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簪缨世族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段文字出自张爱玲的《金锁记》,她用一支笔,细细道出了三十年前的故事。

她的三十年前,于我们今天太过遥远,那是月色倾城,遍地是传奇的上海滩;那是烽烟四起,社会剧烈变革的晚清末年;那是兵荒马乱,也要不断上演悲欢离合的豪宅庭院……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每个人都有太多的故事要讲,有太多的故事说不完。她冷眼看世间,用那支孤冷的笔,写尽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她不矫揉,不造作,静静书写一个又一个传奇,最终却塑造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身处乱世,风云骤起,与她亦是无关的,她简静清朗,只过自己安静的小日子。李白有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确,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江山如何翻云覆雨,那轮圆月始终挂在天上,又圆又大又凄凉。

今天我们不讲繁华喧嚣的上海滩,亦不讲可悲可叹的晚清遗少,而是讲一讲这位与上海滩和晚清遗少有关联的女子——她叫张爱玲。在讲故事前,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再寻个月亮又大又圆的夜晚,且听我慢慢道来。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这故事还得从“中兴第一名臣”李鸿章讲起。说起李鸿章,那是无人不知,不人不晓,他在朝四十余年,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中俄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外人士皆知的清末政治人物。

在那个满朝都是学富五车之士的清末年间,有一个叫张佩纶的人凭着克己奉公的性格,如同一股清流,走进了光绪皇帝的心里。

张佩纶(1848—1903年),清朝末年官员,字幼樵,原籍河北丰润。他自幼十分聪慧,凭借敏捷的思维,出众的文章,在同治十年(1871年)考取了进士,之后在朝廷大考中,摘得第一名。在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史,是“清流党”的重要人物。

张佩纶早年生活贫困,苦读出身,看到清末政治腐败,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他原本为官清廉,生活穷困,政治理想端正,深得光绪皇帝的喜爱,却因刚正不阿的性格惹来大臣们的弹劾。不过,那时他在官场如日中天,任谁拿他也没办法。1884年,法军在越南起了冲突,张佩纶和其他清流党人士竭力主战。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不愿展开战争,多次委曲求全交涉后仍然失败。山西、北宁相继失守后,慈禧大怒,清流党几位主将在官场中遭受到了挫折,张佩纶以三品钦差大臣会办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的名义被派到福建马尾督军。

那时张佩纶常发表关于军事、国防的文章,李鸿章认为他能文能武,想借此机会纳入自己麾下以拓展自己的实力,但张佩纶实则并无军事、国防经验,一切只是纸上谈兵。当他带着军队南下,任何地方官员都不放在眼里,更不倾听他们的进言,仅靠上谕和李鸿章的电报作为布置战守的依据。结果在这场战争中,不战而败,之后,张佩纶被发配到张家口,直到1888年4月14日,才返回津门,在李鸿章都署内工作。4月27日,李鸿章在给台湾巡抚刘铭传的信中,提到他想将自己的女儿李菊耦许配给张佩纶。对于这门亲事,他十分满意,他在信中写道:“幼樵塞上归来,遂托姻亲,返仲萧于张掖,至欧火于许昌,累世旧交。平生期许,老年得此,深惬素怀。”年过四十的张佩纶早有妻室,菊耦给他做继室,到底是有些委屈。李鸿章的夫人赵继莲反对这门亲事,李菊耦却对母亲说:“爹爹已经许配,就是女儿也不肯改悔!况且爹爹眼力,必然不差的。”

那年,他四十一岁,她二十二岁。无论李鸿章眼力多好,张佩纶在官场上大势已去,一直到他去世也没能东山再起。不过,李鸿章终究对得起他们,给了女儿殷实富足的嫁妆,房产、田地、古董数不胜数。几十年后,仅分给张爱玲父亲名下的财产,便有花园洋房八处,另外,安徽、河北、天津等地均有大宗田产。

自甲午战争爆发后,大清被迫签下《马关条约》,李鸿章因此成了历史的罪人,曾经的风光不复存在。没多久,李鸿章便在悲叹中死去了。而张佩纶也没有好多少,少了李鸿章这个依靠,终日借酒浇愁,颓废度日,抛下妻女爱子抑郁而终,终年五十六岁。

张佩纶的爱子,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廷重),爱女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张佩纶去世时,男孩七岁,女孩两岁。李菊耦1901年丧父,1902年丧兄,1903年丧夫,接连不断的打击,让三十七岁的她情绪沉郁,没多久便得了肺病,1912年,刚搬到上海不久也去世了,终年四十六岁。那年,张志沂十六岁,张茂渊十一岁。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出生在没落的贵族家庭,做了时代的悲剧人物。他自幼熟读八股文,学习四书五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李鸿章和张佩纶去世后,李菊耦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重振当时的家族威望。可惜清王朝败落,科举制度废除,张志沂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在家族的阴影里活着。他是前朝名臣后裔,有着自己的骄傲,可又在新时代里活得不尽人意,他在新旧社会里活得进退两难,只能靠祖上留下来的家产度日。

李菊耦去世后第三年,张志沂和黄素琼(逸梵)结婚了。黄素琼出身名门,祖父黄翼升是李鸿章淮军初建时的副手,他去世后,儿子黄宗炎袭承爵位。黄素琼和张志沂一样苦命,她和双胞胎弟弟出生没多久,父母便去世了,由黄宗炎原配夫人养育着。等黄素琼长大成人,再由黄宗炎原配夫人做主,把她许配给了张志沂。

对于这场包办的婚姻,黄素琼极不情愿。她没有上过新学堂,还是一位缠过足的旧式女子,可她对新潮思想极为渴望,崇尚独立,不喜欢自己的命运被他人安排。对于母亲黄素琼,后来张爱玲说她“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

婚后,张志沂继续读他的四书五经,虽然也学习西方新思想,为此还专门去学习英文,可在他的思想观念里,到底有些循规蹈矩。新式思想于他而言,不过就像茶余饭后的小甜品,尝尝即可,不会当作人生主食。可对于黄素琼,五四风潮的新思想,是她人生中的主旋律。她是民国初期的时尚新女性,弹钢琴、出国留洋、学习绘画雕塑,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人生。张志沂生存在新旧夹缝中,既不够新,也不够旧,更不得志。没多久,他染上了坏风气,抽鸦片、捧戏子、纳妾……

一位是名门公子,一位是名门千金,他们是旁人羡慕的金童玉女,却在婚后渐行渐远。他们各有各的执着,她劝过他,为了孩子也曾努力过,可坏风气只会让人迷失心性,再也找不到自己。所以,她干脆再不见他,跟着张茂渊出国,自己躲得远远的。她不仅对丈夫张志沂不闻不问,甚至连自己的一双儿女也舍下了。

张爱玲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被黄素琼丢弃在家的孩子,是日夜看张志沂在烟榻上吞云吐雾的孩子。她的出身,她的家世,她的经历,注定成为传奇。

这位叫张爱玲的女子,穿过民国烟雨,带着浅淡的微笑,着一袭华美的袍,就这样向我们走来。如同她的笔,沉着地诉说着一段段往事。不过,这次诉说的是她的人生,她的惊涛骇浪,她的岁月静好。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你也在这里吗?”她轻轻地问。

“是啊,我也在这里。”我们轻轻地答。 AQLrWakRN0cH9umh2P6NE1pUBAz5QTRhXFtvJPt+su4dJs7q7qK/1vVt2TDcUq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