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蛋鬼日记》只是一本“简单”的书,书中的主人公加尼诺就像我们班里的一个机灵的淘气包一样,那么熟悉和亲切,没有任何距离。读完第一段,你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好了,我把今天的日历画到我的日记本上了。今天是意大利军队进入罗马的日子,也是我的生日。我把这两句话写在了日历上,目的是让来我家的朋友别忘记送礼物给我。”
那天,加尼诺收到了一大堆生日礼物。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妈妈送的一本漂亮的日记本。加尼诺开心了一会儿,却烦恼起来,因为他只写出半页,不知怎样才能将它“填满”。想了半天,聪明的加尼诺想:“抄一段阿达姐姐的日记不是挺好吗?”
于是,他从姐姐的日记中把这些话抄了下来:
“唉!要是那个小老头再也不来我家就好了!可是今晚他又来了,我永远也不会喜欢他。”
晚上,那个“小老头”真的来了。看到加尼诺手里的日记,他好奇地大声念起来。起初,大家都大笑不止,但念到加尼诺抄来的日记时,却再也没人能笑出来了。最后,“小老头”气呼呼地走了;加尼诺的姐姐阿达哭了;全家人都责骂加尼诺,怪他把姐姐的男朋友气跑了。
临睡前,加尼诺在日记里发誓,以后再也不抄别人的日记,只写自己的事。在随后的半年里,加尼诺在他的日记里记下了许多欢乐和伤心的事——尽管他只是一个九岁的男孩。于是,就有了这本书里一系列关于加尼诺的精彩故事。
先讲一个加尼诺想让姑妈开心的故事。
加尼诺发现,姑妈很爱窗台上的那盆龙胆草,常和它聊天,希望它能早点长高。那天早上,加尼诺特意起得比姑妈还早。然后,他掏空花盆,把龙胆草绑到一根小木条上,让木条的末端从花盆渗水孔中穿出,再将泥土填满,把花盆放回原处。接着,他蹲到窗外,攥着小木条的一头等候……
后来的事,请加尼诺自己来讲:
连五分钟都不到,贝蒂娜姑妈就打开了窗子,开始同龙胆草聊起了天。
“哦,我亲爱的,你好吗?哦,真可怜,你有一片叶子断了。”
我躲在窗台底下,一动也不能动,而且不能笑出一点声来。
“你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姑妈接着说,“我去拿把剪刀。”
当她去拿剪刀时,我把小木条往上捅了一点。
“来了,我亲爱的!”贝蒂娜姑妈回到了窗台边。
突然,姑妈的嗓子变了声,她叫起来了:“你知道我要对你说什么吗?你长高了!”
就这样,为让姑妈能“开心到底”,她每离开一次,加尼诺就把小木条往上捅几下。惊喜过度的姑妈,后来吓得只顾喊“啊”,直到花盆被加尼诺捅翻,才恍然大悟,起身去拿棍子……
加尼诺的故事可真多——你能想到吗,他还曾将猪装扮成鳄鱼,把小孩子吊到树上当猴子,往同学的椅子上抹粘鞋胶……这些事虽然给他带来快乐,也给他带来了委屈……具体只好请你自己去读了。
很久都没这样笑过了——读完《捣蛋鬼日记》后,我才意识到这一点。同时,心里还有点惭愧,因为我的欢乐竟然多半都建立在加尼诺的“倒霉”之上。
书中,除“捣蛋”外,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倒霉”。我粗略地算了一下,“倒霉”一词共在日记里出现了三十余次,如:
“我真是生来就倒霉!”(9月21日)
“这次倒霉的旅行弄得我浑身上下都是煤灰。”(10月17日)
“唉,我的日记,我是多么倒霉!”(10月31日)
“而且倒霉的事也是接踵而来,就像樱桃一样都连在一起。所不同的是樱桃受到人们的欢迎。依我说,倒霉的事最好一件一件来,否则我可受不了。”(12月5日)
至于近似的词,更是难以枚举,简直让人对书名产生了怀疑:是不是该叫作“倒霉蛋日记”呢?
