

无须借用任何理论阐释,成年的儿子对母亲亲切的关爱,或是成年的女儿对父亲亲切的关爱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在大数情况下,这种爱只有在父母需要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令人费解的是,在当今这个人口过度密集的年代,既然这种关爱行为能无限地延迟结婚或是促使终生单身,为什么还要受到谴责,被冠上“不正常或是变态”的骂名?单身可能需要承担更高的责任,不再仅是结婚生子这类生理责任;决心单身的人也使自己失去了一项“事业”,这项“事业”,在大多数情况下,结果还都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在这里,我无心讨论一些精神分析师对这一现象所发表的危言耸听的废话。

然而,孩子是必须要经历由依赖到独立自主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应该放置任何障碍,应该尽其所能帮助这一过程的实现。如今,这一过程很容易过早地自己实现。女孩子,在还很无知的年龄,就产生了叛逆,要上一把钥匙就过起了自己的私生活。男孩子还未学会说话呢,就学会了执拗、不听话;在未形成任何观念之前,就做好了接受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准备。

要是父母的影响力已经让孩子养成了真心敬慕和做出明智判断的能力,在孩子养成独立自主能力的过程中,父母就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主要责任。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还有一些辅助性行为准则需要注意。大多数孩子都比我们所认为的要羞怯得多。甚至是对那些最友好的观察者,他们总是习惯于小心地隐藏或是伪装他们的羞愧、自责、不自信、对自己的担心和忧虑。他们的这些内心情感通常会借助咄咄逼人的自我肯定、吹嘘、鲁莽、炫耀或是执拗等行为外衣表现出来;我们要对这些行为表现充满耐心,千万不要匆忙下结论:对付这样的行为,只需要大力压制、大肆讥讽、嘲笑、羞辱等诸如此类的手段即可。几乎毫无例外,孩子树立自信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冷落、怠慢;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鼓励,许多孩子都不能够意识到他们内在的巨大潜力。有时,一句话就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我十岁那年,一位并无恶意的长者问我长大想当什么;“工程师。”我答道,当时我已经在浮想联翩了,眼前还隐约可见一些重大工程在运作的情形。“是吗?要知道,当工程师要聪明才行啊!”他以一种极其蔑视的口气说道。这句话毋庸置疑地把我的理想扼杀在萌芽状态了,从那以后,我数年就没产生过任何当工程师的渴望。要不是这句话,我可能已经建造了桥梁,开凿了运河,也成了一名社会有用之才了!极有可能很多孩子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赶走他的自负”是欺凌弱小的行为存在的理由,也是各种校园暴力得以合理化的借口。常常这些行为还都很成功,都会使被驯服的对象变得完全屈从于这个社交圈的风气和观念,对别的任何影响都无动于衷,成为这个社交圈忠实的一员,如此而已!

当孩子成就了某件事情时,要完全认可他的功绩,给予他应得的奖赏;当他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对他的观点报以尊重,即使,在我们看来,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也不要专横跋扈地对他,把他的观点扔到一边;而是要尽力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以及我们不认同他观点的原因。学会友善地反对!孩子也会学着做同样的事情,不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可以修正的观点保留下来。鼓励孩子自我表达,尤其是对那些内向的孩子。任何形式的轻蔑、鄙视、嘲讽以及专横跋扈都容易使外向的孩子成为叛逆者,使内向的孩子养成封闭的个性,即使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不会遭受严重的精神错乱的折磨,其一生的生活也会因表达无能而受到严重的影响。

你的批评不要太随便、太频繁,也不要使用太过激的词汇!即使你孩子的行为确实应该指责,也不要恐吓你的孩子。即使他表现得很不好,你也不要说“你太淘气了”“你是个坏孩子”这类的话,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说:“这样做是不好的,是淘气的。”要是你一直说他是个淘气的孩子,他最终必然会相信你的话,相信自己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也就不会做出不淘气的事情来!让你的惩罚或是指责限制在孩子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预料到你会惩罚或指责的时候,他不会充满恐惧;回想起你的惩罚或指责时,他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心中充满痛苦的怨恨!

要留心你孩子的生活幻想!不用心寻找幻想迹象的人是永远发现不了孩子的这一幻想的,尤其是那些性格明显内向的孩子,他们身上的这种幻想要比别的孩子危险得多。生活中,具有一定量的幻想成分并没有坏处,要是这些幻想还能开诚布公地表达出来或是得到父母的认同,就不会达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只有那些因痛苦的、私自的伤心失望而产生的补偿性幻想或是那些因害怕被嘲讽而受到深深压制的幻想才是危险的,这些幻想为严重的精神错乱铺平了道路。

把帮助孩子形成公正的自我评价当成你的一个有意识的目标。许多孩子都对他们的价值、能力、魅力以及容貌没有清楚的认识,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充满忧虑,总是在疯狂的过高评价和过分的自责、自贬之间摇摆不定。鼓励他们自由地讨论自己,表达他们对自己及对别人的看法;当他们犯了明显的错误时,友好地对他们进行批评指正。

这一点不仅对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许多孩子都对他们应该以何种形象出现在别人面前拿不定主意;试着教导他们对自己的容貌形成一个客观的评价,并要对自己的容貌感到满意,不管怎样,要让他们把容貌看成是次要的事情。不要让他们看到镜中的自己就觉得可耻,现在许多孩子都产生了这种心理。只有十分愚蠢的人才会对观察自己的面容不感兴趣,这种兴趣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虚荣,它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公正的自我评价。几乎每一青春期的女孩都会变得格外注重自己的形象;如果她确实漂亮,不要对她隐藏这一事实,但也不要总对这一事实念念不忘。许多女人,尤其是在美国,会当着年轻女孩的面当众对她的美貌大加赞扬,她们的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女孩造成严重的伤害。

许多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孩子面前要养成一种明智的被动习惯。缺乏这种习惯的母亲总是放心不下孩子,不管孩子在游戏或是工作中是多么安全和快乐,这种麻烦的、过度担忧的、不明智的母亲总会不断地打断或干涉,给予指导、指令、责备、赞赏或建议;整整孩子的衣服,捋顺孩子的头发;不停地询问孩子是否舒适;以至于敏锐的旁观者都对孩子没有反抗她们感到惊奇不已。父母的这种行为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引发各种严重的错误和麻烦。 rOpZmUtAzspcEOso4eKZ7NtO9demm0EgBpZllP85ExzVxN2jmUTbD1X34CGkt9J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