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福尔摩斯探案小说的作者亚瑟·柯南道尔(Arther Conan Doyle)1859年5月20日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皮卡地,父亲是一名为政府部门工作的建筑设计师。亚瑟青少年时期在教会学校学习,18岁进入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毕业后在普茨茅斯市南海区开设了一家医疗诊所。188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出于对文学的浓烈兴趣,一半也是为了补贴家用,亚瑟·柯南道尔在挂牌行医的同时,也为当地和伦敦的一些杂志撰写短篇故事,不久他的作品就出现在当时著名的文学刊物《康岗》(Conhill)上。他很喜爱美国小说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en Poe,1809-1849)和法国侦探作家加玻利奥(Emile Gaboriau,1835-1873)的作品,受他们的影响,产生了创作侦探小说的念头。

自从爱伦·坡的小说《毛格街血案》问世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流衍,侦探小说作为通俗文学的一个支脉,已日益为越来越多的市民阶层的读者所接受,成为流行刊物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但这一时期的探案故事大多以离奇的案情吊引读者的胃口,结构简单,人物平板,细节也往往经不起仔细推敲。有鉴于此,柯南道尔决心塑造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完全依靠科学的推理方法追索罪犯的侦探形象。作为一名医生,职业训练所养成的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是他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反复斟酌,他把自己侦探小说的主人公命名为歇洛克·福尔摩斯,而故事的讲述者华生,则顺理成章地以作者本人的医生身份出现。

一座无人居住的空宅,孤零零地矗立在潮湿花园一条黄土小径的尽头,一名死者躺在火光摇曳的红色蜡烛下,墙上潦草地留下两个暗红色的血字——复仇!1886年4月,第一部福尔摩斯探案小说《血字的研究》诞生了。然而,这部堪称侦探小说史上里程碑的作品问世的道路却并不平坦。《康岗》杂志拒绝接受这部近七万字的小说,理由是“作为短篇故事显得太长,但连载又显得过短”。柯南道尔把它转投另外两家出版社,也都被退了回来。最终,沃德·洛克出版公司同意把它收入《1887年比顿圣诞年刊》中,《血字的研究》才终于得以面世。

《血字的研究》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出版商也开始主动约请柯南道尔继续撰写福尔摩斯探案故事。就这样,《四签名》和由12个短篇故事结集而成的《冒险史》于19世纪90年代初相继出版,歇洛克·福尔摩斯迅速成为英国社会家喻户晓的侦探英雄。优厚的报酬使柯南道尔的经济条件大为改观,他关闭了诊所,全心投入文学写作中。到1982年为《海滨杂志》撰写第二期连载故事(后结集为《回忆录》时),他的稿酬已达到了惊人的1000英镑。

然而,柯南道尔对自己笔下创造的这位著名侦探却是又爱又恨,充满了矛盾。一方面,福尔摩斯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他本人也很喜爱这个人物;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让读者把他当作一个通俗侦探小说作家,他念念不忘的是从事真正的文学——历史小说的创作,何况,他总担心一旦灵感枯竭,难免粗制滥造,破坏福尔摩斯在读者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于是,他在《回忆录》的最后一篇中,让福尔摩斯与宿敌莫里亚蒂教授同归于尽,以一个意外的悲壮结局宣告了福尔摩斯探案故事的结束。

当1893年12月《最后一案》在《海滨杂志》上刊出时,柯南道尔正陪着重病的妻子在瑞士疗养,所以无法亲身感受到英国大众在得知福尔摩斯“死讯”时震惊和失望的心情。“在伦敦,正正常常的城市人,上班的时候帽上戴着黑纱,以悼念福尔摩斯之死”。充斥着愤怒、抗议和谩骂的读者来信雪片似的飞向他的案头。但柯南道尔似乎心意已决。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柯南道尔创作的重心转向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同时成为一名活跃的政治活动家。通过福尔摩斯认识了柯南道尔的人们,也渐渐接受了福尔摩斯不复存在的事实。

