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的行为有两种:一是违背诺言,一是不守时。
违背诺言的过失,有的是因为临时改变计划,比如晋文公讨伐原国,事先叫人准备三天的粮草,而原军顽强固守不投降,三天之后晋文公下令退兵。此时,派出的间谍回来说:“原国马上要投降了。”于是军官们劝阻说:“请再等待一些时间吧。”军官们的行为就属于这类情况。有的人是因为健忘。比如卫献公宴请孙文子、宁惠子,等到太阳都落山了还没有召见他们,他自己却还在园林中射大雁,这个例子就是健忘型的失信。有的人是因为轻言许诺,如老子所说:“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许诺的人,必定很少守信用,就是这种情况。然而,守信的晋文公听到军官们的劝阻之后,却说:“得到原国而丧失了信用,那又有什么用呢?”可见临时改变计划是不可取的。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却命人驾车要去郊外。他身边的随从说:“今天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着雨,君王您这是要去哪儿呢?”魏文侯回答说:“我与虞人约好一起打猎,虽然酒宴欢畅,但是怎么可以失约呢?”于是魏文侯动身前往,亲自与虞人说明因为下雨故而取消这次打猎,而不敢忘记信约。楚国人有句谚语说:“得到一百两黄金,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诺。”这是说,季布这个人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一定会兑现。
不守时的过失,有提前的,有拖延滞后的,有等待别人的,有被别人等待的。东汉有个叫郭伋的官员巡行视察,到达了西河郡的美稷县,那里有几百个儿童骑着竹马,在道路两旁欢迎参拜。等视察工作结束后,儿童们又把郭伋送到城外,并问:“大人什么时候返回再经过此地?”郭伋算好日期告诉他们。后来郭伋巡视结束返回,却提前了一天到达,他认为这样会违背与儿童们的约定,就在郊外过了一夜,到了约定的日期才进城。这个故事说明守时不应该提前。汉朝的陈太丘,和朋友约好了中午结伴出行,等到中午过了,朋友还没有来,于是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他走后,他的朋友才赶到。朋友见陈太丘年仅七岁的儿子陈元方在门外玩耍,就问元方说:“你的父亲在家吗?”陈元方回答说:“等了很久您都没有来,我父亲已经自己走了。”陈太丘的朋友很生气,怒吼道:“真不是个人呀,约好了一起出行,竟然撇下我独自走了。”陈元方严肃地说:“您和我的父亲约好了中午出行,中午都过了还不来,这就是不守信用。”朋友听了这番话之后,感到十分惭愧。这个故事说明守时不应该拖延滞后。唐代的萧至忠年少时与朋友约定在路上碰面,正好遇上下大雪。过路的人们劝他去避避雪,而肖至忠却说:“哪有与人约好了,却又失信的道理呢!”就这样一直等到朋友来了才离开。众人都感叹佩服他的行为。与人交往不可不守时啊!吴国有一个人叫卓恕,他以诚待人,从不失信,与别人有约,即使是遇到狂风暴雨、冰天雪地也会按时到达。一天,卓恕离开建业回老家,就去向诸葛恪辞行。诸葛恪问他什么时候能再来。卓恕回答说:“某天当再来亲自拜见您。”等到那一天,诸葛恪做东道主想招待卓恕,宴席摆下却不吃不喝,等待卓恕的到来。当时在场的所有宾客,都觉得会稽和建业两地相距千里,路途有江湖阻隔,大风大浪很难预料,卓恕怎么可能如期抵达。没想到最后卓恕果然按时到达了,满座的客人都惊讶不已。由此可见,人际交往要守时。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能预见将来,而都不丧失秩序,是靠事先做好约定。有约定而不履行,秩序就会因此混乱,从而导致猜疑之心产生。不守时的过失,虽然好像比食言轻一些,但也足以耗费时间、丧失信用,这也是不能不戒除的。
选自《华工学校讲义·德育篇》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