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无所不能:它可以给予什么,也可以带走什么。它造就诚实的人,也造就奸诈的人:它塑造傻瓜,也塑造哲学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莱斯特朗
金钱就是财富吗?正在努力积攒小笔财产的人数多得令人难以置信。与此同时,他们生活美好、穿着体面,他们和家人随处都能享用令生活更加舒适方便的必需品,还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但金钱并不等于财富。
除非你以“活着时,要尽情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这种态度用钱,否则,赚取成千上万的金钱也没有任何意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在活着的时候,感觉舒适,拥有自由。这就意味着要摆脱金钱的桎梏。
“发财容易,守财难。”
如今,赚钱相对容易。反倒是在决定如何花钱的时候,最需要智慧和经商头脑。该把钱花在虚无缥缈的东西上?还是用来购买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或是把这笔钱用于投资?
“一个人的资本就是:扣除掉饮食、衣着以及一切生活‘杂费’,包括从火车票到牙刷等之后所剩余的。”每天都有各种选择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现在这里有一笔钱,是用它来买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呢,还是应该进行更多的投资?
我们无法两者兼顾。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他们花钱购买的东西不同:富人购买的是财富和地位,穷人购买的是没有价值的废物。
一位想成为富人却没有进取心的人可能会提出一种错误的论调:“百万富翁都不会老老实实地恪守本分吧?”成功的金融家则会驳斥:“凡是说出这种话的人,都不够勤勉,或缺乏勇气,或不够诚实,或缺乏才能。”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曾经问道:“为什么有些人生活富裕,还有一些结余,另一些人却几乎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同时还负债累累呢?”伊索玛鸠斯(Isomachus)回答道:“因为前者致力于他们的事业,而后者则疏于照料。”
“年轻人不应听信任何话,除了这句:‘你有自己的路要走,会不会饿死将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
将以上这些话浓缩成一句隽语即是:那些“把人生看作终会枯竭的高脚杯,而不是正待斟满佳酿的容器”的人,终将成为穷人。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早在五百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人类的踪迹了。
整个地球表面上最古老的建筑是位于埃及北部的撒卡拉(Sakkara)金字塔,大约在六千八百年以前建成。想想看吧!一处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建筑!在基督教圣经故事中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Abraham)出生时就存在的建筑!
在最近几年挖掘出的一个密封的坟墓中,竟然发现了3800年前的人类足迹。
当原始人学会储存物品——囤积食物、储藏燃料、将动物的皮毛保存起来制作衣服、将当时作为货币使用的贝壳贮藏起来的时候,穴居在山洞里的原始人就开始变成了会建造房屋的文明人。尚未领会这种观念之前,人类也只不过是一般动物,甚至不如蜜蜂或松鼠聪明,因为它们还知道为接下来的几天准备食物。
对原始人来说,没有明天。
他们吃在沙滩上捡到的贝类生物。
他们向动物投掷石块来捕杀猎物。
他们吃够了当下想吃的食物,就将剩余的部分扔掉。
但是,当原始人学会制造石制箭头,他们就开始储存工具,并在死后把这些工具传给子孙。尚未开化的父母则开始累积动物的皮毛和武器,并将其遗留给孩子。每一代人都将他们在艺术、耕种、造船或织布中的收获传给下一代人,并以知识或发现的形式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我们继承了数以百万计的祖先们所累积下来的知识。在过去的千万年间,这些先人们由生到死,最终化为尘埃。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是先辈们艰苦劳动的成果。
节俭并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它是痛苦经历造成的结果。我们可能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痛苦,但那些先于我们活着并已死去的前人们曾经感受过,并在我们身上留下青灰色的印记,要我们铭记大自然不可变的法则:浪费的人将会受到惩罚!