当然不是。如果没有不懈地“捣蛋”,“倒霉”又怎会“像樱桃一样都连在一起”?这就像我过去的老师常说的那样:“你们千万别忘了!脚上的泡,都是你们自己走的!”
学习了辩证法之后,我才明白,“脚上的泡”只是事情的一面,虽然不一定好,却也未必不好,因为“脚上没泡”的人,一定是没走过远路的。
没走过远路,又怎能见到好风景,遇到新奇的趣事,让自己见识更广?想不到,加尼诺年纪虽小,却早早地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才要在“倒霉”的边缘执着地寻求“捣蛋”的快乐。哦,真该给这孩子颁发一枚荣誉奖章!
唉,我多羡慕你——不管你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因为你在童年时就能读到像《捣蛋鬼日记》这么有趣的书——而我,初次读它的时候就已是难得有闲的大人了。
现在,我想提几个问题,你愿意回答吗?
在你过九岁生日的时候,父母送了你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其中,也有漂亮的日记本吗?
你也愿意像加尼诺一样,把童年的快乐与委屈都留在日记里吗?
多年以后,你将怎样开启你童年的秘密?
在你思考答案的时候,我却要暂时同你再见了,因为我还需要向大人们讲加尼诺的故事。
再见总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因为我们才刚刚认识。不过,下次再会时,要是你已经长大,变得我认不出来了,该怎么办?没关系。将来再见的时候,只要你说出加尼诺的名字,我就能认出你,因为我们都是加尼诺的朋友,有着一样的快乐和委屈,有着共同的秘密。
提到意大利的日记体儿童小说,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因为它是一本深受世界各国的儿童和成人喜爱的名著。可是,在1920年,意大利又出现了一本与《爱的教育》体裁相同,风格迥异,内容更为轻松,最后却殊途同归的日记体儿童小说——《捣蛋鬼日记》。
该书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诗人,露易基·贝台利(1858-1920),笔名万巴,作品众多,《捣蛋鬼日记》是其中最著名的。1906年,万巴为孩子们创办了一份报纸,不久,开始在该报发表《捣蛋鬼日记》。这部小说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九岁男孩加尼诺在半年里闯下的一系列祸事及其所受的委屈,因其内容轻松活泼、语言灵动幽默,深受广大家长和孩子的欢迎,还曾被拍成电视剧和电影。“捣蛋鬼”加尼诺很快便成为意大利家喻户晓的人物,如同《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从1920年至今,该书在意大利本国已重版120余次,并被译成39种语言发行,受到各国不同年龄读者的喜爱。
从书名可以猜到,该书讲了许多加尼诺的“捣蛋”故事。这类故事,孩子当然会感到“好玩”,成人为什么也喜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该书能开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秘密,唤醒儿时的回忆,再现儿童的天性,同时加尼诺的趣事也反映出现代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让我们在欢笑之余得到深刻的反思。
的确,只要拿起《捣蛋鬼日记》,你就会读到加尼诺的种种淘气事,但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幽默的、童趣十足的儿童读物,对我们来说,也是一面镜子,能够把我们在教育方面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折射出来。加尼诺的确顽皮,但事情也不能都怪他,很多时候,他差不多算是无辜的,比如这一次:
“我的好妈妈总是教育我不要撒谎。她说只要撒一次谎就要在地狱里关七年。但是有一天裁缝来我家收工钱,她却让卡泰利娜对裁缝说她不在家。我为了不让她到地狱里去受苦,就赶紧跑到门口去大声喊:‘卡泰利娜撒谎,妈妈在家里。’结果我得到的奖赏是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不过,即便加尼诺只是“好心办坏事”,却还是一再受到家人的责打,因为没人愿意听或相信他的解释,所以,他只能把心事讲给日记听:
“说起来难以相信,在我掉进河里的一刹那,我……只是想到:这下子爸爸、妈妈、姐姐们将因为他们身边没有我而高兴了!他们将再也不会说是我毁了家了!他们也再不用叫我‘捣蛋鬼’的外号了!”(9月21日)