1901年,柯南道尔偶然听到一位朋友谈起英格兰中部达特摩尔荒原上一只灵异猎犬的传奇,大大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计划以之为素材,创作一部恐怖、神秘的探险故事。但随着写作的进行,他意识到小说的主人公非福尔摩斯莫属。那阴郁的荒原、莫测的泥沼、幽暗的火光和悬疑的气氛,与福尔摩斯阴鸷沉稳、外冷内热的性格简直是再般配不过。他决定推倒重来,把它写成福尔摩斯早期的探案故事。这就是《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不仅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同时也是世界侦探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传记《柯南道尔的一生》的作者约翰·迪克逊·卡尔(J.Dickson Carr),对这部小说推崇备至:“如果说《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不是最好的侦探小说,那对我个人而言,所谓最好的侦探小说显然遥遥无期。”他进一步分析说,“这是一部卓异的绝佳的犯罪小说。在所有福尔摩斯故事中,不论篇幅长短,这是唯一的一篇,由故事来主宰福尔摩斯,而非由福尔摩斯主宰故事。其中攫住读者心灵的,不是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名探,而是其中诡谲幽深的情节。”迪克逊·卡尔本人也是美国著名侦探小说家,有“密室推理之王”的美称,上述这番话,足可以视作这部小说的盖棺论定。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的出版重新燃起了读者和出版者的热情,使柯南道尔欲罢不能。于是,在1903年创作的短篇《空屋》中,福尔摩斯神奇地“复活”了。从《空屋》开始陆续发表的《归来记》系列故事,不论在人物特性还是情节构思上都保持了原有的创作水准,但作者和读者群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的柯南道尔,已经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大作家,当年旺盛的创作激情已不复存在,而在读者心目中,福尔摩斯探案早已成为不朽的经典,如今竟然赓续新作,追捧偶像的心态远远大于对故事情节本身的渴望。所以,尽管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柯南道尔时断时续地只写了《恐怖谷》(1915)、《最后致意》(1917)和《新探案》(1927)三组故事,但他的声誉却与日俱增,早已远远超越了英语世界。1930年7月7日,柯南道尔去世。“电报雪片般飞至,火车的特别专列载来各处奉献的花束,感觉上似乎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在怀念他。”(《柯南道尔的一生》)

有人把福尔摩斯称作“英语世界最最著名的文学人物”,虽然有些过甚其词,却也形象地道出了福尔摩斯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在西方侦探推理小说发展史上,福尔摩斯探案的出现,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们公认的古典推理小说黄金时期,就是自柯南道尔开始的。可以说,柯南道尔在许多方面为后代侦探小说创作树立了典范。

首先,福尔摩斯是侦探小说史上第一个血肉饱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和普通人相比,他有着更敏锐的嗅觉和惊人的记忆力,善于从一般人忽视的细节中发现线索,但同时他也具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性格弱点,喜欢卖弄,语言尖刻,案情顺利时沾沾自喜,遇到挫折时焦躁沮丧,甚至还有依赖麻醉品的不良嗜好。他时常出没于英格兰的城镇乡村,与各色人等往来交谈,寻找犯罪的蛛丝马迹,而没有案子的时候,又喜欢深居简出,把自己关在贝克街的寓所里,拉小提琴打发光阴。他和华生医生之间的友谊看似平淡如水,却往往在患难中流露真情。就是从柯南道尔开始,侦探小说写作者在构思案情的同时,也会把塑造侦探的个性提高到同样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留下一个又一个鲜明、生动的“神探”形象。

福尔摩斯惯用的手法,是通过对脚印、手迹、灰尘、泥巴等等细枝末节的仔细观察,运用化学、药物学、解剖学、地质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缜密的推理和大胆的假设再现犯罪过程,最终揭露凶手。当他一眼看出某人的身份,或道出某人最近经历过哪些事情时,他阐述的理由总会令人心悦诚服。要知道,在19世纪下半期柯南道尔开始创作的年代,科学化的犯罪学并不存在,甚至没有一部系统的犯罪学专著可以借鉴,福尔摩斯采用的探案手法,几乎全凭柯南道尔的想象和经验归纳出来,其中有些甚至比当时官方的刑侦手段还要先进。比如,在他的第二部小说《四签名》中,曾提到使用熟石膏可以有效地保留足迹,竟与一年后出版的有史以来第一部犯罪学教科书《汉斯·克劳斯罪案调查》的结论不谋而合。对于侦探小说这种类型化的文学形式来说,柯南道尔无异为后人打开了一道取之不竭的宝库之门。

柯南道尔一生创作的60多篇福尔摩斯探案故事,几乎涵括了所有犯罪形式,谋杀、绑架、勒索、诈骗、间谍以及黑社会跨国犯罪,无所不包,犯罪手法也多种多样,投毒、纵火、枪击、刀砍甚至驱使动物杀人,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在侦探推理小说这片有限的领域,柯南道尔就像是跑马圈地的拓荒者,而后代作者所能做的,不过是在已圈定的范围内翻新草坪、变换作物而已,他的影响力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编者
2006年10月 MdscL69eo1WxHmPxkt49Opfm5p6vHL/xdhaZw4294WGg4+OJfpNv5SAccXgTgc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