今日的人类将其劳动成果和思想成果以两种方式保留下来——赚来的钱存进银行;学得的知识和经验灌输给成长中的年轻后代。
个人的节俭决定一个国家的强盛或衰落。“因此,每一个节俭的人都应被看作社会功臣,每一个奢靡的人则应被看作社会公敌。”
在英语中,最容易被人误解的词语可能是“经济”这个字眼了。几乎所有人都会告诉你:“经济之道”就是把你的钱存起来不花掉,但这根本就不是“经济之道”。因为,如果你不花钱买食物,你就会饿死;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衣服裹身,你就会冻死;如果你不为自己提供安身之所,你就会暴尸街头或身染疾患。
显然“经济之道”一定是“把你的钱存起来不花掉”之外的某些事。
有人说,美国人是因为其铺张而变得富有。从广义上说,确实如此。美国人变得富有是因为他们敢于花钱,而且其花钱的过程在别人看来显得非常铺张。实际上,他们往往一点儿都不铺张,他们花自己的钱,花得非常明智,并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吝啬是走向失败和贫乏的必然之路。一个由吝啬之人组成的国家,是一个衰落的国家,而且很快就将走向毁灭。
有一句古老的英语俗语:“小钱精明,大钱糊涂。”这听起来有些滑稽,其实一点也不,甚至是一句至理名言。许多人花费大把时间守住一分钱,却没有察觉到一块钱正从门边悄然无息地滚走。我们可以想象有多少这样的人呢?他们一生舍不得花一分钱,宁做守财奴,最后却死于贫穷。
真正的“经济之道”,不仅要明智地掌握自己的金钱,还要明智地利用我们的物品。在买回一件物品后,好好地爱护这件东西,这也是“经济之道”。在许多家庭里,食物被浪费、家具被损坏、胡乱糟蹋衣服、对房子进行不必要的修葺、刚刚装饰过的墙壁被弄脏或损坏、钢琴被疏忽而蒙尘、留声机任由孩子们玩耍、厨房里的炊具被烧坏、盘碟碗勺不是被打碎就是出现裂缝、不穿的衣服不用衣架挂起来而是胡乱搭在木钉上、多余的被褥床垫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橱柜的角落、园艺工具上的泥巴结成硬块、新买的汽车从不冲洗任其生锈等——这些情况都与“经济之道”背道而驰。它们代表了严重的浪费,然而在美国,这些现象司空见惯,而非异常情况。
相较其他国家的人均收入,美国人要富有一些,主要因为美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近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是把美国人放在任何一个亚洲国家,或是在几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半数的美国人都会饿死。不论是作为一个民族,还是作为一个个的独立个体,我们或许比别人富有一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理智地爱惜我们拥有的物品,以更精明的方式花钱,我们可以变得更富有。我们应该试图发掘富人们的发财之道,而不是学着去仇视他们。只有极少数的人是通过继承遗产而变得富有;也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出于好运而得到巨财;另外还有极少数的人是因为具有睿智的商业头脑而获得财富。然而在美国,富翁们的排名和数据——以及富人的数量——却是如此庞大。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理智地花钱和爱惜其拥有的物品,来累积其财产。
财富的秘密在于买东西要“一劳永逸”。购物时,尽量买经久耐用且质量好的东西,即使它的价格比那些看似差不多却容易损坏的次级品要来得高。真正的“经济之道”在于:盖一栋能够住上几代子孙的房子、选购能够用上一辈子的家具、挑选材质好到足以穿着不只一个季度的衣物、选择即使我们的孙子长大后还能使用的地毯。买了这些质量良好的东西之后,还要好好爱惜它们才是“经济之道”。
如果你家里有一件历史比较悠久的物品,你一定会因为拥有它而倍感骄傲。如果你拥有某件非常乐意展示给朋友们看的东西,那是因为你从儿时就拥有了它,或者那样东西是自你的祖母传下来的。
如果我们向可信赖的商家买东西;如果我们买的是他们最好的商品;如果我们压根儿就不购物,直到我们买得起最好的商品时才买;如果我们好好爱惜所有买下来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既不浪费金钱也不浪费物品,我们就会变得富有,而且拦都拦不住。
口袋里的钱大都是用来花的,银行里的钱才是财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