“我亲爱的日记,我有多少话要向你诉说啊!”(10月12日)
“我的日记,我太绝望了!当我被关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时,我感到只有把悲哀向你倾诉,心里才好受些。”(10月24日)
这些话,竟然出自一个九岁的孩子之手,实在令人心酸。如果大人们知道他的这些想法……不,不可能的,因为那些大人们只愿不断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把自己的孩子变得像人家的孩子一样听话,却不想抽空去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向来以童趣漫画见长的丰子恺先生,1949年为《护生画集》创作了一幅名为《剪冬青联想》的“另类”护生画:画面的下半部分,画着一个园丁用剪刀将冬青树丛修剪一齐的场面;画面的上半部分,画着一群个体大小不一的人,一把更大的剪刀正在试图将他们也修剪一齐,结果,除了一个矮子,所有人的头都被剪下一半或者大半。
从画的寓意看,它已超出护生画的范畴,成为一幅触目惊心的讽刺画了:人非草木,怎可一刀切?尤其是对孩子。可惜,许多成人都忽略或拒绝相信它——其中,既包括一些中国的成人,也包括加尼诺的家人。所以,等他们意识到“剪刀”也终有力竭的一天时,只能一片茫然,无所适从,就像加尼诺在日记中写道的那样:
“在家里,大人连揍都不想揍我。”(10月31日)
如果他们能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事情未必不会有好的转机。可是,此时他们仍然不肯承认“孩子也是人,不能一刀切”这个最简单的道理。那么,后来的事情只能越变越糟。
加尼诺本就不坏,但他的家人却一定要把他改造成“一个同过去完全不同的好孩子”。于是,家人出于“好心”而改造他的所有努力都成了对他的扭曲,招致了他出于纯真本性的激烈对抗,于是他的“捣蛋”也越来越出格。
如果好坏的标准因人而异,谎言支配真言,加尼诺怕是永远也变不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长大后,他要么变得愤世嫉俗,类似于《麦田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要么变得郁郁沉沦,类似于《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
孩子的本质是好的,却无法自觉免受大人的“坏影响”,尤其是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孩子的“捣蛋”原因即在于此。加尼诺身上所有真正的缺点几乎都可以从他的家人、亲戚、学校乃至社会找到根源,是这些多方面不良“身教”的结果。在《捣蛋鬼日记》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
一天早晨,加尼诺把鸟从笼里放出来,然后抱着猫在一边看。一不留神,猫窜出去,咬死了小鸟。于是加尼诺把猫拎到水龙头下,用水猛冲,“惩罚这只残暴的猫”。
在惩罚“残暴”的猫时,加尼诺同样“残暴”,但他却不觉得,因为每次他犯错误后,总是受到类似的或更重的惩罚。
过去,成人只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全然不顾棍棒下面的委屈,甚至鲜血。那些棍棒下的“孝子”,在成人后又对自己的孩子继续新一轮的棒打,结果却多半与加尼诺惩罚猫的效果近似。
再读一读加尼诺在日记中信手写下的这句反思,我们的感触将更深:
“如果把自吹小时候怎么怎么好的爸爸也关在房间里,罚他光喝清水和啃面包,我敢打赌,他也会像我一样去争取自由的。”
表面上看,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行“爱的教育”,但是,什么才算真正的“爱的教育”,孩子得到它了吗?——读了《捣蛋鬼日记》后,相信我们从中能得到不少启发。
加尼诺
本书的主人公,也是这本日记的主人,一个十足的淘气包,把大人们搞得晕头转向。
爸爸
一个十分严厉的爸爸,总是训斥加尼诺,被加尼诺称为“暴君”。
姐姐维基妮娅
姐夫马拉利律师
号称要把加尼诺变成“好孩子”,自己却不以身作则的姐姐。姐夫因为加尼诺的“真心话”而改变了政治前途。
妈妈
对孩子过分溺爱,因为儿子加尼诺的捣蛋,叹息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母亲。
贝蒂娜姑妈
独自生活的姑妈有些孤僻,为了让姑妈高兴,加尼诺想了好多办法,可姑妈还是不高兴。
姐姐露伊莎与姐夫科拉尔托医生
他们总是用不同的标准来评论一件事情。姐夫送给加尼诺一件漂亮的礼物,加尼诺也想尽办法感谢他。