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大人而写

一本集“捣蛋”之大成的童书

提到意大利的日记体儿童小说,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因为它是一本深受世界各国的儿童和成人喜爱的名著。可是,在1920年,意大利又出现了一本与《爱的教育》体裁相同,风格迥异,内容更为轻松,最后却殊途同归的日记体儿童小说——《捣蛋鬼日记》。

该书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诗人,露易基·贝台利(1858-1920),笔名万巴,作品众多,《捣蛋鬼日记》是其中最著名的。1906年,万巴为孩子们创办了一份报纸,不久,开始在该报发表《捣蛋鬼日记》。这部小说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九岁男孩加尼诺在半年里闯下的一系列祸事及其所受的委屈,因其内容轻松活泼、语言灵动幽默,深受广大家长和孩子的欢迎,还曾被拍成电视剧和电影。“捣蛋鬼”加尼诺很快便成为意大利家喻户晓的人物,如同《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从1920年至今,该书在意大利本国已重版120余次,并被译成39种语言发行,受到各国不同年龄读者的喜爱。

从书名可以猜到,该书讲了许多加尼诺的“捣蛋”故事。这类故事,孩子当然会感到“好玩”,成人为什么也喜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该书能开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秘密,唤醒儿时的回忆,再现儿童的天性,同时加尼诺的趣事也反映出现代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让我们在欢笑之余得到深刻的反思。

请听听孩子的心声

的确,只要拿起《捣蛋鬼日记》,你就会读到加尼诺的种种淘气事,但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幽默的、童趣十足的儿童读物,对我们来说,也是一面镜子,能够把我们在教育方面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折射出来。加尼诺的确顽皮,但事情也不能都怪他,很多时候,他差不多算是无辜的,比如这一次:

“我的好妈妈总是教育我不要撒谎。她说只要撒一次谎就要在地狱里关七年。但是有一天裁缝来我家收工钱,她却让卡泰利娜对裁缝说她不在家。我为了不让她到地狱里去受苦,就赶紧跑到门口去大声喊:‘卡泰利娜撒谎,妈妈在家里。’结果我得到的奖赏是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不过,即便加尼诺只是“好心办坏事”,却还是一再受到家人的责打,因为没人愿意听或相信他的解释,所以,他只能把心事讲给日记听:

“说起来难以相信,在我掉进河里的一刹那,我……只是想到:这下子爸爸、妈妈、姐姐们将因为他们身边没有我而高兴了!他们将再也不会说是我毁了家了!他们也再不用叫我‘捣蛋鬼’的外号了!”(9月21日)

“我亲爱的日记,我有多少话要向你诉说啊!”(10月12日)

“我的日记,我太绝望了!当我被关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时,我感到只有把悲哀向你倾诉,心里才好受些。”(10月24日)

这些话,竟然出自一个九岁的孩子之手,实在令人心酸。如果大人们知道他的这些想法……不,不可能的,因为那些大人们只愿不断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把自己的孩子变得像人家的孩子一样听话,却不想抽空去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修剪=戕害

向来以童趣漫画见长的丰子恺先生,1949年为《护生画集》创作了一幅名为《剪冬青联想》的“另类”护生画:画面的下半部分,画着一个园丁用剪刀将冬青树丛修剪一齐的场面;画面的上半部分,画着一群个体大小不一的人,一把更大的剪刀正在试图将他们也修剪一齐,结果,除了一个矮子,所有人的头都被剪下一半或者大半。

从画的寓意看,它已超出护生画的范畴,成为一幅触目惊心的讽刺画了:人非草木,怎可一刀切?尤其是对孩子。可惜,许多成人都忽略或拒绝相信它——其中,既包括一些中国的成人,也包括加尼诺的家人。所以,等他们意识到“剪刀”也终有力竭的一天时,只能一片茫然,无所适从,就像加尼诺在日记中写道的那样:

“在家里,大人连揍都不想揍我。”(10月31日)

如果他们能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事情未必不会有好的转机。可是,此时他们仍然不肯承认“孩子也是人,不能一刀切”这个最简单的道理。那么,后来的事情只能越变越糟。

加尼诺本就不坏,但他的家人却一定要把他改造成“一个同过去完全不同的好孩子”。于是,家人出于“好心”而改造他的所有努力都成了对他的扭曲,招致了他出于纯真本性的激烈对抗,于是他的“捣蛋”也越来越出格。

如果好坏的标准因人而异,谎言支配真言,加尼诺怕是永远也变不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长大后,他要么变得愤世嫉俗,类似于《麦田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要么变得郁郁沉沦,类似于《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

推行真的“爱的教育”

孩子的本质是好的,却无法自觉免受大人的“坏影响”,尤其是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孩子的“捣蛋”原因即在于此。加尼诺身上所有真正的缺点几乎都可以从他的家人、亲戚、学校乃至社会找到根源,是这些多方面不良“身教”的结果。在《捣蛋鬼日记》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

一天早晨,加尼诺把鸟从笼里放出来,然后抱着猫在一边看。一不留神,猫窜出去,咬死了小鸟。于是加尼诺把猫拎到水龙头下,用水猛冲,“惩罚这只残暴的猫”。

在惩罚“残暴”的猫时,加尼诺同样“残暴”,但他却不觉得,因为每次他犯错误后,总是受到类似的或更重的惩罚。

过去,成人只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全然不顾棍棒下面的委屈,甚至鲜血。那些棍棒下的“孝子”,在成人后又对自己的孩子继续新一轮的棒打,结果却多半与加尼诺惩罚猫的效果近似。

再读一读加尼诺在日记中信手写下的这句反思,我们的感触将更深:

“如果把自吹小时候怎么怎么好的爸爸也关在房间里,罚他光喝清水和啃面包,我敢打赌,他也会像我一样去争取自由的。”

表面上看,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行“爱的教育”,但是,什么才算真正的“爱的教育”,孩子得到它了吗?——读了《捣蛋鬼日记》后,相信我们从中能得到不少启发。 wkMU+5DPgOJ1iJCw2oVAaPWEJXvoHVmg4NlWEKi7iCiIBm5FDVEPlBejQACdAf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