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腹泻

一、疾病简介

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二、常见病因

1.急性腹泻

(1)感染。包括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

(2)中毒。进食未煮熟的扁豆、毒蕈中毒,河豚中毒,重金属中毒,农药中毒等。

(3)药物。泻药、胆碱能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等。

(4)其他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坏死性肠炎、食物过敏等。

2.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肠黏膜本身病变、小肠内细菌繁殖过多、肠道运输功能缺陷、消化能力不足、肠运动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和肠道外肿瘤均有可能导致慢性腹泻的发生。

三、常见症状

(1)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内,可分为水样泻和痢疾样泻,前者粪便不含血或脓,可不伴里急后重,腹痛较轻;后者有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和腹部绞痛。感染性腹泻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小肠感染常为水样泻,大肠感染常含血性便。

(2)慢性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粪便含水量大于85%,有时伴黏液、脓血,持续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黏液,颜色较深,多呈黏冻状,可混血液,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粪便不成形,可成液状,色较淡,量较多。可伴有腹痛、发热、消瘦、腹部包块等症状。

四、预防与治疗

1.预防

(1)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杜绝感染源。尤其是含盐食品、海产品及咸菜等食物的加工,对罐头食品、火腿、腊肠等的制造与存放应进行卫生学监督与检查。勿进食过期变质食品。

(2)部分人对鱼、虾、乳类等食品进食后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腹痛、腹泻或皮肤荨麻疹。凡出现过此种现象,以后应忌食此类食品,避免再度过敏。

(3)注意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保护机体和胃肠道功能正常,不喝生水,不喝质量不合格的饮料。避免食用街头小贩的没有卫生保障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酗酒。

(4)生禽或肉类应彻底煮熟,避免食用罕见的肉类和家禽,避免饮用未经高温消毒的、可能被细菌污染的牛奶(原料)。

(5)经常洗手,尤其是吃饭及处理食物前一定要洗手,便后也应立即洗手,生吃水果和蔬菜前应彻底清洗干净,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和不洁瓜菜、水果。

2.治疗

(1)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遵医嘱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2)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双歧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选用相应止泻剂和解痉药物。

五、护理小贴士

(1)水泻期暂时禁食,腹泻较轻者可进食清淡、低脂、细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果汁、米汤、薄面汤等,养成少量多餐的饮食习惯。

(2)避免食用牛奶、蔗糖等易产气的食物,少吃过油、辛辣、生冷、含纤维素多及生冷的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

(3)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多进食橘子、番茄等水果和蔬菜。

(4)保持居室安静轻松的气氛,保持身心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

(5)若出现严重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 CtCuqmNgN1kbWjxQFQgZLUDHWZQdZa+cDi7UCWFZeBlkeMvkxxsT9voY178+O9H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